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山区某公路滑坡治理方案比选
2024-01-25熊凯伟
■熊凯伟
(龙岩市交通规划所,龙岩 364000)
在公路滑坡的综合治理中,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 在治理措施的选择上,应根据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等条件,从消除排水危害、改善岩土力学性能、修筑支挡结构等3 个方面着手, 进行多方案比选,选择安全、经济、合理且便于施工的方案[1]。 福建省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公路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高陡边坡;气候潮湿多雨,对于存在不良地质情况的高边陡坡,在持续暴雨等恶劣气候影响下,易引发路基高边坡滑坡。 因此,不论是在建公路还是已通车公路的边坡滑坡治理,都是福建省公路建设与管理维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以福建闽西山区一条已通车国道二级公路滑坡治理为例,阐述了从边坡滑坡原因分析到方案拟定的全过程,以期为类似地质、气候条件下的边坡滑坡治理提供工程参考。
1 工程概况
该滑坡位于国道路基右侧。 因华润水泥厂运输带施工二次开挖导致坡面变陡, 第一阶设置挡墙,第二阶挂网锚喷支护。 华润矿石水泥输送带从第一级平台通过,运输带桩基础落在挡墙顶部。 具体情况见图1。 2020 年5 月,受连续强降雨影响,该段边坡发生滑坡病害,边坡中间坡脚位置挡墙推移、开裂,路面隆起、开裂;运输带支撑柱钢架变形;上部锚喷支护砼坡面多处损坏、开裂、脱落;坡体有多级裂缝,后缘裂缝长度约30 m,下错1~2 m,宽约10~20 cm(见图2~5)。
图2 坡脚砼路面隆起、开裂
图3 挡墙墙体开裂
图4 运输带支撑柱变形及坡面错动
图5 坡体后缘张裂、下错
2 地质概况
据工程地质调绘及钻孔揭露,场地坡体前缘上覆人工反压填土(Q4me), 其余地段地表为坡积粘土、坡积碎石(Qdl)、残积粘性土(Qel),下伏基岩为(T3w)三迭系文宾山组砂岩、粉砂岩及其风化层。岩层产状330°∠23°、10°∠54°。 场区见一影响坡体稳定构造F02,断层走向290°,倾向200°,倾角71°,为张性构造,断层带内岩体破碎,总体上盘岩石较破碎,风化层厚度大,下盘相对较完整。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坡面总体产状:160°∠40°,在坡体周边共进行5 组节理统计和产状测量。 岩层层理倾向与坡向反倾,但多组节理倾向与坡面倾向相近,呈顺坡向方向,且呈密集状,属不稳定结构面,不利于坡体稳定。
场区位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立体气候显著。 年均气温19.5℃~21℃,年降水量1 000~1 800 mm,无霜期为268 d。区内4—11 月为多雨季节,6—9 月夏秋之交,常遭台风暴雨袭击。
3 滑坡病害性质及规模
3.1 成因分析
公路边坡滑坡成因分析对于制定边坡滑坡治理方案十分重要,只有科学分析出边坡滑坡的主要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边坡滑坡的成因主要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包括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而外在因素则主要包括降雨、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等[2]。 边坡滑坡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多次现场踏勘,结合地质勘察等资料综合分析该滑坡成因如下:(1)岩土结构:坡体主要由坡积粘土、坡积碎石土、粉砂岩、砂岩及其风化层组成,厚度较大,其中坡体中部多为直接揭露全-碎块状强风化粉砂岩、砂岩,具有泡水易软化特性;(2)地形地貌: 滑坡区天然山坡的坡角约35°~40°,坡体内以土质风化为主,人工开挖后形成40°~50°的坡脚,其高差为15~25 m,易产生失稳;(3)构造及节理裂隙影响:坡体的岩土体节理发育,常夹软弱层,具有一定的渗透性,本路段边坡岩土结构呈松散状,为土质结构、类土质边坡;本区域基岩层理为330°∠23°、10°∠54°, 但多组节理倾向与坡面倾向相近,且小于坡脚,为顺坡向的不利结构面。
综上, 该滑坡主要是由于2020 年5—6 月连续强降雨,大量雨水入渗坡体,使上覆土体迅速饱水软化,自重增加,坡体下滑力大大增加,同时土体抗剪强度降低,抗滑能力减弱;在强降雨作用下使得滑体沿断层带、不利结构面及风化差异界面滑移,并牵引后部土体,逐渐形成现有的滑坡规模。
3.2 要素分析
3.2.1 滑坡周界
根据滑坡的变形特点及裂缝展布情况,推测滑坡周界如图6 所示,滑体长约46 m,宽约55 m,最大高差约30 m,滑坡方量约1 万m3,属于小型滑坡。 滑坡后缘边界距离边坡开口线约8 m,剪出口位于坡脚道路下方,两侧由坡顶裂缝发展方向顺延至坡脚。
图6 推测滑坡周界
3.2.2 前缘与后缘
