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舆情治理的高校思政教学策略研究

2024-01-29

关键词:网络平台舆情思政

汪 鹤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网络舆情是指人们利用网络形式在近期社会的关注话题或热点问题上发表个人意见和看法的累计与总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普及,互联网得以快速发展,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渠道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社会发展相关的热点问题,其中包括大学生群体。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发共鸣或争议,进而深入展开讨论,最终可能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学生网络舆情。高校思政教育应重视这类现象的发生,思政课教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做好舆论引导,积极引导大学生面对网络舆情时以全面和科学的态度参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使他们能够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获得全面发展。

一、思政课堂引导网络舆情的价值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思政课堂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扮演着引导网络舆情的重要角色。思政课堂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和灌输观念,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参与社会舆论,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文章认为,高校思政课堂对于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揭示。

(一)推动落实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体系中的指导性地位

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的重要领域,也是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阵地。非马克思主义的有害思想在多元化的网络平台上迅速传播,各种鱼龙混杂的意识形态在网络平台上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可以说,网络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1]。其他敌对势力也借助网络平台,以各种形式向我国发起了资本主义文化的渗透行动。这种文化入侵行为往往以多元文化为旗号,企图逐渐动摇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最终实现思想的西化。

在调查中,当问到“您认为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如下表:

表1 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原因

这表明了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热情度和积极性很高,而他们的意识形态正处在发展过程中,更易受到外界影响[2]。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成为培养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网络观的关键途径之一。

那么,在网络舆情治理中,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在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观上下功夫,使他们可以辨别和筛选纷繁复杂的网络内容,以避免被错误思想所误导。更为重要的是,思政课堂应当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立场,以应对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通过充实和运用思政课堂,我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发展,思考问题时站在科学正确的立场上。

(二)帮助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大学时期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对新鲜事物的感知能力,这促使他们对网络上发生的热点事件和重要观点能够进行长时间的关注和讨论。然而,由于大学生缺乏丰富的阅历,加上逻辑思维还不够严密,缺乏足够的信息辨识能力,大学生群体很容易被大量的不实信息和不正确的网络舆情误导和恶意煽动。

在调查中,当问到“您认为思政课应该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学生的回答如下表:

表2 您认为思政课应该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引导

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在社会发展和利益导向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群体对于网络舆情需求的同时,引导他们以辩证的方式来看待网络舆情问题,以科学而严谨的态度鉴别和分析网络中的问题,最终看到事情的本质[3]。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将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将使他们能够有效避免从片面或绝对的角度应对问题,从而与事实真相背道而驰。

(三)提升思政课现有教学效率

网络舆情被誉为社会发展思潮的哨所,同时也是网络居民意见的晴雨表,这为思政课教学内容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网络舆情的介入既是思政课教学的机遇,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思政课教师对网络舆情资源的运用情况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因此,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舆情,将其作为最有效的教学资源,根据现阶段学生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设置讨论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比如,儿歌“挖呀挖呀挖”爆火,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如何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引导学生正确看待?

对于这样的舆情,思政课教师要从更加严谨的角度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论和引导,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基于开放形式和对话内容的互动,思政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该学科中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积极性,还能够及时应对时势变化并增加相应的内容,使思政课与时代发展更加契合。

二、思政课引导网络舆情的原则

(一)始终秉持正确的引导方向

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是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思政课教学中进行网络舆情引导时同样如此。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各种不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在平台上相互碰撞。网络舆情的主题也并非一成不变,人们关注的热点可能来自不同行业和领域,话题范围广、主题变化快是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在这一开放性极强的网络平台中,区分信息真伪逐渐变得困难,若其中存在部分煽动性言论,则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盲目跟从的冲动行为,既不利于学生自身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当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思政课教师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通过深入分析网络舆情信息,剔除其中错误的价值观念和恶意引导信息,严肃对待不理性且具有煽动性的网络信息,对其进行批判和抵制。同时,思政课教师还应在必要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及时开展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这样的引导与教育,使学生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提高行为和思想的认知水平。

(二)坚持以学生疏导为主的授课原则

现阶段我国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还有待提升,需要出台更严格的法律法规对网络发展予以必要的监督和限制。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可能会被恶意引导发布不理性的言论。仅靠技术手段对这些言论进行删除处理,并不能真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思想上的错误,也无法有效解决问题,甚至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高校教师应以民主和公平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言论[4]。对于学生正面且合理的言论,应给予必要的支持。对于表达有所偏颇的学生,教师应进行引导。首先,不要直接完全否定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发表的言论进行思考。其次,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明白自己在思想上的不足,进一步找出导致这种不足的原因是自身逻辑思考能力问题还是认知方面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思政课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大学生实际的思想状况,以此为基础找到正确引导学生面对网络舆情的方法。

