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噩梦连连,要治疗吗
2024-01-29殷怡
殷怡
睡眠质量差,已经成为儿童青少年面临的重要问题。《睡眠医学综述》发表的论文指出,25% ~ 35% 的学龄期儿童报告自己在一个月内做过噩梦,近期有过噩梦经历的学龄期儿童中,女孩所占比例比男孩高。
研究者发现,噩梦主要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间。此阶段是睡眠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因此儿童更容易在半夜或清晨的噩梦中惊醒。在快速眼动睡眠期,大脑最接近人意识清醒时的状态,神经兴奋,思维活跃。因此,噩梦的画面往往十分清晰。虽然儿童青少年知道梦境不是现实,但是也会感到“太真实了”“太可怕了”。
事实上,普通人每晚都会做3 ~ 5个梦。也就是说,个体在做梦的数量上大致没有区别。大多数人,要么睡醒就忘了梦的内容,要么起床后还没来得及分享就不记得了。
为什么噩梦会很难忘呢?因为这些负性情绪体验并不会随着梦的停止而结束。在被噩梦惊醒后,儿童青少年常常会感到无助、恐惧、心率加快,甚至再次入睡后继续做噩梦。
儿童青少年不仅会在晚上被这些噩梦惊吓,还可能在白天陷入对噩梦场景的思考,影响学习时的专注度。长期下去,部分儿童青少年会产生对噩梦的恐惧,出现习得性慢性失眠。
儿童青少年的睡眠问题就像远处海平面上突然出现的桅杆,相对容易被观察到。当青春期的孩子说自己“老做噩梦”“怕黑”“闭眼就是恐怖的画面”,或者突然要求和大人一起睡时,父母就要足够警惕。
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不会像婴儿或幼童一样,一做噩梦就找妈妈,而是在自己反复对抗噩梦一段时间,依然无力改变时,才会向大人求助。事实上,学龄期儿童的噩梦综合征报告率在10 ~ 14 岁年龄段最高。
当年龄较小的孩子做噩梦时,父母可以这样做——
●尽快来到孩子的床边,打開床头灯,让孩子相信自己是安全的。
●让孩子简单聊聊梦里发生了什么,并对孩子感受到的害怕、无助等负面情绪表示理解。
●通过谈论,让孩子意识到不管梦境多么真实,梦境都不完全等同于现实。
●当孩子情绪平静下来后,父母应鼓励儿童相信自己有能力与不安的情绪共处,鼓励孩子尽快再次入睡。
●在白天轻松的氛围下,与儿童讨论噩梦产生的愤怒、焦虑、担心等情绪,并探索可能的诱因。
●坦率地询问孩子在学校里的人际关系、学业压力,以及是否被欺凌等,帮助孩子与老师沟通,减轻在学校的压力。
●检查和调整家庭内部矛盾,减少夫妻之间的批评和指责,消除亲子之间的沟通障碍或隔阂。
●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睡眠习惯,提升孩子睡眠的质量。
父母也不要为了让孩子安心而步步妥协,甚至顺应孩子的每一个要求。有的孩子在噩梦后往往不愿意再独自睡觉,或者逐渐推迟自己的入睡时间,以回避噩梦。如果父母顺应孩子的要求,长期与孩子一起睡,那么就可能强化儿童的依赖行为,加深孩子对于睡眠的过分担忧。同样的,如果按照孩子的要求,频繁检查门窗是否足够安全,也会加剧孩子“世界是不安全”的认知。
睡眠问题暗示儿童青少年可能面临过大的压力。
儿童期的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常常伴有睡眠期间的噩梦。特别是当孩子受到某种创伤后,如被欺凌、被性侵、亲友突然离世,创伤经历的场景会反复在梦境中重演。
有的儿童青少年可能已经出现了幻觉、妄想等精神疾病症状,而一直没敢告诉家人或者没被家人察觉到异常。这类儿童青少年也可能出现睡眠困难。
还有的儿童青少年并非做噩梦,而是夜惊。其表现是在前半夜突然大喊大叫,但醒来后什么也不记得。
由于睡眠问题背后的诱因复杂,有的是纯粹的失眠问题,有的是继发问题,因此父母陪伴孩子到精神科或心理科寻求专业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在改善噩梦方面,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特别是其中的意象排练疗法)可能发挥作用。
第一,要尽可能将卧室与睡眠形成惯性关联,即只在困了的时候才进卧室;如果超过15 分钟睡不着,就离开卧室。
第二,即便前一晚失眠,第二天也要按时起床。通过睡眠限制的方式,可以先追求睡眠质量,再追求睡眠的时长。
第三,创造适宜睡眠的环境,比如保持卧室的安静、温度适宜、安装厚窗帘等。睡前不宜用脑过度。如果因为作业原因学习到很晚,可以通过腹式呼吸的方式给自己的大脑“降降温”。
第四,养成良好的饮食方式。睡眠质量不高的人应该避免空腹睡觉,减少喝茶或咖啡。任何时候饮酒助眠的方式都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