(1)前缘裂缝及坡脚:坡脚挡墙坡面局部见横向裂缝,路面开裂,推测为滑坡前缘剪出口。 (2)坡体后缘裂缝:滑坡后部多为天然地貌,植被发育,坡面见1 条东西向长裂缝,长约30 m,宽约10~20 cm,下错1.5~2.2 m;后缘裂缝北侧发现1 条长约10 m、高约60 cm 的陡坎,面上见青苔,推测陡坎形成时间较久,由坡体错动后形成。
4 边坡稳定性分析
4.1 滑动面的确定
根据边坡的深孔位移监测资料及补充勘察报告,结合坡体变形裂缝的实测资料,综合确定滑动面。
4.2 设防标准
本项目公路等级为二级,根据《公路滑坡防治设计规范》(JTG/T 3334-2018)规定,二级公路滑坡防治工程安全等级危害程度为中等,安全等级为Ⅱ级。 该滑坡范围内存在华润运输带,安全等级提高为Ⅰ级,该路段为二级路且防护范围内存在构造物,安全系数取较大值,因此综合考虑该滑坡防治工程设计稳定安全系数取1.25[3-4]。
4.3 稳定性计算分析
4.3.1 计算方法——反算法
反算滑动面综合指标法是指对可能的滑动面,根据其变形特点及稳定程度,结合相关试验与经验参数,反算各滑动面的综合力学指标,推断出可能的最不利滑动面,并进行稳定性分析与评价,再根据设定的安全系数值,反算滑坡推力,为下一步边坡防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力学依据。
4.3.2 计算工况
根据该滑坡变形破坏特点和当前发育状态,结合相关地勘资料与监测资料,经综合分析评估,上边坡安全系数应介于1.0~1.05 间,取1.014 进行反算。具体边坡土层参数如表1 所示。
表1 土层力学参数
4.3.3 计算滑坡推力
滑动面模型如图7 所示,考虑坡脚有重要构造物,稳定安全系数取同类情况中最大值[4],故取1.250作为稳定安全系数反算滑坡推力为850 kN/m。
图7 滑动面模型
5 治理方案设计
边坡滑坡的综合治理方案主要包含消除排水危害、改善岩土力学性能、修筑支挡结构等3 个方面的工程措施;按照实施阶段,又可分为应急处理措施和永久治理措施。
5.1 应急处理措施
应急处理措施主要是为防止滑坡进一步发展,以减轻后期治理难度。 考虑到该段边坡位置较为敏感,坡脚为已通车国省干线,边坡滑坡后仍处于蠕动变形阶段,为保证公路运营安全,对该边坡采取以下应急措施:(1)坡脚反压:坡脚设置反压,反压高度6 m,压整幅,面坡1∶1.5,坡面采用袋装土码砌;(2)裂缝封闭:裂缝采用水泥砂浆封闭,并用彩条布覆盖,避免地表水通过裂缝入渗至坡体内;(3)排水系统: 一阶挡墙及二阶坡脚施打排水平孔,单根长度15~25 m,间距5.0 m。
5.2 永久治理措施
5.2.1 方案一:抗滑桩结合刷坡锚固防护
(1)支挡及锚固工程。 边坡第一阶重做已破坏挡墙,二级平台设置锚索抗滑圆桩(桩直径为2.2 m),桩间距6 m,桩头外挑2 m,并施工桩头锚索;第二至四阶满布预应力锚索框架,具体设计方案见图8。
图8 抗滑桩结合刷坡锚固防护方案断面设计图
图9 抗滑桩结合刷坡锚固防护方案加固后安全系数
(2)排水工程。 第一阶坡脚设置排水平孔,长23 m,间距6 m,可以根据现场情况适当调整间距及打设长度,但应确保出水率不小于50%;平台增设挡水埂;坡顶后缘新增1 道截水沟。
5.2.2 方案二:原位预应力锚索强加固防护
(1)支挡及锚固工程。 边坡第一阶重做已破坏挡墙,同时挡墙上设置锚索十字梁防护;第二至四阶满布预应力锚索框架,施工时需进行挂网锚喷结合小导管注浆进行临时支护,具体设计方案见图10。
图10 原位预应力锚索强加固防护方案断面设计图
图11 原位预应力锚索强加固防护方案加固后安全系数
(2)排水工程。 第一阶坡脚设置排水平孔,长16 m,间距6 m,可以根据现场情况适当调整间距及打设长度,但应确保出水率不小于50%;平台增设挡水埂;坡顶后缘新增一道截水沟。
6 方案比选与优化
抗滑桩是边坡滑坡治理的有效手段,具有施工简单、造价低、效果显著的优势[5]。 方案一采用抗滑桩结合刷坡防护,很大程度降低了坡体对坡脚处运输带的安全隐患,且刷方清除了大部分滑坡体。 方案二采用小导管注浆临时防护后施做锚固工程原位加固,计算安全系数高(图9、11),但留有滑坡体等安全隐患,且施工难度大,施工风险高。 根据边坡滑坡的处理原则中的“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综合考虑施工风险、经济合理、加固稳定性等因素,推荐采用方案一。
7 处置效果评价
本项目于2020 年12 月完工至今,经受住了历次强暴雨及台风天气等不良气候考验,未再次发生病害,证明该治理方案取得良好的效果(图12)。
图12 边坡现状图
8 结语
对于已通车的边坡滑坡治理,设计单位往往可提供多种满足岩土结构受力的设计方案。 但对于项目管理养护者而言, 边坡治理方案除应满足安全、经济及便于施工外,还需重点把握“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治理原则。 本例治理方案一与方案二均采用锚固工程加固边坡岩体,且方案二计算安全系数更高,但考虑到方案一清除了大部分滑坡体,且采用了抗滑桩进行处置,可降低后期在不良气候作用下再次出现安全隐患的风险,因此采用方案一。 同时,在治理过程中,还应注意应急处置措施的及时施作,例如坡脚反压回填及坡后设置截水沟等,防止滑坡继续发展,以减轻治理难度,这对于边坡滑坡治理尤为关键。 应急处置措施与永久支护设计相结合,保证处理方案安全、经济,利于施工,减少后期管理养护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