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2022 年世界竞争力年鉴》的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

2024-01-29张志娟朱保吉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23年10期
关键词:经济体竞争力效率

高 卓,张志娟,何 潇,朱保吉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

20 世纪70 年代,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竞争力概念诞生并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加深不断发展。国际竞争力关乎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1],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国际话语权,因此,提高国际竞争力是备受各国关注的重点话题。

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和评价始于发达国家设立对应的组织机构。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加入,国际竞争力更具有现代意义。但是目前国家竞争力缺少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和评价体系。很多国家机构或者组织通过不同的评价体系在多种角度下对国际竞争力展开评价,其中由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发布的《世界竞争力年鉴》(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WCY)是当今最权威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之一[2]。IMD 从1989 年起每年公布参评经济体竞争力的年度评价结果,是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国家竞争力年度评价报告之一。

本文基于国际上衡量经济体竞争力方面较为权威的《2022 年世界竞争力年鉴》,从全球和区域两个维度,通过K-means 算法对参评经济体聚类分析、与同地区经济体对比分析等方法,丰富了相关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助力中国充分认识所处国际环境和自身发展的优劣势,从而为中国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出针对性建议。

1 《2022年世界竞争力年鉴》评价体系

《2022 年世界竞争力年鉴》中的评价体系基于经济学理论构建,包含应用统计指标和问卷调查结果指标,评价对象是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国家及地区。该评价报告从客观角度为评价经济体之间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衡量基准,并对参评经济体进行长期追踪,为分析经济体的发展趋势和预测国际竞争力变化情况提供依据。因此,《世界竞争力年鉴》报告受到全球范围内各国研究机构和学者的高度重视[3]。

IMD 对各国实现长期价值创造的能力进行分析和排名。其认为,一个经济体的国际竞争力不能仅仅归结为国内生产总值和生产力,还必须积极应对政治、社会和文化层面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政府需要提供一个以有效的基础设施、机构和政策为特征的环境,鼓励企业可持续地创造价值。

1.1 评价指标构成

2022 年6 月15 日,IMD 发布了《2022 年世界竞争力年鉴》报告[4],探讨了63 个经济体国际竞争力的多种影响因素,该报告指标体系涵盖了333 项国际竞争力基础指标。其中指标的选取利用经济文献,国际、国家和地区资源以及商业界、政府机构和学术界的反馈进行综合研究确定。

《世界竞争力年鉴》报告每年会考虑全球环境的演变并综合多种因素进行评价指标的调整,最新数据报告的指标由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业务效率和基础设施4 个一级指标下的20 个二级指标构成。与2021 年报告相比,《2022 年世界竞争力年鉴》4 个一级指标没有变化。基础指标分为硬指标和软指标两大类,硬指标是通过统计数据测量和分析国际竞争力,如国内生产总值可测量用于表示国家经济能力的指标,数据来源是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中统计获得的定量数据。软指标是指对企业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如社会凝聚力、全球化、自由度和腐败,又称为调查指标,数据来源是对所有评价经济体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数据。指标构建和测度是评价的核心内容[5]。指标体系中还有一部分指标提供相关背景参照,不计入具体的排名计算,评价体系及主要评价方面如表1 所示。

1.2 评价方法

在IMD 提出的评价体系中,每个二级指标包含不同个数的基础指标,但是对于二级指标所赋权重相同,固定为5%[6]。基础指标中的硬指标在总排名中的权重为2/3、软指标在总排名中的权重为1/3。排名的直接依据是所有指标的标准化值,即标准偏差值(Standard Deviation,STD)。使用所有经济体的可用数据计算每个指标的STD,再根据汇总中使用的基础指标对经济体进行排名。

2 评价结果分析

2.1 全球视角竞争力分析

根据《2007 年世界竞争力年鉴》和《2022 年世界竞争力年鉴》的国际竞争力排名数据,对比分析15 年间的国际竞争力格局变化。2007 年参评经济体共55 个,2022 年参评经济体调整为63 个,其中由于俄乌冲突的影响,搜集到的数据有限,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将俄罗斯、乌克兰在2022 年的参评经济体中剔除。

对比2007 年和2022 年的《世界竞争力年鉴》报告(见表2),可以看出全球国际竞争力格局在15 年间变化较少,国际竞争力前沿国家仍分布在北美洲、欧洲、亚洲东部和大洋洲区域。2022 年,集中在亚洲东部参评的经济体,除了韩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均有不同幅度的排名下降,北美洲地区国家整体排名下降,与此同时,欧洲整体国际竞争力上升。本文认为,导致参评经济体国际竞争力排名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在不同的评价体系下该经济体的国际竞争力发展指标评价值发生变化,二是由于参评经济体数量的变化,增加了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体,对现有经济体的排名产生影响。

