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青年职业素养体系培育的现实路径
2024-01-27范桂松徐婧文张娜
范桂松 徐婧文 张娜
摘 要:在旅游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企业录用人才中最看重的因素,旅游类本科院校为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学生成长的需要,通过对旅游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的分析,总结出职业素养教育缺乏整体的系统化设计与运行、缺乏思政教育元素等问题,基于“三全育人”的理念,纵向上,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涵盖职业素养教育,横向上,通过显性的公共必修课与隐性的校园文化“全方位”熏陶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中实现“零适应”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职业素养;综合素养;旅游专业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3.035
1 背景
1.1 旅游行业跨界融合属性看重人才的“职业素养”
20世纪以后,我国旅游行业进入行业结构改革、素质提升与深度发展的新时期,随着产业发展融合属性与教育跨界属性,人才的培养与需求越来越全面化,其中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超过了对知识能力的需求,由“工具”向“人本”转换的价值取向视角下,社会开始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不等于获取知识的多少,更是在于它能否为学生提供真正有助于个性解放和成长的经验,帮助学生在未来职场中发挥自身价值,形成内在品德修养,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实现未来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
“职业素养”指职业素质修养,是社会各种职业内在的要求与规范,是一种综合品质,是通过后天长期实践与培养获得的,是学生走向职业岗位、形成职业竞争力的必备素养。当前我国旅游业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对旅游体验的需求更加多元化,迫切需要旅游行业人才具备过硬的思想品质素质、文化传播能力和旅游服务能力,这就倒逼旅游院校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育。
1.2 应用型高校越来越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学政策、开展教学实践的基础。中国在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旅游产业与文化、科技、体育与娱乐融合发展的势头越来越高,旅游行业的工作范围扩大化,岗位更倾向于全过程综合服务,企业要求从业者员具备多元化的专业知识、跨岗位的技术技能和普适性的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对于旅游院校而言,需要立足于国家和區域的文化、旅游和经济发展战略,主动适应现代文旅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并结合学校的旅游办学特色和人才成长规律,明确回答“应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养”以及“如何培育职业素养”。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才培养效果的检验“杠杆”,具有引导、调节、诊断、激励与管理等功能,直接关系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对学生入校—走入企业—走向职场发展全过程的关注,才是衡量高校教学效果的指标。
1.3 旅游服务质量对员工“职业素养”提出新要求
旅游院校毕业的学生从事导游、酒店服务、会展服务、餐饮服务、景区讲解等不同岗位的工作,不同旅游岗位的工作内容存在差异,虽然工作领域不同,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不同,但是在职业价值观方面相通,都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真诚热情、礼貌待人、团结协作、善于沟通的职业素养。
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是眼睛看不见、手也摸不到的,难以完全用标准化的模式生产,旅游服务所面对的是需求各异、千差万别的旅游者,因此,旅游产品的提供过程和消费充满着各种意外,这就要求员工的应变反应能力与综合能力强,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这与旅游职业素养密不可分。培育优质旅游服务人才队伍体系,提升旅游行业一线对客服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才能保障旅游服务质量。
2 职业素养的内涵界定与价值意蕴
2.1 职业素养内涵学界不同的界定分析
关于职业素养的内涵提及的关键词有“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其中,“职业技能”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职业能力”是劳动者关于职业的才能、方法、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的力量系统,是推动工作完成的多种心理要素集合。
职业素养是一种精神文化潜质。“职业素养”强调主观上的心理要素,“职业素质”强调身体上的要素,职业素养代表“职业能力”中积极主动的那部分要素。LeBlue(1995)将职业素养描绘成完成任何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职业素养还包括自我管理与自我激励的心理能力。
学者对于“职业素养”内涵归纳有如下观点:1、知识、技能、情感、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统统纳入职业素养的考量范围。2、职业素养包括职业能力、职业情感、职业行为习惯,不含知识与技能。宗美娟等人认为,职业素养是除了职业技能之外的素养。此观点认为职业素养是一种品质和能力,与知识和技能无关。3、职业素养不包含职业能力,只涉及职业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职业能力追求效率与功利,职业素养体现情感、态度等心理。
2.2 职业素养与学生综合素养的关系
学生综合素养是职业素养的基础。职业素养不仅是职业准入的门槛,也是该行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现实职业岗位要求的研究,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实际教育活动之中就有了清晰的方向,在校培养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保障学生的全面成长,为以后学生在工作中出色的职业素养埋下伏笔。
