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线性防御到网罗全省:清代贵州军事地理格局的调整与完善

2024-01-25

历史地理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松桃总督巡抚

罗 权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暨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贵州贵阳 550025)

贵州虽于明代建省,然其设省目的是控制入滇通道,故军事上采取了线性防御,将绝大部分卫所沿入滇“一线路”摆开,对其他区域的控制则并不积极,对当地土著更多采取“惟羁縻之,使不为乱而已”(1)〔明〕 郭子章: 《黔记》卷五九《诸夷》,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161页。的策略。这种固守“汉夷界限”以求地方安宁的策略,并不利于中原文化传播和族群间的互动交流,也不利于增加国家向心力。明中期以后,“一线路”两侧的叛乱不断,对明廷的统治带来极大冲击,大量卫所屯田被侵夺,卫所军士逃亡现象日趋严重,一些设立在一线路外的州县也被迫撤入驿道上的卫所城池中。明中后期的“杨应龙之乱”“奢安之乱”进一步动摇了明廷在贵州统治,朱元璋“以兵分守要害以镇服之,俾之日渐教化,则自不为非”(2)《明太祖实录》卷四三“洪武二年七月丁未”条,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年版,第853页。的战略构想显然没有完全实现。对于这一问题,学界已做了一定探讨。(3)罗权: 《明代贵州军事戍防体系考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年第1期;胡振: 《明代贵州军事地理研究(1368—1644)》,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清代通过改土归流、改卫归县、开辟“苗疆”等方式,使府县制度得以在贵州全省推行,军管型政区的卫所及无法控制的“生苗区”不复存在,土司仅长官司以下尚存,受府县官员节制,势力大为减弱。原属四川、湖广、广西的不少地区划入贵州,贵州辖域大幅增长。此背景下,清廷如何在明代军事布防格局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实现对贵州全域的整体控制?对于此问题学界尚未展开探讨,作者不揣谫陋,进行一些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一、 分驻要镇: 清代对“一线路”防御调整

明代将军事力量主要集中于“一线路”上,是基于“贵州原非省会,止以通滇一线,因开府立镇,强名曰省。其实皆高山峻岭,军民无几,尚不能当他省一大府”(4)〔明〕 李化龙: 《平播全书》卷一《奏议》,《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3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76页。的省情。相较之下,清代贵州辖域已大为拓宽,涌入的大量移民及更多少数民族纳入编户之中使得朝廷直接控制的人口大幅增长。但由于全省以喀斯特地貌为主,适宜农业生产的平原、坝子不多,生产较落后,军粮补给需要外省协济,同时,由于云南入京仍需通过贵州,保证驿道通畅依旧是贵州防御的重点。与明代将兵力分散于驿道之上的十五卫不同,清代对省城贵阳、驿西枢纽安顺、东大门镇远这三座城池进行重点防御,分别以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坐镇,确保各拥重兵。再以此为中心辐射驿道两侧,以达到巩固一线路之目的。

(一) 坐镇省城: 总督、巡抚的军事职权

贵阳作为贵州省会,号“滇楚之锁钥,蜀粤之藩屏”(5)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五〇〇《贵阳府》,《四部丛刊续编》史部第29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第103页。,是一线之路的战略枢纽,也是贵州省的中心城市,贵州军事的核心阵地。对此,清初军事家蓝鼎元论道:

贵阳一府,为全黔腹心重地。东、西与平越、安顺辅车相依;南、北无唇齿之邦,粤西、巴蜀杖戟可撞。从来省会,未有若斯单薄者也。内则蛮獠杂处,卉服鸟言,毒矢标枪,喜则人,而怒则兽也,七州县无处无之。民居寥落,户口、田赋不及中原一中邑。然扼塞要害,有所必争,历代以来,频劳师旅,非无故矣。盖黔于滇为咽喉,贵阳于黔为腹心。无黔则无滇,斯贵阳重也。(6)〔清〕 蓝鼎元: 《鹿洲集初集》卷一一《贵阳府总论》,《四库提要著录丛书》集部第292册,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373页。

