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口疮的诊疗与中西医防控措施
2024-01-28李永东
李永东
(茂名市电白区坡心镇公共服务中心,广东茂名 525000)
羊口疮也被称之为羊口腔炎、传染性脓疱,该病是因羊口疮病毒(传染性脓疱病毒)所引发的一类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患病羊主要表现为口唇、舌、鼻、乳房多个部位出现丘疹和水疱等症状,后期形成疣状结痂,病羊生长发育迟缓,体重下降明显,严重影响养殖经济效益。传统单一治疗模式的治疗效果差,病羊病程长,恢复缓慢,延长出栏,降低养殖效益。如何有效防治羊口疮成为行业工作者研究思考的关键问题。
1 病原及流行病学
羊口疮的病原为副痘病毒属的羊口疮病毒(传染性脓疱病毒),该病毒对外界自然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性和适应性,病毒在水源、饲料、粪便中均可长期存活并持续感染。羊口疮病毒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低温时并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但在高温环境下活性明显减弱,当温度超过60 ℃时只需半小时即可将其杀灭。此外,羊口疮病毒对常用的消毒剂均有高度敏感性,尤其是氢氧化钠、醋酸、石灰乳、来苏儿溶液等,均能够快速杀灭病毒。
羊口疮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日龄的羊,相比较而言,3 ~6 月龄的羔羊发病率明显高于成年羊,而且死亡率非常高。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已患病的羊和携带病毒的隐性羊,其分泌物、排泄物内均含有大量羊口疮病毒,会对饲料、饮水、环境造成污染,当健康羊误食被污染的饮水、饲料或直接接触病羊后,病毒即可经口腔黏膜、皮肤伤口侵入体内,进而诱发羊口疮病。该病的发生并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春秋季节和初冬季节羊口疮的发病率要稍高于其他季节。羊口疮病一旦爆发,会在羊群中长期存在,导致该病世代流行传播,进而对羊场健康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2 病因分析
第一,引种因素。部分羊场频繁品种,但却不重视流行病学调查及健康检疫工作,导致从发病羊场引入了患病羊或携带病菌的羊,再加上引种后没有严格执行隔离观察工作,导致羊口疮的爆发和传播,进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第二,应激因素。研究表明,频繁遭遇不良应激的羊患羊口疮的概率明显升高,这主要是因遭遇应激的羊短时间内机能紊乱,抵抗力下降,进而诱发羊口疮等疾病。
第三,接触因素。患病羊没有严格做好隔离工作,其本体、皮毛、粪便、尿液等均可作为传播媒介进行传播,健康羊接触后就会感染发病。
第四,疫苗因素。养殖人员忽视疫苗接种工作,没有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免疫剂量、方法不准确,弱化了免疫效果,无法实现对羊口疮的有效防控,导致该病在羊场的流行和发生。
第五,饲养管理因素。养殖人员饲养管理粗放,没有制定完善的饲养管理制度,管理理念之后,日粮配制不当,营养单一,导致羊体质弱,抵抗力差,加上不重视羊舍卫生管理,消毒工作不及时、不彻底,导致羊舍环境差,污染物多,进而增加患羊口疮等疾病的可能性。
3 临床症状
羊口疮的潜伏期为35 ~48 h,结合病羊临床症状表现的轻重缓急及发病部位的不同,可将该病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3.1 唇型
3.1.1 轻症
轻症病羊初期精神状态差,被毛暗淡粗糙无光泽,放牧时不合群,食欲差,嘴角流黏性唾液,齿龈红肿,口腔温度升高,口腔内散发出明显的臭味,鼻镜、嘴角等部位长出一些红点,初期为针尖大小,然后扩大为白色水疱,后期变为脓疱,最终溃破糜烂形成棕色疣状硬痂,剥离之后出现流血表现。
3.1.2 重症
重症病羊口唇、舌、鼻等少毛的部位出现大量的丘疹和水疱,水疱逐渐溃破形成脓疮和痂垢,后期痂垢融合扩大,形成大面积的龟裂,痂垢下增生出肉芽组织,发病部位的痂垢越来越厚,嘴唇逐渐肿胀并外翻、隆起,严重时牙齿脱落,影响正常采食,导致病羊饥饿,越来越衰弱,严重时会致死。
3.2 蹄型
