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县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
2024-01-29殷文奇
殷文奇
(国有高台县三桥湾林场,甘肃 张掖 734300)
甘肃省森林覆盖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林业占地面积11046.35万 hm2,森林覆盖率达到了13.07%。但整体林业资源分布不协调,大多数林业资源位于甘南以及河套地区。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甘肃省年均森林病虫鼠危害面积约31.485万hm2,森林病虫害发病率达到了0.3%,其中虫害面积比较大,病害位于第二位。虫害占地约11.439万hm2,病害约11.810万hm2,鼠害约8.237万hm2,直接每年造成不可恢复性森林损失约20万hm2,累计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使森林资源保护问题紧急提上日程。目前正是甘肃省林业生态建设快速发展时期,全面分析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提出科学防治对策,对保护和巩固林业工程建设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 高台县林业病虫害情况
1.1 发生情况
高台县是甘肃省森林保护终点区域,森林面积覆盖率处于全省前列,相应带来了病虫害问题的严重,森林病虫害面积超过4.53万hm2左右,其中病害面积约1.74万hm2,虫害面积约2.79万hm2,仍然呈现出虫害面积比较大的现象[2]。每年林区经济损失超过40万元,且经济损失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高台县病虫害种类繁多,已超过200多种,其中,大部分虫害通过叶-茎-干的途径进行危害,很容易蔓延成更大的虫害。高台县主要病虫害有蚜虫、食心虫、蚧壳虫、白杨透翅蛾、尺蠖、黄斑星天牛、马尾松毛虫等。
1.2 发生特点
目前,随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高台县林业病虫害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3]。主要表现为:林业病虫害种类比较多,在防治起来具有一定的技术困难。林业病虫害不仅包括本地的病虫害种类,而且包括外来物种,病虫害的生态多样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了技术挑战;病虫害暴发呈现出一定的数量级特征,防治手段不能及时阻断病虫害的繁殖进化能力,病虫害本身具有的传播力不断上升,经常大面积出现,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病虫害对温读敏感,呈现出低海拔向高海拔,同时,病虫害多发于树种单一的生态环境,从人工林向天然林蔓延,而且,因为栖息环境的优劣选择,呈现出乔木林向灌木林和草丛转移和蔓延的特征,需要精准定位,找准源头,防止病虫害扩大化。
2 高台县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2.1 人工林面积增加,林业结构不合理
为了改变高台县荒漠化严重的现象,高台县在20年之前,根据国家政策进行人工林防护工程实施,将高台县的次生林培育成经济林和防护林基地。以目前情况来看,高台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13.07%。随着防护人工林的面积不断扩大,病虫害的问题却越来越明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工林的树木品种比较单一,不能体现出生态多样性,食物链结构比较脆弱,一旦发生大规模病虫害,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这些抗击病虫害脆弱的人工造林,大多数以松树、杨树、云杉、刺槐等树种为主,这些树木比较容易滋生一些天牛、松毛虫、蚜虫、玫瑰尺蠖等,特别是一些蜂虫,在幼虫阶段,以吸食树木的嫩叶为生,导致树干过早地步入枯萎。与此同时,这些病虫害的繁殖能力比较强,传播力比较大,造成大面积林木感染。
2.2 过度使用农药
高台县的林业病虫害经常呈现出阶段性大规模爆发的特征。为了一次性消灭病虫害,管理人员经常使用农药进行彻底根除。不过,过度使用农药造成了以下后果:病虫害在多次农药杀害中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治理难度逐渐攀升。随着农药使用量的不断提高,防治成本越来越高;大量使用农药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一些有益的森林生物被灭杀,造成了生态食物链的不稳定性。同时,残留在植物表面和大气环境中的农药流入到地下水和地表表层,对土壤的环境形成了营养破坏,降低了有机物质的含量。有机物质是保证森林土壤肥力的重要条件,如果有机物质流失,那么对于树木生长的营养环境就会造成破坏,最终土壤硬化结板,植物根系无法向下扎根,林木的生长效应大打折扣。
2.3 防治技术落后,防治措施失当
针对林业病虫害防治,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技术,其一是化学防治技术,第二是农业生态防治技术,第三是物理防治技术,第四是生物防治技术。这些防治技术都是通过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形成的有效经验,任何一种单一手段的实施都会导致林业病虫害防治产生依赖性,高台县目前没有综合对防治技术进行联合使用,仍然使用以化学农药为主的防治方式。该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新技术推广力度不足,技术不够成熟,缺乏相应的防治设备,使新技术的推广和联合应用呈现出市场空白的现象;其次,在防治思维上缺乏融合思维。单一化手段进行防治仍然是营林人员进行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思维和手段。不能发挥林业资源林业生态中的自我调节功能。防治方式使病虫害防治效率低,滞后性强,防治工作始终处于被动局面。
3 高台县林业病虫害的防治策略
长期使用化学农药,易增加林木的抗药性,影响林木产品质量,造成大气环境污染和土壤污染。无公害防治是对人、动物、植物及其他生物比较安全,对生态环境危害较小的防治措施。采用无公害防治措施,可以降低化学农药用量,提高林产品的质量。
3.1 无公害防治
