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仓市东林村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

2024-01-26周天美王茂宇钱凯航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东林太仓市秸秆

周天美,王茂宇,黄 懿,陈 豪,钱凯航

(1.太仓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太仓 215400;2.江苏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系太仓推广示范基地,江苏太仓 215400;3.太仓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江苏太仓 215400)

0 引言

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农业资源优化组合以及高效、生态、可持续的循环利用发展模式,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资源的资源化利用。近年来,太仓市现代农业建设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综合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积极探索农业产业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早在2013年就规划启动了区域总面积2 000 hm2,其中水稻种植面积达1 386.67 hm2的太仓现代水稻产业园区建设。在产业园建设过程中,粮食生产效益比较低、农民种地意愿不强;秸秆难处理、生态压力大;有机肥不足且施用成本高、土壤肥力与大米品质均不断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为此,以东林农场合作社为代表的核心区经营主体与农业部门积极应对,积极探索粮食生产为主导的农业园区可持续发展路径。

经过多年的建设,东林村打造的“一片田,一根草,一只羊,一袋肥”的“四个一”现代化农牧循环生产模式作为太仓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一个亮点。2021年,东林村“加强秸秆饲料化利用打造‘四个一’生态循环模式”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打造了依托第一产业实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样板村”。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对其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详细和深入地分析研究,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建议,这对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奠定了基础。

1 东林村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东林村地处太仓市城厢镇北部,村域面积6.13 km2,共有农户768户,目前稳定耕地面积为131.8 hm2,建成高标准农田,并上图入库面积122.73 hm2,地势平坦、水源丰富。改革开放后,太仓经济飞速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苏州各地不断探索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实现形式,积极发展合作经济和股份经济,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形成了资产租售型、企业股份型、联合发展型和农业开发型等四种新类型。农业开发型既以农业生产为主,通过第一产业的发展,带动村民实现共同富裕,东林村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东林村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纳入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生态循环为重点,统筹推进,大力优化种植业生态,合理规划养殖业布局,形成物质、能量循环利用产业链,使“秸秆成为饲料、粪便成为肥料”,种养殖业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仅解决了秸秆焚烧和畜禽粪污污染的环境问题,而且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品质,一举多得。

东林村“四个一”现代化农牧循环生产模式的产业链架构为:以秸秆饲料化增值利用为核心环节,构建“优质稻麦种植、秸秆饲料生产、肉羊生态养殖、羊粪制肥还田”的物质循环闭链,分别打造成产业链。

1.1 循环模式的确立

东林种养循环模式的确立,一是村庄整治背景,于2010年完成城乡一体化改造,农民通过整体拆迁实现了集中居住,土地通过集中流转实现了集体经营;二是生产传统背景,该区域传承了江南稻麦两熟耕作制,传统上就有兼养畜禽、粪便沤制农家肥还田的传统生产习惯;三是良好的现代化生产基础,南粳46、苏香粳100等品种的优质水稻规模化生产,梅山猪、湖羊等畜禽种质资源的养殖利用均具有较高水平。以上条件为确立种养循环模式奠定了基础。

1.2 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改造

1.2.1 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本循环模式建立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基础之上,太仓市在项目区内集中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使整个区域农业基础设施与机械化生产相匹配。同时,围绕育秧机插、肥药管理、机械收获、低温烘干、大米加工等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引进先进装备,建设现代化设施,推行社会化服务,于2016年区域内全面实现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区建有工厂化水稻育秧中心3个、标准化机库4个、粮食烘干中心4个、日生产能力50 t大米加工厂1个。

1.2.2 秸秆饲料化。2014年,东林合作农场投资1 000多万元,引进秸秆收集机械10台套,每台套由搂草机、打捆机、包膜机三件组成,实现了短时间内快速收集2万t稻麦秸秆的社会化服务能力,彻底改变了农作物秸秆收集效率低、劳动强度高,与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严重不匹配的现状。2016年,在解决秸秆收集难度的基础上,投资4 500万元,建成年处理能力4.5万t的秸秆饲料厂,依托省农科院专家团队,改进饲料配方、优化生产工艺,实现了秸秆饲料规模化、现代化生产。

1.2.3 肉羊养殖生态化。2014年,东林村组建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投入1 000多万元,建设占地面积3.33 hm2的生态养羊场,建成羊舍1.7万m2,年育肥肉羊能力3万头,依托省农科院畜牧所,考察了国内外草饲动物的先进养殖方式,着力构建符合本区域的肉羊品种生态化、集约化养殖方式,成功探索出了稻麦秸秆饲喂,生产高品质肉羊产品的产业模式。同时,建成了肉羊屠宰能力达20万头的屠宰场1个,延长了肉羊养殖产业链。

1.2.4 养殖废弃物肥料化。2015年,围绕全量消纳生态养羊场羊粪,开发生产优质生态大米,东林农场投资300余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4 000 m2,年处理羊粪8 000 t的有机肥厂1个。为克服有机肥施用难问题,先后引进多种高效率有机肥撒肥机,并组建有机肥施肥专业服务队伍,在自有农场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同时,与周边农场签订协议,加价收购施用有机肥的优质稻米。