明代贵州设省时没有选择更适宜农耕、开发更早的安顺、思南、镇远等地做省会,而选取从未设过府县的贵阳,正是基于军事上的考量。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设立后也以贵阳为驻地。明初制定三司分治、互不统摄的制度是为了限制地方权力过于集中,便于中央集权。但三司互相掣肘,地方有变不能及时应对,朝廷遂陆续向各地派出有中央一、二品大员职衔的总督、巡抚,集所督抚地区的军事、民政、监察等大权于一身,他们逐渐发展成最高级别的封疆大吏。(7)周振鹤主编,郭红、靳润成著: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14页。总督往往兼辖数省,明前期便有辖贵州者,但到明末才有驻于贵州境内的总督。崇祯元年(1628)为应对“奢安之乱”,任朱燮元为兵部尚书,总督云、贵、川、湖广、广西军务兼贵州巡抚,坐镇贵阳,最终平定叛乱。顺治十六年(1659)正月,清廷以“云贵地方初辟,节制弹压,亟需总督重臣”(8)《清世祖实录》卷一二三“顺治十六年正月癸丑”条,《清实录》第3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52页。,设云贵总督,以贵州巡抚赵廷臣升任之,坐镇贵阳。清代总督为从一品之封疆大吏,“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9)《清史稿》卷一一六《职官志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336页。,即全权处置地方文武之事。顺治十八年(1661)云南总督与贵州总督分设,贵州总督驻镇于安顺。康熙四年(1665)五月云南总督、贵州总督再次合并为云贵总督,驻镇贵阳;二十二年(1683),云贵总督由贵阳移驻昆明,遂成定制(10)邹建达: 《清代云贵总督之建置演变考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2期。。雍正朝开辟“千里生苗地”后,由于统治不善,引发苗民激烈反抗。雍正十三年(1735)爆发包利、红银领导的反清战争,声势浩大,一年后才被镇压。为巩固统治,清廷授张广泗为贵州总督兼管巡抚事务,驻镇贵阳,总揽贵州军政大权。至乾隆十二年(1747),因四川大小金川叛乱,张广泗调为川陕总督,贵州总督再次与云南总督并为云贵总督。至此,贵阳才不再作为总督驻地。

贵州巡抚始设于明代,亦掌兵权。正统四年(1439),明廷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丁璿出任贵州巡抚,事竣回院,是为贵州巡抚设置之始。景泰元年(1450),大理寺丞王恂为贵州巡抚,始有专职。(11)〔明〕 郭子章著,赵平略点校: 《黔记》卷二八《总督巡抚按藩臬表》,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626页。嘉靖四十二年(1563)省沅州总督,“令贵州巡抚兼督湖北、川东,提督军务”(12)万历《明会典》卷二〇九《督抚建置》,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41页。。万历三十年(1602)贵州巡抚又兼辖湖南长沙府,即“巡抚贵州兼督理湖北、湖南、川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都御史”,常驻贵阳府,贵州三司均成为其下属,兼辖地文武官员亦悉听其节制。

顺治十五年(1658)五月甲子清军攻占省城贵阳,贵州辖下各府县、卫所次第而下。次月,清廷擢湖广督粮道参议赵廷臣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提督军务,专管贵州之军事与民政。(13)《清世祖实录》卷一一八“顺治十五年六月辛未”条,《清实录》第3册,第918页。顺治十六年,赵廷臣升任云贵总督后,以卞三元继任贵州巡抚,其职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兼督理湖北川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14)《清世祖实录》卷一二三“顺治十六年正月戊午”条,《清实录》第3册,第954页。。因贵州地狭民贫,粮秣无法自给,贵州巡抚挂兼督理湖北川东等地方职衔,就是为了便于为贵州驻防军筹集粮秣。顺治十八年,停巡抚“提督军务”职责,但平定吴三桂后,巡抚兼提督军务兼理湖北川东地方之职再次恢复。

清中期以后,巡抚、提督各有专责,一省军务由提督负责,巡抚的职责则是“掌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核群吏,会总督以诏废置”(15)《清史稿》卷一一六《职官志三》,第3336页。。以巡抚兼提督的省份如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西五省,不再另设提督。在已设提督的情况下,又特别指出全省镇协标营除了要受提督节制外,还要兼受巡抚节制的,则只有贵州。(16)嘉庆《钦定大清会典》卷四〇《兵部》,凤凰出版社2021年版,第518—523页。究其缘由,乾隆在颁发的上谕中说明:

