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宁市凤仪村农旅资源开发与农民发展需求的平衡性探析

2024-01-25王久晓

南方农业 2023年20期
关键词:村民土地农民

许 越,王久晓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

2015 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8 年提出要将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促使其成为乡村经济的新增长点。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能有效增强农业的供给活力,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实现城乡要素流动,满足城乡居民休闲需求,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1]。乡村旅游业作为新产业和新业态快速崛起,有效激活了乡村闲置资源,成为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但是,农旅融合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融合程度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旅游开发不足、发展差距大等问题。通过梳理文献,学者们对农旅融合的影响因素、融合度、发展对策等进行了研究,但对农旅资源开发与农民发展需求的对比研究尚缺,探究并解决农民与资源的双向平衡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本文以云南省安宁市八街镇凤仪村为研究对象,分析新时代下乡村发展农旅融合新业态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凤仪村,距离八街镇有5 km,距离安宁市有32 km,有5 个村民小组;全村共338 户人家,总人口1 300 人;耕地面积157.47 hm2,山地41.33 hm2,林地果地126.67 hm2,耕地流转率达到90%。2019 年,该村与外来旅游开发商合作,通过自然生态环境的开发,农耕文化整合、历史古迹保护打造等,发展了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镇村互动、产镇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资源整合及差异发展的综合发展模式,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2]。然而,凤仪村在农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农旅资源开发与农民发展需求不平衡问题。如何平衡农旅融合开发与农民发展需求,是众多乡村农旅融合发展的普遍问题,将凤仪村作为案例分析具有代表性和可推广性,可以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实证参考。

1 凤仪村农旅融合发展现状

1.1 农民发展主动性滞后

1)土地流转现象的盛行,导致农民发展动力不足。农民拥有土地,耕耘土地以获取价值。农业种植属于高投入低收入类型,许多村民对农作物投入的劳动力、化肥农药等生产成本抵消了农业生产的大部分产出,靠农业种植产生的收入普遍低,而人工耗费几乎为全年周期,净利润微薄。同时,农作物受到自然气候的影响,许多农户都是小农种植,不具规模性、多样性等产业优势,农业种植成本、风险和盈利的承担者都是村民自身。在农业种植经济回报率低和风险可控性差的发展状况下,形成了种植面积少,农民丧失土地使用权和管理权,村民自身对土地的改造能力下降等不利局面,农民的发展和农业的发展受限。

2)凤仪村的资源分配程度受到工业城市与农业发展矛盾的限制。安宁市属于工业城市,政府的资金、政策等支持多偏向于工业发展,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和支持力度比较小,农业发展缺少动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安宁市农业发展布局和农业发展的资金分配。因此,工业城市与农业发展的矛盾,让凤仪村与其他农业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明显的发展差距。

1.2 旅游资源分配不均匀

乡村振兴政策与农旅产业模式的发展,只能先以个案的发展示范带动作用影响和引导其他村小组的发展,但其辐射作用会随着产业发展中心向外拓展变得越来越小,距离农旅发展中心越远,其经济带动作用和产业知名度衰减越快。凤仪村的农旅产业主要集中在凤仪上村和凤仪下村,而龙凤村、小后冲和养殖场这3 个村民小组距离旅游发展中心比较远,发展资源分配等几乎不涉及。因此,以上3 个村民小组的农旅产业带动作用弱,归结于旅游发展的中心规划地和辐射范围差距。位于旅游发展中心的村寨,能通过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发展农业和其他经济产业,政策、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持续投入能带动农民的发展信心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乡村旅游占用村民的土地、集体房地等资源,旅游经济分红等对经济收入和村寨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2 凤仪村农旅资源开发与农民发展的矛盾

2.1 农旅需求与土地管理存在内在矛盾

农旅融合产业以农旅融合模式为前提,以农业生产功能为基础,合理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以所开发的农业产业链、农村旅游和配套商业项目等为核心功能[2]。然而,土地用途和林地分类非常严格,限制了农民多样化利用土地的可能性。农村利用土地与发展农业存在双重矛盾。1)多样化农业发展与农户主客观环境的矛盾。①农户的土地出租率高,缺乏土地发展农业并获取农业收入的可能性。同时,农户多样化发展经济的能力薄弱,受到资金储备、技术条件和发展条件的限制,发展农业+旅游业的基础力量薄弱。②乡村多元发展受限于政府对村寨的农业规划、经济规划和政策落实,特别是政府对土地资源的规划利用和政策规定,农民自主性发展受限。2)农村建设与土地政策的矛盾。农民在国家土地政策规划中进行自我农业生产,物质文明增长效果不明显,加剧了村民物质文明需求和精神文明需求的差距。发展农业和土地利用的双重矛盾,影响了农户的农业发展意愿和多样化生产可能性。

