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心共育”理念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路径

2024-01-26王利军韦唯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高校教育研究生

王利军 韦唯

【摘要】本文解析“德心共育”理念的内涵及研究背景,对德育和心育的内在联系进行讨论;阐明“德心共育”协同育人对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最后从完善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优化协同育人教学方法、拓宽协同育人载体、构建协同育人的文化氛围等方面,探讨学校“德心共育”多维、多样、多元协同育人路径。

【关键词】“德心共育” 协同育人 研究生 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33-0056-04

在如今竞争日益激烈、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环境中,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任务、新挑战。如何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心理素质良好的时代新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2023年4月20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要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纳入“三全育人”大格局,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即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心育)相融合,将价值引领与心理疏导相协调,有利于实现“德心共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一、“德心共育”理念解析

“德心共育”,即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等多学科方法,使德育和心育有机融合、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

德育和心育都是高校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国内部分学者对如何认识和处理两者关系实现“德心共育”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王建军(1999)提出,德育和心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有很多共同点,德育与心育的渗透与融合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何慧星、张澜(2010)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平行渗透模式”,这一模式是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思想方面的问题。王丹秋(2022)认为,教学工作中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模式,可以弥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单一化的不足,推动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发展。高玲(2019)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形成了涵盖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于一体的“大格局”模式,教育者必须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将德育与心育相融合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建立系统、科学的理念,探索更具实效性的教育方法和机制体制。

在此前的研究中,不少学者都对二者的结合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具有借鉴意义。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如何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帮助研究生群体健康成长成才,仍需要开展持续深入的研究。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

张耀灿、陈万柏在《思想政治学原理》一书中提到,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者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符合一定社会要求及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沈贵鹏(2000)认为心理教育是一种旨在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技术帮助学生改善心理机能、掌握社会技能、发挥个人潜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由此可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实施思想、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教育,促使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和价值观念形成,实现德育目标;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对研究生进行人格、情绪、意志等方面的塑造,培养其健康心理素质,实现心育目标。虽然从定义上看德育和心育有所区别,但也存在相关联或共同之处。

(一)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均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品质为目的,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群体;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为出发点,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在学科方法、方向和内容上各有侧重,但两者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都是以学生为教育对象,并且两者实施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引、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可见,德育与心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不断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实施的教育。

(二)教育效能具有互补性

当前,国内外环境急剧变化,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动,个体的现实与自我理想冲突频现,高校采用传统的、单一的教育理念和手段已无法有效解决学生的问题,尤其是学生在面对自我与他人矛盾、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冲突等问题时,缺乏良好的道德修養和心理素质支撑。高校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可以形成“德心共育”效应,使德育与心育效果互为补充、互相渗透。例如,在“科研压力如何调适”“毕业论文烦恼”等研究生常见的心理适应问题上,单靠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还要配合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对学生心理的观察和把握,则能较好地避免单纯的理念灌输,使学生获得思想的启发、心灵的成长。

可见,德育与心育两者之间具有效能的互补性,这种内在联系为两者的协同育人创造了条件,也为两者的协同育人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模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德心共育”理念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同时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在“德心共育”理念下,高校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使价值引领与心理教育相协调,让研究生群体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能够全面发展,从而使其成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人才。因此,要积极探索“德心共育”理念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以便更好地实现“德心共育”目标。

(一)完善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

完善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是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前提,但部分高校在实施两者协同育人过程中,往往缺乏整体的规划与整体工作的部署,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各层级力量被分散,资源被浪费,难以形成育人合力,这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两张皮”或者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割裂的现象,难以取得良好的协同育人效果。

立德树人贯穿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人才培养全过程,体现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诸多环节中,需要制度、评价、资源等方面的协同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要促进二者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学校对协同育人的重视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要以系统观念统领工作,以实现协同育人成效最大化。在科学化和规范化上下功夫,建立統一的工作体制,健全相关配套机制,切实加大对协同育人资源投入力度,解决协同育人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促进全校共同下好德育与心育融合发展一盘棋,为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在高校传统的四级心理健康工作模式(“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的基础上,搭建“6×6”网格化管理体制机制。网格的纵轴是工作层级,包含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家庭、医院等6个层级,网格的横轴是工作内容,包含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心理思政协同等6个模块,由此构建36个基础网格单元,使心理健康工作在已有的四级工作模式基础上升级为内容更为丰富的管理格局。将德育与心育融合发展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各个环节,建立党政、学生工作、研究生培养协同工作机制,汇聚校园育人全部力量,让各育人主体都能够参与到协同育人中,形成系统完整、联系紧密、长效运行的育人机制,促进育人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此外,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亲和力强的思想政治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关键。高校在顶层设计中完善教师培训方案,通过定期培训加强对广大教师的教育和引导,提高教师队伍对“德心共育”的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让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学生工作人员、研究生导师能够相互借鉴与学习,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协同育人水平;成立一批优秀的“德心共育”工作室,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的协同育人能力、水平,引领教师自觉把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研究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关注研究生群体的思想提升、学业发展、生活适应、就业指导、危机应对等方面,覆盖德育与心育工作全领域,促进研究生个性、人格、心理、思想全方位发展完善。