黔省山箐崇深,苗瑶错杂,张广泗在黔日久,声威干济,素足慑服苗心,是以地方宁谧。但苗性难驯,或因张广泗调任,无所畏惮,亦未可定。督臣相距辽远,巡抚、提督统辖阖省员弁,均有守土之责,事事当和衷共济。近省如山东、河南等省,以巡抚兼任提督,于通省文武呼应颇灵。但贵州向来原设提督,若令巡抚兼管,体制未合,而苗疆军务綦重,黔抚原非他省巡抚可比。寻常无事之日,巡抚两司即当留心营伍,以资弹压,设有不虞,便可即时摧伏。封疆大吏,能如此同心协力,方惬朕意。倘或地方文武,稍存歧视之见,如从前哈元生、元展成,抚、提交恶,酿成事端,于地方深有关系。朕今降旨,令孙绍武节制通省军务。可传谕孙绍武等,令其协同提镇,绥靖苗疆,一秉公忠,每事商酌办理,毋致彼此掣肘,并谕丁士杰知之。(17)《清高宗实录》卷二九二“乾隆十二年六月辛未”条,《清实录》第12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31—832页。

在清代的管理体制中,将全国分为“内地”与“烟瘴并各边疆”两大类,广义边疆又包括“苗疆”、“夷疆”、海疆和狭义边疆等诸多义项(18)姚大力: 《中国边疆的基本特性》,《学术月刊》2019年第2期。。贵州地处我国西南,虽不与外国接壤,然因“山箐崇深,苗瑶错杂”(19)《清高宗实录》卷二九二“乾隆十二年六月辛未”条,《清实录》第12册,第831页。,故有“黔省全属苗疆”之称(20)《清高宗实录》卷一〇七“乾隆四年十二月戊子日”条,《清实录》第12册,第599页。。其地“东则思州、铜仁踞湖南之腰膂,西则大定、兴义扼云南之咽喉。南则都匀、黎平处粤西之肘腋,北则思南、遵义为四川之辅车。叠隘重关,居高据险,树屏垣于南服,为边徼之要区”(21)〔清〕 爱必达: 《黔南识略·总叙》,《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5册,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353页。,军务繁重。乾隆十二年,裁贵州总督后,为了保证在贵州的军事控制力,清廷除单设提督外,还特别授予贵州巡抚节制通省文武的特权,这样倘若发生叛乱,便可有巡抚、提督两名大员共同应对。在给新任巡抚孙绍武的诏书中,乾隆皇帝明确指出:“汝今虽为巡抚,然总督远在滇省,一切苗疆之事,亦应留心,不可推诿也。”(22)《清高宗实录》卷二八九“乾隆十二年四月己丑”条,《清实录》第12册,第791页。是年六月辛未的上谕进一步明确:“贵州省苗蛮错处,军务关系綦重,巡抚文员,与通省营弁不相统辖,从前抚、提各持意见,公事遂至掣肘。总督驻扎云南,相隔辽远,贵州巡抚著提督军务,节制通省兵马。”(23)《清高宗实录》卷二九二“乾隆十二年六月辛未”条,《清实录》第12册,第831页。乾隆十三年(1748),爱必达任贵州巡抚,上谕再次强调必须兼管军事:“黔省古州、松桃等处苗疆最关紧要,与云南总督驻札之地相去窎远,若有事必须督抚会商,未免迟滞。巡抚爱必达,著加节制通省兵马之衔,以资弹压,该部即遵谕行。”(24)《清高宗实录》卷三二一“乾隆十三年闰七月庚辰”条,《清实录》第13册,第293—294页。贵州巡抚除节制全省四镇总兵之权,还直管一支数量较大的军队,即“抚标”,辖士兵1 765人,其中本标左、右二营1 600人,驻贵阳府,其他人分驻都江、下江两厅。另有屯军9 339户(25)嘉庆《钦定大清会典》卷三七、卷四〇,第523、563页。,主要屯田于“新疆六厅”及松桃直隶厅,包括古州左卫(屯堡22座,屯军1 681户)、古州右卫(屯堡18堡座,屯军838户)、八寨卫(屯堡11座,屯军750户)、台拱卫(屯堡22座,屯军1 039户)、黄施卫(屯堡10座,屯军893户)、丹江卫(屯堡,屯军830名)、凯里卫(屯堡11座,屯军950名)、清江左卫(屯堡10座,屯军981户)、清江右卫(屯堡11座,屯军977户)(26)乾隆《贵州通志》卷二二《兵制》,《贵州历代方志集成》第4册,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80页。(图1)。这些卫皆在平定包利、红银反清斗争后依张广泗所奏于乾隆三年(1738)左右建立。嘉庆六年(1801)平定松桃白老寅反清斗争后又设石岘卫(屯堡8座,屯军400户)。(27)民国《贵州通志·武备志》,《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9册,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85页。可见,其时保卫省城及新辟“苗疆”地区是贵州巡抚军事职责的核心。