绵羊是该病型的高发群体,蹄型病羊的蹄部出现明显的病变,可见蹄冠、蹄叉等部位出现水疱和脓疮,然后逐渐破裂形成溃疡性病灶,病灶内积聚一些脓液,因蹄部长期接触地面污秽物,极易感染其他致病菌,导致病部逐渐化脓坏死,病灶逐渐延伸至蹄骨、基部、肌腱、关节等多个部位,进而会羊的行走产生影响,病羊因疼痛跛行、长期卧地不起,严重的会因衰竭死亡。
3.3 外阴型
外阴型可见患病母羊阴道内流出一些脓性分泌物,有的呈黏性,阴唇肿胀,周边皮肤出现溃疡性病灶,乳房及乳头长出水疱并窥破结痂。若是公羊患病,则阴鞘肿胀,并出现水疱病灶,然后逐渐窥破结痂,单纯外阴型病羊一般不会死亡。
4 诊断方法
4.1 常规诊断
分析该病的流行特点(3 ~6 月龄羔羊高发、春季和秋季高发),同时根据该病的临床典型症状表现和病变(口腔、蹄部、外阴、乳房等多个部位出现水疱、硬痂),即可做出初步的诊断。
4.2 实验室诊断
羊口疮实验室诊断时要点如下:无菌采集病羊病变处的水疱液、水疱皮等病变组织,将其制作成涂片利用磷钨酸钠负染后进行电镜检查,若发现有非普通形态的羊口疮病毒粒子即可确诊。或者可进行动物接种试验,将病料制作成乳剂,划痕接种至健康羔羊的口唇当中,间隔24 h 若接种部位红肿出现水疱,72~96 h后出现脓疱,3~4周后脱落,则是羊口疮病的表现。此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荧光技术和变态反应等血清学诊断方法和PCR 技术,在羊口疮病毒的快速检测中亦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4.3 鉴别诊断
临床上,羊口疮和口蹄疫、羊痘、溃疡性皮炎、坏死杆菌病的临床症状表现存在相似之处,稍有不慎极易出现误诊的现象,进而影响病羊后续治疗,延误病情导致死亡,所以做好鉴别诊断工作非常重要。
首先,患口蹄疫的病羊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和蹄部出现水疱及烂斑,病羊发烧,羔羊患病易死于心肌炎,解剖后可发现左心室壁和中膈心肌切面上出现虎斑心病变。其次,患羊痘的病羊主要表现为全身皮肤表面出现圆形的结节性的痘疹,并出现较重的全身性反应,体温升高。再次,患溃疡性皮炎的羊可发现其颜面和上唇出现明显的皮炎性病变,蹄冠和趾间隙之间覆盖厚痂,额下可发现坏死性溃疡性病灶,成年羊是该病的高发群体。最后,患坏死杆菌病的羊可发现全身组织坏死,并没有结痂和丘疹状病变。
5 中西兽医治疗
5.1 紧急隔离
羊口疮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因此确诊为阳性的病羊,务必要第一时间隔离至隔离舍内单独救治,隔离舍要求环境舒适、地面干燥、通风良好,每日统一清理处置羊舍内的粪便和污水,同时每天带羊消毒1 ~2 次,有效杀灭环境中的羊口疮病毒。要为病羊提供适口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流食,饮水中添加复合多维、黄芪多糖让病羊自由饮用。针对同群受威胁但尚未患病的羊,可紧急接种羊口疮疫苗,防止羊场大规模患病,降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5.2 西医治疗
针对轻症病羊,可先用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面,然后涂抹适量碘甘油,或者涂抹适量青霉素软膏亦可,早晚各涂药1 次,直至痊愈。
针对重症病羊,需先用摄子去掉患处痂皮、脓疱皮,然后使用0.1%高锰酸钾反复冲洗创面,再涂抹适量碘甘油或龙胆紫溶液或松石合剂,早晚各涂药1 次,直至痊愈。或者可用哈拉(旱獭)油1 kg 融化后和敌百虫300 g 混合,将两者均匀混合后涂抹在病羊患处,每天1 次,连用1 ~2 d 即可。
重治疗症病羊时要重点做好抗病毒工作,可用三氯唑核苷注射液100 mg/mL、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mg,将两者按照2∶1 的比例混合后肌注,羔羊每只2 mL,成年羊每只3 mL。还要做好预防继发感染及对症治疗工作,先肌注头孢菌素2.5 g 或青霉素300 万IU,早晚各1 次,再肌注维生素C 5 mL+维生素B1 10 mL,每天1 次,连用3 d,间隔2 d 后再用药3 d,最后肌注羊血清0.2 mL/kg,每天1 次,连用2 ~3 d。
5.3 中医治疗
中兽医将羊口疮病列为“瘟病”范畴,认为该病主要是因邪气入侵,导致羊体防御机能下降,正气亏虚,卫外不固,最终引发羊口疮病。因此治疗时应遵循疏散风热、行气止痛、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等原则。具体可用下述几个中草药方予以治疗。
