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料实证角度探析高考历史试题的解题方法
2024-01-26安徽省庐江金牛中学
◇安徽省庐江金牛中学 熊 琴
2023年高考历史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选取典型素材,创设灵活多变的情境,考查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本文从史料实证角度帮助学生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探析高考历史试题的解题方法。
一、史料信息获取是基础
历史学科是通过分析研究重大历史事件等,探寻历史的价值的。历史具有不可试验性与不可还原性,这就要求学习者借助多种途径获取和整合史料,准确提取和正确分析信息,认识真实的历史。
【例】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解析:本题考查有效信息提取与解读的能力。材料突出谘议局具有地方议会性质,并提请撤换处置突发事件不力的官员,体现出士绅阶层的民主意识。一分材料一分话,材料只是叙述地主、士绅提交问题处理的意见,中央如何处理等无从得知,无法推知A、B、C选项内容。
历史信息的获取要依据历史研究的主题,全方位、多角度、多途径搜集史料。2023年高考全国文综乙卷第41题就给我们认知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命题者从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美国等多角度提供“日本投降问题”相关的史料。第一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在接受日本投降问题上的主张。回答时,提取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笼统回答中共与国民党政府的主张即可。第二问以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采取的措施创设问题,突出抗战期间及抗战胜利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证据链意识提取信息。第三问要求评价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的做法,要求学生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渗透家国情怀。
二、史料“考信”是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关键
考信是指查考其真实的意思。历史本身的特性使得史料必然带有特定时代印痕与论述者的理解,史料选取往往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具备“考信”历史的意识。
三、历史解释是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归宿
【例】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 )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解析:在西周分封制下,爵位应该由天子分封。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孔子仍按照西周初的封号称楚国国君为楚子。结合教材可知孔子的目的在于维护等级秩序。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已经称王,孔子不认同楚国国君的自封,只认同西周的等级秩序,主要是维护周王权威,并不是提升周王权威。
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性试题形式多变,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2023年高考全国文综乙卷第42题,明确要求学生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和阐述自己的看法。本题难度不大,但学生可能会片面地答题,存在论题立意浮于表面,论述逻辑混乱且强行拼凑历史知识等问题。原因就在于学生的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力不强。历史学习绝不只是一个僵化呆板的静态知识学习的过程,而是一个情境问题、思维、知识关联的动态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