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平市粮食生产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2024-01-26王红明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11期
关键词:高平市种粮农技

王红明

(高平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山西高平 048400)

0 引言

高平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泽州盆地北端、太行山西南边缘,地理坐标东经112°40′~113°10′、北纬35°40′~36°0′,是山西融入中原核心发展区节点城市。全市下辖3个街道、9个镇和3个乡,334个村居委,总人口45.3万人,农业人口28.5万人。市域总面积980 km2,耕地保有量4.33万hm2,粮食种植面积3.55万hm2,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8亿kg以上。

1 全市粮食生产现状

高平市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日照时数2 532.5 h,年平均气温10.4℃,年均降水量600 mm,无霜期180~200天。受地形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全市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丰枯悬殊。汛期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2.5%,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735 mm,干旱指数为2.8,适宜小麦、谷子、红薯等各类农作物生长,是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机械化旱作农业基地。

1.1 全市耕地保护状况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高平市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在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上下功夫,有效遏制耕地“非农化”趋势,为全县人民把牢粮食安全关。全市耕地面积4.32万hm2,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3.87万hm2,建成高标准农田2.44万hm2,约占全市基本农田面积的63.08%。大力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高平市整体被评定为优先保护类,全市粮食功能区最终划定1.87万hm2,涉及全市15个乡(镇、办事处),其中玉米1.63万hm2,小麦2 333.33 hm2。持续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通过增加监测设备、推广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农药使用量;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化肥用量,化肥、农药初步实现零增长,有效防止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做到“守住良田,建设良田,用好良田”。

1.2 良种繁育推广状况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大力做好科技推广工作,实行农业集成技术组装配套,实现“藏粮于技”。全市粮食一直稳定1.8亿kg以上,除了采用适宜的栽培技术外,高产高抗性良种引进示范推广应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玉米生产上,高平市因地制宜推广了不同类型的优良品种。中高水肥地推广禾众玉11号、利禾7号、强盛192、太育9号,中等地力推广利禾1号、先玉1715、先玉696、晋锋1号、宏博701、大丰1407,旱薄地推广利禾1号、泽玉802、强盛388、大丰30、先玉335、先玉508;在小麦生产上,重点推广了适宜高平市种植的长6878和长6359两个高产品种;在谷子生产上,重点推广了晋谷21号、长农35号和长生13号;在大豆生产上,推广了晋豆25号和东豆1号;在红薯生产上,重点推广了神农薯系列脱毒种苗。较大程度地抵御了自然灾害和土传病虫害等对农作物的侵袭,对稳定粮食产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3 农机化装备状况

2022年,高平市今年新增农机动力6 056 kW,达到106 067.9 kW;全市新增拖拉机38台,玉米收获机42台。玉米生产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85.4%;小麦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100%,全市所有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9.12%,荣获农机化工作综合先进单位、农机社会化服务管理先进单位、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22年成功申报了省“机田证”一体化试点项目,总投资1 010.5万元,省级补助687.5万元,自筹323万元,主要建设4 000 hm2小麦农机农艺技术集成示范片和333.33 hm2红薯农机农艺技术集成示范片。

1.4 农技转化应用状况

狠抓农技人员、高素质农民、新型主体、创新创业人才等培训工作,示范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先后成立了高平市甘薯产业创新研究院、高平专家工作站、博士工作站。高平市初步建成了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技术员三级农技推广网络。全市有农技推广人员98人,其中,全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有专业技术人员53人,乡(镇、办事处)农技员45人。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了100%。特别是成立了高平市甘薯产业创新研究院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高平专家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培育出萌芽性好、结薯集中整齐、薯形优良、口感香甜的“神农薯”系列品种,制定了《高平市无公害甘薯生产技术规程》《高平市鲜食型甘薯生产技术标准》和《高平市淀粉甘薯生产技术标准》,示范推广了甘薯垄膜轻简化栽培提质增效技术,实现红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带动了群众就业增收,为全省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1.5 惠农政策优化状况

一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022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3 567余万元,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4次共1 175余万元;受理农机补贴234台,补贴资金196万元;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三年扶持政策》,每年列支6 000万元用于支持稳粮保供、防灾减灾、“五彩”农业全产业链打造等,其中专门安排1 000万元支持大豆扩种。另一方面优化农业保险服务,扩大农业投保广度。以玉米、小麦、大豆为主,2022年全市农作物参保面积达2.91万hm2,承保率达78.5%,使投保农民在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灾害损失,得到及时经济补偿,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了农业生产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1.6 责任体系构建状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与各乡(镇)签订了《粮食安全目标责任状》,将全年粮食面积和产量“双稳定”工作列入市委一号文件,健全了耕地保护、农业保险、农业全程托管、防灾减灾责任体系,协调发改、工信、水务、自然资源、中小企业等部门共同推进粮食安全工作,完善了农村工作机构、“三农”干部队伍建设。

2 制约高平市粮食生产发展的瓶颈因素

高平粮食生产发展既有领导高度重视、政策支持力度大等政策优势,还有土地相对平整、机械作业率相对高等立地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农村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高、寒旱频繁等诸多不利因素。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粮食种植比较效益降低

