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红利时代 国产运动品牌求突围
2024-01-25杨现华
杨现华
疫情结束后国产运动品牌的国潮红利也渐渐消退,需要适应需求多元化带来结构性机会。在加大折扣力度后,2023年四季度公司流水取得快速增长,尤其是降存货成果成为亮眼业绩之一,渠道库存逐渐回到正常水平。
在高库存长时间成为企业掣肘之后,2023年年底特步国际(1368.HK)降库存的目标终于实现了阶段性成果,年末销售流水的较快增长也成为公司的看点之一。
2022年中报后,库存逐渐成为特步国际的隐患,公司增长也开始放缓,遇到类似问题的还有李宁(2331.HK)。
2021年突发事件给李宁、特步等国产运动品牌带来了更多的增长驱动力。随着事件消退,国外的耐克、阿迪等运动品牌已经连续保持增长,国货品牌开始面临增长压力。在国货潮渐消后,李宁、特步等国货品牌如何找到突破口呢?
特步国际日前发布的经营数据显示,2023年四季度公司零售额取得了30%以上的增长。零售折扣在七折左右,与上一年同期基本保持一致。
2023年全年,特步国际包括线上和线下在内的零售额增长了20%以上,同时渠道存货周转在四个月至四个半月,渠道库存已经降至年内低位。
这样的结果要好于市场悲观的预期。
在2023年“双十一”后,特步国际与投资者交流时表示,由于“双十一”期间特步品牌线上销售不及其预期,管理层下调2023年集团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速指引至大于10%。在此之前,公司给出的预期是收入同比增长15%-20%,利润增速快于收入。
根据特步国际公开的信息,2023年“双十一”期间,特步集团累计线上GMV达11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特步品牌同比增长为高单位数,低于管理层20%-30%的预期。
在不及预期的“双十一”后,二级市场特步国际股价开始下行。“双十一”后的两个交易日,公司股价分别下挫6.27%和16.49%,两个交易日累计跌幅就达到了21.72%。之后公司股价缓步下行,在四季度经营数据公告前创下了3.61港元/股的阶段新低。在“双十一”前,特步国际的股价尚在7港元/股左右,即公司股价在大约两个月的时间里下跌了一半左右。
但对于整个季度的预期,特步国际管理层预计2023年四季度零售流水同比增长在30%以上。在线上和奥莱等折扣渠道帮助下,到2023年年底,渠道库存周转有望回到四到四个半月水平,对2024年的销售影响有限。
疫情前的2019年,特步国际渠道库存在四个月左右。疫情突发的2020年上半年公司渠道库存在五到五個半月左右,年末时已经降至五个月以下;整个2021年已经基本回到四个月左右的良性库存状态。由于疫情反复影响等因素,2022年特步国际的渠道库存从年初的约四个月增长至年底的约五个半月。
疫情期间线下销售受影响,渠道库存略高有因可查。2023年疫情恢复常态化管控,到年底,特步国际的渠道存货周转虽较年初的不足五个月有所下降,但也有最高四个半月的存货,降幅并不明显。
除了渠道库存外,特步国际账面上的存货也远高于竞争对手。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特步国际的库存问题更为明显。时间回溯到2022年上半年,此时特步存货周转天数为106天,同比增长了27天。当然彼时还处于疫情期间,线下门店客流会受到疫情管控的影响。
到2022年年底,特步国际的存货周转率为4.04,远低于上一年4.72的周转率,更无法与2020年4.92的周转率相提并论。疫情后的2023年上半年,特步国际存货周转率为1.59,还不及上一年同期的1.73,线下管控的放开并没有提高特步国际的存货周转率。
2022年上半年末,特步国际的存货金额为23.13亿元,较2021年年底增长了一半以上,之后公司存货金额始终不低于20亿元。特步国际的存货金额与李宁基本接近,不过特步国际的年收入是百亿元级别,李宁的收入规模是其二倍左右。
这不意味着李宁没有库存问题。早在2023年10月公布不及市场预期的三季度运营数据后,李宁股价单日下挫超过20%,本已存在的库存问题凸显。机构指出李宁渠道库存接近五个月,存货压力可见一斑。
海通国际指出,为了帮助经销商和渠道减少库存压力,2023年三季度起,李宁开始对经销商出货进行砍单并回收,这部分订单从经销商渠道进入直营渠道销售,效果明显,目前李宁全渠道库存已下降至四个月到四个半月水平。
