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疗心
——应用电影疗法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4-01-28王小恒阿赛古丽张延霞
赵 霏,王小恒,阿赛古丽,张延霞,赵 晋
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部, 兰州 730000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出现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由于学业压力、社会竞争、家庭因素、人际交往不良等诸多因素导致的焦虑、抑郁情绪不可避免,进而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比如,因价值观缺失而导致的心理障碍——“空心病”是近年来中国高校部分学生面临或正在遭遇的一种普遍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严重者存在“自杀”危机风险[1],对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因而,如何增强高校学生的心理韧性,促进其心理健康,提高人文素养,是当下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以融入电影治疗原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及评价结果探讨此法的可行性。
1 电影疗法的原理和优势
1.1 电影疗法的概念
电影疗法(cinema therapy)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学者Berg-Cross L等创造的一种新型艺术治疗模式,最初定义为“流行电影在一般个体心理健康问题中的应用”,随后又有多名学者对该定义进行补充和完善,现阶段的概念为“基于传统的心理治疗原则的创新方法,以电影中的影像、情节、音乐作为治疗工具,通过引导观影者的心理洞察、启发、情感释放或慰藉等效应促进其心理愈合或成长的一种团体治疗或自助形式”[2]。2003年,电影疗法得到英国皇家精神病学院的认可,随后电影疗法发展迅速,目前在国外广泛应用于学校、临床门诊、精神病院等领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1.2 电影疗法的心理机制和特点
Ulus认为,观影者在观影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投射、认同和融合[3]。Kim也认为观影者会经历识别、投影、理想化、建模和替代学习的心理过程[4]。总之,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观影者会将自己的情感、意志和思想都投射到电影故事情节中,进而和电影人物产生共鸣,最终获得情感等方面的抚慰和支持。电影疗法的特点在于:①灵活。观影者的情绪变化受所选择影片的影响较大,因此可针对不同干预目的(如放松、鼓励、疗愈等)选择不同的影片。②冲突性低。以间接的方式面对当下的问题,降低观影者的心理防御。③共情程度高。电影可以让观影者感同身受,缓解心理问题。④提供愿意改变的氛围。观影过程中的体验会让观影者反思和感悟,进而正确面对自己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1.3 电影疗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当下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来源于学业、工作、情感等方面带来的困惑、焦虑和无助感等。将电影疗法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大的优势:①学生接受及参与度高。相较于传统阅读,学生更喜欢影视作品。②效果好,尤其适合短期自我调节,促进个人的领悟能力和感知能力,缓解不良情绪。③能够让学生获得启发,不断成长。电影时长可能就两个小时,但故事情节跨度却包含几十年,甚至主人公的一生,观影过程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人生起伏、变化无常,唯有及时进取,才能无愧于此生,有所成就。④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减少“自杀”等危机风险。用电影画面直观地展示“生与死”的冲击,远比纯语言的生命教育更有震撼力。
2 电影疗法应用于教学实践
2.1 课程设置
学校开设全校公共选修课“观影疗心——电影作品中的心理分析与治疗”(36学时),选取十部经典优秀电影作品分享给学生,随后针对影片中的相关内容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剖析和解读,譬如电影中涉及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影片内容。最后提出相应主题问题,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带领学生凝练、总结、体会自己的感受。例如,在《寻梦环游记》观影结束后,提出“你会如何设计自己的葬礼?如果可以,你想在自己的墓碑上写些什么?”等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死亡的思考。目前,该课程已开设4学期,累计440名学生参与选课。所选取的电影及教育主题如表1所示。
2.2 教学效果评估
课程考核包括考勤(10%)、课堂讨论成绩(共十次,30%)和期末试卷作答成绩(60%)三部分:学期末采用“问卷星”的方式调查该课程的满意度及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体验。此外,在学期初第一堂课时采用“雨中人”的绘画心理测验来初步评估学生的心理状态,主要从压力、应对措施、社会支持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课程结束后再次应用此心理测验进行评估,结果提示,70%以上的学生心理状况得到改善,尤其是绘画中代表“压力”的雨滴密度在第二次测验时明显减少。
对2022—2023年第二学期选课的全校各专业160名学生的调查结果中,在课程满意度调查上,超过85%的学生表示课程设计合理,所选取的影片合适;80%以上的学生表示对未来的生活有帮助,具体表现在应对挫折、缓解不良情绪、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如表2所示),其中对于生命的理解和人生意义感悟的帮助最为明显。
表2 “观影疗心”课程评价调查结果 [n=160,n(%)]
3 电影疗法的作用
3.1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通过选取合适的影片让学生观看,并结合相关主题的讨论,可实现不同的教育意义。例如,在面对挫折时应选择积极进取终会达到想要的结局,一味逃避退缩则永远难以成功。电影《荒岛余生》中的男主角一个人流落荒岛1 500余天,与自然环境抗争、与孤寂无助对抗,最终重返现代社会。其坚韧的心性、不甘的毅力以及不放弃希望的执着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男主人公面对接二连三的人生打击,一直坚持不放弃,抓住一切机遇展示自己的能力,终获成功。这些案例都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教育内容。观影过程中的“共情”和“认同”已经让学生有所感受,若能借机正确引导,必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保持情绪稳定是当今社会难能可贵的品质,激烈的工作竞争、繁重的生活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焦虑、抑郁情绪无法避免,若不能及时正确疏导,就会导致“抑郁症”“自伤自杀”等严重的后果。而《头脑特工队》中情绪小精灵们的冒险故事展示了快乐和悲伤所蕴含的力量,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接纳悲伤的能力。
影片《心灵捕手》中心理治疗师的真诚是感化桀骜不驯的数学天才的“暖流”,也是疗愈他幼年时期悲惨经历所带来的巨大创伤的“良药”。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如果对新身份和新环境的转换适应不良,就会出现“无所适从”的感觉,人际交往障碍问题也随之而来。通过观影,可以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恋爱观,以防止类似问题的出现。
