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本思源 古今和鸣
——“传统与探索——曹光平教授音乐之路”音乐会成功举办
2024-01-26邓邹玉娃
文、图|邓邹玉娃
11月6日晚,“传统与探索——曹光平教授音乐之路”2023曹光平教授作品音乐会在星海音乐学院郎朗音乐厅举办,本场音乐会是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音乐季中的一场。
曹光平教授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与音乐教育家。多年来,他在教学工作繁重的情况下,创作了十二部交响曲及声乐、民乐、钢琴、室内乐、影视音乐、电子音乐、舞蹈音乐等各种体裁的作品。本次音乐会上演了曹教授从1984—2023年创作的室内乐、声乐、现代舞音乐作品共10首,以及试演歌剧选场选段共4场,跨度近40年的作品展现了他个人的创作历史,现代性、民族性和诗意性贯穿了曹光平教授的全部作品。
音乐会首先演奏了曹教授的早期作品钢琴五重奏《赋格音诗》(作于1984)和钢琴独奏曲《女娲》(作于1985年),两部作品带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色彩,是作者对近现代音乐的探索,都是其创作生涯中颇具影响力的作品,其中《女娲》由曹光平教授亲自登台演奏。这首作品于1988年由中国音协推荐,在ISCM1988国际现代音乐节首演,是中国第一部预置钢琴作品。曹教授在其中结合了传统的调性音乐和现代化的无调性音乐,还使用了民间乐器(琵琶、扬琴、铜锣等)的演奏手法和技法使音色发生变化,并将小钢尺、软锤等各种音乐音响素材作为附件结合在一起,以独特的配器方式扩大了音乐与音色的表现力。不仅如此,《女娲》同时使用了模进和中国传统的“增添”等创作手法,以及十二音音列、数控、平涂等20世纪重要的作曲技法,在大胆创新的同时,坚持将传统的音乐手法与近现代音乐技法结合。而《赋格音诗》这部作品则是将欧洲古典赋格手法与广东南海渔歌素材相结合,表现了中国南方生活的意境与感受。作曲家试图综合“赋格”和“音诗”两种不同的体裁,并将中国民间音乐的特点和风格糅合进此作品。
接下来上演的是一组具有民族风情的作品,包括广东音乐六重奏《雨洒海龟滩》、女高音独唱《多情的瑶山》、小提琴独奏《香格里拉》,以及女高音独唱《跑马溜溜》。这些作品都是曹光平教授自2000年以来,赴西藏、云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多地采风后所创作的曲目,特色的民族性节奏和元素展现了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情。其中,《多情的瑶山》为同名电视剧主题歌改写成音乐会版的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大量运用倚音、快速琶音,声乐写作多用三度、四度音程关系,歌唱广东粤北瑶族高山地区瑶族同胞的勤劳热情和他们美丽的家乡。而于2016年创作的《跑马溜溜》融合了耳熟能详的四川民歌《康定情歌》的文学和音乐元素。曹光平教授的精彩改编为这首四川民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歌曲散发出流畅又宽阔的气质,但又不失原曲活泼热烈的氛围,更增添了一丝抒情、叙事的意味。另外,《香格里拉》的写作素材和灵感主要是作者于云南采风时所获。在钢琴悠扬意境的烘托下,小提琴的音色时而轻柔,时而凌厉,活灵活现地展现了藏族地区的风土人情,重现香格里拉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
曹光平教授很早就表现出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在本场音乐会中亦有所体现。其上演的作品筝与箫《夜思》(1995年)、女高音独唱《春晓》(1996年)、男高音独唱《水调歌头·丙辰中秋》(2021年)皆以音乐为载体,对中国经典古诗词进行描绘和诠释,尽显诗意性和东方魅力。《夜思》的乐器配制在本次音乐会中做了调整,原来使用的吹奏乐器为埙,更觉古朴沧桑,此次使用了低沉浑厚的萧,曲风温润典雅,静谧平和,对唐代诗人李白《静夜思》的风格和意境把握得恰到好处。《春晓》的创作灵感则来自于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同名诗,作品以歌唱旋律线条为引导,引子以二度和减五度音块开始,初听似觉单一,平淡无奇,但随着慢起渐快的同音反复,装饰音以及大量的分解琶音,待听众仔细品味,便能体会到其悠远深厚,独臻妙境。《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由男高音歌唱家傅春华演唱,他的歌声明朗、华丽又丰润,既让听众感受到抒情男高音的灵活性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又有戏剧男高音全面的共鸣色彩,既勾勒出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又抒发了遗世独立的意绪,将中国风情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作曲家在这几部作品中,创造性地运用了现代风格,又将传统音乐的语句、韵味、情感的表达统一于唐诗宋词的古风意境中。
值得一提的是,音乐会上半场最后一曲《慢艺术》是于2023年创作的现代舞作品,凝结了钢琴即兴和舞蹈即兴的艺术创造力,不仅让人看到了作品的开放性,还看到了曹教授任其发生的创作状态。这些曲目充分演绎出曹光平教授作品灵动、温润、和合的风格,以及其旋律破格式的表达和向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回归。
近年来,曹光平教授更关注“复风格”的应用手法,这一术语是俄罗斯作曲家施尼特凯所提出,指将风格相异的音乐进行拼贴重构,自行设计出能暗示这些不同风格(或人文事件)的音乐段落,体现音乐多元化特征的一种作曲技法。曹教授“复风格”手法体现在,将采风所得的民族性元素和现代的技法如无调性和调性音乐进行融合,这种手法的应用在他的歌剧作品中尤为明显。下半场音乐会试演了歌剧《长生殿》选场选段——第一场《定情》、第二场《相府》、第六场《埋玉》与第八场《月宫》。作品改编自清代剧作家洪昇的同名昆剧,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生死不渝的爱情的同时,又用相当大的篇幅描绘了安史之乱及有关的社会政治情况,是爱情剧、历史剧与神话剧的结合。作者吸收了中国戏曲以及西方歌剧的经典传统元素,对一部经典作品进行现代化语言建构,表现出了作者对中国现代歌剧创作和发展的信心和与决心。此部作品的主创人员阵容强大,不仅由曹光平教授亲自担任指挥,还聘请了国家一级导演王佳纳作为总导演,国家二级演员、著名粤剧演员潘玉龙与优秀青年演员徐安安担任表演指导与协调的工作。
本场音乐会曲目创作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跨越至21世纪20年代,作品体裁多样,传统与现代并存,每一部都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正如音乐会的主题,是对传统音乐的探索。同时不难发现曹教授在音乐风格与艺术表现上,一路追寻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结合;在诗意性的体现上,追寻可听性、艺术性与学术性的结合,旋律性、造型性与戏剧性的结合。曹光平教授在古稀之年仍能教学与创作并重,源源不断地创造出与时代契合的作品,他包容的态度和音乐创作上的活力,实属当代艺术工作者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