(三)重视网络舆情发展的时间节点

网络舆情的引导时间节点与引导的有效性密切相关。网络舆情体现了人民在网络平台上某一时间段和空间内的情感和情绪反应。思政课教师应当在各大平台上找出大学生当前关注的热点舆论问题,并对其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对此,团队也研发了基于大数据的校园网络舆情特征融合目标跟踪技术,以便于更好地锁定与校园舆情相关的网络视频等,使思政课对舆情的引导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同时,根据传播学的基本规律,对舆情的发展趋势进行预判,评估其发展态势以及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跟踪和控制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在正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性讨论的部分网络舆情上,思政课教师应采取主动措施,通过正面且正确的引导,使大学生的思想提前朝着正确的轨道靠拢。这意味着在舆情还未被网络上的讨论扩大影响前,思政课教师必须积极介入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点和态度。通过这种及时而有效的引导,思政课教师能够对网络舆情的发展进行积极干预,使大学生在面对舆论议题时更具有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加强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防止错误言论和极端思想的传播和扩散。因此,思政课教师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应紧跟时代潮流,把握好引导的时机和节奏,以确保引导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四)重视平等性交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现代课堂不再像传统课堂一样以教师为主角,同时教师在学习资源上也不再具有绝对优势。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在网络学习资源上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因此,传统形式的思政授课已经无法与现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相匹配。教师应该正视师生关系的变化,充分尊重和了解学生,明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和思想的多元性。同时,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群体,将自身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层面上进行交流,并通过交流的过程来引导学生[5]。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需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积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设置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五)重视师生互动

高质量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指出网络舆情中存在的虚假和错误信息,并借此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明确辨别信息正确与否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反思,以更好地应对今后在网络舆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除了课堂上的互动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当前主要关注的内容,以此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通过增强思政课程与时代发展的紧密联系,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实现双向的反馈。

三、思政课引导网络舆情的路径

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背景下,思政课教学引导网络舆情的实施策略愈发重要。思政课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网络舆情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思政课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媒介,增强他们辨别信息真伪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帮助他们不受虚假、负面信息的蛊惑,培养形成正确的判断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一)确定大学生相关网络舆情的内容及其性质

思政课教师应该对当前发生的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有基本的了解,特别是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要格外关注。思政课教师需要进行舆情的基本分析,明确事情发生的时间线、最新进展以及对未来趋势和行动的预测。思政课教师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和思维逻辑性,通过分析能够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并准确判断其基本性质。同时,及时传递其中表达的价值观和正能量。当出现不利于社会发展等负面舆情时,教师应给予更多的重视,并将其作为典型案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明确舆情的实质内容和利害关系,尽量降低负面舆情的社会影响。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要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因此,面对具有不良导向的网络舆情时,教师应树立表率,不能忽视或逃避问题,应从客观的角度明确事实真相,指出错误舆情,并以正确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朝着良性方向进行思考。

(二)以现实需求为基础,进行针对性引导

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每时每刻都在涌现着大量信息,且信息传播速度及其更新速度也较快。因此,在课前备课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以课程教材为基础,还要有效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和当前舆情的发展方向,拓展课堂内容。同时,教师应了解学生思想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特点,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在引导学生分析网络舆情时,教师不仅要进行充分的指导,还要考虑自身的引导方法是否能够被学生广泛接受。教师亦可借助媒介工具,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可以引入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指出,传播媒介强调的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对思政课教学来说,通过议程设置,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抢占网络舆情导向制高点。如组织网络舆情讨论、使用多媒体资料、开展案例分析等,增强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和理解,引导他们运用批判性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全面认识和分析网络舆情的本质和影响。

(三)占据信息传播前沿,树立正确导向

网络平台上,各种信息呈零散式分布但传播速度很快。突发事件通常在两小时内就能在网络上搜索到,并在六小时内能够被多个渠道转载,从而引起网络平台和民众的广泛讨论。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关注这类舆情信息。在经过评判后,可以利用网络工具在学生群体中传播,并给予客观理性的评价。思政课教师应在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中,掌握对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以确保实现有效的网络舆情引导效果。

(四)推选引导领袖,强化思政课堂引导效果

所谓引导领袖是指在校园内经常关注当前社会热点,能够主动发言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正向人物”。这些引导领袖通常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对校园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他们对学生进行柔性管理,建立平等对话和有效沟通引导的良性互动。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引导领袖的作用,进一步深化课堂引导的效果。教师可以选择政治立场坚定且在网络技术方面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干部进行培养,使他们成为具备一定引导能力的引导领袖。还可以定期组织培训会,针对舆情引导进行专题讲座和讨论,帮助他们提升引导能力和分析网络舆情的能力。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外活动中,引导领袖都能够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政课堂对舆情引导的效果。

(五)与法治教育相结合,提高引导效果

网络平台是开放的,也是虚拟的。这种匿名的特点使得网络比现实世界更加开放,同时也缺乏法律的监管和道德的束缚,给一些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了各种不恰当的言论提供了可乘之机,也决定了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因此,就高校思政教育来说,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背景下,要加强法制宣传,净化法治生态,要强化技术手段,优化管理机制。就思政课教学来说,应加强对学生使用网络媒介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思政教师可以从法律层面出发,培养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行为和责任感,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在网络平台上的行为和言谈,同样具有法律约束和承担社会责任。这样,他们在做任何事情时,就会擦亮眼睛、三思后行,辨别并抵制网络背后的有害信息。通过凝聚各方合力,使治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确保舆情治理规范化,提高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和水平。

五、结语

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在思政课堂中,通过教育的形式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正向引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且流畅的表达机制。同时,通过思政课教学,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分辨能力,让他们在今后的网络平台上能够坚持自我,并以健康文明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通过思政课的教学引导,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网络舆情对他们所在的高校和整个社会的影响,从而使他们在面对网络舆情时能够自觉地抵制谣言、偏见和不良信息的传播。同时,通过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平台,培养他们对网络舆情的正确看待和分析能力,以及正当方式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可以为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舆情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思政课“需求侧”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舆情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