1.3 管理机制的创新

东林村通过精细化的内部管理制度,构建实体间的合作机制,确保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条的有机衔接。一方面,各实体独立运行,单独核算。循环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独立个体,进行单独核算。农机合作社将秸秆按照市场价格卖给饲料厂;饲料厂的秸秆饲料按照市场价格销售给羊场,适宜做肥料的销售给肥料厂;羊场的有机肥,通过市场售卖给果园、合作农场。独立核算避免了经济效益不清、激励不足问题。另一方面,集体控股,确保链条合作。东林村组建成立金仓湖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为集体控股公司,通过该公司投资建设羊场、食品厂等,确保集体决策的话语权。同时,对各分支因地制宜采取多种经营模式。适宜承包的采取承包经营方式,羊场、食品厂、饲料厂、肥料厂均采取收取租金的委托管理模式;其他六家实体采取责任制管理方式,在调动管理者积极性基础上,增加集体收益。

2 东林村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2.1 土地瓶颈问题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根据现代农业生产特点,从有利于支持设施农业和规模化粮食生产发展、规范用地管理出发,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明确了生产设施、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用地直接用于或者服务于农业生产,其性质属于农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经营性活动用地均需按照建设用地进行管理。

但是在江南平原地区,非基本农田的空间有限,现代循环农业关键环节又都需要工业化生产方式来实现,建设农业项目的用地空间矛盾非常突出;在农业用地上建成的生产平台,无法办理生产经营等相关行政许可,产品无法进入市场流通,循环农业中关于肥料、饲料的生产营销无法取得合法身份。

2.2 技术支撑问题

循环农业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农业、工程、信息、制造、生物等多领域的技术在同一区域内集成利用,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循环生产模式的落地建成及运营需求。特别是区域农业生产的各产业链构建物能循环链的过程中,需要跨产业领域的技术团队互相协作,为区域农业循环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产业耦合参数。

太仓市水稻园区种养循环产业模式构建过程中,东林合作农场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南农大、省农科院等多家科研单位在东林村实施合作研发项目,建设专家合作基地,是该循环模式的顺利建成的基础保障。

2.3 组织实施问题

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时,对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不够,往往将产业发展与生态维护相割裂、相对立,产业发展与生态维护的目标指标缺乏必然的科学联系,很少将生态改善措施与生产措施要求融为一体。区域农业、生态资源所有者(村集体)对资源的掌控力不够,土地流转的比例仍然不高。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倚重的自然水体、未利用地、林地等生态资源的取得缺乏有效途径。区域循环农业整体运行的机制有待探索完善,各产业生产经营主体间协调发展的意识不强、有效手段不多。当前农村劳动力普遍年龄偏大,运用先进技术、装备的能力不足,劳动力素质与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的要求不匹配。

3 东林村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建议

3.1 强化规划引领

科学严谨地规划是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良好运行的前提条件。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中,能量、物质循环要有一个恰当的比例关系,只有提前进行科学规划,才能确保生态循环模式持续运行。因此,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选择建立适宜本地区发展的生态循环模式;要综合考虑种植养殖消纳量,科学规划区域范围内种养最优比例,确保区域内实现闭环循环。在项目投产前,要进行细致的市场调研,考虑运输成本及市场容量,科学规划,有条件在某个环节进行专业化生产。

3.2 强化技术创新

生态循环农业包含多项共性关键技术,随着科技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不断提升,生产的工艺和技术必须不断优化完善。但是,目前一些关键技术的使用效率还不够高,导致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整体循环利用效率不高,难以大面积推广使用;对循环农业技术集成模式的研究不够,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和操作标准缺乏,可复制使用的循环农业技术模式和技术方案缺乏。为此,必须强化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在关键技术及技术集成创新上进行攻关,采用新材料和新方法,突破现有技术局限,将无人机、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的技术融于循环农业,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智能化、精细化,打造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更高版本,形成集技术选择、设备选型、作物配置、景观设计等为一体的循环农业模式综合实施方案,提高技术与需求主体的匹配度。

3.3 强化试点示范

依托各级各部门正在推行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农业农村部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区域循环农业省级试点等国家、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广纳省内外知名专家团队,集思广益,为特定区域量身定制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方案;要大量购置先进装备,保证各产业生产措施的高效运转。同时,前期探索的种养循环模式,可为全面推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积累实战经验。在此基础上,为促进农业生态与现代生产的协同发展,要加快推进示范推广耕地休耕轮作、稻田综合种养、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绿色防控、畜禽污染治理等生态循环生产方式,推动农业生产逐步向生态循环转型。

3.4 强化政策保障

为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丰富生态产品、提升生态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双向互动,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要求,要在整合现有财政支持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升农业综合产能、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生态绿色发展、加快农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扶持力度,细化完善财政补贴办法,并针对性探索开展循环模式建成后的生态效益合理补贴政策,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全面构筑绿色发展政策保障体系,保障生态循环模式的可持续运转。

猜你喜欢

东林太仓市秸秆
太仓市摸清底数管风险 带着问题去执法
东林古运河人那些幸福味儿
东林古运河人那些幸福味儿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大爱有光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Functions of Etymology in Vocabulary learning
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探索
新型环保吸声材料——菌丝体胶合秸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