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科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弹性培训方案的构建与初步应用研究

2024-01-29曹英华江萍付迪周艳宁玉萍杜锦萍

军事护理 2024年1期
关键词:急诊科公共卫生弹性

曹英华,江萍,付迪,周艳,宁玉萍,杜锦萍

(1.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 护理部,上海 201299;2.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手术室,上海 200126)

急诊护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一线主力军,其稳定的心理状态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3]。心理弹性是指个体成功适应困难或具有挑战性的生活经历的过程和结果[4],提高护士心理弹性能够减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预防精神症状[5],维护护士身心健康。然而,现有干预措施多聚焦护士的个体因素(如自我效能感、幸福感、共情能力和感知压力等),较少关注环境因素(如工作环境、社会支持、组织支持等),缺乏对内外部因素的综合考量[6]。为此,本研究基于Kumpfer心理弹性框架理论[7](关注内外多重因素)与国际心理弹性研究计划项目组(the International Resilience Research Project,IRRP)提出的心理弹性训练策略[8],构建心理弹性培训方案,以期提升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弹性,现报道如下。

1 研究方法

1.1 心理弹性培训方案构建

1.1.1 文献分析 为确立合理的心理弹性培训方案,本研究首先以文献检索方式获得急诊护理人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心理弹性研究现状。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弹性”“护士”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由2名经过循证护理相关课程培训的研究者按照文献纳内、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初步检索得到中文文献1120篇、英文文献722篇;去重并阅读题目和摘要后,纳入21篇;阅读全文后剩余17篇。其中:中文11篇、英文6篇、随机对照试验6篇、类实验性研究11篇。根据文献[9]回顾,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弹性为(63.92±9.12)分,处于中低等水平,性别、焦虑程度等个体因素,以及社会支持、执业环境等外部因素均为影响心理弹性的主要因素[3,10-11]。因此,本研究利用Kumpfer的心理弹性框架理论即心理弹性的发展受到个体内部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以及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作为干预方案制定的理论依据。同时,基于IRRP提出的“我有、我是、我能”的心理弹性训练策略,为急诊科护理人员设计增强社会支持感知(即“我有”——外在保护因素)、提高正性情绪(即“我是”——内在保护因素)、提高急救应急能力(即“我能”——结合内外保护因素,自身整合)3个干预主题。最终,本研究采用提高正性情绪心理讲座、团队心理干预、情境模拟应急演练作为干预方法,制定干预方案初稿。

1.1.2 专家咨询 为了完善并细化干预方案,选取5名心理及护理领域专家进行了2轮专家咨询,其中心理学领域正高级1人、护理学领域正高级1人、副高级3人。专家就干预方案的科学性、有效性、可操作性进行评价,最终达成一致。与此同时,通过专家咨询确定干预的具体内容与频次,形成最终培训方案(见表1),确定干预持续时间为6个月。

表1 急诊科护士心理弹性培训方案

1.2 心理弹性培训方案初步应用

1.2.1 研究对象 2022年1-6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上海市某三级医院的急诊科护士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23~50岁;急诊工作1年及以上的注册护士;自愿参与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进修或实习护士;研究期间不在岗人员(包括因产假、病假等不能全程参与培训者);近期遭受重大事件刺激,有精神衰弱、心理创伤史者。参照计量资料两独立样本均数含量公式N=2×[(Zα+Zβ)×σ/δ]2,依据α=0.05、β=0.1 查表得出 Zα=1.96、Zβ=1.28。根据预试验干预结果,σ=9.27(预实验干预后样本总体标准差),δ=5.8(预实验干预前后两组差值的均值之差),带入公式计算估计两组资料样本量至少需要 54例。考虑到10%失访率等因素,最终确定样本量为6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pry12 2020-68)。