图1 清代贵州巡抚所辖“新疆六厅”卫堡分布资料来源: 底图参照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清时期》“贵州”(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50—51页)。

(二) 拊背安顺: 提督分驻及其辖军

安顺地处贵阳至云南驿道适中位置,为“西南冲剧,夷汉襟喉”之地,且“土厚水深,川潆峰列”(28)乾隆《贵州通志》卷四《地理志》,《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4册,第70页。,是贵州难得适宜耕作的区域。为控制该地,明代在此设普定卫,以6 905名旗军戍守之,又大兴屯田,设安顺州管理编户齐民。明朝统治力减弱后对该地管控愈加困难,万历三十九年(1611),升安顺州为安顺军民府,但仍难改变局面,屯戍的军民只有依山据险修筑高大寨堡以期自卫,形成一个个移民孤岛,而大部地区在明末“为水西所苦,其东又诸苗杂据,惟中一道通行耳”(29)〔明〕 徐露客: 《徐霞客游记》,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77页。。作为一线路西部的战略枢纽,安顺不宁则云南即成异域。对于安顺的重要性,《黔南识略》论道:“黔省之咽喉为镇远,其脊背则安顺也。提督驻其地,内与省会为声援,外以四镇为犄角,因地以定制,措置之密,呼应为最灵矣。”(30)〔清〕 爱必达: 《黔南识略》卷四《安顺府》,《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5册,第382页。

为固守这一战略要地,清初就令云贵总督、贵州总督驻防之,此后改提督驻扎。顺治十六年以左都督、太子少保李本深为贵州提督驻扎贵阳,是贵州提督设置之始(31)《清世祖实录》卷一三〇“顺治十六年十一月己卯”条,《清实录》第3册,第1007页。,顺治十八年贵州提督移驻安顺,即贵州总督、贵州提督皆驻于此,安顺政治、军事地位甚至超过省城贵阳。康熙四年,贵州总督改云贵总督移驻贵阳,安顺维持贵州提督驻地,直至清末。提督官阶从一品,职责“巩护疆陲,典领甲卒,节制镇、协、营、汛,课第殿最,以听于总督”(32)《清史稿》卷一一七《职官志四》,第3389页。,为一省之最高军事长官,一般驻扎于省城。而贵州提督驻扎安顺,正是考虑其特殊的军事地位,可加强一线路西部的军事防卫,达到就近管控的目的。

贵州提督手握节制全省四镇总兵之权,并辖有士兵9 433人,包括本标左、右、前三营兵共2 800人,驻防安顺府城。另辖4协9营,包括大定协(3汛: 龙场、青岗林、陇己仓)、平远协(13汛: 安庄、定南、牛场、熊家场、白水河、以个、务卜额蜡箐、黑胯、归集、比怯、白沙河、簸渡河、猓龙桥)、遵义协(5汛: 桐梓县、正安州、绥阳县、鸭溪、古凤)、定广协(12汛: 大塘、威远、断杉树、明通关、青藤、改窑、大华、方番、下坝、青岩、罗斛、龙里县)、贵阳营(5汛: 清镇县、开州、修文县、息烽、巴香)、平越营(6汛: 酉阳、杨老、瓮安县、余庆县、湄潭县、打铁关)、长寨左右营(10汛: 广顺州、坝阳、宗角、羊角、同笋、打攘、羊城、焦山、音霹、独坝)、归化营(10汛: 宗地、摆罗、石头寨、大苦、牛场、克坐、克孟、鼠场河、打汪、曲亭)、黔西营(8汛: 西溪、镇西、沙土、六广、黄沙渡、鸭池渡、沙溪、石革闹)、安顺营(5汛: 旧州、安平县、黎儿哨、白老虎、山京)、仁怀营(4汛: 猿猴、仁怀县、温水河、黎民隘)、新添营(3汛: 旧县、平伐、新安)。(33)嘉庆《钦定大清会典》卷三七、四〇,第523、563页。各协、营所辖之汛,根据乾隆《贵州通志》、《黔南识略》等资料整理。提督所管辖的营汛位于贵州中部,控制腹心,面积近全省之半;四周分设四总兵,作为策应之手足(图2)。

图2 清代贵州营汛分布资料来源: 底图参照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清时期》“贵州”(第50—51页)。