表2 2007 年和2022 年世界竞争力排名变化情况 (以字母顺序排列)

欧洲和美国等国家处于国际竞争力的领跑地位。2007 年美国和加拿大所在的北美洲国际竞争力突出,近15 年来,欧洲经济体发展为强劲竞争力的经济体,国际竞争力格局向欧洲转移[7]。在欧洲参评经济体中,各项支柱指标均处于前列,表现力稳定。在经济表现指标方面,欧洲金融服务业发达。《世界竞争力年鉴》报告认为,首先,欧盟的建立使各成员国能够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帮助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并且允许人才、资本和货物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通。欧盟的建立加速了欧洲的经济发展,同时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第二,欧洲经济体人口少、经济发展水平高,导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实际人均GDP 增长指标较高。这也是欧洲经济体在经济表现上出类拔萃的原因之一。美国在国际投资和科学基础设施指标评价方面位居参评经济体的首位,但在国家公共财政和物价方面表现力分别位列第56名和第53名,在参评经济体中处于落后的位置。

中国目前处于国际竞争力追随阶段,蕴藏发展潜力。近15 年来,随着全球国际竞争力格局的变化,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相对稳定。东亚地区其他国家特别是日本,相对于2007 年降低10 个名次,中国仅降低两个名次。中国国际竞争力领先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国内经济总量和劳动力人口规模上,具体而言,在市场规模和宏观经济环境方面始终位居参评经济体的前列[8]。因人口基数巨大,中国在人均指标等方面不具优势。

2.2 区域视角国际竞争力分析

《2022 年世界竞争力年鉴》分析了东亚、西欧、北美洲、亚洲南部及太平洋、亚洲西部及非洲、东欧、独联体和中亚、南美洲等8 个区域的国际竞争力变化情况,根据近5 年的排名变化折线图(见图1),可以发现各区域经济体国际竞争力发生小幅变化,西欧地区国际竞争力排名呈现上升趋势,西欧地区参评经济体有19 个,其中排名上升或不变的经济体有13个,占排名上升经济体总数的40.6%;芬兰上升9 个名次,是西欧地区国际竞争力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北美洲地区的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国际竞争力均有所下降,导致北美洲整体国际竞争力均值排名下降,但仍具有强劲国际竞争力,在区域国际竞争力中排名第3 位。除此之外,其他区域的排名未出现变化。东亚地区一直是各区域中国际竞争力得分最高的,但是近年来西欧地区国际竞争力发展势头迅猛,未来区域格局可能发生赶超[9]。

图1 2018 年—2022 年全球各区域国际竞争力变化

3 中国国际竞争力分析

3.1 中国国际竞争力变化概况

根据2018—2022 年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总体排名以及4 项支柱指标的排名变化情况(见图2),中国竞争力的总体排名5 年内在13 名至20 名的范围内出现波动,但变化幅度较小,排名变化趋势表现为先降低再升高,在2020 年时排名最低,主要原因是全球新冠疫情暴发,经济表现受到严重冲击,排名下降,同时业务效率、政府效率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排名也出现对应的变化,在四大支柱指标均有不同幅度降低的情况下,总排名下降为第20 名,2021 年和2022 年中国经济回暖,各指标排名均有所回升,但仍低于2018 年的第13 名,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对于中国各方面的影响并未消失,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经济和各方面要素正在恢复中[10]。

图2 2018 年—2022 年中国国际竞争力及支柱指标排名变化

中国经济表现方面稳居参评经济体的前列,处于前10 名的范围中,即使2020 年排名下跌至第7 名,仍在可控范围内。经济表现也是中国在国际竞争力方面表现最好的支柱指标,其他指标与该指标相比有较大差距,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各方面的不断完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具体而言,经济表现支柱指标下包含国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就业和价格五项二级指标。2018—2022 年包含“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开局阶段,在这一特殊时期,中国经济在稳扎稳打中突破创新,连续5 年实现GDP 稳步增长,领跑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2020 年中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9%,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贸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迈出新步伐,并出台了一系列稳主体、稳市场和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的政策措施,为外贸企业纾困解难,成为外贸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就业层面,主要就业群体保持稳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青年就业工作。深入实施百日千万网络招聘行动,深化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持续实施青年专项技能培训计划,推进百万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各地区各部门总结好经验、开创新办法,全力以赴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青年劳动力就业形势有所改善,但是压力仍较大,稳就业需再加力。价格指标层面,居民消费价格保持缓慢增长态势,运行在合理区间,与全球物价形势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中国保供稳价、扎实保障市场供应稳定等措施的良好成效。