职业素养是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核心。只有不脱离“职业素养”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才符合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时候,也要关注社会发展的变化,关注企业用人的要求,不能闭门造车,职业素养的核心是岗位(群)工作的职业适应与能力的拓展,需要根植于企业生产运营的“土壤”当中,才能取得实效,构建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是缓解旅游行业人才失衡矛盾的最佳选择。
学生在校的综合素养是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职业素养是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相匹配的素质与能力,搭建学生综合素养为基础,职业素养为核心的“双线递进”素养对接培养模式,从校内到校外,从学校到社会的横纵贯通式素养目标,以学校、学生、用人企业3个方面进行职业素养指标体系构建,分阶段完成学生综合素养到职业素养转变的过程。
学生在校的综合素养培养目标分为3个模块,思想道德素质与道德品质目标,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优良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目标2为科学文化素质目标:通过专业教育平台,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通过毕业实习与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团队协作精神;通过通识教育平台,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时代意识和国际视野。目标3为身心素质目标:通过体质测试,学生达到身心健康;通过公共劳动和第二课堂,让学生具备吃苦耐劳能力和奉献精神。
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分为3大模块,既职业道德与意识模块,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准则与品行,遵纪守法、强化责任担当,以身作则,具有职业操守与职业责任,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具备良好的企业态度观与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与行为模块,职业能力是走向职场的基本条件,是个人取得职业成功的关键。其中职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与服务创新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为旅游服务中有效交流打下基础。身体素质与职业心理认知模块,个人生活的习惯与作息直接影响到工作与健康生活,职业心理认知是一种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热情服务、爱岗敬业,是旅游从业人员的关键品质,处事乐观、积极融入集体生活是职业心理的关键。
3 “三全育人”视角下职业素养教育发展的困境分析
3.1 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不到位
职业信念是学生认同专业与职业的重要因素,学生对未来就业迷茫与不确定,影响对职业素养的确定性。学生认为“职业素养是未来在企业中学习的,在学校没有必要学,只要学好书本知识,掌握好旅游专业课就行”,说明学生对职业素养与个人职业前途的关系认识得不到位,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影响正确的就业观与职业归属感的塑造,造成学生的求职就业动力与能力的不足。
职业发展不仅要有突出的工作能力,职业素养也尤为重要。大多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缺失。缺乏创新、人际沟通与表达展示能力,缺乏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导致在日后的职业中发展潜力不足。
3.2 职业素养教育缺乏整体的系统化设计与运行
在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高校缺乏对各方教学资源的挖掘与整合。高校各部门、各方面参与与合作缺乏,专业教师、辅导员、高校管理人员三者在人才培养的构成中过程中未实现互相沟通,职业素养的培养多重复化与断层,职业素养教育系统化项目体系框架未建立。
3.3 职业素养教育缺乏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入
高校中的思政教育基本依靠“两课”,然而这种生硬的教育方式被大学生所排斥,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缺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教育,缺少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教育形式融入职业素养的培养中,未找到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的结合点。
比如企业中的“工匠精神”凝聚了职业作风与职业操守,工匠精神与企业优秀案例的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在校学习与工作过程中养成卓越品质,是高职学生需要学习的宝贵财富,更是高职学生职业行为素养培养的价值引导和评价标准。但是,目前学校在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未强化德育教育与综合素养的养成,造成思政教育元素与职业素养教育培养的分离与割裂。
4 “三全育人”视角下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路径研究
4.1 构建“全员”参与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职业素养的培养问题在于“融入式培养”,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需要各方力量参与和协助,全员参与是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