(三) 扼吭镇远: 东路总兵的设置及其经辖

镇远正当一线路进入贵州的东大门,为“黔、楚水陆之冲,物货富饶之地”(34)乾隆《贵州通志》卷四《地理志》,《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4册,第71页。,明朝于此设立镇远府,隶贵州布政司,又设镇远卫,隶湖广都司。清代镇远仍为贵州东部咽喉,《黔南识略》称:

贵东道所辖六郡,惟镇远为适中之区,明曾设偏沅巡抚于其地,以制诸苗,非因其形势便于指挥欤?今自其所属论之,清江、台拱据九股生苗之心腹,以翼古州、施秉;黄平总思、播、平越之枢机,以通省会;天柱与黎平为车辅,邛水与思州为藩篱;内则四十八溪连松桃之臂指,外则三百六滩制辰沅之要害。是以思州虽当冲,而其地不可以约聚;都匀虽扼险,而一面不可以肆应,绾其毂者莫过于此也。(35)〔清〕 爱必达: 《黔南识略》卷一二《镇远府》,《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5册,第427页。

为控制这一贵州门户,康熙元年(1662)改广西全州总兵官刘应志为贵州镇远总兵官,移驻镇远,镇远总兵正式设立,这也是清代贵州省第一个总兵。(36)《清圣祖实录》卷六“康熙元年五月庚辰”条,《清实录》第4册,第106页。镇远镇总兵辖下士兵11 463人,包括本镇中、左、右3营2 400人,总兵率兵828人驻镇远城,余则分驻周边12汛(思州府、玉屏县、青谿县、焦溪、八弓、响水、九寨、梁上、塘头哨、胜秉、新城、施秉县);还有3协9营: 清江协(5汛: 柳霁、白索、鸡摆尾、后山堡、柳受)、松桃协(24汛: 木树城、石岘城、大塘堡、落塘堡、坝得堡、麦地堡、振武堡、太平堡、石花堡、潮水堡、八楼堡、晚森堡、凉坳、磐石城、芭茅城、长坪堡、康金堡、有泥堡、磐石达堡、陇统堡、岱东堡、牛心堡、杆子坳堡、太平茶堡)、铜仁协(13汛: 正大、滑石、施溪、江口、大兴、川硐、四十八溪、石岘、沙子坳、猫儿岩、庵堂坡、伙哨、构皮堡),台拱左右营(4汛: 稿贡、革东、番招、台雄)、丹江左右营(6汛: 鸡沟、顶冠、空稗、黄茅、乌叠、松林)、思南营(5汛: 印江县、婺川县、六堡、大堰塘、塘头)、凯里营(3汛: 清平县、排养、瓮坝)、黄平营(2汛: 杨柳冲、重安江)、天柱营(4汛: 岔处、华溪、汉寨、远口)、石阡营(1汛: 龙泉县)。(37)嘉庆《钦定大清会典》卷三七、四〇,凤凰出版社2021年版,第523、563页。各协、营所辖之汛,按乾隆《贵州通志》、《黔南识略》等资料整理。镇远镇辖下有铜仁这一明代军事紧张之地,又有松桃、丹江、台拱、清江等清代新辟“生苗”地,承担控制一线路、保障入黔补给线的任务,还有控制新开发地区的职责,故兵员总数在贵州四个军镇中最多。镇远总兵辖区内,以松桃直隶厅的防御任务最重,乾隆年间贵州巡抚爱必达称:“昔之议苗疆者,首重古州八万,今则以松桃为最要……松桃远悬一隅,介荆蜀之极边,红苗种类黠于他苗,试准挟镖,捉白放黑,诚有如旧志所云者。其巢穴又延蔓于三省之交,稍失其驭,将彼此有震邻之虞。我朝康熙四十七年以后,凡七劳鞭捶矣。”(38)〔清〕 爱必达: 《黔南识略》卷二〇《松桃直隶同知》,《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5册,第471页。嘉庆二年(1797)清廷平定石柳邓反清斗争后,升松桃厅为直隶厅,改铜仁协为松桃协,在这块狭小地域设汛24处,筑汛城防御,又修碉111座,密度为全省之最。五年(1800),又另设铜仁协,并以其较大部分兵力进入松桃协防。正大、大兴、四十八溪、沙子坳、石岘、构皮堡、猫儿崖堡、庵堂坡、伙哨堡等处皆有铜仁协之兵,又以铜仁府巡检、铜仁县丞、守备、千总、把总等分驻,达到了“城堡林立,碉卡星罗,此呼而彼应,百里之中,食顷即达”(39)〔清〕 爱必达: 《黔南识略》卷二〇《松桃直隶同知》,《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5册,第471页。的防御效应。