方1:黄连、甘草各20 g,连翘25 g,大黄、栀子、黄芩各30 g,黄柏40 g,金银花50 g,芒硝80 g,将上述中草药加水2 000 mL 浸泡半h,文火煎熬成药液500 mL 去渣侯温服用,羔羊每只每次服用10 mL,成年羊每只每次服用20 mL,早晚各1 次,连用3 ~5 d。
方2:青黛、苏打、薄荷、冰片各10 g,硼砂15 g,将上述中草药研磨成粉末状后撒在病羊患处,早晚各用药1 次,连用3 ~5 d,该方对口腔病变的羊效果最为显著。
方3:朱砂30 g,冰片50 g,元明粉、硼砂各500 g,将上述中草药研磨成粉末状后加入适量水调制成糊状,然后均匀涂抹在病羊患处,每间隔1 d 换药1 次,两用2 ~3 次即可。蹄部用药时需绑上纱布,避免蹄部被污染,提高治疗效果。
方4:青黛6 g,飞矾、川莲、人中白各9 g,枯盐12 g,儿茶15 g,将上述中草药研磨成粉末状后撒施在患处,早晚各用药1 次,连用3 ~5 d 即可。
6 综合防控措施
6.1 科学选址,合理规划
为保障羊健康成长,要从选址建舍工作入手,科学选址羊场的场址,远离其他羊场及畜禽养殖场、污染源,预留充足的生物安全缓冲区间,满足防疫和防污染要求。要保证羊场所处位置地势高燥,背风向阳,空气水源无污染。羊场四周应当设置围墙和外部环境隔离,避免外部生物进入场区内部。羊场入口位置应当设置消毒池,方便进出入人员和车辆消毒。要合理规划场区,生活区和养殖区两者要相互分离,防止交叉污染。羊场内部应当实行净污分离,这是防范疫病发生的有效举措。
6.2 规范引种,严格检疫
频繁引种且忽视检疫,是引发羊口疮等疾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在疾病预防时应当树立良好的引种管理意识,做到规范引种。引种前对引种羊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健康检疫工作,确保引种羊场无疫病发生且引种羊健康的情况下再进行引种,一旦发现有患病情况,应当停止引种。引种羊需在隔离舍内隔离饲养4 周以上,隔离期满且经检疫无病的情况下方可合群,此举是防止引种羊传播疾病的有效手段。混群前需清洗引种羊的皮肤及蹄部,然后带羊消毒1 次,防止传播病毒。
6.3 预防应激,防止患病
频繁遭遇刺激的羊只,其抵抗力会明显下降,进而导致羊口疮等各类疾病的发生,所以做好不良应激防范工作非常重要。要结合季节性因素做好防寒保暖及避暑工作,减轻冷热刺激。羊舍要保持安静,避免羊群受到惊吓。羊只运输时要做好防护工作,并提前饲喂适量抗生素、黄芪多糖,减轻运输应激。要合理控制羊只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形成应激,确保羊只健康成长。
6.4 药物保健,增强抵抗
为提升羊的抵抗力,降低羊口疮等疾病的发生率,应当提高药物保健意识。养殖人员要重视对中草药的应用,借助中草药有效调节羊群机体神经、体液、细胞,平衡阴阳,进而增强羊群机体免疫能力。例如:用薏苡仁、砂仁、陈皮、土大黄、板蓝根、金银花、蒲公英、路边麻、野菊花等中草药粉碎后拌料,按照6%的比例让羊群自由采食,可起到显著的保健功效,进而预防羊口疮等疾病的发生。
6.5 做好免疫,预防疾病
羊口疮预防时,接种疫苗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因此广大养殖场户应当提高免疫接种意识,根据当地羊口疮的流行特点和发生规律,制定完善的免疫程序和方案,明确免疫要点,正确选用疫苗,严格控制疫苗接种方法和剂量,确保达到理想的防疫效果。目前,羊口疮免疫时推荐使用羊口疮弱毒苗,在羊的口唇黏膜划痕接种或股内侧划痕接种,每只羊接种0.2 mL,接种后10 d 即可产生免疫力,免疫保护期为1 年,到期后应当及时组织复免,提升预防效果。
7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羊口疮等疾病依然时常发生,对人畜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养殖场户应提高防控意识,分析羊口疮的病原及流行特点、病因,制定完善的综合预防措施,降低羊口疮的发病率,确保羊场健康发展。针对患病羊应及早进行隔离诊断治疗,结合病羊病情制定针对性的中西兽医结合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降低病羊死亡率,减少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