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大思政课”建设模式研究

2024-01-25丁翠娟李曾辉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丁翠娟,李曾辉

(1.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 万州 404155;2.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0 引言

中共十八大以来, 尤其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环境、整体生态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得以切实贯彻落实,铸魂育人成效显著提升。 然而,笔者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 当前思政课教学存在“窄化”现象,大部分思政课教师闭门搞教学,课堂教学未与社会问题充分结合, 缺乏社会各类资源的有效融入, 学生学习的体验感不强、 获得感不高、幸福感不浓、沉浸度不够,思政课距离“金课”标准仍有较大差距,亟须不断推动课程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破解发展难题。 2022 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为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崭新思路。开门办思政课、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 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有机融合, 积极构建“大思政课”, 是高职加强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基于此,本文提出“三段闭环、三域贯通、课业融合”建设模式,并开展实践探索。

1 高职“三段闭环、三域贯通、课业融合”的“大思政课”建设模式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是获得技术技能的前提, 技术技能是培养高素质的基础,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思政课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和提升人才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为职业教育高素质人才培养增值赋能。 “大思政课”赋予思政课教学更大的空间度量,深入探究“大思政课”的内涵意蕴,能进一步做好新时代铸魂育人的大文章。

1.1 建设背景

2022 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1]。 专家学者对“大思政课”的内涵及实施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有学者认为,应该从“大思政课”的历史方位和理论定位出发进行思考。他们提出,“大思政课”的“大”主要指要与现实紧密结合,“活讲” 复杂现实中的“应用题”[2]。 此外,“大思政课”还应该让理论与时代同频共振,加强与现实的“对话”。也有学者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善用“大思政课”语境厘定其内涵[3],提出“大思政课”要围绕思政课进行改革创新,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总之,“大思政课”重在改变思政课堂“窄化”格局,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连接各类教学场域,充实各类教学空间,实现开门办思政课。对高职思政课来讲,“大思政课”还重在与专业课紧密融合,充分利用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课人才培养目标与思政课教学目标充分结合、 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专业课实践教学基地相结合,将专业课相关案例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实现思政教学的无痕融入, 以社会资源贯穿教学始终,形成课前、课中、课后循环闭环,线上、线下、社会三个教学场域贯通的“大思政课”建设格局。“三段闭环、三域贯通、课业融合”正是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旨在解决当前高职思政课存在的问题,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

1.2 模式内涵

“三段闭环、三域贯通、课业融合”建设模式旨在打造“开—闭”循环模式,将丰富的社会资源引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开门办思政课,解决教学课前、课中、课后松散连接或断层隔离的问题,通过调研、实践等手段,紧密衔接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形成教育教学循环闭环。线下课堂教学场域、线上数字教学场域以及社会实践教学场域贯通衔接(如图1 所示),以此充分拓展思政课教学时空, 贯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引入各类社会资源,紧扣社会热点问题,呈现立体化全场域教学。

图1 高职“三段闭环、三域贯通、课业融合”的“大思政课”建设模式Fig.1 Construction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ree-stage Closed Loop, Three-domain Penetration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三段闭环”是基于教学时间而言的,紧密联系了教学各个阶段。 众所周知,教学分为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时段, 但三个时段如何环环相扣、 紧密相连、互为补充,共同指向人才培养,则需要探索。 “三段闭环”是指依托智慧学习平台形成的“开-闭”模式,其中,“开”主要指开门办思政课,在各个时段充分引入各类社会资源。 比如,课前阶段,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充分收集相关社会典型案例、学生专业相关资源等,为教学所用;课中阶段,结合课前调研情况以及收集到的社会资源、 典型案例等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并将其融入“导入—参与式学习—评估检测—复盘总结”等教学环节;课后为实践阶段,通过第二课堂、各类社会实践场域等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联系。 “闭”是指在引入各类资源前提下, 三个教学时段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实现资源开放和教学闭环循环。“三域贯通”主要基于教学空间而言,教学不局限在教室小课堂,而是线下课堂教学场域、 线上数字教学场域和社会实践教学场域相互交融的大课堂。比如,在讲述长征精神时, 教师先带领学生通过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感受长征之路; 在谈到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时, 通过实践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分组收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画像”,寻找典型人物,讲述先进故事;在中国精神讲授完成后,通过走向社会、探寻先进典型人物,感受精神伟力,以此打造体验式、交互式、沉浸式思政课堂,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亲和力。 “课业融合”主要聚焦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思政课提高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有效途径就是与专业课程相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 各类课程需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同时思政课也要主动与专业课程融合, 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育人的效果[4]。 这里的“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目标的融合。结合授课学生专业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性调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二是加强案例的融合。思政课教学案例可适当选取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 提升案例的针对性和适切性,给思政课加点“专业味”。三是实践的融合。 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机融合, 充分利用校内外专业课实践教学基地的思政元素开展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 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 高职“三段闭环、三域贯通、课业融合”的“大思政课”建设理路

