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军长征在川时期后勤保障工作探析

2024-01-26吴昌思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后勤保障长征四川

[摘要]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历史是长征史诗上浓墨重彩的篇章。作为红军长征三大主力经过区域最广、行程最远、时间最长的省份,四川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给红军的后勤保障工作造成了重重阻碍。但“红军不怕远征难”,在没有持续稳定的后方补给的情况下,红军充分发挥后勤保障工作的群众性、灵活性、主动性,不仅保存了中国革命的有生力量,保障了红军长征的胜利,也为新时代推动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以史为鉴的启发。

[关键词]红军;长征;四川;后勤保障

[作者简介]吴昌思,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500。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第七届学术新苗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优化研究”(2023XMYB11)。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08-0044-04

红军长征时期,四川作为偏远落后的多民族省份,地势险峻、交通闭塞、灾害频发、物资匮乏、群众基础较差,是红军长征途中经历自然条件最为恶劣的地区,军队的后勤供给难以得到稳定保障。在如此困难的境地下,中国工农红军采取灵活多样的物资筹措方式,在川内转战一年零八个月,取得了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战役战斗胜利,创造了爬雪山、过草地的行军奇迹,谱写了史无前例的壮丽史诗。回望和探究这一时期红军的后勤保障工作,对于推动新时代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军在川时期后勤保障工作的主要方式

兵家常言:“兵无辎重则亡。”后勤保障工作乃整个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成败。红军进入四川后,针对粮食紧缺、军需物资匮乏的艰苦环境,充分利用以打养军(打土豪)、以缴壮军(战争缴获)、以产补军(自己生产)、以购强军(购买)、以借济军(借贷)等途径保障军队的战备物资供应,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一)以打养军

通过打土豪、分浮财、分田地的方式筹集物资是红军在川时期后勤保障的途径之一。“红军每解放一个地方,就打开地主豪绅的粮仓,除了一部分给当地贫苦群众外,其余留着军粮”①。在川陕苏区时期,为惩治土豪劣绅,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红军“没收了富户杨建德、兆伦纯等14户的粮食,最多1户1万斤,最少1户5000斤,共没收粮食9.8万斤”②,并将打土豪的物资所得大部分分给贫苦大众,剩下部分补充军队。红军到达会理后,利用“打财富去”的口号将群众组织起来,没收当地大地主的粮食、衣物、枪支等,除保证红军供给外,全部分给当地“干人”(被榨干油水的人),留下了“红军到,干人笑,粮绅叫”的美好赞誉。长征时期,通过打土豪没收其不义之财是红军物资供给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以缴壮军

对于战争而言,“武器弹药是军队战斗力的直接表现”③。在长征期间,红军因没有稳定的武器装备生产基地而常常导致作战物资紧缺。将敌人的武器装备转化为红军的“武器库”,是红军获取军用物资的主要途径。1933年8月至10月,红四方面军入川后取得了儀南、营渠、宣达三次战役胜利,缴获了四川军阀刘存厚的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等的军用品,以及银元、食盐、布匹等重要物资,极大改善了军队供给和群众生活。关于包座战役的物资缴获情况,李德生回忆道:“包座战役先后打了3天,以红军的全胜而告终……缴获各种枪支近两千支及大量弹药、粮食和牛羊、马匹。”④这表明,“我们的基本方针是依靠帝国主义和国内敌人的军事工业。伦敦和汉阳的兵工厂,我们是有权利的,并且经过敌人的运输队送来。这是真理,并不是笑话”⑤。

(三)以产补军

除行军作战外,红军还肩负着群众工作和生产工作的重要任务。红军在川时期利用战争间隙,坚持自力更生、开展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后勤供应难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地人民负担。1933年11月,川陕各级苏维埃政府号召各地:“实行办火药局、兵工厂,自己造刀枪。”⑥随即,红军在川北创建了当时设备众多、技术完善的通江兵工厂,该工厂主要负责修理枪支、生产子弹和手榴弹等,仅炸弹厂“每日出40箱,每箱20颗,每个战士都有两三颗炸弹”⑦。此外,1935年11月,中共四川省委对红军和地方财经工作发布了八条决定,其中之一就是提倡开设各种工厂,在此号召下,红军领导群众创办了盐厂、工厂、茶厂等,并开展农业生产,极大地发展了赤区经济,缓解了军民供给压力。⑧

