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美容肽 蓄势“真创新”
2024-01-27张婷
张婷
2017年4月,HomeFacialPro的(简称HFP)“寡肽原液”精华上市,这种以成分命名产品的方式,踩中“成分党”的偏好,将功效护肤理念进一步推广开来。
寡肽,是指应用于化妆品中的生物活性肽,主要为二肽至十肽。肽是由多个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构成的一类化合物,比蛋白质分子量要小很多,二肽即含有两个氨基酸序列的肽。
多肽原料需求以药品制造为主,化妆品领域的需求也在持续攀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年版)》,收录了70余种肽类原料。多肽化妆品原料已在众多化妆品中得到广泛应用,消费者关注度和认知程度都在不断提升。
日渐深入的“肽学问”
蛋白质是组成人体细胞、组织的重要成分,而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当蛋白质被拆分成为更小的组成部分时,“肽”就出现了。
1902年,伦敦大学医学院生理学家Bayliss和Starling发现胰泌素,这种物质能够刺激胰液分泌。胰泌素成为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多肽类物质。
1963年,固相多肽合成法被美国生物化学家Merrifield初次提出,这种合成方法产物纯度高,合成快捷,由此发展出一门单独的学科——固相有机合成,Merrifield因此获得了198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20世纪80年代开始,多肽研究涵盖了生物合成、免疫化学、神经生理、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演变成了一个新兴的专业。
20世纪90年代,多肽研究被用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者发现,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蛋白质虽然是个体性状的承担者,但多肽才是蛋白质表达其功能的活性片段。100多年来,人类经历了从肽的发现到其结构、功能的研究,从初步分离制备到产业化应用的过程。作为一种活性物质,肽可以在体内参与众多生理活动,如调控细胞增殖、机体炎症反应、蛋白质合成与调节等。低毒性、高活性的特质,使得多肽在食品、化妆品、医药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对多肽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起步较晚,华裔科学家谈秉军和林杰生等,积极创办和参与了1990开始的中国国际多肽会议,为中国多肽事业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近些年来,国内也出现了大量多肽原料供应商,包括吉尔生化(上海)有限公司、浙江湃肽生物有限公司、上海楚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
多肽在国际化妆品领域的应用起源于20世纪末,Sederma美容肽产品Matrixyl系列面世,刷新了人们对于多肽的看法,多肽化妆品原料逐渐成为化妆品中新兴活性原料之一。
《中国化妆品》杂志2016年第4期刊登的《美容肽在化妆品中的功效》一文指出,2011年国际市场上肽类美容护肤品的销售额就已经超过160亿美元,以玉兰油、雅芳、雅诗兰黛、兰蔻、欧莱雅、香奈儿、迪奥、SK-II等为代表的品牌,掀起了肽类美容护肤品的热潮。
美国个人护理产品协会2018年出版的《国际化妆品原料字典》(INCI)中,收录了超过1200个肽原料名称,化妆品行业对肽的认识逐渐深入。研究证实,多肽原料在皮肤组织细胞增殖、胶原蛋白合成与分泌、组织修复与再生等多种皮肤生长、修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活性强、易吸收、安全性高等优点。
化妆品里的“黄金成分”
当前,不管是国际品牌还是本土品牌,都喜欢把肽类成分作为“招牌”。那么,多肽原料在化妆品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如何?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姜雪峰课题组发现,化妆品中的肽类通常具有分子量较低(小于500Da)、水溶性良好、极性中心较少甚至没有等特点,具备保湿补水、抗氧化、美白祛斑、抗皱、紧肤、祛水肿等功效。
不同功效的化妆品中含有的肽类物质化学结构不同,其对应的作用机制也各不相同。具体而言,肽类分子主要有3种作用机制。
第一种是神经递质抑制类。它们直接或间接参与突触内神经递质的分泌,或抑制神经递质受体产生调节作用,例如在化妆品中,神经递质肽实现抗皱功效的机制在于,其在神经细胞外与受体结合,减少乙酰胆碱的释放,关闭钙离子通道,导致无法产生动作电位,抑制肌肉细胞收缩,进而减少皱纹的产生。
第二种是载体类。它们与金属离子自发络合,使金属离子传递至细胞中,促进上皮细胞吸收。蓝铜胜肽就属于此类。铜离子是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能够降低自由基对皮肤结构的破坏,进而抑制一些炎症发生。而游离的铜离子很难穿过皮肤角质层被人体吸收,蓝铜胜肽既可以将铜离子输送至皮肤细胞中起到抗氧化的作用,又可以促进胶原蛋白的产生,维持细胞外基质弹性。
第三种是信号类。激活或上调细胞蛋白合成信号,促进细胞内胶原蛋白合成。例如,来源于细胞外基质蛋白的四肽-21,作用于皮肤松弛的通路有两种:促进Ⅰ型胶原蛋白的合成,使细胞间纤连蛋白增加;促进透明质酸合酶的产生,减少组织内透明质酸,进而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并提高代谢率。