基于系统理论,打造课前、课中、课后教学闭环,融合线下教学、线上教学及社会实践等教学场域,构建开放型、立体化的教学场域空间,紧密融合思政课程与各类专业课程,实现课业融合。

2.1 基于系统理论,构建“三段学习闭环”

系统思想、 系统方法不仅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也应当是我们抓改革、搞建设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5],“大思政课”建设也应以系统论作为理论指导。 基于系统论的“大思政课”建设才能有效连接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形成课前、课中、课后教学闭环,打造开放性立体化教学空间布局,融合思政课与各类课程,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系统的基本特征包括整体性、层次性、时序性[6],思政课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也是一个具有层次性、注重时序性、强调整体性的系统。首先,层次性主要用来阐明总系统和子系统的关系, 子系统中可能包含更小的子系统和要素,从而构成“系统—子系统—要素”的层次关系[7]。 整个教学系统包含着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子系统,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不同子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各异。 因此,要使思政课提质增效,就需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统筹协调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子系统,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 其次,思政课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具有时序性。前、中、后本身遵循一定的规则和顺序,教学系统中的这三个阶段也是按照一定的时序排列组合、 运动变化的。 因此,要充分遵循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合理安排课前、 课中和课后教学内容, 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最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本为紧密联系的整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三个阶段,但在高职思政课现实教学中,存在着割裂三个阶段的现象。思政课教师往往只注重课中授课, 缺乏课前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的了解,未能全面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特点、认知能力和专业特性, 以至于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和亲和力, 学生被动听课, 教师与学生无法产生共情, 教学难以触动学生思想, 影响思政课堂的实效性。 课后活动形式单一,未能与实际紧密结合,停留于纸上谈兵, 使得思政课的理论内容只能成为束之高阁的理论,难以产生实际意义。 因此,“大思政课”建设要基于系统思维,体现教学系统的层次性、教学顺序的时序性以及教学阶段的整体性。

2.2 纵横贯通,打造立体化教学场域空间

教学场域主要是基于相对稳定且独立的时间段和空间点, 教师和学生等参与主体通过教与学的行为所形成的多元化复杂关系[8]。 在新时代,实现思政课教学创新不仅需要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场域,而且需要打造立体化的教学场域空间, 实现全场域多领域资源共用共享。 首先, 打造线上数字化教学场域。数字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凸显,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数字化, 以数字化转型新成效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攻坚的重要举措,也是职业教育实现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重要契机。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形成了教学的全新复杂教学场域空间,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也成为必然趋势[9]。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数字化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是思政课教学呈现的新形态、新趋势。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加持信息技术, 而且需要进一步拓展思政课数字教学场域,打造开放性立体化教学空间,创新智慧思政教育新模式,通过VR+智慧思政,改变传统思政课学习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等问题。 其次,拓展社会实践教学场域。《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善用社会大课堂。 这就需要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创新实践教学不仅需要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充分利用教育部结合其他部门联合设立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也需要充分挖掘本土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善于利用专业课实训教学基地, 挖掘实训基地中的思政元素,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所用。

线下理论教学场域、 线上数字教学场域及社会实践教学场域构成了开放性立体化的教学场域。 这样的教学场域有利于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 创新思政课教学手段,探索多样化思政课教学新形态,真正落实“三全育人”总要求。

2.3 紧密融合思政课程与各类专业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 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肩负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在育人标准上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高职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与各类专业课程紧密融合,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等培育,加强价值引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各门专业课程不仅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还要与思政课有机融合,同向同行。 思政课程也要深挖其他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研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从“有机结合”迈向“高度融合”,实现职业教育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

3 高职“三段闭环、三域贯通、课业融合”的“大思政课”建设实践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实施以来,高职院校全力探索“大思政课”建设之路,取得了一定成效。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积极探索“三段闭环、三域贯通、课业融合”的“大思政课”建设,通过建设“大课堂”和搭建“大平台”,实现教学贯通三个教学场域空间,打造“课前了解专业、课中融入专业、实践结合专业”的教学场景,改革初见成效。

3.1 构建“I-BPAS-P”教学模式,形成“三段学习闭环”

“三段闭环”主要依托学习通“一平三端”智慧教学平台,以“I-BPAS-P”教学模式为主体,形成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学习闭环。 “I”为investigation,即调查,主要指课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对学生专业培养目标的了解、对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旨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 “BPAS”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模式。 其中,“B”为Birdge-in 的首字母,即导入。 课前内容导入要充分挖掘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及专业发展中的典型案例,并结合教学内容提炼成典型案例导入课堂,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 激发学生问题分析意识。 “P”为Participatory Learning 的首字母,即参与式学习。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紧密联系,学生通过主题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辩论、抢答、问卷、分组任务、 投票等形式参与课堂, 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合作能力等素质的培养。 “A”为Assessment 首字母,即评估检测。 学习结束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测验, 判断是否达到预期学习效果。测验的形式多样,如回答问题、小测验、汇报等,根据测验结果进行教学反思整改,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S”为Summary 的首字母,即复盘总结。 下课前依托信息化平台发布总结指令, 同学们通过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来理清知识脉络, 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P”为Practice 的首字母,即实践。课后学生围绕所学内容,充分利用学校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活动, 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 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连接,形成“实践—理论—实践”闭环,深化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 以此破解思政课教学囿于思政小课堂、问题意识不强、与社会实际结合不足、与专业课融入不够等难题。