《禁闭岛》和《雨人》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精神障碍疾病和心理治疗的理解。影片主人公所罹患的“精神分裂”和“自闭症”也是目前常见的两种精神疾病,大众对其以往的印象总是妖魔化或过度渲染。通过观影,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两种疾病,打破固有的歧视和排斥,正确面对患者。
3.2 思考生命的意义
有研究认为,获得目的感、培养效能感、澄清及拥有自我价值感等四种需要的满足能让个体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充满意义[5]。而当今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精神生活匮乏,感到校园生活空虚,缺乏个人规划,对未来感到迷茫。“丧”文化、“躺平”思想充斥着本该绚烂多彩的大学生活。调查显示[1],有85.15%的学生曾有强烈的孤独感。基于此,鉴赏和分析相关主题的电影可传递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如《美丽人生》中男主人公乐观善良,哪怕身处纳粹集中营也仍旧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最终用“做游戏”的谎言保全了5岁儿子的性命和梦想。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在面对苦难时如何应对,自我的价值感如何体现,生存的意义如何实现?该影片很好地给观影者上了一课。如今部分大学生正处于价值感缺失、对自身没有正确认识、难以描述自身优势和不足的状态,而通过观影,可以强化自我概念,正确评估自我,积极努力向上。
当下大学生“空心病”等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自我认知方面出现了问题。自我概念不清,自我评价不明,而大学时期又是大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节点,若能抓好这一时期的思政教育工作,对其进行恰当的引导,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关键所在。影片《盗梦空间》展示了潜意识对行为的影响,强调自我肯定以及正确的自我评估所蕴含的巨大能量。通过观影,可以帮助学生对抗“孤寂感”和“无价值感”,正确面对自己的情绪,减轻“人生无意义”的感受。
3.3 尊重生命,正视死亡
影片《寻梦环游记》所传递的“死亡并不可怕,遗忘才是”的理念可以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死亡,怀揣敬畏之心坦然看待死亡而非退缩逃避。而“生命只有一次”的感悟让学生能够珍爱尊重生命,不要轻易放弃。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们对“死亡”都是忌讳和回避的,生命教育很少也较难开展。通过观看死亡题材的电影,可以很好地突破此方面的限制,不露痕迹地将死亡教育融入教学,使学生易于接受,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4 讨论
4.1 电影疗法的可行性
从心理教育取向上来看,电影疗法就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通过电影欣赏、隐喻、理解改变主体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等认知情感因素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6]。在国外,电影疗法在医疗卫生、学校教育、心理咨询等多个领域内发展迅速,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如Dumtrache[7]对60名19~22岁的大学生进行了10个周期的电影疗法团体干预后,发现电影疗法可以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发现和自我探索,缓解青少年的焦虑。
而电影疗法在中国的研究才刚起步,应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虽然不多,但是均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郇红梅等[8]以影片《绷》进行大学生心理创伤调适实验,结果提示,观影治疗对于中度心理创伤共病中度抑郁、焦虑和失眠者(2名)效果显著,特别是后续辅助治疗的效果更为明显,对缓解轻度抑郁或焦虑的效果也很好。李霞等[9]采用生命意义量表为测量工具,通过2场不同影片的电影疗法实验,发现电影疗法能在短时间内显著改善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迅速提升个体的积极心理状态,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而曹楠[10]的研究结果类似,通过对240名护理专业大三的学生实施电影疗法干预,显示电影疗法可以促进高职护生生命意义感的提升,使其正确认识自我。
此外,王梦珂[11]通过分析电影疗法的作用机制,提出电影疗法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媒介,有着“润物细无声”的特点。李林杰[12]也提出电影疗法在高校心理教育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存在一定的发展前景。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理论分析均肯定了电影疗法的可行性。
4.2 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电影疗法的趋势
早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而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是新时代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和立德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13]。因而,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均应尽最大努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其心理健康,这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长期目标。
将电影疗法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学生在观影过程的放松情境下,降低阻抗的同时集中注意力,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从而自发地表达、探寻与反思自己的人生,促使大学生真正深入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电影疗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也通过开设选修课的实践研究和学生的反馈效果评价,探讨了电影疗法的效果;但是,目前国内对于电影疗法的应用还十分有限,可以在今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广泛地探索电影治疗的应用。
5 结束语
该研究采用开设影视鉴赏选修课的方式,将电影治疗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选取的影片题材多样,蕴含爱情、亲情、友情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内容,学生兴趣浓厚,主动性增强,观影过程参与度高,课堂讨论气氛热烈,在帮助学生释放压抑、缓解不良情绪,培养正确的三观,进一步完善人格、感悟生命、珍惜当下,提高人文素养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时间有限,未能采用心理量表的方式进行定量效果评估,如生命意义感量表、洪氏逆反心理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等。未来,电影疗法的应用实践效果和长远影响还需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