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
2024-01-25姜红艳李良俊
姜红艳,李良俊
(鞍山师范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1 师范生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提升技能,而且有助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1.1 提高师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当代师范生的思维日趋成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辱观,能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处理各种社会问题.然而,对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说,他们极易受到各种思潮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师范生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爱国主义思政教育,进一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文化思想的侵袭[1].
1.2 增强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爱国主义、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的融入,引导师范生关注计算机技术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1.3 培养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通过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师德规范、合作意识等思政元素的融入,培养师范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团队合作精神,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4 提升师范生的从师技能和水平
通过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师德修养、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的融入,提升师范生的从师技能,增强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其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教学挑战.
2 师范生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中,思政元素相对较少,而且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深入挖掘和融合,没有形成体系化.同时,思政元素与当前信息产业、信息技术热点关联不足,不利于学生及时了解和正确认识当前信息技术行业问题.
第二,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2].教师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忽视了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对协同育人和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课程思政教育与计算机知识教育出现“两层皮”现象,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第三,课程思政建设的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在现有的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通常只是简单地将一些政治理论或思想观念灌输给学生,缺乏将思政元素与计算机知识有机融合的过程,这种简单生硬的方式难以激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也难以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3 师范生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3.1 课程培养目标与课程思政培养目标融合统一
在明确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基础上,结合师范生专业实际,科学制定课程思政培养目标.有效融入爱国主义及教育情怀、职业道德及师德规范、科学道德及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及综合育人元素等最为核心的思政元素,坚定师范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理想信念.采取以下措施实现课程培养目标与课程思政培养目标的融合统一:
第一,制定统一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思政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确保课程培养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第二,强化理论指导.教师需要接受相关思政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的思政教育理论水平,了解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中.
第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思政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通过集体讨论、小组活动、案例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建立评估机制,对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通过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3.2 课程改革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融合统一
在做好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改革的同时,改革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实现思政内容与计算机知识的无缝衔接,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让线上线下教学相互促进.通过整合使用慕课、翻转课堂、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育手段,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确保课程改革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同频共振.
3.3 教师思想政治素养与育人意识融合统一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师需要深刻认识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传授计算机知识的同时,注重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017年国际大电网会议都柏林研讨会报道:体验未来的电力系统//闫丽霞,刘东,陈冠宏,徐晓春,王建春//(11):1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思政素养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研讨、座谈交流等活动,提高教师思想道德、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水平;通过对课程思政的基本概念、教学策略和案例分析等内容进行培训,提高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3.4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课程教学融合统一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覆盖内容广泛、应用性及实践性强,对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及塑造思想品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应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向同行,不但要传授课程知识,还要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素养,以及勇于尝试、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现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课程教学的融合统一,需从以下四点入手:
第一,从课程背景、案例分析、社会热点等角度挖掘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
第二,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融合,避免生搬硬套,实现无缝衔接.
第三,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四,教师需要在课程中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实现学生对思政思想的心理认同.
4 师范生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
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是师范生必修的公共必修课程,开课时间为第1至第3学期,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连续性和递进性.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课程,这些课程面向所有师范生开设,成为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阵地.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结合专业特点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促进了师范生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的养成.
经过深入挖掘和提炼课程思政元素,结合师范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实际,形成和完善了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思政案例库.“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三门课的案例库共存储了Word文档、Flash文档、PPT文档、图片文件、音频文件和视频文件等180个,部分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部分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4.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案例库
案例数量:8个.
融入知识点: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系统组成和编码、文档的编辑排版、文档的特殊段落格式、表格的制作与编辑、长文档图文混排、Excel工作表的制作和编辑以及交互式演示文稿的制作.
案例形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案例大多以课程练习素材形式呈现,学生通过知识点练习,熟悉素材内容,在培养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团结协作教育,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目标.
4.2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思政案例库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掌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编写程序的基本能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理解软件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案例数量:10个.
融入知识点:程序设计概述、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顺序结构、选择结构、do-while循环、for循环、数组、函数、指针、结构体与其他数据类型.
案例形式:“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思政案例大多以程序设计例题(习题)形式呈现,学生在程序设计训练中,在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计算思维方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哲学思维教育,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4.3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思政案例库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是面向全校师范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校师范生如何运用教学媒体、整合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等实践技能[3].该课程的教育目的是使师范生能够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培养他们教育技术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
案例数量:9个.
融入知识点:多媒体基础知识、Flash文字图像、Flash逐帧动画、Flash传统补间动画、Flash补间形状和传统补间综合练习、Flash遮罩动画、Flash综合练习、PPT文字处理技巧和音频的编辑处理技巧.
案例形式:“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思政案例主要以课程训练素材形式呈现,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提高应用技能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工匠精神、家国情怀教育,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5 结论
高等院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积极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积极探索适合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教学案例.深度挖掘课程蕴涵的思政元素,并把这些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统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