二、 改土归流与开辟“苗疆”: 贵州流官区域扩大与三大军镇建立

清代极力改变明朝“固守一线之地”的防御策略,积极开展改土归流、开辟“苗疆”的行动。顺治、康熙年间贵州宣慰司、乌撒土府、陇氏土司、马乃土司等改土归流后,其境内级别最高的土司仅为长官司,且全部归于流官控制,权力被极大削弱,至清末长官司剩55个。(40)杨伟兵: 《贵州历史地理的分区与研究》,华林甫主编: 《清代政区地理初探》,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第110页。雍正年间朝廷又剿抚兼施开辟安顺、定番以南,松桃,以及清水江、都柳江地区的“生苗区”,设立流官,从而使贵州的流官区域大幅扩展。为此,清廷先后设立三大军镇,建立起对这些新地区的军事控制。

(一) 改土归流: 贵州宣慰、乌撒土府改流与威宁镇建立

明天启元年(1621),永宁宣抚司、贵州宣慰司等联合发动“奢安之乱”,叛乱平定后明廷废除永宁宣抚司,但贵州宣慰司的威胁却始终未决。崇祯十一年(1638)徐霞客经过此地发现明廷与水西土司的敌对状态,记下水西兵“犹以众窥三汊河,以有备而退”(41)〔明〕 徐露客: 《徐霞客游记》,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76页。。

清初,贵州与四川、云南交界一带仍分布着贵州宣慰司(水西土司)、东川土府、乌蒙土府、乌撒土府、镇雄土府等势力强大的彝族土司,他们“种类虽异,而其始皆出于啰啰,厥后子姓蕃衍,各立疆场,乃异其名曰东川、乌撒、乌蒙、芒部、禄肇、水西,无事则互起争端,有事则相为救援”(42)《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二“洪武二十一年七月丁酉”条,第2889—2890页。,联系紧密,关系盘根错节,经常“倚为唇齿,时通姻娅”(43)〔清〕 谷应泰: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九《平奢安》,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124页。,对大一统国家是极大的威胁。贵州宣慰司曾协助南明将领刘文秀反攻清军,攻陷重庆、叙州等重镇,多次击败吴三桂等部。(44)《清史稿》卷四七一《吴三桂列传》,第12837页。顺治十四年(1657)清军出兵云贵,自湖广进军的罗托、洪承畴等部主力至沅州而师不能进,只得遣使招抚贵州宣慰使安坤,“许以阿画、霭翠故事”(45)道光《大定府志》卷四九《水西安氏本末》,《贵州历代方志集成》第34册,第29页。,承诺继续给予其世袭宣慰的特权,才得以顺利进入贵州(46)道光《大定府志》卷四九《水西安氏本末》,《贵州历代方志集成》第34册,第29页。。统一云贵后,横亘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区的彝族各土司“在滇为咽喉,在蜀为门户,若于黔则腹心之蛊毒也”(47)《清史稿》卷五一五《土司四·贵州》,第14270页。,是清廷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康熙三年(1664),平西王吴三桂亲率云南十镇兵及四川、贵州等兵会剿水西、乌撒,经过一年多鏖战终擒获贵州宣慰安坤、乌撒土知府安重圣,废贵州宣慰司设大定(治今贵州大方)、黔西(治今贵州黔西)、平远(治今贵州织金)三府,废乌撒土府设威宁府(治今贵州威宁),实现了改土归流。为加强地区控制,清廷于以上四府均设军镇,共驻军9 080人。(48)道光《大定府志》卷四三《武备略》,《贵州历代方志集成》第33册,第633页。在如此狭小的地区屯扎如此重兵,就是为了保证该地区改土归流能够顺利进行,快速建立和巩固统治。

随着这一地区日渐稳定,清廷对其军事戍防进行调整,大定、黔西、平远三镇皆降为协,以副将镇之,归贵州提督辖。威宁镇毗邻云南、四川,军事区位重要,仍然保留,有士兵2 708人,包括本镇左右二营(14汛: 艾家坪、菩萨、水槽铺、黑张、四铺、瓦渣河、得胜坡、可渡桥、天生桥、长胜寨、稻田坝、小米洛、革遮、黑石头)、毕赤营(5汛: 石鼓坪、赤水河、猪场堡、七星关、层台)、水城营(3汛: 阿札坉汛、亥仲汛、普察汛)。威宁镇兵额数在贵州四军镇中最少,因其辖区只有威宁、毕节、水城三处。大定、黔西、平远三地均以提督亲辖、副将镇守,可见黔西北地区总体军官级别较高、驻军规模较大,是为防止土司势力死灰复燃。

