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碳中和碳达峰贡献“广东力量”
2024-01-26蒋宏奇
蒋宏奇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人类永续发展,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广东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断探索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绿色低碳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作用,以约占全国6.7%的能源消费和5%的碳排放,支撑了约占全国9%的常住人口和10.7%的经济总量,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广东省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能够促进全省二氧化碳的持续减排,主要得益于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改善、能效水平提升,同时实施市场化的碳交易制度,促使企业节能减碳。
绿色低碳發展水平持续提高
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2020年我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39.2:56.5,第二产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由2015年1.037吨/万元下降到2020年的0.772吨/万元,年均下降5.7%,累计下降25.5%。能源结构显著优化,2020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3.45亿吨标准煤,煤品、油品、天然气、其他能源(含一次电力)的比重33.4%、26.2%、9.8%、30.6%,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30.3%,与2015年相比,煤品消费比重下降7.3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比重提高约3.5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5.7个百分点。
低碳创新示范试点有效建成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平稳运行,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我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14亿吨、累计成交金额56.39亿元,稳居全国区域碳市场首位,全球碳市场第四位。扎实推进广东碳普惠制试点,上线全国首个碳普惠平台,把碳普惠减排项目纳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华润(海丰)电厂建成亚洲第一套、世界第三套开放式多线程碳捕集测试平台。广州市、深圳市和中山市建设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推进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产品认证和碳标签等多项示范工作。广州市南沙新区和深圳市福田区积极开展气候投融资国家试点,相关工作顺利推进。
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完善
印发实施《广东省碳交易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广东省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以及《广东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文件,建立了各地级以上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和报告常态化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广东省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总指挥部协调机制、防灾减灾“四个一”应急处置机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等机制建设。
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不断提升
启动编制《广东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指南》,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各地自评估全省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占比约23.72%。持续优化调整生态保护红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3.03%。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提升,气象灾害损失占GDP的比重由0.36%下降到0.19%。
“十四五”时期,广东生态文明建设跨入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衔接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的关键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重大机遇。
面对新挑战、新形势、新常态、新任务,广东省将按照国家部署要求,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开拓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新局面:一是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将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纳入“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和体系,大力推进大气、水、废弃物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控制。二是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市场化机制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碳市场机制建设,有序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推动碳市场成为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三是加快建立碳标签机制。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评价与标识,推动碳标签国际合作和互认。四是积极发展气候投融资。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大力发展气候投融资,指导广州市南沙新区和深圳市福田区高水平创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五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在规划中的引领作用,切实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建筑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积极发挥生态绿化功能,建设气候灾害风险管理系统,切实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和韧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将以更大的力度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如期完成,不断探索应对气候变化的新体制、新机制和新模式,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贡献“广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