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型储能突破万亿大关
2024-01-26江镕
江镕
新型储能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下,新型储能产业已成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连接点,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也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新型储能更是从试点示范走向规模化商用,迎来快速发展黄金期,预计到2025年,全国产业规模或突破万亿大关。广东省也提出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制造业当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预计到2027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也将达到1万亿元。
大型“充电宝” 发展显国力
说到新型储能,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主任陈海生有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他将新型储能比喻成能量的“搬运工”和大型“充电宝”,在用电低谷时“充电”、高峰时“放电”,起到“调节器”与“安全阀”的作用。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惠东也评价说:“新型储能响应速度快、调节精度高,且布局灵活、建设周期较短。”
说起最为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一句有关新型储能的宣传,就要数“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了。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位于张北草原上的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系统、智能输电于一体的新能源示范电站工程。依托该示范工程,国家电网成功完成国内外首个高比例新能源系统的涉网性能试验。在这里,无限“风、光”化为绿色电能,源源不断向外输出。该工程助力北京冬奥会全部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成为绿色冬奥的闪亮名片。
近年来,随着波动性、间歇性的新能源电力不断增长,储能“充电宝”的作用日趋明显,新能源“充电宝”的选项也逐渐多样化。
2023年3月24日,中国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3》,其中提到,在已投产的新型储能装机中,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占主导地位,占比约94.5%。2022年新增装机中,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发展提速,占比分别达到3.4%和2.3%。此外,钠离子电池储能、二氧化碳储能、重力储能等新技术陆续开展示范应用,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的对绿色环保和新能源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经费投入到锂离子电池技术的研发中。除了低成本、高能量密度、较长的使用寿命外,锂离子电池的大规模应用也进一步推动了其技术革新和创新。例如,从早期的石墨和金属氧化物阴极材料,到如今的磷酸铁锂和钴酸锂等材料,多种新材料不断涌现,进一步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
从充换电站到工商业,再到新能源场站、电网调峰调频,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发展,应用场景正不断拓展。目前我国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锂离子电池自商业化应用以来,能量密度提高了近四倍,循环次数超12000次。
而同时丰富的不仅是应用场景,储能产业还带动了相关企业产值和出口额的快速增长。据统计,2022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储能产业链的产值已接近2000亿元,储能产业相关企业达到3.8万家,其中,锂离子电池领域培育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260家,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区储能领域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发展。作为外贸的“新三样”产品之一,2023年1至8月,锂电池出口额同比增长约42%,福建、广东、江苏等出口额占据全国比重位居前三。
同时,2023年上半年,我国新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863万千瓦,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11月9日,在福建省宁德市召开的2023世界储能大会也指出,就新型储能区域分布来看,截至2022年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前五名省份分别为山东、宁夏、广东、湖南、內蒙古。累计装机规模分别为:山东155万千瓦、宁夏90万千瓦、广东71万千瓦、湖南63万千瓦、内蒙古59万千瓦。广东的新型储能产业令人感到未来可期。
广东“领头羊” 政策很给力
广东省是国内储能电池产业发展最早、产业覆盖最全、最成熟的地区,覆盖了储能电池全产业链,涵盖电池、材料、设备、电、芯、储能变流器、储能系统及电池回收利用等产业链各环节,新型储能产能和产品竞争力整体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全球也处于第一梯队。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吴红表示,近年来,广东省各地市在政策供给、技术研发、项目引进、应用拓展等方面精准发力,全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2023年以来,为抢占产业新风口,广东省提出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制造业当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打造新型储能产业高地,支持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3月15日和4月3日,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印发《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产品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分别明确了发展目标、产业布局、技术和产品重点等。
《指导意见》发布后,13个省级配套政策、12个地市政策也相继出台,“1+N+N”政策体系正式成型,对储能产业进行全方位布局。政策的密集发布体现了广东省发展新型储能这一支柱产业的决心,环环相扣的系统性政策将为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储能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5月3日,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开展省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支持电子信息产业方向项目入库的通知》,给新型储能产业化单个项目不超过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
