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对大学生创业双向性影响研究
2024-01-27陈浩祝李豪贾梦颖
陈浩 祝李豪 贾梦颖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致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入创业赛道。但此类青年创业者面临风险忧虑,首创成功率低,创业资源能力不足的困境。“低门槛,低风险,多门类”地摊经济恰好可以弥补这些缺陷,为大学生提供精益创业的平台。同时,大学生群体加入地摊市场又为其健康科学发展助力。文章将地摊经济与大学生创业相结合,分析大学生通过地摊经济创业的动机、形式、优劣势及其双向性影响,发现地摊经济可作为大学生初次创业的孵化池,对大学生创业有过渡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精益创业;地摊经济;双向性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3-0078-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3.018
地摊经济是当今中国社会最有烟火气、最充满活力的商业活动之一,随着不断的规范化、制度化,地摊经济也成了大学生创业的不二之选。两者的碰撞擦出了新的火花、新的活力,仅仅依靠传统数据和结论已无法满足现状。文章旨在运用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给地摊经济赋能,为大学生创业指路。
1 研究背景
高等院校毕业生逐年递增,2010年至2020年就业人数上涨超两百万人,截至目前每年就业人数已近千万人。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就业人数上涨的同时就业岗位却逐年递减,使得劳动总量供大于求[1]。大学生不论是择业还是就业的态度与以往也有所不同,从80年代的“分配制度”到90年代的“工作稳定性为王”,再到10年代的“就业压力剧增”。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入创业这条赛道。但是创业就真的一帆风顺吗?
由于近三年新冠疫情的肆虐,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整体放缓,大学生创业也愈发艰难。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各大高校加强扩招力度,这看似是一剂良药,但本质上只是一招缓兵之计。在创业方面,虽然“创业基础”纳入高校必修课教学体系,但由于部分高校教师水平限制和硬性的学分要求,大学生对创业课程兴致并不高。课程的整体实施情况并不理想,课程设置仍需改进[2]。这就导致一部分同学既想创业,但受到学校老师重课堂讲授轻实践体验的教学方案,又不敢去创业。
好在地摊经济让处于困境的大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地摊经济发展的峰值和大学生就业的低谷恰巧出现在同一时间点。在部分省份大学生能领取到一笔初创企业个人补贴,其金额不等,但大多在一万元左右。在其他创业领域中,这笔补贴只能算是杯水车薪。由于地摊经济具有“三低”的特点,这笔费用足够让高校毕业生大展拳脚。从路边小吃到汽车营地,从手机贴膜到古董鉴定,从服装售卖到二手回收,让地摊经济不仅得有“烟火气”,更得有“朝阳气”。地摊经济创业的人口结构本来以中老年人为主,随着大学生的加入会更具有活力。
同时地摊经济难管理难整治,法律法规不完善,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欺诈经营与产品质量问题、公共安全问题等频频出现。地摊经济若想往更高层面发展,达到“地摊经济+”这种新兴模式,高素质人才的推动是必不可少的。人才加上政策并驾齐驱才能产生“1+1>2”的效果。
2 地摊经济的定义及特点
所谓“地摊经济”是个体或者小规模组织通过占用一定的城市公共空间,利用流动或者固定的摊位来获取收益的一种经济形式,又称路边非正规经营与路边经济[3]。这并不是一种“一时兴起”或者仅存于当今社会的经济形式,地摊经济能够火遍大江南北的背后有着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从商朝的“南邑翼翼,四方之极”到汉初的文景之治[4],商业经营逐步由权贵垄贵向市井平民转变。从隋唐的市场监管到宋朝的遍地繁华,我们看到了政府的治理让地摊经济有了量的增长。随着明清两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甚至有了“地摊进官府”的奇观,在封建社会中这可谓是一次质的改变。
时任李克强总理对地摊经济提出“烟火气”后,国家对地摊经济从持反对打击的消极态度到推出有序治理的相关政策,宏观上有利于其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但归根结底,地摊经济仍有“三低”的特征[5]。一是创业门槛低,可以使大量的高校大学生进入地摊创业的赛道。二是失败风险低,相较于门店的固定经营,极大减少了创业者的成本。部分项目加上政府的补助,甚至可达到零成本。即使经营失败,也可从头再来。三是商品售价低,物美价廉的商品更容易吸引广大市民购买。此外地摊经济的融合性衍生出“地摊经济+”的新概念,地摊经济往往与互联网、休闲、环保等概念产生交集。这一新概念可能会激发地摊经济的又一个增长点。
3 地攤经济与大学生创业的联系
3.1 发展状况
以《时代商家》2021年对西南财经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成都市高校学生进行的抽样问卷调查为例,样本中有70.83%的同学认可地摊经济有助于促进就业,有88%的同学接触过学生地摊,有33.34%的同学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愿意进行地摊经济的尝试[6]。事实证明,地摊经济作为一种灵活就业的方式,正在逐渐被大学生们所接受。
3.2 大学生参与地摊经济的原因
大学生参与地摊经济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积累经验,锻炼能力
地摊经济具有低成本、低门槛的特点,适合大学生选为创业就业前的预选项,选择这种生意模式可以积累经验,锻炼沟通能力,为以后的创业就业铺路。
3.2.2 兴趣爱好,结识伙伴
部分同学是为了推广自己的兴趣爱好,向更多的人推广宣传,也可以认识兴趣相同的伙伴。
3.2.3 自我调节,释放压力
有的同学日常学习生活压力较大,通过摆摊的方式可以和各种各样的人聊天,缓解压力,作为学习之余的调剂。
3.2.4 自给自足,实现独立
