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以中国》:考古学+纪录片是这样炼成的

2024-01-26秦岭

读报参考 2024年3期
关键词:考古学复原考古

秦岭

纪录片和考古学科有很多异曲同工的旨趣和形态,比如两者都以“真实”为本质,以特定形式的“记录”或者“纪录”为途径。因此,考古纪录片不应该只是搬到屏幕上的“精品文物展”“大遗址导览”和“专家讲座集锦”,它可以成为考古学复原古代社会的一种表达,就同各种现实题材的纪录片一样,《何以中国》所“纪录”的古代社会,应该也是能打动人心,能发人思考的。

首先是怎样讲好故事。从素材本到最终得到观众认可的解说文本,曾经为《何以中国》撰稿的有青年学人、资深记者、考古名家,前后不下数十人。这其中主创团队梳理文字资料300多万字,前后脚本撰写多达40万字,而最终呈现给大家的是每集不到1万字的结果。简单讲,等于是每一集都写了5次,有5个版本。其实在项目开始阶段,笔者并不能理解导演对文本的坚持,反而不停地劝说整个团队:“放心吧,先去拍素材,文物自己会说话。”文物自己真的会说话吗?考古学可以直接“透物见人”吗?最终是纪录片的呈现说服了笔者,去重新认识考古学中物与人的联系。

比如在第三集《星斗》中,就选用了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李新伟老师关于西坡少年和凌家滩少年的意象作为主要叙事,通过西坡少年的视角看到在大汶口文化中各地区文化汇聚交流的场景,也看到如拔牙习俗这样凸显区域传统的特征;又通过凌家滩少年追随“红山女神”的脚步,看到对长江下游文化而言颇为陌生的红山文化宗教仪式,以及颇为相通的尚玉传统。这样的故事使考古学语境中因为器物相似性或者叫“文化因素分析法”而得到的结论变得具体又鲜活。尽管从严密的学术论证中,已不可能找到这样一位跋山涉水的少年,他跟文献记载的历史人物有所不同。但正是少年的故事,让观众看到文化交流背后的人群。

在讲好故事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折磨主创团队的问题是如何取舍。因为从最初的素材本出发,《何以中国》的纪实摄制团队历经700多个日夜,跋涉超过4万公里,已经到访拍摄了全国的考古遗址、考古工作站、博物馆等230余处;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各地考古文博同行的鼎力支持和全力配合。然而,最终每集50分钟的体量,讲好故事的逻辑,使大家不得不舍弃大量非常珍贵的一手素材。比如位于浙江余姚的施岙水田遗址,这是从河姆渡早期、晚期一直延续使用到良渚文化阶段,历时2000年的稻作农业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绝佳例证,这个遗址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在拍摄时,正好发掘揭露了水田西侧不同时代的排水引水设施,河姆渡晚期卵石堆砌的水道,良渚时期凿木为管的水渠,从视觉上也都很有冲击力。但是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分别出现在《摇篮》和《古国》两集,在叙事上也通常是把一个遗址当作历史时空中的一个片段来描绘。施岙水田遗址本身跨越了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在这个纪录片中不是优势,反而会让观众产生困扰,无处安身。因此,最终还是割爱删掉了施岙的全部“戏份”,希望将来可以在别的作品当中去完整地呈现它。

同纪实团队不同,拍摄团队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复原。尽管“寻真”是考古学与纪录片共同的目标,但是真实性和真实感之间还是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考古学发掘和研究的成果本身是真实性的基础,还需要通过拍摄团队对历史场景真实感的营造,才能使观众产生代入感,进入考古与纪录片共同复原的这个古代社会当中。因此,拍摄中服化道的每一个细节都成为考古学可以写小论文的题目。中国流行厚葬的习俗使得大量随葬品成为坚实的复原依据,每一集里面不同地区的古人,都有不同的发饰、耳饰、颈饰、胸饰,均依据具体考古出土品复原制作。

道具的复原,并不缺少考古依据,却因为经费有限需要在质感和预算之间找寻平衡。比如拍摄良渚古国所用到的玉琮玉钺等重器,用树脂灌注达不到拍摄时候所需呈现的真实感,最终还是邀请如今的余杭当地制玉匠人花费数月时间,用现代玉石一比一制作雕刻了高仿工艺品;比如各类商周宫室仪式中常用到的青铜器,需要按照原先未锈蚀时“吉金”的效果去复原制作黄灿灿的原大复制品。还有一些需要拍摄当中“一条过”的难题,比如,周成王营建成周之后祭天的场景中,天子百官的站位,剧组准备的全套“牺牲”摆放的头向和位置,这都只能在燎祭中再现一次,火烧完就没法重拍。因此在拍攝之前,主创团队求助于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动物考古专家李志鹏老师,他查阅大量文献后仍然发现古人今人关于祭天的说法争议颇大,只能给出合理的推测,请团队酌情选用。其实这也是考古学的常态,关于过去,并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无限接近真实的努力。

《何以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我们祖先和历史的故事,也是我们正在继承创造并将留给后人的故事。借用已故考古学家段清波老师的话结尾:“考古学让遥远的过去和无限的未来血肉相连。”

(摘自《文汇报》)□

猜你喜欢

考古学复原考古
“何以广州”的考古学观察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认知与传承:东西方考古学理论差异比较——以新考古学为例
三星堆考古解谜
浅谈曜变建盏的复原工艺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考古学是知识创新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