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平仄仄踏歌行

2024-01-26韩艳娇

时代报告·奔流 2023年11期
关键词:泰顺县泰顺江南水乡

韩艳娇

2023年5月孔祥敬受邀参加了泰顺县与中国作协《诗刊》社、中国诗歌网合作举办首届“廊桥诗会”,会后创作了组诗《泰顺风物记》,该组诗是其创作视角有意转变为生活随记的延续,徜徉于旖旎风光的江南水乡,遍游承载着泰顺当地传统文化的名胜古迹。诗人借泰顺风物抒发情感,在对当地山水、文物的审美关照中形成了璀璨的诗歌风格:远近与虚实里光影交错、山海无边孕育着地方风物、悠远的历史记载了如歌的岁月。

一、光影如歌 :远近与虚实

泰顺县位于浙江温州市西南部,处于浙江省的最南端,与福建省接壤。明景泰三年(1452)设县,由瑞安、平阳两县之远乡划分而来。泰顺县历史上曾经七度修志,留存至今的有四种县志,即崇祯《泰顺县志》,康熙二十二年《泰顺县志》,雍正《泰顺县志》以及林鹗父子私修的《分疆录》。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风光,在远与近、虚与实当中,光影穿梭历史,古老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碇步》一诗即通过远与近的距离营造出光影交错的朦胧诗意。“那些制造音步的琴手/藏在何处/想与你相认的客人/期待了很久/给我钥匙的泰顺/打开河流/把舟斜横滩头/目视前方/不用耽心脚底的键盘/碇下,音符从鱼齿划过/碇上,光影交错/平平仄仄踏歌行”。距离可以是空间距离、时间距离或者心理距离。物理距离上的远与近是客观存在的,有科学的衡量标准。但在情感作用下产生的心理距离却无法丈量,“远”可以变“近”,“近”可以变“远”。“想与你相认的客人”“给我钥匙的泰顺/打开河流”。诗人用“你”“我”设定拉近了心理距离,对碇步桥有天然的熟悉与亲近。桥是路的延伸,碇步桥历史久远,《尔雅》中记载:“石杠谓之徛,徛者,步桥也。按即聚石水中,以备步涉者。”《竹书纪年》亦有记:“周穆王三十七年伐楚,大起九师,东至九江,架鼋鼍以为梁。”古人用大小砾石或较整齐的条石,在浅水的涧流溪中筑起一个个石磴,远远望去犹如一只只露出水面的乌龟背,故称其为“鼋鼍”。桥让人们跨越了河流,也成为穿越千年的文化通道。“音符从鱼齿划过/碇上,光影交错/平平仄仄踏歌行”。

提线木偶戏是一种极具泰顺地方特色的传统戏剧,古称“傀儡戏”,始于南宋,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泰顺有“木偶之乡”的美誉。泰顺的木偶戏题材丰富,经典剧目有《徐策跑城》《十八相送》《真假美猴王》《钟馗醉酒》《贵妃醉酒》《济公》等。《提线木偶》整首诗充满了光影艺术的美感:“几根竹子撑起台幕/锣鼓、唢呐、胡琴点亮山乡/勾,挑,提,拉/傀儡登场/抽刀,入鞘,拔剑厮杀/划船,抬轿,迎亲娶嫁/点火,喷雾,脱衣变脸/那厢顶葫芦,舞狮子,提壶倒茶/这厢走兽飞禽魑魅魍魉/忽然,闪电炸碎云端/一台戏到了高潮/生、旦、净、末、丑/忠奸贤愚粉墨亮相/半月额朴刀眉铜铃眼/攀凤冠柳叶眉悬胆鼻/丹凤眼卧蚕眉枣红大脸汉/怒目金刚,低眉菩萨/一字胡,三绺胡,八字胡/血喷大口,披肩黄发/头生双角脚踩辰星风火轮/唱,念,吹,打,斗/声浪鼓荡北调南腔/傀儡出将入相/谁知有人暗中忙。”提线木偶做工精致考究,偶头用樟木或纹质较细腻的杂木雕刻而成,内设机关,能转动眼珠和闭合嘴巴,弥补了其他地方木偶戏没有脸部表情之不足。木偶脸谱简洁细致,身着衣裳做工细腻。“勾,挑,提,拉” “唱,念,吹,打,斗”,操作的艺人熟练拨动木偶身上的提线,观众的情感被“傀儡”挑动着。假亦真时真亦假,世间纷乱复杂,人在其中常如雾里看花,就如同这“傀儡出将入相/谁知有人暗中忙”。

二、山海如歌:地方风物颂

据清代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浙东入闽,道险而狭,迤逦千里,山势崨嶫,灌木蓊翳,纠纷盘互,不逞之徒,往往跳穴其间。内可以聚糗粮,下可以伏弓弩,急可以远遁走,缓可以纵剽掠。以故浙、闽多寇盗,好作乱,长吏不敢问,将兵者难扑灭,地险然也。”古时泰顺境内山势险峻,溪流密集,寇盗横行。百年之后,国泰民顺,山河无恙,烟火寻常。孔祥敬的《小溪》一诗让人感受到泰顺村居生活犹如陶渊明笔下归园田居般的惬意。“这里的风物很低调/明明是一条奔跑的河流/却叫溪,溪水/看得清顽石,鱼/在水草里嬉戏/早晨或傍晚蹲在溪边/你的脸映入了溪里/就连溪东的鸭,溪西的竹/南溪的茶,北溪的花/溪上的廊桥/遗梦般阅读着自己/“哦,我的灵魂”/倒影与这小溪/静静地流去”。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见得寻常了便叫溪,人们总是容易习以为常,然后不再追诉起源。“明明是一条奔跑的河流/却叫溪,溪水。”这条被习以为常的溪,东边有鸭子,西边有竹子,南边栽着茶,北边种着花。