与去年春季相比,现在市场上,肥料基本持平,农药类中的除草剂降幅20%、杀虫剂降幅5%~10%,土地流转成本上涨了200~300元/667m2,农村用工成本由原先的50~100元/天,增加到150~200元/天,种子、农膜、农业机械作业等也都有不同幅度上涨,粮食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另据春季调查,春播玉米每亩增加生产成本在50元以上,现在玉米市场价格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玉米种植收益远比不上农资、人工等生产成本上涨速度,种粮效益不是增加,而是降低了。

2.2 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高平市是一个资源型缺水城市,水资源严重缺乏,全市近95%的耕地为旱地,粮田全部为旱地。“十年九旱”依然是高平市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旱涝不保收、靠天吃饭”的粮食生产现状没有根本改变。2019年,大旱导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平均单产仅有323.19 kg,比2018年单产减少了104.8 kg;2021年秋汛导致小麦不能适时播种,晚播小麦面积大增。

2.3 种植结构调整还有待优化

一是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地现象问题。种植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收益明显高于粮食作物,农民种植积极性高,也乐于种植经济作物投资,出现了“精耕细作种果菜、粗放经营种粮食”现象;二是粮食作物内部种植结构也不尽合理。由于玉米需水高峰期与高平降雨基本相吻合,产量相对稳定,产均在650 kg/667m2以上,近几年市场收购价格也稳定在2.6元/kg,纯收益在1 000元/667m2以上;而小麦往往受倒春寒和旱灾影响,产量低甚至绝收,种植效益很低,细算账甚至倒赔钱。以小麦生产为例,2023年小麦国家最低保护价增加了0.04元/kg,以前两年小麦平均产277.39 kg/667m2计算,仅增加7.53元。如果按照农资涨价100~120元/667m2计算,作业费涨了20元,小麦种植根本不挣钱。此外,大豆需水时期与高平市降雨期稍有不符,导致产量不高。如去年7月份降雨多,适逢大豆开花盛期,影响授粉、结荚,8月下旬至9月中旬,又出现干旱,影响大豆灌浆,导致大豆产量低,出现了农民种植玉米意愿高,大豆种植积极性不高,甚至抵触情绪的现象。

2.4 农技队伍不够健全,还有待完善

一是农技队伍不稳定。农业技术人才数量少,年龄结构老龄化严重,人才断层,老同志缺乏精力培养新人。人才引进及激励机制不完善、岗位吸引力差、年轻人积极性差、新鲜血液严重不足。乡(镇)从事包村事务性工作多,无暇顾及农技业务。如高平市某乡(镇)农技改革不到位,混岗或顶岗现象严重,长期只有1名农技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二是农技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知识储备不足、结构老化、缺乏时间学习;专业不对口、缺少真才实学;向农户推广技术服务偏重纯理论,抽象、不实用,流于形式。

2.5 农民文化程度较低、科学种田素质不高

目前,农村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基本是“3860”人员,文化程度低、思想相对保守、不讲科学凭经验种地,病虫害时有大发生,影响粮食稳定生产。如,2021年北诗镇本诗村一农户,在选择玉米品种时,只看品种高产水平,不看品种抗病性和自己土地种植情况,导致玉米连作、丝黑穗病发生严重,单产水平大幅下降。

3 建议与对策

3.1 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扶持补贴力度,防止耕地撂荒

种粮效益低,种粮1年,不如打工1月,这已成既成事实。如何确保种粮不亏本有收益,这是各级政府都要慎重考虑的问题。以工补农,增加种粮政策扶持力度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最有力的举措,增加补贴力度,减少种粮、打工收入差,让种粮农民不吃亏,农民工回村务农有钱挣,才能保证粮田有人种、产量有保证。

3.2 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鼓励和支持布局不合理果园“腾笼换鸟”,实现“米粮下川、果树上山”,达到农业增产增效目的。二是支持“特”“优”产业扶持力度。山西山多地少、地貌多元、气候多样,这种独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高平土壤富硒,红薯本身就是很好的保健食品,强强联合,富硒红薯发展前景广阔,是实现种粮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途径,是高平粮食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新“硒”望,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三是鼓励多种小麦,实行玉米-小麦二年三作耕作制,达到“倒茬养地、藏粮于地”的目的,解决大豆种植面积稳定难题。

3.3 加大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力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对现有高标准农田进行提质改造,解决“旱涝保收”和降本增效问题。一要提质。根据地块地势,在田间地头建设星罗棋布的“旱井”,既解决夏季降雨集中形成的洪涝灾害,又可解决春旱或秋季“卡脖旱”隐患,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标准粮田实际意义。二要扩面。小块地不易农机耕种收操作,要对粮田特别是落差不大的地块,进行小块变大块整治,为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打基础,实现降本增效目的。

3.4 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训力度,提升农民科学种粮水平

要加大对高素质农民培训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增加粮食类培训专班,从科学施肥、病虫害识别防控、农机实际操作等各个方面,不断提升农民科学种粮水平,使农民安心种粮有收益。总之,要通过“稳面积、提单产”来提升粮食总产,保障粮食安全。

猜你喜欢

高平市种粮农技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高平市:科普日宣传活动丰富多彩
晋城市首个乡村科技馆在高平市陈区镇建成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画画就如种粮
高平市:搭建纪检干部学习交流微信平台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