2.2 农民发展需求与外来资本垄断的矛盾

农业+旅游业发展,能结合农民的农耕文化和农村农产品实现村寨、村民的经济发展。然而,凤仪村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发展都是外来开发者占用主要旅游资本,村民的实际参与度很低。1)乡村农业+旅游业发展模式的资本效益被开发者占用,农民的资本参与度小,资源转化资本的比例小。农民不懂资本的运作方式,对于资本的累积形式和运营模式缺少认知,少部分人能通过利用农业资源发展为高阶段的资本,大部分农民实际获得的仅为村寨的抽象知名度和村寨旅游的品牌化效益。2)外来大棚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产品的生产规模、生产质量和生产数量提高,对传统小规模种植的农产品形成压制性的竞争优势,影响传统农产品的销售和发展,破坏了传统农耕文化,降低农旅融合发展效果。3)被外来资本垄断的农旅融合发展,实际是旅游开发公司单方面的资本扩张。旅游公司分红利润是村民的初级价值——第一次土地交换的价值,不是旅游资源的资本累计价值,村民的收入获取量远小于旅游开发的经济量。4)农旅融合发展占用了村民依附生产的土地资源,部分村民被排除在农旅融合发展的外围,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另外,旅游开发公司的资本累积量与农业旅游对村民的反哺作用不成正比,造成了村民对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农耕资源和其他社会文化资源的主动权落入旅游开发商中,不利于农村可持续发展。

3 驱动乡村振兴多元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保障土地利用价值与农户间的均衡发展

1)提升农业发展的年轻化劳力参与度,增强农业种植的创新发展动力,形成特色的农耕文化,引领多元农业助推旅游业发展。①政府需要带领村民清晰了解土地的增值效果和租金的固定性局限,促进村户生产观念扭转,激发村民的开发积极性与创新能力。②积极引进外来企业,形成外来企业+农户+政策的农业发展模式,确保农户参与农业生产的主体性,解决农户发展农业的资金问题、技术问题和产品销售渠道问题,强化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和村民的“造血”能力。

2)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灵活转换土地政策,增强农民发展农村的多元活力。①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优质的经济作物、农作物品种,实现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树立农业产品的文化价值理念。②积极帮助村民挖掘村寨的农耕文化,丰富农旅融合发展的文化底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要共同发展和相互补充,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正确利用国家的土地政策,给村民利用土地的灵活空间,增强农户发展多元性和自主性,减少农民在土地生产上的局限性和低效性;政府要支持村民发展多样化农业,平衡资金、政策扶持,避免存在差异化投资,以全方位、多效能的农业发展措施和土地利用功能整合农村发展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各村有效资源和土地功能。③政府要开拓发展思维,与外来旅游开发商做好发展规划和利益分配,争取以村民为主体发展乡村旅游,并为村民提供相应的知识培训和技能支持。

3.2 因地制宜平衡农旅发展资源

1)平衡自然村之间的乡村景观建设,做到主次分明、共同提升,采取分阶段发展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方式,形成示范作用、带动作用、辐射作用和联合作用的全方位、多领域发展[3]。农村要发展好经济,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是基础。①利用好村寨自然环境,打造生态旅游露营基地,吸引外来游客。②农耕文化是增强乡村旅游生命力的文化根基,也是延长现代旅游发展产业链的全新方向[4]。要利用好当地的农耕文化,实现乡村旅游+农村合作社+农产品+农户的生产模式,将乡村旅游的产业链延长。③剖析先进村寨发展成果,为其他村寨发展提供经验,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季节性特点,维护知名旅游景点的声誉,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平衡[5]。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旅游业结合的一村一品。在地理、文化、自然资源基础上,整合要素优势,发展个性化、品牌化农旅融合模式,增加一村一品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形成农旅融合发展的品牌农产品支撑[6]。此外,要积极配套多样化农业文化植入,强化农耕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形成独特的农业文化发展品牌。要倡导自主经营等经济活动,提高村民经济活动参与度,促进收入渠道多元化。村庄内部的特色资源(景观资源、农业资源等)与产业、特色文化资源与人居环境分别构成共生单元,积极结合村寨的农耕资源与旅游资源辐射作用,发展多元自主创业,提供稳定的经济收入[7]。在农旅融合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各村优势因地制宜,实现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密切结合,并从整体性的发展角度,结合特色优势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平衡发展。

猜你喜欢

村民土地农民
我爱这土地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饸饹面“贷”富农民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分土地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