(二)优化协同育人教学方法

当前,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普遍重视将德育与心育结合,但取得的成效与社会发展形势、研究生心理变化等方面之间仍存在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在育人方法上,部分高校仍以课堂讲授法为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问题,没有根据研究生实际需求进行教学,导致研究生难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在实际教学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对独立,缺乏常态化的合作育人机制,导致两者分离,难以取得理想的协同育人效果。在“德心共育”理念下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需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促使两者有效融合,实现更大突破。

一是根据新理念优化教学模式。“生命教育”“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BE)等都是近年来比较受关注的教学热点,在研究生“德心共育”过程中,可以将“生命教育”作为指导思想,将OBE作为实践理念,形成以公共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微课为补充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在课堂中找到育德与育心的契合点,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案例教学、情境体验等多种方式,形成“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心理体验教学+学生行动参与”的多维协同育人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疏导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实现价值引领,实现两者在教育目标、内容、过程中的相互融通、相互渗透,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二是使用适合研究生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要以研究生群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质特点为基础,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做到紧紧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通过团体心理咨询、素质拓展训练、组织社会志愿服务等多元化方式方法丰富课程的内容供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三)拓宽协同育人载体

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言传身教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通过设置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网站等平台,通过科普心理知识、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等形式实现。但是,当前部分高校对新媒体等教育载体的运用明显不足,难以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载体,这不利于提高“德心共育”的效果。

在“德心共育”理念下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高校要致力于打造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协同育人载体,推动协同育人实现突破。时代在变化,立德树人的方式、载体也要与时俱进,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提供了更丰富的载体。高校在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应加强校园媒体阵地管理,充分运用各类校园媒体打造协同育人的新载体。

利用学校官方公众号、学校官方网站、校园广播、校内刊物、宣传园地等校园媒体打造联动宣传模块,以此为载体定期刊发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接受思想文化熏陶与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短视频、直播、录播等当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校园媒体传播力度和扩大校园媒体辐射范围,制作与整合“德心共育”的视频资源,更迅速、有效地传播正能量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学生提供形象立体的教学展示和生动的学习体验,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校园媒体除承担宣传教育功能之外,还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高校可以通过校园网、易班等社交媒体平台促进研究生朋辈交流、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和咨询服务,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加便捷的协同育人载体。

(四)营造协同育人的文化氛围

高校着力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注重营造校园浓厚的文化氛围,充分挖掘和整合校园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文化的涵养作用,于润物细无声中培养研究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由此取得理想的“德心共育”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校園文化建设中,应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灵、涵育学生道德品行,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此,高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拓展“德心共育”的内涵及形式,进一步探索“德心共育”的方式方法。

高校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形成了一些较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文化传统,这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弘扬和传承。如一些高校利用校园内的荷塘景观,打造“荷花节”等校园文化精品活动,营造独特的“荷花文化”氛围,教育广大学子廉洁自爱、自强不息、积极进取,这不仅促进了学生文化内涵建设,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舒缓了学生的身心,有利于实现“德心共育”目标;一些高校以“国庆节”“烈士纪念日”等重大节庆和纪念日为契机,或者结合开学季、“5·25”心理健康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时间节点开展活动,创建活动品牌或文化品牌,开展心理情景剧、心理微电影、团体心理咨询、心理素质拓展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系列工作高质高效开展。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具有现实意义。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德心共育”理念,主动适应新时代、把握新要求,将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促进研究生群体的思想道德和身心健康共同发展,引导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军.论德育与心育的渗透与融合[J].高教探索,1999(4).

[2]王丹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模式[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5).

[3]高玲.“大思政”框架下“心育”“德育”融合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5).

[4]何慧星,张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平行渗透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

[5]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沈贵鹏.德育视野内的心理教育[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注:本文系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研究生‘德心共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GY202302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利军(1982— ),河南开封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韦唯(1989— ),通讯作者,广西河池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高校教育研究生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思考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