由于减少发货以帮助渠道恢复库存,因此李宁的收入将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加之处理存货中的相关费用支出等,李宁净利率或许将受到更大影响。
在国货品牌去库存而影响收入增长时,曾经陷入增长困境的跨国品牌重新开始发力,无论是阿迪达斯还是耐克,在大中华区的销售又开始连续增长。
2023年12月底,耐克发布2024财年第二财季报告,截至2023年11月30日的第二财季,耐克134亿美元的营收增长了1个百分点。公司对2024财年下半财年展望持谨慎态度,下调全年指引,预计2024财年收入略增长1%。
与整体营收的增长相比,第二财季大中华区收入同比增长8%,这已经是公司在大中华区连续五个季度实现正增长。
在此之前的2022财年第二财季到2023财年第一财季,耐克在大中华区连续四个季度收入同比下滑。
在耐克之前即2023年11月份,阿迪达斯发布三季报,2023年第三季度,公司大中华区实现营收8.7亿欧元,同比增长6%,连续两个季度实现正增长。2023年前三季度大中华区实现营收25.2亿欧元,同比增长2.5%。
在2023年二季度销售回正之前,阿迪达斯在大中华区的销售曾经连续八个季度下降,2022年公司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额下滑36%。
耐克和阿迪达斯在大中华区销售的下降固然有疫情扰动的影响,更离不开2021年中突发的新疆棉事件。这一突发事件直接影响了跨国品牌在华的销售成绩,下滑毫不意外。
国产运动品牌在这一风波中收入快速增长,2021-2022年特步国际的收入分别为100.13亿元和129.3亿元,分别增长了22.53%和29.13%。李宁同期的收入为225.72亿元和258.03亿元,分别增长了56.13%和14.31%。其他品牌,如安踏和361度等,也都有明显的收入增长。
也是在2021年3月左右,国产运动企业的股价开始了最后一波拉升,并在7-9月基本创下新高,国产运动品牌的风光与跨国鞋服的落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行业整体向好时,整个行业的beta属性较强,从业者基本都能分享蛋糕扩大带来的红利。
从整个行业增长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1-11月国内规模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达12595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仅次于餐饮和金银珠宝品类,规模上已超过2021年同期服装项社零。这主要受益于社交场景恢复,服装消费在疫后复苏中呈现高弹性。
出口方面看,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1-11月国内纺织服装出口额达2730亿美元,同比下滑7.9%。分月份来看,自5月起纺织出口持续同比下滑,这客观反映出下游去库存过程中的需求不佳,但值得注意的是,11月降幅已收窄至低个位数。
从细分领域来看,上市运动服饰的增长在普遍放缓,跨国公司阿迪达斯、耐克等也是恢复性增长。行业尤其是对国货品牌来说,2021年的突发事件带来的增长已经过去,差异化正在显现。
不仅如此,在2024财年第二季度报告中,耐克对大中华区和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 )宏观经济谨慎判断,下调了全年收入指引从中个位数降至1%。
实际上,不仅仅是国内运动鞋服龙头,阿迪达斯和耐克等跨国龙头也在去库存的过程中。与李宁类似,为了降低库存,耐克也控制发货量。
海通国际指出,受惠于运动鞋服渗透率和人均运动鞋服支出的提升,预计2023-2026年中国体育鞋服行业的复合增长率为13.7%,规模有望达到5940亿元。
2021年起始的国潮红利,国产品牌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在疫情和国潮红利褪去、行业去库存渐进尾声之时,跨国品牌再度开始抢占市场份额。国产品牌需要加强差异化竞争,才能满足当下多元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