泰顺有丰富的竹资源,幽静的竹林风光让人流连忘返。“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诗经》)“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刘禹锡《庭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轼《於潜僧绿筠轩》)竹以淡雅高洁、宁着受到历代文人吟咏,并有“君子比德于竹”。漫步在泰顺竹林,孔祥敬体会到古人对竹的喜爱,幽幽竹林,青竹挺拔于溪水之畔。除了竹资源,茶也是泰顺的重要物产,明崇祯六年,《泰顺县志》记载:“茶,近山多有,惟六都泗溪、三都南窍独佳。”康熙二十年(1683),知县刘可聘主持修志,县志记载:“泰顺产茶止供一邑之用,且无佳者,例不入贡,亦无外方之贸易。”泰顺产茶历史悠久,清朝时期产量较低,只在本地交易。随着栽种技术的提高,茶早已成为泰顺的一张重要名片。

汉代班固《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明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安土重迁是依靠土地生活的传统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泰顺人依赖着溪水繁衍生息,赶鸭、观竹、饮茶、赏花。地方风物展现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一代代泰顺人的生活习好,物质生活作为安土重迁的文化心理的外化。

三、岁月如歌:历史的印记

泰顺县位于浙南边陲,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置县:“取国泰而人心效顺也。”(明·崇祯《泰顺县志》)。江南水乡美在盈盈一水间,泰顺以其古老的建筑、美丽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闻名于世。泰顺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和历史遗迹,其中最著名的是廊桥。高山深谷的地貌以及充沛的降雨量,两山之间溪流密布、水网纵横,极大地阻碍了人们的出行的便利。普通的桥由于桥墩容易受到洪流的冲击,即便是石桥也难以保证安全。木拱廊桥的建筑模式恰好适合泰顺的地理特点。为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设计独特、造型精美的编梁木拱廊桥便在泰顺应运而生。1989年,夏碎香在《中国文物报》发表《独具一格的木拱廊橋》,第一次将泰顺的编木拱梁桥称为“廊桥”。

清代泰顺诗人张天树描写仙居桥的《长桥夕虹》诗:“凌虚千尺架飞桥,势控长虹挂碧霄。”泰顺是“中国廊桥之乡”,古廊桥的数量、保存质量以及建造历史、艺术价值都是世界之最,为中国古代拱桥的代表。泰顺境内至今较完好地保存着宋、元、明、清各朝代的木拱廊桥,是珍贵的建筑工艺遗存,被人们称为古代木结构桥梁的活化石。孔祥敬的《廊桥》一诗,通过廊桥这一意象表现了江南水乡静谧恬淡的生活气息。“舌尖上的欲望/翻卷路过的云雾/风沿双肩滑翔/雨落入小溪/捧起椭圆的意象/一首唐诗或半阙宋词/从石缝长出了惊叹/挽住右岸的灵秀/伸向左岸的悠远/田畈,山野,村舍/茶花吐蕊,新竹拔节/淡定孤傲的廊桥上/挤满了五月采摘的词语”。诗人开篇即写江南水乡的“水”景,水不止是廊桥下的溪水,还有“翻卷路过的云雾”“雨落入小溪”,细雨中薄雾空蒙,江南水乡美得朦胧秀丽,充满灵性。在似真似幻的自然景色中,又充满人间烟火气,“田畈,山野,村舍/茶花吐蕊,新竹拔节”。诗人有着清醒的现实思索,“淡定孤傲的廊桥上/挤满了五月采摘的词语”,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走过桥去耕作,去采茶,去林间。廊桥上走过一代代人,水乡人有着自己的耕种习惯与生活方式,通过一座座廊桥连接起劳作起居。廊桥不仅作为水陆交通的纽带,是重要的交通设施,更是江南水乡风景的重要构成景观,历代的民风民俗赋予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含着深沉的历史感喟,“一首唐诗或半阙宋词/从石缝长出了惊叹”。廊桥“右岸的灵秀”“左岸的悠远” 似凝滞的时光,回首已千年。桥不再仅仅是有效用的交通设施或者景观,而写意成了诗桥、词桥,成为隽永的诗歌意象,桥在历史与文化的时空下,见证沧海桑田:时空流转、人事变迁、朝代更迭。怀古或叹史,引发诗人思接千载,喟叹千古幽思。

孔祥敬的组诗《泰顺风物记》,没有用浓烈夸张的语言渲染泰顺悠久的历史与如画的江南水乡美景,而是用了自然平实的语言描写在水乡的悠然。漫步泰顺,感受传统的延续,走过琴键般的碇步桥,走过孤傲的廊桥,走进江南水乡平平仄仄的韵律里。

责任编辑/宋文瑶

猜你喜欢

泰顺县泰顺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
泰顺县助力猕猴桃产业机械化生产步伐
茶韵
江南水乡
浅谈泰顺石雕艺术魅力与发展趋势
好一个江南水乡
廊桥文化的汇集地——泰顺
泰顺县民宿产业现状及对策
家在江南水乡
环境保护水体中水质总氮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