1.2.2 干预团队及方法 心理弹性培训方案干预小组由8名成员组成,其中,心理学教授1名,负责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培训和指导;指导教师1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负责心理弹性培训方案的整体把控以及为研究对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护士6名,本科及以上学历,负责干预方案的执行和研究对象疑问的解答。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培训和管理,包括科室业务学习、三基考试、月度考核、工作质量讲评等,对工作中情绪不稳定的护士,了解其具体情况并给予心理疏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按心理弹性培训方案定期接受培训,每次培训均设置签到,确保观察组全体参加。为避免两组间沾染,要求观察组就干预内容进行保密。

1.2.3 评价方法

1.2.3.1 评价工具 (1)心理弹性量表(Conne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该量表由Conner等[12]编制,2007年由Yu等[13]汉化为CD-RISC中文版,包括3个维度(坚韧、力量、乐观),共25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1~5分),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弹性水平就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8。(2)急诊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问卷:采用张晓茹等[14]编制的急诊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问卷,包含应急知识、抢救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职业道德和专业发展等7个维度,共37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1~5分),得分范围为37~185分,得分越高说明护士应急能力越好。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9。

1.2.3.2 资料收集方法 研究团队中含护士6名,3名协助心理弹性培训方案的开展,其余3名负责心理弹性量表及急诊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问卷的资料整理、结果录入及数据分析。在干预过程中,有3名护士因调岗、进修退出故脱落,有效样本量为57例,其中对照组30例,观察组27例。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两组护士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士一般资料的比较[n(%)]

2.2 两组护士心理弹性得分的比较 观察组护士干预后的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士心理弹性得分的比较(分,

2.3 两组护士应急能力得分的比较 观察组护士干预后的应急能力总分及应急知识、抢救知识、沟通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士应急能力得分的比较(分,

3 讨论

3.1 提高正性情绪与社会支持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的心理弹性 应用心理弹性培训方案后,观察组护士心理弹性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国内外以往研究结果[10,15]一致。Lin等[16]采用改良的正念减压疗法对国内的110名护士进行干预,结果提示,提高积极情绪体验是提高心理弹性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心理弹性干预方案中设置的心理讲座均基于积极心理学相关理念,以提高个人正性情绪和积极感受为切入点,通过认知和行为层面的品味策略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式,保证个体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17]。同时,团体心理干预是利用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团体成员的积极互动[18],能够强化个体的集体归属感,提高社会支持水平[6],是一种感染力强的心理干预方式[6,18-19]。本研究中应用团队心理干预中积极正向的团体氛围,团体成员的相互支持促进护士感知团队的力量和温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中获得同伴支持和信任,有利于护士个体心理的稳定。

3.2 心理弹性培训方案有助于提高急诊科护士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能力 本研究利用急诊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问卷检验干预前后的专业技能水平,结果显示,观察组护士在应急能力总分、应急知识、抢救知识、沟通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职业道德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培训后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的护士应急能力较强。既往研究[2]对15名护士开展质性访谈,确认技术能力是护士高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技能包括应急知识、抢救技术、沟通能力等多方面,我国学者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特点,使用情景演练法提升了护士的急救技能应用能力[20-21]。本研究构建的心理弹性培训方案中,通过情景模拟形式开展急救培训,组织应急演练和考评帮助观察组护士巩固和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理论和抢救技能[21]。扎实的急救技能让护士个体有信心胜任工作,在处置突发事件时做到有条不紊、从容应对。综上所述,根据Kumpfer心理弹性框架理论与“我有、我是、我能”的心理弹性训练策略,结合了心理弹性个体和社会内外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通过提高正性情绪心理讲座、团队心理干预、情景模拟应急演练3种干预方法实施心理弹性培训方案,急诊科护士心理弹性和应急能力得到提高。由此可见,急诊护士作为突发事件处置的重要力量,其心理弹性水平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具有积极影响。提高护士心理弹性是一项持续的工作,需要在今后关注心理弹性培训的延续性、在不同护理岗位上适用性等。

猜你喜欢

急诊科公共卫生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