政策的大力支持也激发了产业的迅猛发展。2023年11月8日至10日,2023能源电子产业发展大会暨广东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广东珠海举行,论坛发布了《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报告(2023年)》。报告指出,2022年,广东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约1500亿元,今年前9个月,产业营业收入已突破2890亿元,同比增长7.3%。
展望今后产业的营收状况,上述《指导意见》也提出,到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到2027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装机规模达到400万千瓦。
同时在技术研发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广东将加强钠盐以及水系钠离子电池等技术攻关,提升能量密度,解决寿命短、放电快等技术问题;同时还提出,发展低成本、高能量密度、安全环保的液流电池,提升液流电池能量效率和系统可靠性,降低全周期使用成本。
在具体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上,广东也放出不少“新招”。例如对地市引进新建新型储能产业重大项目,按政策予以投资奖励;开通“绿色通道”加快储能项目用地、环评、节能、用林审批;引导新型储能技术及产品各环节均衡发展,避免产能过剩、恶性竞争。
融资方面也是广东助力相关企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据统计,2022年全国新型储能行业融资交易249笔,融资规模为494亿元。其中,广东省融资数量为67笔,融资金额达135亿元,融资数量和金额均超过其他省份。
争做“优等生” 多点齐发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3》显示,广东省已呈现地市多点开花的态势,多个城市的新型储能产业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为了更好进行产业布局,广东明确提出,以广州、深圳、惠州、东莞为重点建设珠江口东岸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以肇庆、江门、珠海、中山为重点建设珠江口西岸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
在广州,主要布局储能电池、储能控制产品及系统集成、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在深圳,重点布局储能电池、锂电硅碳负极材料、储能控制产品及系统集成、先进装备制造等;在珠海,主要布局储能电池、锂电隔膜、电解液等;东莞则重点布局储能电池、锂电硅碳负极材料、锂电隔膜、储能控制产品及系统集成、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
令人欣喜的是,在非珠三角地区,新型储能产业也开始蓬勃发展。在湛江坡头区,聚鑫新能源有限公司的全自动生产车间里,石墨矿石经过了多道工序的处理,变成锂电池的重要负极基础材料——球形石墨。
韶关则已相继签约落地盛祥6万吨锂电池拆解项目、东阳光5万吨磷酸铁锂项目,重点建设正极材料集聚区,以及铜箔、铝箔、聚偏二氟乙烯膜等辅助材料集聚区。
梅州以储能锂电铜箔持续撬动这一优势产业的新动能,协调推动嘉元、盈华、超华等铜箔企业增资扩产、项目落地建设。今年6月,嘉元时代高性能电解铜箔项目在梅县正式动工,项目总投资约81亿元,是梅州历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达产后年产能将达10万吨,产值约100亿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3月,全球首个全浸没式液冷储能电站——宝湖储能站在梅州投产。
“全浸没式液冷技术是将储能电池完全浸没在绝缘冷却液中,使电芯与冷却液直接接触,利用冷却液吸收、传导热量。这就像人们将手放入水中一样。”南网储能公司下属的南网储能科技公司董事长汪志强介绍说,在该电站应用的适用于全浸没式液冷电池储能系统,能够有效抑制电池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热失控现象,解决了电池安全运行的技术难题,提升了储能电站运行的安全性。
2023年10月1日,宝湖储能站在国内率先以“报量报价”方式进入电力现货市场,迈出了储能市场化新商业模式的第一步。
11月1日,宝湖储能站在南方(以广东起步)电力现货市场顺利完成首月交易。宝湖储能站规模为70兆瓦/140兆瓦时,首月市场收益约30万元,这不仅开启了国内独立储能以“报量报价”方式参与现货市场交易的先河,而且标志着广东开辟了独立储能价格机制、调度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市场化新路径。
从梅州一路向南,来到揭阳市惠来县。在这里的海湾石风电场,可以看到白色风机迎风转动,风机脚下的电场运行区内,广东能源集团海湾石风电场储能项目处于平稳运行当中。
这是广东省内首个新能源侧配儲能示范项目,于2022年11月接入风电场,实现了平稳运行,有效解决了风电场站弃风问题,同时实现了削峰填谷、平滑风电场出力、提高功率预测指标,提高电网稳定性、电能质量以及抑制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并形成了推广示范能力。
2023年6月,《广东省促进新型储能电站发展若干措施》印发,明确提出新增的海上风电项目、集中式光伏电站、陆上集中式风电项目需按照不低于发电装机容量的10%、时长1小时配置新型储能,也就意味着,储能将成为未来新增新能源发电项目的标配。
后续根据电力系统相关安全稳定标准要求、新能源实际并网规模等情况,调整新型储能配置容量。争取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发电项目配建新型储能电站规模100万千瓦以上,到2027年达到200万千瓦以上,“十五五”期末达到300万千瓦以上。
链 接
政策大力支持 助力行业发展
2021年7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开展储氢、储热及其他创新储能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应用。
2022年1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开展氢(氨)储能等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和集成优化设计研究,将氢(氨)储能列入“十四五”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攻关重点方向、“十四五”新型储能标准体系重点方向以及“十四五”新型储能技术试点示范。
2023年3月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氢储能等技术,培育发展点解水制气设备产业,探索氢储能等试点应用。
2023年3月
广东省能源局、国家能源局南方监管局印发《广东省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独立储能(电网侧储能)、电源侧储能、用户侧储能交易方式,包括准入条件、注册要求、电能量交易、辅助服务交易、交易结算等内容。
2023年5月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广东省能源局印发《广东省促进新型储能电站发展若干措施》,从拓展多元化应用、强化政策支持、健全运营调度机制、规范项目建设管理、强化协调保障等五个方面提出25条措施,促进广东省新型储能电站规模化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