浙江湃肽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邢海英对《中国化妆品》杂志表示,多肽是一个具有百年应用征程的原料,作为生命物质,多肽在化妆品领域由最初的对抗表情纹和抗皱抗老化,扩展到为越来越多的肌肤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在表皮层,多肽具有刺激表皮细胞分化和新生的作用,能促进表皮修复和愈合以及抑制疤痕的形成;在真皮层,多肽可以起到提供皮肤养分、刺激成纤维细胞的活性、促进皮肤伤口愈合和功能再生,以及增强细胞外基质结构的作用。同时,多肽能够增强皮肤整体上对环境侵害、刺激物、紫外线照射、炎性物质和污染物的抵抗力,还可增加皮肤弹性、促进疤痕组织消退、延缓皮肤衰老和巩固加强皮肤的张力。
国产肽在“补课”中前行
目前,我国多肽市场需求以药品制造为主,其次是保健品、化妆品等。据智研咨询《2023—2029年中国多肽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投资机会预测报告》,2022年我国多肽需求量约为7.2吨,其中多肽原料药品领域需求量为5.4吨,多肽化妆品及其他领域需求量约为1.8噸。
国内多肽化妆品原料市场整体尚处于发展阶段,但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势头。
普华有策2023年9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多肽化妆品原料市场规模以17.22%的年复合增速从2017年的7.47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22年的16.54亿元人民币,预计在2023年—2029年,中国多肽化妆品原料市场将以8.24%的年复合增速加速增长,到2029年达到30.30亿元。
邢海英坦言,目前对美容肽原料的研究和开发主要是欧美化妆品企业比较活跃,国内主要以仿制美容肽原料为主,近几年国内仿制药行业受到政策影响利润空间有限,部分主要做药物肽的企业开始将其在多肽制药领域的能力延伸到美容肽领域降维参战。
2023年4月,作为新原料进行备案的芋螺肽,国家药监局官网显示,该原料备案人为深圳市维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NCI名称为Mu-conotoxinCnIIIC,可作为皮肤保护剂,以膏霜乳剂等形式添加使用,目前处于监测期内。
而实际上,市面上已有许多宣称含芋螺肽(来源于芋螺毒液的活性多肽,应用于化妆品领域——编者注)的化妆品,包括眼霜、精华液、冻干粉等。“化妆品监管”App显示,关于芋螺肽的产品数据有1400多条,但成分备注均为“精氨酸/赖氨酸多肽”,而非芋螺肽。这是因为瑞士Activen公司最早将Mu-conotoxinCnIIIC這一新原料引进中国的时候,选择了与Mu-conotoxinCnIIIC有相似结构的精氨酸/赖氨酸多肽作为产品名称。因此,芋螺肽虽不是“原创原料”,却成了“新原料”。
21世纪初以来,乙酰基六肽-8和棕榈酰五肽-4等美容肽原料陆续在国内投入应用。经过20多年发展,国内企业陆续开发了许多短的、稳定的合成多肽,用于促胶原胶蛋白生成、促进伤口愈合、抗氧化、抗菌、美白等。
这其实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成就。杭州彗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卢云宇指出,对于美容肽来说,缺人才、缺技术、缺少学术积累的状况依旧客观存在。模仿阶段本质上是从“产能”到“创新”的过渡,这个过程中,国内企业站在国际先行企业的肩膀上,用10年时间追赶国外企业几十年的研发积累,极大缩短了研发周期,属于“摸着前辈过河”的理性发展思路。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以出厂价口径计算,2021年,排名前五的企业在中国多肽化妆品原料市场的占比为19.3%。排名前五的企业分别是浙江湃肽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维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健元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瑞德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肥国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占据6.9%、5.6%、3.2%、1.9%和1.8%的市场份额。
《中国化妆品》杂志了解到,国内不同多肽化妆品原料企业并没有拉开“质”的差距,往往运用相似的工艺、生产着相同的产品,使美容肽原料的竞争异常激烈,价格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
“国内多肽原料的产业化发展,最终还是需要回归到原料本质创新和产品工艺的稳定上来,只有优质和创新的核心产品和技术才能推动产业化稳步发展。”邢海英认为,原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拥有“实现中国自主创新并且能够突破产业化”的好原料。
在化妆品多肽原料方面,湃肽生物配备了高精尖精密仪器及自动化合成设备,并建立了原料前沿研究及AI智能筛选的创新原料研发平台。
目前,湃肽生物正在针对功效原料开展“技术包装”,提升原料的“市场独特性”,对复配多肽、天然多肽的创新结构和创新技术方面已有完整的战略部署,相关技术成果均在申报中。
“从成立之初,湃肽生物就坚守‘做中国老百姓用得起的多肽’初心,努力平衡创新科研和产业化落地的关系,做务实科研——以结果为导向,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通过产业化的方式落实创新科研成果。以高质量创新原料帮助品牌更好成长,实现原料和行业的双向奔赴。”邢海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