新时代审计人才培养的“学思用”与“知信行”
2024-01-30仲怀公刘舒
仲怀公 刘舒
【摘 要】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班留学生的重要回信,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上,坚定坚持审计在党的自我革命和国家的经济监督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决心。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地位更加巩固,独特监督作用更加彰显。锚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文章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将“学思用贯通与知信行统一”应用于新时代审计人才培养;通过学习我国的历史、文化、国情,学习审计实务工作场景,认识审计事业规律,塑造审计精神信仰,践行审计职业精神;增强审计人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强国有我的青春激情,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源源不断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审计人才,不断充实审计人才后备力量。
【关键词】 新时代; 审计; 人才培养;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4)04-0021-03
新时代大学生青年的成长期、奋斗期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高度契合,是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有生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面对广大青年,我国高等教育应该始终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放在突出位置。在审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立足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的社会变革和创新实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创造更多充满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与中国力量的高质量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理论学习方法,围绕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本文就新时代审计人才培养展开思考,从人才这一要素入手,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
一、加强党性教育,保持审计铁军政治本色
以学铸魂,加强大学生的党性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审计体制实现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审计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走出了一条契合中国国情的审计新路子,新时代治国理政在审计领域取得重要制度成果。”侯凯审计长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掌舵领航是审计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审计事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充实审计后备人才方面,高校肩负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高校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党性教育是审计人才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提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作为将来的审计从业者,审计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魂,引导在校大学生不断深化对“两个确立”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更加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强化政治忠诚、矢志追求政治进步。审计专业大学生应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思想,理解我國审计运行机制的调整,从更高的角度对审计这一职业形成准确认识。审计专业大学生作为审计工作后备力量的一部分,要主动作为、敢于作为、善于作为,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实实践者。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审计专业大学生应积极适应审计总体格局和审计整改体制的变革,更好地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实际行动。
二、强化国情教育,理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
勤思增智,强化大学生的国情教育。我们要坚持以中国为本源、以时代为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基于“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一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审计专业大学生在学习具体专业知识之前,需要先学习我国的历史、文化、国情。只有围绕中心才能找准方向,只有服务大局才能体现价值。坚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是开展审计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审计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2]。审计如何从中国式现代化中找到自己的目标方向,必然离不开中国的基本国情,明确审计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把推动党中央政治意图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作为首要目标,保障党中央令行禁止。高等院校在培养审计人才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观察时代、把握时代的能力,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审计专业大学生只有更加客观了解国情,才能准确理解方针政策,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潮流中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紧扣“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这条主线,要求审计对所有管理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地方、部门和单位以及就业、住房、教育、乡村振兴等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事项的监督权无一遗漏、无一例外,形成常态化、动态化震慑。这些审计工作,与我国的具体国情息息相关,要求审计人员立足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大环境,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目光聚焦人民生活,审计专业大学生也应如此。“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高等院校目前开设的与我国国情相关的通识课程多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类偏重历史研究的课程。在制定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适当增设《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等政治学类通识课程,加强对我国历史、文化、国情的基础教育。以案例课组的方式,学习《中国现行政策分析》等课程,加强国家政策方针的普及传播与解读学习,尤其是有关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相关政策以及就业、住房、教育、乡村振兴等相关政策。大学生应该树立主动学习国家方针政策的意识,关心国家国情,从而培养审计素养、开拓审计视野,为今后从事审计实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紧扣审计实务,领悟新时代审计价值
以学促用,引导大学生领悟审计价值。2023年是审计机关成立40周年,回顾国家审计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审计的变革和成就来之不易,取得的重要制度成果弥足珍贵。近年来,审计机关不断深化对审计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积极探索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方法路径,推动了审计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审计工作对于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审计专业在校大学生所学知识多数源于书本理论以及授课教师自身的审计实务经验传授。但财经院校普遍存在缺乏技术型的审计师资以及具有丰富审计实务经验的教师,这使审计人才培养面临供需对接越来越背离的问题[3]。对于审计理论应用于审计实务,如何实现审计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取向,在校大学生缺少直观了解,遑论深刻领悟审计工作的价值。微观层面,审计专业学生对于审计工作如何开展、审计证据如何获取,以及如何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等具体的实务问题难以身临其境领悟体会;宏观层面,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财经纪律严肃性以及加强权力制约和反腐倡廉等方面是如何积极作为、发挥作用的,更是难以体会与理解。审计人才培养过程中,若专注于章节理论知识讲解,忽略整体职业价值塑造,就容易陷入用什么学什么、不用则不学的实用主义困境。因此,新时代高等院校进行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时,除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还应当加强对审计工作实务场景的普及与宣传,比如相关审计实务部门可以基于审计工作的实践需求对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订提供指导意见;推广案例教学,为审计专业教学提供真实的教学案例资源等[4],讓学生在校就能直观感受到今后作为一名审计从业者如何立足自身岗位履职尽责,体现新时代审计工作的独特价值。