有的同学独立性较强,步入大学生活后熟悉了大学里的生活,想脱离家庭提前实现经济独立,因此选择地摊经济,积累资金。
3.3 大学生参与地摊经济的方式
3.3.1 从空间角度分析
从空间角度分析大学生参与地摊经济的方式,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
校内地摊的种类以零售小商品、饮品、食物销售为主,以旧物回收、售卖、以物易物等形式为辅[7],多在夜间,在学校的操场或篮球场一角聚集,宿舍熄灯前一个点陆续撤摊。而在学校大型庆典活动时,则是学生们摆摊的一次狂欢,学校和学生组织会在学校划分场地,招募全校同学参与,人流量也为平时的数倍。
校外地摊的形式则更为灵活,选定商品,一张铺布,一张马扎,往人流多的地方一坐,就是一次摆摊的开始。大学生校外摆摊多在寒暑假和连休的节假日,有的以才艺吸引顾客,有的凭借新颖新奇的商品夺人眼球,青春活力更受顾客的喜爱。摆摊的时间持续的也更长,一般黄昏前就已陆续就位,八九点到达顶峰,持续到十点以后的比比皆是。
3.3.2 线下线上相结合
除了线下,有的大学生会通过拍摄视频、线上直播等方式吸引粉丝招揽顾客,随着大众对地摊经济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人们开始乐意线上观察别人的摆摊生活,刷到喜欢的铺子不吝半夜开车前往打卡,这种摊位也更容易产生网红摊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摆摊较长时间的同学有的拥有自己的稳定顾客群,每天都有顾客提前从线上进行下单预购。
3.4 大学生参与地摊经济的优缺点
大学生学习能力强,感受新事物更新商品的速度快。一方面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灵活处理突发情况和社交的能力;另一方面商品的及时更新有利于提升客户满意度,最终达到效益的提升。
大学生经济基础薄弱,地摊经济门槛低。地摊经济所需的初始资金较少,准入门槛较低,而大学生所拥有的资源较少,从事地摊经济是很好的选择之一。
积累创业的经验。地摊活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于个人创业者而言是很好的体验,一次成功地摊创业证明了相关创业能力的初步成熟,也有利于大学生摸清相应的商业规则。
提前进行专业知识的实践。有的同学从事的是和专业相关的一些地摊活动,这有利于学生积累专业相关的实践知识,提升技能熟练度,为以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但是不可避免的也存在一些隐患。部分高校明确禁止学生在校园里从事经营活动,禁止摆摊设点或推销商品。而在校外摆摊,学生人身安全无法保障。同时不分校内校外,商品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3.5 地摊经济对大学生创业的推动作用
3.5.1 提升创业能力
GN Chandler,E Jansen(1992)的研究中最早提出“创业能力”一词,并认为创业职能熟练度、衡量组织、人际交往能力、政治素养、专业技能水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8]。而创业职能熟练度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一定的时间积累才能培养和提高。然而普通大学生由于风险忧虑、资源缺乏等,很难拥有创业的机会,创业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9]。但是低门槛,低成本,低风险,经验战略可快速转移的地摊经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缺陷,从而为普通大学生提供了提升创业能力、精益创业的平台。
问卷调查百名拥有摆摊经历的大学生后(见表1),发现74名学生认同摆摊经历有助于克服社交恐惧,提升人际交往能力;76名学生认同摆摊经历具有验证想法、验证执行力的作用;过半数的学生支持摆摊经历增加了创业动力;只有32名学生认同摆摊实践有助于专业技能的应用。摆摊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计划与实际不符、理论与实践冲突的困难,但这也为学生提供了验证想法(例如,测试所选择产品是否适合当地市场)、验证执行力(例如,制定的宣传计划是否因社交恐惧而夭折)、验证自己是否适合创业的机会。摆摊过程中,创业者通过销量波动对产品与市场的认识加深,通过亲身参与从进货到摆摊收摊的过程对资源配置的灵活度加强,结合新媒体使得宣传的创新性提高,通过团队经营让组织水平得到提高,利于地方摊贩政策参与的主体对政策的了解程度提升。结合表1调查结果与以上论述,不难得出结论:大学生参与地摊经济对提升“衡量组织、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创业职能熟练度,培养政治素养,积累实践经验,增加创业动力有积极影响,可推动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
3.5.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观
大学生在心理上处于第二次断乳时期,存在对自我、对周边环境认识不准确的问题。这些问题容易導致一系列的就创业心理障碍(见表2),进而产生负面的职业观[10]。而负面的职业观很大程度上与实战经验缺乏、个人技能与市场需求不符有关,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单一[11],与对塑造职业观的重视程度不足有关。地摊经济为大学生提供了低门槛的实战机会。摆摊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敦促大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看清职业目标、提升实践能力,磨砺创业所需的心理素质[12]。脚踏实地的实践,更放开手脚的实践也让大学生真正体验到创业的艰难与劳动的乐趣。
3.5.3 改善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