(二) 开辟“生界”: 黔东南苗疆枢纽古州镇建立

经过明代及清初一系列改土归流,至雍正年间,贵州的大土司均不复存在,仅剩一些小长官司已无力与朝廷抗衡,但在黔东北松桃一带、黔东南大部分地区以及定番、广顺、安顺、镇宁以南,还存在较多“生苗区”。所以康熙年间测绘编制《皇舆全览图》时未能进入这一地区,无法绘制该地区任何地理要素。为把这些地区也纳入管统治,雍正开始对这一地区用兵。

雍正四年(1726),总督鄂尔泰调集大军征讨广顺“生苗”,揭开了战争的序幕,至雍正十年(1732),这些地区基本被控制,并在黔东南先后设立了古州、清江、台拱、丹江、八寨、都江六厅,称“新疆六厅”,又称“苗疆六厅”。为了稳定这一地区,总督鄂尔泰奏请对黔省新辟苗疆立营驻军,选择在“六厅”之枢纽古州设立军镇,其奏折言:

古州地方,户口极多,乃都、黎适中要隘,应设一镇,名为古州镇。增总兵一员、游击三员、守备三员、千总六员、把总十二员,分为左、中、右三营,安兵三千名。将黎平协改为一营,副将改为游击。此所设协、营,并下游旧制一带协、营俱听古州新镇统辖。(49)《清世宗实录》卷八九“雍正七年十二月戊申”条,《清实录》第8册,第199页。

一片新开辟的同知驻地,设治之初就忝列贵州四大军镇之一,驻军级别甚至高于其上级行政区黎平府,这是古州在黔东南苗疆的战略枢纽地位决定的。古州镇共有士兵8 015人,其本镇左、中、右三营2 006人,总兵率1 814人驻古州厅,其他分驻周边4汛(滚纵、王岭、小都江、八匡)。其辖下还有2协6营: 上江协(6汛: 打略、拉揽、柳叠、陇寨、三脚屯、定旦)、都匀协(11汛: 八寨、九门、卡乌、得禄、独山、丰宁下司、三捧、鸡场、麻哈州、凯口、牙舟),朗洞左右营(4汛: 寨蒿、柳拉、高表、岭贾)、黎平左右营(5汛: 永从县、锦屏、王寨、平茶、龙里司)、荔波营(2汛: 三洞、方村)、下江营(2汛: 丙妹、西山)。(50)嘉庆《钦定大清会典》卷三七、四〇,第523、563页。各协、营所辖之汛,根据乾隆《贵州通志》、《黔南识略》等资料整理。黔东南苗疆在流官统治后因管理不善,不久即爆发包利、红银起义,“总计方圆三四百里,在在熟苗俱叛。欲救清江之围,若从新疆自南而北,生苗处处阻梗;若从内地八弓自北而东南,熟苗处处阻梗”(51)《张照等奏参哈元生诸人折》,雍正十三年七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 《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汇编(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页。。战争结束后,清廷在这一地区减免赋税,召集流亡农民回乡生产,严禁官兵扰害良民,区域秩序逐步恢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为加强控制,清廷还广设兴军屯,建立古州左卫、古州右卫、八寨卫、台拱卫、黄施卫、丹江卫、凯里卫、清江左卫、清江右卫,共设屯军9 339户,由贵州巡抚统辖。由此可见,虽然古州镇的辖域仅包括黎平府、都匀府部分地区,但兵员众多,加之贵州巡抚辖下近万人的屯军,两者相互应援,就是为了改变这块数千年来无法实现直接管理的“生苗地”,加速其内地化进程。