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掌握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要学而知,大学生应主动认识审计事业规律。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高等院校在培养审计专业学生时,要鼓励学生学而知,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懂弄通、系统掌握、准确领会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实践,推动青年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识课程基础上可补充《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选读》等课程作为选修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汇聚了深刻的历史经验和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学习经典著作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途径。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全面地而不是局部地理解,全面把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侯凯审计长指出,党的二十大集中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对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审计工作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也决定了审计工作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要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审计监督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忠实履行职责,深化研究型审计,各项审计都要从中国式现代化中找到自己的目标方向,以有力有效的经济监督服务保障现代化建设大局。
五、塑造审计精神信仰,筑牢理想信念基石
要学而信,大学生应塑造审计精神信仰。高等院校审计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中的首要任务是充分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对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而言,建立正确的审计工作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是整个审计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要义与必然要求。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上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人才培养过程中,用青年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的方式阐述党的主张,帮助他们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汲取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实践力量。高等院校要深入理解和明确审计人才培养目标,把“兴学强审”意识有机融入审计学子日常学习,审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社会使命与责任意识。在步入审计工作岗位之前,将审计专业大学生组织起来、动员起来,激发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审计人才的有生后备力量,在今后的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坚持以自我革命精神不断加强审计人员自身建设,严守纪律规矩,强化政治忠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敬畏的工作作风,做到打铁必须自身硬。
核心价值观是确保专业技能有效提升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将正确坚定的思想政治、理想信念、审计职业道德和审计理论有机融合,作为审计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和方向[5]。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开展审计工作,发挥其独特监督作用时,会面临各种挑战:来自专业知识的挑战、来自被审计单位的挑战等等。当审计专业学生步入审计工作岗位,是否能正确处理好理想和现实、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的思想困惑,是对审计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检验。廉洁自律是审计人才专业品质的根本,在正确的价值追求引领下时刻提醒自己奉公廉洁、自我约束。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塑造职业精神,提升专业能力,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党中央对审计人才寄予厚望,审计专业的大学生要传承审计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塑造职业精神,提高专业能力,立志成为忠诚干净有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铁军。
六、践行审计职业精神,促进学习成果转化
要学而行,大学生应践行审计职业精神。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审计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审计工作的价值发挥需要深入被审计单位,立足于被审计对象,以审计证据为重要依据,最大限度还原被审计事项,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监督整改。
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一是为社会输送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具有真才实干本领的人才。人才培养过程中既需要充满理论的穿透力也需要具备实践的说服力。所以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还应该持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高校可以考虑增加实践学分或是进行课程改革,探索“理论+实践”的授课模式以及考评方式。增强校企合作模式,从专业教育、课程学习等微观层面实现与企业的互动配合,让社会实践教育融合进课程教学与职业教育中去。比如构建实验课程+学科竞赛+实习基地的创新实践训练体系,将实验课讲授改变成“辅助指导”,即通过将实验项目改成研究型、设计型、开放型综合实验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实验能力[6]。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宏伟蓝图,为广大青年实现梦想描绘了光明前景、施展才干搭建了广阔舞台。高等院校在审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学思用贯通与知信行统一”,组织动员广大审计青年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民生保障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挥洒青春汗水,追逐人生梦想、创造青春业绩,充分展现青春的朝气锐气。
【参考文献】
[1] 张应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模式和时代使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43(4):1-10.
[2] 周维培,孟金卓.以二十大精神引领审计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审计教育40年:回顾、总结与展望[J].会计之友,2023(3):153-159.
[3] 侯森,尹海艳.产教融合视角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J].经济研究导刊,2022(20):119-121.
[4] 陈艳娇,赵砚,钱青烨.审计学专业本科课程管理研究——基于审计人才需求视角的分析[J].财会通讯,2022(21):161-165.
[5] 南永清,陈希晖,童瑞连.新文科背景下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教学研究,2022,45(6):59-65.
[6] 蔡显军,陈清蓉,温素彬,等.新文科背景下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J].会计之友,2022(3):13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