(四)以购强军

在长征沿线城镇购买各种物资以保障供给工作正常运转,也是红军在川时期后勤保障的重要途径。红军在进入川西后,粮食紧缺日益成为威胁红军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时任红1军团政委的聂荣臻回忆说:“这一带人烟稀少,又是少数民族地区,部队严重缺粮,我们几乎天天为粮食问题发愁。”⑨对此,红军先后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中国工农红军布告》,重申党的民族政策,强调“粮食公平买卖,价钱交付十足”。在民族平等、买卖公平的指导原则下,红军的筹粮活动,受到了藏区各族群众的支持。大小金川流域、松潘、黑水等地的群众积极向红军售粮、献粮、加工粮食。如在黑水的售粮群众中,最多的一户售粮达300至400斤,石碉楼罗丁寨藏民苍克扎等人与该寨58户人家商定,每户售给红军面粉70斤,共达4000斤。⑩红军在川时期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践行群众路线,通过向群众购买各种物资,使得红色政权得以屹立。

(五)以借济军

红军在过雪山草地时,由于携带的粮食和钱款所剩无几,筹粮活动不得不通过借贷的方式进行。1935年8月29日,红军到达巴西地区后,在粮食耗尽、战斗紧张的复杂态势下,于巴西班佑寺召开了筹粮会议。受到国民党和当地军阀的煽动和威胁,藏区的许多藏民被迫“坚壁清野”躲进深山老林,在红军抵达该地后如入无人之境。藏民一时无法搬走或收割的粮食红军用后,少者当即留款,多者留下借条。在收割藏民粮食时,红军严格执行《关于收割番民麦子问题的通令》,即粮食按计划收割,收割完就在地边插木牌,注明所割数量、收割单位等,以此为借据。通过借粮的方式保障军队粮食供应是红军在川时期迫于现实的无奈之举,毛泽东后来也曾对斯诺说:“这是我们唯一的外债,将来我们一定要向藏民偿还我们不得不取自他们的给养。”⑪

二、红军在川时期后勤保障工作的历史经验

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从根据地转移,在没有后方,更没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常规军事条件下,开启了人类行军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到达四川后,红军面对恶劣自然环境与残酷军事压迫,始终坚持后勤保障工作的纪律性、灵活性与人民性,从实践逻辑上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一)注重后勤保障工作的纪律性

政治纪律于军队而言至关重要,它能够反映出军队综合战斗力的强弱,政治纪律越严明,军队的综合实力就越强。后勤保障工作作为军事战略的重要构成要素,也必须要严明其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红军长征在川时期的后勤保障工作高度重视纪律建设:第一,坚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1935年2月,红1军团为围攻叙永,兼程疾进,抵达城外营盘山的橘子林时,饱受两日饥渴之苦的红军未摘一个橘子。红军严守纪律的行动,深受群众赞扬,至今仍传为佳话。6月,当红4团主力到达夹金山下时,藏民躲进丛林发现红军既没有擅入家宅,也没有盗用物资,而是捡拾柴火、沿边露营,红军秋毫无犯的军纪让藏民感受到红军是为人民的军队。第二,坚持粮食公平买卖,坚决抵制肆意侵占的行为。这从蒋介石于1935年3月6日给刘湘、潘文华的电报中可以窥见一斑,“据报前朱毛匪部窜川南时,对人民毫无骚扰,有因饿取食土中萝卜者,每取一头,必置铜元一枚于土中。”⑫红军坚持公平买卖,绝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使得军民关系更加深厚,革命基础更为坚实。第三,坚持节约粮食,抵制浪费。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途中,在地广人稀的高寒地带,粮食筹集相当困难。朱德等致电红二方面军,要求“每天吃四两……在停止筹粮时刻,应全吃野菜”⑬。在极为严格的物资消耗管理下,红军顺利渡过供给匮乏难关。

(二)发挥后勤保障工作的灵活性

因时而变、顺势而为是党和红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成功秘诀。红军在川时期的后勤保障工作与长征的流动性相适配,呈现出高度灵活性的特征,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物资筹集方面,长征入川初期,红军的物资供应如武器、弹药、粮食等,主要靠战争缴获。部队在与敌作战和打土豪、分浮财、开仓济贫的过程中,利用所获装备加强自身。比如红一方面军途经川南、川西南,红四方面军途经青川、平武、茂县及金川一带时,多用此方法解决物资供给问题。然而,当红军进入藏区聚居区后,随着党的民族政策深入贯彻,“打土豪”“打发财人”的办法已不合时宜,此时,红军主要采用购买、做民族宗教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获取供给,党在四川的民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创造了以“彝海结盟”为代表的民族团结典范。第二,在医疗保障方面,为克服长途转移、药械不足和伤病员增多等困难,各方面军的卫生工作者根据伤员的伤病程度制定不同的治疗办法。对于无法行动的伤病员,将其安排在老乡家中,并给予银元和药品,待伤病痊愈后,再回到部队。这既保证了部队在敌人重重围困条件下迅速前进,又使伤病员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得到救治。此外,红军卫生队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藏区充分利用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弥补药品不足,挽救了许多红军战士的生命。