(三) 设治黔西南: 安义镇建立

明代在贵州西南地区沿驿道设三州三卫(镇宁州、永宁州、普安州,安庄卫、安南卫、普安卫)控制一线之路。往南未设府县,仅乐民、安南、新城、安笼四个千户所孤悬于外,广大乡村难以控制,防御形势紧张。如安南所北上普安卫,一路有海和尚箐为“盗贼巢穴”,羊场屯“傍有狼样夷囤为梗”,鲁沟大囤“劫夺行商,强抽客税”,方家营“夷贼出没”(52)〔明〕 郭子章著,赵平略点校: 《黔记》卷四《舆图志》,第69页。。由安笼所西入黄草坝,“共约五十里,俱有夷贼劫抢,难立哨守”,自此北向新城所官道之八弄、石冲、鲁沟、阿傍诸处“俱系狼夷设抽蛮税,劫抢军商”(53)〔明〕 郭子章著,赵平略点校: 《黔记》卷四《舆图志》,第71页。。南明时期,孙可望等开始经营安笼所(治今安龙县城)、黄草坝(治今兴义市区)一带,于安笼所设立安龙府,并一度作为永历皇帝驻跸之地。顺治十五年(1658),为消灭永历政权,清征南将军赵布泰率军入安龙府、黄草坝,大破李定国所率主力,迫使扼守盘江天险的南明军队溃散,信郡王多尼所率清军主力方得以追击进入云南。康熙二十年(1681),为平吴三桂、吴世璠之叛,清征南大将军赖塔率军自广西西隆州北上,夺石门关,复安笼城,大败叛军于黄草坝,迫使扼守盘江的叛军西退,清军主力渡江追击,夺新兴所、普安州,遂入云南。这一系列战争中,安笼的军事地位日益凸显。

安笼地处贵州西南,毗邻滇、桂两省,“南滨粤,西控滇,实黔省之边隅,为上游之岩郡,水环四境,山矗万峰”(54)咸丰《兴义府志》卷四《地理志·形势》,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页。,清廷开始着力经营。军事上,顺治十六年设安笼游击,康熙四年设安笼镇总兵,其成为黔西南的军事中心。行政上,康熙二十五年(1686)废安笼所设南笼厅,雍正五年(1727)升为南笼府,析安顺府之普安州和普安、安南二县归之,并将广西泗城府与西隆州红水河以北地区置永丰州,划归贵州南笼府。至此,南笼府成为黔西南地区的行政中心。嘉庆二年平韦朝元、王囊仙的反清起义后,南笼府改为兴义府,安笼镇改为安义镇,并于黄草坝增设兴义县。安义镇共有兵5 507人,其中本镇中、左、右3营1 800人,由总兵率976人驻兴义府,其他分驻周边14汛(额老、卡子河、狗场、马鞭田、捧鲊、马别、顶效、革上、白云屯、江底、新城、青山、巴林、龙场),另辖永安协(10汛: 阿都、六枝、岩脚、落别、永宁州、关岭、募役、盘江、上挂、坡贡)、长坝营(3汛: 定头、王母、高坎)、普安营(4汛: 亦资孔、刘官屯、礶子窑、列当)、安南营(4汛: 永宁州、普安县、关岭、临江桥)、册亨营(3汛: 八渡、三道沟、查年)。(55)嘉庆《钦定大清会典》卷三七、卷四〇,第523、563页。各协、营所辖之汛,根据乾隆《贵州通志》、《黔南识略》等资料整理。安义镇辖域不仅囊括整个兴义府,还包括安顺府部分地区,成为清廷控制黔西南的要镇。

三、 结 语

清代中央王朝对贵州的统治,一改明代固守“一线路”以保障入滇大道畅通的保守思维,采取积极进取态度,通过改土归流、开辟“苗疆”等方式,将贵州绝大部分地区纳入流官治理之下,使贵州迎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清代改明代线性防御为区域防御,以提督坐镇安顺,其直辖万余士兵分布于贵州中部地区,以控制腹心之地。又以巡抚兼辖全省兵马,除本标驻防贵阳外,有近万余卫所军户屯戍于苗疆,以应对该地区军情紧张局面。设总兵于镇远,其本标三营控制驿道东部,辖下协营则分布两翼,尤以松桃、台拱、清江等新辟苗疆地区营汛分布最密。在黔西北、黔东南、黔西南三处新纳入流官系统的地区分别设立威宁镇、古州镇、安义镇三镇总兵,以营汛渗透乡村,与一线路防御相呼应,从而达到控制全省的目的。由此可见,在清代贵州政区发生重大变动的背景下,军事戍防格局由线性控制拓展为遍及全省的网状控制,体现了人文地理环境变迁背景下军事地理格局的调整。

猜你喜欢

松桃总督巡抚
一字一师
松桃:男子如松 女如桃
Туристический фестиваль культуры народности мяо в уезде Сунтао
陈县令拍错马屁
铜仁市委离退局调研员罗用娉一行到松桃调研指导工作
总督与巡抚的相处之道
松桃县委离退局看望易地安置离休干部
遥远的道德箴言
一部稀见的明代军事志《苍梧总督军门志》
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