辅导员与班主任紧抓落实,在班风学风建设中,培养学生班级荣誉感,在“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协同合作的能力。学校修订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发展体系,建立和完善学生专项考核与综合考评相结合的制度,将思想道德素质、专业学习素质、体育艺术素质、劳动素质与实践服务能力、学术科研及创新创业能力5大模块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考评的因素。在隐性的校园文化中,通过“大思政”背景宣传职业素养重要性,在校园内张贴宣传标语,在校园活动中通过隐形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培养文化素养教育。校级社团组织、团委、党支部发挥作用,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熏陶学生职业素养。比如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搭建礼宾礼仪大赛,让同学们在赛事的参与与比赛内容设计中,深入体验仿真的职场情境,培养旅游类专业学生服务礼仪职业素养,弘扬中华传统礼仪文化。
在专业实训与社会实践中,跨界搭建“校企”实践育人综合平台,创建职业素养提升机制,学校积极与外界企业对接,为学生提供旅游行业发展的信息,让学生在了解自身与相关岗位之间差距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通过劳动教育深化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劳动模范、劳动榜样调动学生爱劳动的价值观建立。在课堂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注重校企融合,将企业的需求目標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院校基于产教融合型企业开发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内容,依托企业资源为大学生职业素养发展成效提供保障。产教融合型企业基于院校,依托院校输送高素质人才,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校企平台相互促进与赋能,团队合作共同推进。
4.2 搭建递进式职业素养“全过程”培养体系
在教育开始阶段,制定明确的职业素养培养发展目标,基于适当的规划为其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任务,搭建“五层次的递进式”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丰富的理论知识是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基础,学习理论知识储备为学生在交流文化与历史等旅游资源时,提供了博大的知识体系。比如,学习生态旅游理念,尊重旅游绿色发展,保护旅游资源。在旅游文化、旅游心理学等课程,让学生掌握人文知识与心理知识,培养学生乐观心态、服务沟通能力与审美能力。行业参与人才的全过程培养,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企业把职业要求、企业文化输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以赛促训、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方式,推动旅游行业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人才基础,学生通过行业赛事活动强化专业技能与职业认同感。企业作为职业素养培养的核心主体,通过实习前的岗位培训,达到“育训结合、双主体参与”的效果,积极融入全方位人才培养。在产教融合育人背景下,让教师了解企业用人要求和标准,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桂林旅游学院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搭建文旅素质大平台。限选课包括各类专业概论课和“四史”类课程。专业概论类课程,让学生通过“旅游”大背景,跨专业学习课程。概论类课程为跨专业选修课,学生选修与本专业重复或相近的限定选修通识教育,不计入文旅素质教育课程学分。新设立了文旅素质教育平台模块,通过必修和选修的方式,满足高素质应用型文旅人才培养需求,整体提升全校学生的文旅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文旅自信。在未来的两年里,文旅素质教育改革持续进行,“旅游+”特色课程体系将会越来越成熟完善,管理体系的成熟、教学体系的创新、课程体系的丰富、评价与激励体系的构建,将大大提高应用型文旅人才培养质量,更贴近文旅行业的需求。
4.3 纵向贯通职业素养教育“全方位”创新育人
整合职业素养教育培养的教学资源,找准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政元素存在共通与融合点,比如职业道德中提到的职业准则、职业情操等内容与思政教育中的职业精神教育存在共通点,可以利用劳动模范榜样育人的思政资源,将思政教育元素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思政教育与校企深度融合,推动学生在学校提早感受道德规范,在企业生产实践岗位上接受职业道德约束,培养职业责任感。
以教育技术为载体,教师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组织线上课堂教学交流活动,帮助学生通过线上媒体拓宽学习途径,通过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深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将各个企业的用人要求、职业素质自评等板块,融入教学活动中去,帮助学生正确评估自身素养。高校还可利用虚拟仿真实训室,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按照旅游企业的工作流程,以从业者的身份完成真实的工作过程。运用项目引导、活动促进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实地参与到工作的“体验”中,将旅游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复制”到课堂中,让学生同步操作模拟,将教材内容分化为企业项目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成志湘,严帆.基于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改革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570(26):5559.
[2]王方,蔣炯坪,杨骁瑾,等.高等职业教育跨界融合型人才培养:内涵特征与培养路径——以旅游类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818(22):6571.
[3]王云平.职业素养下的中职旅游专业语文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1.
[4]张金磊.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200(03):14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