创业文化环境与创业有着正向相关关系。积极健康的创业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13]。但当下,创业文化环境发展还面临社会包容度低,社会创业氛围缺乏;创业资源不足,创业观念落后;高校创业教育落后;制度保障匮乏等问题[14]。后疫情时代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地摊经济,掀起了微型创业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居民认同地摊是“城市的人间烟火”,将地摊作为兼职并从中获利,社会对创业的包容度因此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鼓励学生摆地摊,举办“百元创业大赛”“趣味摆摊—商科知识竞赛”等比赛,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地摊实践相结合,实施有效的创业教育,塑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地摊经济提升了社会对创业的包容度、高校创业教育的灵活度,改善了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
3.5.4 有利于大学生跨越专业限制和行业壁垒
“大学生运动会期间通过美甲盈利上万”的新闻成为热搜,足见摆摊可以一定程度上突破专业限制,进入新的领域。问卷调查百名拥有摆摊经历的大学生(见表3),结果显示超七成的学生选择与爱好有关的商品出售。摆摊的过程中,学生自发学习宣传营销的方法,市场调查的途径,了解相关商科知识,不再局限于本专业知识学习。
3.6 大学生参与地摊经济对地摊经济的反哺
3.6.1 为地摊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地摊经济的發展从改革开放的收编整治,到21世纪初创卫城市的打压,再到现在的引导疏通,经历了三个历史性阶段,从无序逐渐走向有序。而大学生地摊经济作为近几年地摊经济中的一种崭新方式,有着独到的特点和活力,刺激着地摊经济跟随时代潮流。大学生群体作为年轻人的一员,具有一定程度的潮流敏感性,又作为地摊经济的一员,带动着摊主们拓宽视野,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15]。
3.6.2 让地摊发展更科学合理化
传统的地摊经济在大众印象中往往伴随着脏乱差,大学生这股新兴力量的加入,促进了有益的化学反应。当传统摊贩主发现大学生美观整洁的摊位往往有更多的客流,时兴的商品具有更多的消费和收益后,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会自发地进行升级改造。
3.7 大学生摆摊合理发展路径
大学生摆摊中需要紧紧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经济形势和社会现状。通过营造独具特色的创业文化环境,扩大销售量增加收益。一是让商品有特色、有文化、有品牌,通过构思产品故事让产品“活”起来。除了文化路径外,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关部门可以提供免费或费用偏低的创业理论课程,弥补大学生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对创业方面的疏漏。在实践层面上,对大学生摆摊创业进行一对一的帮扶。
4 建议与结论
我国整体就业机会趋于稳定,但随着毕业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长,高质量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不满足现状选择进行创业。创业是一项系统性的活动。对于大学生而言,创业可以验证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但同样的,对大学生而言,所面对的困难在现有条件下更加难以解决。
地摊经济是一种成本低,见效快的经济模式,是大学生初次创业的孵化池。大学生参与地摊经济更有利于自身的长久发展。而对于地摊经济而言,大学生的加入注入了一股新的发展力量,有利于地摊经济的潜力释放。因此,笔者建议大学生在合适的机会下进行地摊活动的尝试。
参考文献:
[1]路朝阳.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J].科技视界,2020(18):214-215.
[2]徐小洲,梅伟惠,倪好.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5,(1):45-48.
[3]吴颖.地摊经济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建议[J].商业文化,2022(9):98-99.
[4]霍小山.中国古代的地摊经济[J].决策探(上),2020(7):76-79.
[5]王成栋.引导“地摊经济”有序发展[J].人民论坛,2020(20):77-79.
[6]程心力,张浩,陈友珊,等.地摊经济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时代商家,2021(3).
[7]白佳,胡永铨.后疫情下高校地摊经济活力释放的现状调查[J].现代商业,2021(17):31-34.
[8]CHANDLER G,JANSEN E.The founder’s self-assessed competence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2,5(7):223-236.
[9]罗伯特·赫里斯,迈克尔·彼得斯.创业学[M].5版.王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94.
[10]白文龙.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5):60-61.
[11]王洪才.创新创业能力评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真正难题与破解思路[J].江苏高教,2022(11):39-46.
[12]胡凌霞.青年创业者的创业能力模型及效能研究——基于340份江西样本的统计验证[J].青年发展论坛,2021,31(5):85-95.
[13]窦鹏.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营造路径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22,11(5):118-121.
[14]徐小洲,梅伟惠,倪好.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5(1):45-48.
[15]胡颖,曹婷婷.地摊市场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探析[J].科技风,2021(4):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