(三)坚守后勤保障工作的人民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从本质上讲,红军后勤保障工作的根本力量源泉在于人民群众。历史和实践不断印证,群众工作愈深入,后勤保障越稳固;脱离群众、背叛群众,物资供给便难以为继。红军进入四川后,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后勤保障工作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持。因此,要确保后勤供给“取之于民”,必须先做到“取信于民”。1935年2月19日,红军在川南二郎滩打开贵州军阀候之担所垄断的盐仓,赈济当地饱受缺盐、价高困扰的群众,极大地改变了“好个二郎滩,四面都是山,天天背盐巴,顿顿盐巴淡”的状况,红军的政策主张深入人心,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物资援助和真心拥护。红军行进至石厢子时,没收了人民积怨已久的彭正楷、周世成两大土豪的粮食、衣物等,并分给穷苦百姓。同时,红军根据群众要求逮捕了民愤极大的税卡员肖宝之。红军为民除害,接济穷人,深得汉、彝、苗族群众称赞,因此红军两次往返于“鸡鸣三省”四川一侧,均能顺利通过,并筹到物资。不仅如此,红军在川西彝区、藏区能够顺利筹措粮食,翻越雪山、越过草地,其关键就在于红军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相信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至今川西还流传着“红军爱民如亲人,穷人永远念红军”的歌谣。

三、红军在川时期后勤保障工作的当代启示

尽管红军长征在川时期的后勤保障工作遭遇了诸多难题,但在党正确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红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发挥后勤保障工作的灵活性,创新立新,开源节流,成功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红军队伍的稳定与扩大的实际成效,谱写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丽史诗。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回望红军在川时期后勤保障工作的经验,对于推动新时代机关事务高质量发展具有深刻启示意义。

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机关事务工作行稳致远。红军长征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离不开后勤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更离不开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新时代推动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政治统领作用,不断完善党领导机关事务工作的体制机制,站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兩个维护”的政治高度,统筹谋划机关事务工作,自觉以理论的清醒确保政治的坚定和行动的正确,建设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机关事务工作的价值立场。红军的后勤保障工作始终贯彻党的阶级路线与群众路线,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造福群众,汇聚起了后勤保障的人民力量,这是红军长征时期后勤顺利供应的坚实基础。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做好机关事务工作必须要站稳价值立场,深化新时代机关事务初心使命认识,深入践行“两个更好服务”的目标要求,牢记“两个重大”的职能定位,不断提升机关事务工作水平,切实回答好机关事务工作“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此外,要淬炼新时代机关事务人才工作队伍,注重创新型、专业型人才培育,完善多层次、多渠道人才培育体系,打造一支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新时代机关事务干部职工队伍。

第三,坚持改革创新,持续增强机关事务发展的动力与活力。红军长征在川时期的后勤保障工作深深植根于当地实际,将创新作为后勤保障工作的驱动力,在九死一生的战略大转移中,创造出了高度灵活的战略战术,以及贴合实际的后勤工作策略。“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新时代的后勤保障工作面临着复杂多样的新形势与新挑战,呈现出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依靠行政命令到制度法规约束等多维转变。为更好实现当今机关事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的新思维,探索新时代改革发展新路径,不断优化机构职能、统一制度标准、统筹保障资源,推动治理法治化、服务规范化、管理精细化、手段信息化、评价体系化等,为转变机关事务发展方式、优化内部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提供持续动力。

第四,坚持厉行节约,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取得新成效。长征时期,面对物资高度匮乏的艰难处境,红军不仅利用多种途径加快物资筹集,还以严明的纪律和规矩要求战士厉行节约、抵制浪费,这种“开源节流”的后勤保障策略在红军克服雪山、草地的生死困境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新征程上,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党勤俭节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需不断继承和发展。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转变机关运行保障模式,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坚决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践行为民节约理念,科学安排、统筹调剂、规范配置、优化使用机关运行资源,严格控制机关运行成本,避免资源闲置浪费,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党和机关内部蔚然成风,不断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取得新成效。

[注释]

①总后勤部政治部.解放军后勤烈士传[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8:78.

②李树棠.川陕革命根据地粮政史长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53.

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后勤[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158.

④薛庆超.红军长征回忆录精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50.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37.

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军事工业·根据地兵器[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540.

⑦四川省财政科学研究所,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编.川陕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265.

⑧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红军长征在四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360.

⑨聂荣臻回忆录(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5.

⑩朱成源.红军在雪山草地[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253.

?毛泽东.毛泽东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2.

⑫四川省档案馆.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四川部分)[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22.

⑬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后勤工作·文献(1)[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518.

猜你喜欢

后勤保障长征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后勤保障装备走向智能化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
灾后两年新四川
金门岛登陆作战后勤保障的主要教训及启示
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后勤保障
戚继光创建的快速后勤保障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