3.1.1 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技术是在生态环境的改造上,为林木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通过人工培育过程的优化管理,实现林木抗菌、抗病毒、抗虫害。它是一种比较经济、安全的防治措施。首先,在人工造林初始阶段就选择抗抗病虫害能力比较强的树苗进行培育,从源头上制止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可能;其次,应当尽量选择适宜本地生态环境和地理条件地理气候条件的树种,以免外来物种带来不适应性,引发新的病虫害,破坏原有的食物链和生态稳固;再次,森林管理人员在林木生长管理阶段,要及时侦查林木病变产生的规律,针对季节性变化进行病枝修剪、弱植修剪、残枝修剪,将产生病虫害的枝条集中焚烧或深埋,以免病菌产生大面积的散播,为病虫害产生的环境进行源头性的制止。
3.1.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病虫害能够消除负面作用,是目前主流的防治方法。利用有益生物引入病虫并害天敌,加入生物抑制剂,消灭虫害,抑制病害的蔓延。达到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的目的。生物防治不以破坏食物链规律为主,同时对生态环境影响力最低。常见的生物防治措施有利用微生物、寄生性天敌以及捕食性天敌进行防治。微生物防治是采用生物抑制的原理,利用真菌、真菌分泌抗生菌,防治病虫害。白僵菌对于马尾松毛虫(真菌)有抗生和抑制作用,苏云金杆菌防治多重细菌生物,泰山1号防治天牛(线虫)14。天敌法虽然人工作用有限,不过能够防治大型病虫害,投放赤眼蜂进入林区,可以吸食松毛虫虫卵,保护油松。除此之外,赤眼蜂吸食八尺小蠹虫卵,保护云杉。
3.1.3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技术是区别于生物防治技术的又一大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方法。它是根据病虫害的繁殖规律,进行病虫害集中诱杀的一种有效防治措施。它可以使病虫害的子孙后代骤减。例如,利用太阳灯可以诱杀林区的鸣虫和飞蛾;利用糖醋酒可以诱杀林区的食心虫和金龟子;利用害虫春季繁殖旺盛这一特点,需要集中进行物理防治,可以在树木的根部1.5 m处制作隔离带,利用灯光诱杀或者集中消除的方式,进行成虫诱杀,避免虫卵滋生。
蚜虫会吸食树木的叶片,导致树木无法进行后期的开花结果,叶片会出现卷曲的现象,直接导致树木枯黄死去。针对这种现象,林区人员联合农业生态防治技术和化学防治技术进行联合防治。首先,在冬季临近时期进行剪枝工作,其次,对病虫害发生的部位,通过化学药剂涂白的方式去除虫卵,通过这两种方式的有效结合,该林区的蚜虫现象得到了一定的抑制。
3.2 提高病虫害防护技术,改进防护措施
在化学方式防治技术实施过程中,要逐渐实现科学性。化学防治一是要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剂量,尽量减少敌敌畏、氧化乐果等毒性强的农药的使用。化学农药的使用要防止亡羊补牢被动式防治,可以在病虫害发生的初始阶段进行虫卵消杀,这既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又能提高化学防治的效果。
要以杨树蛀干天牛工程治理项目为导向控制天牛危害。加强重点时节检测检疫,防止源头性扩散;做好病虫害疫情监测。每年春、秋两季病虫害活动旺盛季节,进行调查,定期发布调查结果,动态监测,汇总报告,早发现,早除治;及时清理虫害木。采取磷化铝片熏蒸、解板、加工利用、剥皮曝晒、水浸、药泥堵孔等措施,对不能恢复的病木,枯枝进行移出,灭菌;积极推广防治天牛新技术,赤眼蜂吸食虫卵,结合大斑啄木鸟捕捉,形成渐进式防治,环环相扣,逐步减少化学药剂集中后滞消杀;大力营造混交林,伐根嫁接毛白杨技术和萌芽更新技术能够促进混交林成林,同时,抗虫免疫树种需要针对本地特征引进。
3.3 加大植物防疫检测力度
林业管理部门要针对病虫害防治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专业素养培训,使工作人员掌握充分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同时拥有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和工作决心。为了使病虫害发生的概率有效降低,在源头的检疫检测过程要充分发挥病虫害的阻断功能,在树苗的移植过程中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和入库方式,从多个环节做好病虫害检测,对病虫害防疫工作做到根源阻断。在日常的林业林区管理工作和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要建立病虫害防治常态化工作体系,加强排查力度,一旦发现病虫害滋生的苗头,就要立即上报和进行隔离管理,避免病虫害进一步扩大化在日常巡逻工作中。林场管理人员要勤工俭政,多视察周边环境,了解林木的生长环境和病虫害发病的规律,做好日常的病虫害检测记录等相关性文案工作。同时,对于病虫害灾情的上报工作,要简化上报流程,直接触达责任中心,实施片区化的责任化病虫害防治体系,简化病虫害上报与传达过程的环节,争取病虫害防治的时间效应。
3.4 政府应重视林业管理工作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林业管理工作有着密切联系,与林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为防控病虫害的发生,可从以下4方面加强营林管理工作[4]。坚决贯彻和落实预防为主、监测为辅,综合治理的营林方针,从树种选择到苗木种植,加上前期检疫,增强溯源防治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强的苗木种类,不仅有利于病虫害防治,同时对于苗木后期的优质生长成才,具有重要影响;根据林区的地形、气候、降水量,做好造林地,做好环境的选择和优化。协调森林生物之间的关系,使生态稳定,环境健康;将林业规划、林业设计和营林管理融人其中,从林业产业链全程,全局实现管理,同步实行规划,加上规划执行。坚持“适地适树”的造林原则,发展混交林造林工程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加定向资金投入,确保林业部门的工作设备、资金配备到位,加强防护区的经营管理机制优化,使资源的配备发挥应有的效果,使执行人员工作顺利。
4 总结
综上所述,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林业病虫害防治人员必须坚持不懈,努力进取,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病虫害防治,保护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国家重要的生态财产。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是每一个病虫害防治人员的终极目标。我们需要对这些病虫害发生的原因,找到具体的根源,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精准化防控,既不会影响生态环境,也要完成病虫害的根源性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