政府效率指标是中国的弱项,也是近5 年进步最大的指标,从2018 年第46 名进步至2022 年第29 名。政府效率支柱指标下包含公共财政、税收政策、制度框架、商业立法和社会结构5 项二级指标。中国在公共财政方面表现出色,在2020 年新冠疫情冲击后,面对巨大的财政压力,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推行大规模且具有针对性的支出计划,优化使用财政资源,从基础建设支出转向民生和科技支出,迎接新的挑战。中国在税收政策方面一直表现较好,2018 年前,中国全面推行提高个税减除费用标准,2019 年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2020 年又出台7 批28 项税费优惠政策支持新冠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2021 年税制改革紧紧围绕税收政策优化等领域,持续推进实现税收政策高质量发展。制度框架指标主要是对国家短期实际利率的衡量,为协调货币政策提出了精准要求。中国政府效率的逐步提高意味着在环境不断变化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完善政府服务内容和水平,协调政府资源。

中国的业务效率指标在参评经济体中居于中上游,各项二级指标保持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在业务效率支柱指标中包括对全要素生产率、劳动市场、债券市场、企业管理实践和对全球化的态度等三级指标的评价。佩恩世界表[12]是由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和格罗宁根大学格罗宁根成长发展中心的学者开发和维护的一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其中包含收入、产出、投入和生产力等基本经济变量,这一强大的数据库涵盖了183 个国家的信息,根据佩恩世界表数据,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就业方面也出现周期性失业的严峻局面,收入分配不均的矛盾也在日益凸显。债券市场中,发行规模稳步扩大,平稳运行。

基础设施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已经实现了整体水平跨越式提升,近10 年来,为了适应新时代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中国将传统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相融合,在融合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了具有特定时代特色的基础设施,总结符合中国国情以及时代要求的发展经验。世界首台千吨级架桥一体机[13]、全球首台16 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14]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成功建设,“智能+”多领域融合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加速构建。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布局,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初步建成,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加速融合,基础设施领域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位于参评经济体中的第9 名,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彰显了中国对科技创新事业的高度重视。

3.2 国际竞争力支柱指标的优势与不足

3.2.1 与竞争领先型经济体比较

为了确定中国国际竞争力在参评经济体中的表现力,根据2020—2022 年国际竞争力的排名情况,对参评经济体进行聚类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6.0 中的K-means 聚类,由ANOVA 检验和聚类可视化确定聚类效果具有显著性,将参评经济体划分为四大类,分别为竞争力领先型、竞争力追随型、中等竞争力型和竞争力追赶型,见表3。

由聚类结果可知,从综合国际竞争力看,中国属于竞争力追随型经济体。表4 表明,与竞争力领先型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表现指标得分具有较大的优势,即使与竞争领先型经济体相比也位于前列,远高于竞争力领先型经济体经济表现指标的均值(62.13 分),超过2/3 的竞争力领先型经济体。业务效率和基础设施指标方面的得分低于竞争力领先型经济体的均值,但是超过卢森堡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两项指标得分,作为竞争力追随型经济体的中国在该方面表现良好。政府效率支柱指标低于各个竞争力领先型经济体,该支柱指标是中国与其他经济体拉开国际竞争力得分的关键指标,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有待进一步完善。

3.2.2 与东亚地区其他经济体比较

在《2022 年世界竞争力年鉴》报告中,划分在东亚地区的参评经济体包括中国、日本与韩国。上述三国同属于竞争力追随型经济体,在地理位置和目前国际竞争力水平中较为接近。由图3 可知,中国的经济表现方面在上述三国中的指标得分最高,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经济这一指标层面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的对外投资方面无论是投资范围还是投资总量上都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势头,国内经济强劲的基础和对外投资的稳定发展支撑中国在经济表现的指标上具有突出优势。政府效率是中国最弱势的指标,但与日本和韩国相比,仍是最高得分。政府是社会发展的必要保障,政府效率作为政府能力的重要表现,是衡量政府工作状态的指标,中国在政府效率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可以通过完善社会制度框架和公共税收政策,以及健全法律法规等方式提高政府效率[15]。在业务效率指标得分上,中国与日本、韩国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业务效率具体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力市场等指标,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基数巨大,劳动力市场充满活力,也是中国保持强劲业务效率的客观优势。基础设施方面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之间的差距较小,在经济表现和政府效率的影响下,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表现力也呈现出较高的得分。在经济表现、政府效率和业务效率三重优势的叠加下,中国国际竞争力指标表现方面在东亚地区参评经济体中稳居第一位。

