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构建导学课堂
2024-01-27江苏省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
江苏省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 江 娜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展开有意义的学习—组织有思辨的交流—引导有层次的延伸”,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引领下,教师应聚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构建以“大问题”为特色的导学课堂;立足于真实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打破学习边界,丰富数学学习经验,深切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产生深刻的理性思考,并形成独特的创意表达方式。
一、“大问题导学”的研究背景
在学校省级课题“支持儿童数学创意学习的‘大问题导学’课堂实践研究”的引领下,笔者认为以“大问题”为起点,以“导学”为支点的创意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其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通过整合难点问题、活动任务、学习行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使学生敢质疑、善交流,激发其认知创新。透过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基本问题、启发问题等,关注不同层面的学生,鼓励其探索数学知识本质,给予其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的空间,培养其数学学习的创造力。
二、“大问题导学”的实践策略
(一)尊重认知起点,抓住“导学”契机
“大问题导学”的课堂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低起点切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加深认同感,自然形成“导学”契机,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经历学习过程。
学生在学习“认识方向”时,对东、南、西、北有一定的认知,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平面方向界定,再回到空间辨别方向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起点,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自然产生已有上下左右、前后左右的描述,为什么还会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困惑,怎样准确地确定这四个方向,这四个方向在实际生活中该如何应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再通过问题串带领学生一一突破。到高年级再次学习有关方向的知识时,学生还会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再次产生疑问:已经学习过四个方向了,为什么还要继续学习?如何更准确地确定位置?学生有了问题经验,会自发产生问题意识,为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习负数相关知识时,由于学生接触过温度、电梯等生活化的素材,知道“负数”这个数学概念的名称,但多停留在“带负号的数叫作负数”这样的浅层认识上。教师基于学生的现有认知,通过“大问题”带领学生一步步厘清负数概念的本质,拨云见日。
“大问题”不仅可以由教师提出,更可以让学生自主提出,教师只需在学生质疑时顺水推舟地引出问题,在系列活动中解决问题。让“大问题”成为真问题,让“导”变得无痕且有意义。
(二)抓住核心概念,构建“导学”体系
“大问题导学”的课堂,教师应该抓牢核心概念,根据核心概念梳理出导向明确的“大问题”,从低年级的问题串,到中年级的核心问题,再到高年级的系统问题,实现导学在各年级具备延续性和一致性;从一节课辐射到一类课,从新授课延伸到复习课,从四大领域出发,形成各具特色的“大问题导学”方式,构建完整的导学体系,帮助学生理性思考,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单元前,教师可以抛出一些系统性的单元大问题:如何推导这些未知图形的面积?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已有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可以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接下来的课时学习。教师在课时中可以抓住核心概念,顺势提出大问题一: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提供基于他们认知研究的方法:方法1——数格子;方法2——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把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斜边重合;方法3——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将其剪为两个梯形,把左侧的梯形向右平移到斜边重合。在学生明确了后两种方法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通过剪、移、拼的方法将其转化成长方形,转化前后虽然形状变了,但是它们的面积不变之后,追问大问题二:为什么都是沿高剪?为什么都是转化为长方形而不是其他图形?以此帮助学生积累图形转化的经验,体会新知转化为旧知的过程,为后面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做好铺垫。学生之前研究的例子比较单一,要想得出结论,教师接着提出大问题三: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学生推理总结后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一般方法。通过几个核心问题的推动,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转化变形、联系比较、迁移推理、回顾总结、实践应用的过程,在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同时,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不仅发展了几何直观,推理意识、创新意识也在潜移默化地悄悄萌芽。最后在整理复习阶段可以回顾反思解决“单元大问题”,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可以关注每个板块在不同年级的联系,让学生在导学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导学课堂逐步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在不同年级、不同课域都能形成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完整体系。
(三)聚焦核心素养,凝聚“导学”经验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认真思考学生在本节课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发展和培养哪些核心素养,确立之后再思考如何设计大问题来推动核心素养的建立。在实践中教师可以积攒经验,和学生一起不断调整,不断进阶。
在教学公因数和公倍数的练习一课时,教学本想要达成的核心素养目标即发展学生的数感、推理意识、应用意识,通过一系列有认知水平的问题及环环相扣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大部分学生能在此过程中顿悟,在对比中上一个台阶。就在大家研究两数关系和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联系时,学生自发地选择用符号来概括总结——两数之积等于两数的最大公因数乘以最小公倍数,学生的符号意识也在导学过程中悄然形成。从课堂的反馈中可以看出,不仅既定的核心素养目标已达成,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在生生交流中被激发,这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可谓“课已尽、意未止”,学生是带着收获与思考在继续前行,也在慢慢地从“学会”到“会学”的路上继续探索。教师也在此过程中逐步积累相关的导学经验,为接下去的研究做好铺垫。
导学课堂可以导在课前,导在课中,可以是教师主导,同时也鼓励学生自导,在导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生成,不断地积累、反思、调整,让学生的学习有生长点,思维有足够的进阶空间,从而凝练出有效的导学经验,更好地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
三、“大问题导学”的应用价值
(一)有助于学生有条理地“学”
“大问题导学”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条理性,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从课时中的“基本大问题”到单元的“核心导向大问题”到一贯性的“统整性大问题”,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学习熏陶下,自然会学习,会有条理、有深度地学习。遇到新问题时,学生会主动问为什么、本质是什么、可以解决什么。这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大大提升,愿意反思、大胆质疑、善于讨论,学习板块会更加清晰,条理愈发分明。
(二)有助于学生更丰富地“学”
“大问题导学”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丰富,不再单纯地依附教师的教,学生主动地参与不仅让教学的形式更加多元,也让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意义。问答式教学、解决同伴提出的问题、大单元核心问题的引领,种种类型都会进一步促进生生交流、沟通、碰撞,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使其摆脱听觉的单一元素刺激,输入加上输出的多效学习方式,更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三)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
“大问题导学”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被激发。有疑问才能驱动学生主动思考,催生智慧,继而也能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了疑问,学生才会想尽办法来解决问题,这是一种难得的内驱力。教师应教会学生质疑,并留出时间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在辨析中自然地释疑,这对学生而言会是一种能力的进阶。质疑过后及时反思也很重要,反思意识同样也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反思有利于学生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同时增强学生的理解力,使学生的思维渐渐条理化、序列化,让学生统整出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经历完整的探究真过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