3.2 整合各类资源,搭建“大平台”

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完善的资源平台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保障。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以教材为基础,深入开发本土课程教学资源,打造线上数字化教学资源,拓展社会实践教学资源,破解闭门搞教学、教师照本宣科、学生问题意识不强的局面。 首先,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充分挖掘本土教学资源, 梳理重庆三峡移民精神、红岩精神、工匠精神、巴渝精神及相关内容,整理了重庆市乡村振兴楷模、时代楷模人物事迹,挖掘了感动重庆人物案例,提出了融入思政课教学建议,将思政课教学与本土实际结合起来,不仅在课程文本资源建设方面实现了纵深化发展, 而且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其次,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拥抱“数字化”要求,打造数字化教学资源。结合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需要,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重难点,开发课程配套数字教学资源;打造理想与信念系列、党史知识系列、党史学习教育系列、“四个自信”系列、新时代中国建设系列等多个主题的数字化课程资源, 以重庆市红色文化为传承点,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全景视频技术、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交互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空间定位技术、广角立体现实技术、触觉/力觉反馈等多种人工智能技术打造逼真的虚拟场馆环境,将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三峡博物馆等搬入云端,让思政课活起来,实现红色基因数字化传承;结合学校涉农院校特色, 打造乡村振兴主题虚拟教学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知农爱农情怀”。 最后,学校充分利用驻地的红色教育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村振兴实践教学基地,以及相关专业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与专业课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3 贯通教学“三域”,构建立体化教学空间

“大思政课”建设亟须打破思政课教学仅限于课堂教学的“窄化”局面,打造开放性立体化教学空间布局。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连接线下课堂教学场域、线上数字化教学场域和社会实践教学场域, 课堂教学中融入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和乡村振兴数字化教学资源,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现三个场域的贯通连接。首先,依托数字化教学资源及各类实践基地打造教学“三域”。 线下课堂教学场域充分结合思政课自建备课平台、重庆市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教学资源,拓展课堂教学空间;依托数字化资源、信息化手段,打造线上数字教学场域。社会实践场域教学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实训教学资源深度融入进来,以实带虚、以虚助实、虚实结合,突出感知性、沉浸性、交互性,形成“理论学习+虚拟训练+真技实操” 思政课数字教学场域。学校还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本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及融入专业实训基地的思政元素,打造社会实践教学场域,拓展教学空间。 其次,贯通连接“三域”,形成开放性、立体化空间布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基地,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体验性和针对性。比如在讲授中国精神时,带领学生通过虚拟仿真课程资源,重走长征路,感悟长征精神。 在讲授工匠精神时,带领学生来到学校实习工厂,观摩生产过程,感受实习学生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执著专注的工作状态, 切身体验匠心匠魂。 线下课堂教学场域、 线上数字教学场域和社会实践教学场域的连接贯通,扩大了教学的格局,融入了各类社会资源,实现了开门办思政课的目标,促进了“大思政课”建设,破解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联系不紧密的难题。

3.4 打造“课前了解专业、课中融入专业、实践结合专业”的教学场景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德育”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上相同,必须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才能实现育人总体目标。 然而, 当前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的思政课构建了“课前了解专业、课中融入专业、实践结合专业”的教学场景。在课前准备阶段,思政课教师充分了解任教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业典型案例;授课时,将专业相关案例有机融入教学, 真正做到思政课堂与专业相结合;在课后实践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思政课学习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破解思政课程与专业“硬融入”的难题。以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以下简称“植保专业”)开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为例,课前,思政课教师充分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备课时充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入专业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同时通过线上调查,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做到“课前了解专业”。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结合植保专业领军人物, 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农业院士朱有勇、 植物病理学家康振生等的事迹, 以案说理, 让学生切身体会农业专家的人生价值,也增强涉农专业学生的“三农”情怀,做到“课中融入专业”。 课后,通过乡村振兴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切感受“新农人”的“国之大者”,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做到“实践结合专业”。通过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 不仅贯彻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同时也破解了学生职业认同度不高、专业认同度不够、知农爱农情怀不深等问题,帮助学生扣好“爱农扣子”,深植“农业强国梦想”,成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生力军。

4 结语

高职“三段闭环、三域贯通、课业融合”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开门办思政课,我们可以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源, 并连接课前、课中、 课后打造三段循环闭环; 贯通线下课堂教学场域、线上数字教学场域、社会实践教学场域,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加强思政课与现实的联系;在思政课中渗透“专业味”,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 利用校内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解决课程思政“硬融入”“表面化”的现象,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