图3 2022 年中国、日本、韩国三国的指标比较情况

3.3 国际竞争力二级的指标优势与不足

中国国际竞争力二级指标排名如表5 所示,根据20 个二级指标的排名,将其划分为优势指标(第1 ~21 名)、中间指标(第22 ~42 名)和劣势指标(第43 ~63 名)。

表5 2022 年中国国际竞争力二级指标排名

优势指标共包括11 项,分别是国内经济、国际投资、就业、公共财政、税收政策、劳动力市场、管理实践、态度和价值、一般基础设施、技术基础设施和科学基础设施,占总指标数的55%,尤其是国内经济和国际投资方面,具有持续的国际竞争力优势和坚实的国际竞争力基础,除此之外,中国出口额和出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并且领先优势在持续扩大[16]。这与中国的国家规模密切相关,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已成为重要战略性资源和比较优势。国内经济稳步发展,同时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和长期向好的基本局面没有改变。

中间指标共8 项,包括国际贸易、制度框架、商业立法、社会结构、生产和效率、金融、健康和环境以及教育。主要分布在政府效率和业务效率的一级指标下,并且评价指标大多是软指标,提升中间指标的绝对分数和相对排名,不能仅关注指标本身,更需要从政府环境、创新环境和企业环境入手,每个要素既是国际竞争力某一方面的单项反映,又是制约该国国际竞争力地位的综合要素之一。其中,中间指标大多与制度框架、金融债券市场环境、政府补贴和全要素生产率相关,说明经济发展新阶段对金融政策的优化和完善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劣势指标仅包括价格指标一项,在参评经济体中排名在第53 位,是中国国际竞争力中经济表现评价方面的劣势,为了更好地分析在该指标下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劣势所在,将指标下沉至“价格”指标对应的三级指标,包括消费者物价浮动、生活成本指数、公寓房租价格和政府房租花费占比。消费者物价指数是衡量人民的消费水平和物价变动水平的宏观指标,价格指标排名较低意味着价格水平和生活成本较高。

4 结论与启示

基于《2022 年世界竞争力年鉴》报告,本文从全球视角分析参评经济体国际竞争力变化趋势,从区域视角分析各区域国际竞争力变化情况,并从中国视角与其他经济体对比各维度指标变化差异,得出以下结论。

(1)全球国际竞争力格局15 年间变化程度较少,国际竞争力前沿国家仍分布在北美洲、欧洲、亚洲东部和大洋洲区域。欧洲、美国等国家处于国际竞争力的领跑地位,中国目前处于国际竞争力追随阶段,但在全球范围内并没有处于优势地位,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2)从区域视角分析,将参评经济体划分为八大区域,值得注意的是,东亚地区一直在各区域中国际竞争力得分最高,但是近年来西欧势头迅猛,与东亚地区排名差距减小,未来区域国际竞争力可能赶超东亚地区。

(3)聚焦中国国际竞争力及各支柱指标排名情况,中国国际竞争力近5 年变化幅度较小,经济表现指标是中国在国际竞争力方面最具优势的支柱指标,稳居参评经济体的前列。政府效率指标一直是中国的弱项,随着税收政策和制度框架的完善,也成为5 年内进步最大的指标。中国的业务效率指标和基础设施指标在参评经济体中居于中上游,各项二级指标保持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根据以上分析发现,近15 年国际竞争力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各方面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国目前国际竞争力的全面分析,认识到中国所处国际环境和自身发展的优势劣势,从而把握国家国际竞争力发展的脉络,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并对中国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把握市场规模优势,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依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未来应继续充分利用市场所蕴含的升级机遇,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未来应充分用好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独特优势。

二是提高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完善政策指导。要进一步优化预算支出结构,努力形成增长合理、内部结构良好、能够有效规范支出行为、管理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业务支出机制。税收政策也要持续优化,使税收更加合理,社会环境更加公平公正。

三是关注就业重点人群,加快产业升级,拓宽就业渠道。根据上述对经济表现支柱指标的分析,中国就业形势将延续总体平稳态势,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就业形势依然比较复杂,面临诸多挑战,应继续加大就业帮扶和政策支持,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和推进企业培育工作,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猜你喜欢

经济体竞争力效率
中国石材业的多个第一正在被其它新兴经济体国家所替代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应对空间有多大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论中国的社会福利建设:在转型经济体中提供退休收入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