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在版图”
——从郑成功到张学良的爱国心谈起

2024-01-24李务起

统一论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唐德刚郑成功版图

□ 李务起

2023 年7 月间,因读到一篇有关张学良和“西安事变”的历史文献,我通过微信与郭冠英老师联系,向他请教文献中对于相关细节的表述是否符合史实。博学、直率、诙谐、风趣、平易近人的郭冠英老师是“西安事变”口述史访谈的主要参与者和纪录片《世纪行过——张学良传》的制作者,他通过语音通话和我聊了一个半小时,回顾、解释他所知道的历史过往和细节。9 月18 日,我再次通过电话采访郭冠英老师,以确认他当年对张学良口述史访谈的部分细节。这两通电话,使我深刻理解“确保台湾入(在)版图”诗体现的民族大义,也理解了郑成功、张学良、郭冠英三代人通过此诗而显露出的赤诚爱国之心。

郑成功收复台湾,“确保台湾在版图”

清顺治十八年(1661)4 月21 日,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土地故我有,当还我”口号声中,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名义,率25000 名将士及400 余艘战舰横渡台湾海峡。4 月30 日天刚破晓,浓雾迷蒙,郑成功率将士及船舰,兵临鹿耳门,旋即登陆台湾,荷兰侵略者惊骇不已。郑成功在给荷兰殖民者的公开信中申明,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两个“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块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与荷兰人力战9 个月,1662 年2 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签字投降,从荷兰殖民侵略者手中将祖国宝岛台湾一举收复,结束荷兰盘踞台湾长达38 年的历史。

郑成功在世39 年,入台一年多即病逝,但其生命的际遇、人格的特质、创造的事功,却形成历史上特有的形象。他收复台湾、开疆辟土等事迹影响深远,在祖国大陆被推崇为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清圣祖下诏敕令遣官护送郑成功、郑经父子灵柩回福建归葬南安,建祠祭祀,并赐挽联赞颂:“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1874 年,钦差船政大臣沈葆桢有感于郑成功复台对于国家的伟大贡献,与宜兰进士杨士芳联衔上书,奏请兴建延平郡王祠,追谥郑成功为“明延平忠节王”,在台建祠,列诸祀典。沈葆桢手撰楹联:“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脍炙人口的联语,至今仍存于台南赤崁(也作“嵌”)楼(当年荷兰人城堡遗址所在)上。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撰联曰:“赐国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创基业在山穷水尽;复父书词严义正,千秋大节,享俎豆于舜日尧天。”末任巡抚唐景崧也有联曰:“由秀才封王,拄撑半壁旧山河,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世界,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充分肯定郑成功的伟大贡献和历史地位。

岛内民众同样感念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开辟台湾、设置行政区域、建立文治社会等功绩,尊视他为守护宝岛的神明,尊奉其为“开台圣王”。岛内主祀郑成功的庙宇及炉会众多,共祀、旁祀者更是不计其数,各地流传着众多有关郑成功的民俗和轶事,以“成功”“国姓”“延平”为名的村里、庄社、地名、路名、社区、学校、社团更是不胜枚举,围绕他的事迹进行的众多文学、歌曲、戏剧等文化艺术创作,更使郑成功开台功勋伟业及生命价值特色广泛传颂于岛内民间社会。对郑成功的尊奉和信仰,成为岛内民间信仰的重要源流和岛内民众精神寄托,台湾社会以神格化尊崇方式,将郑成功内化为宝岛一部分,内化为两岸共同历史记忆的一部分。

/ 台湾台南,赤崁楼,郑成功议和图。图片:视觉中国

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台湾重入中国版图,可谓“确保台湾在版图”;他经营开发台湾,为随后中国清王朝统一台湾、开发台湾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开台第一伟人”。清治台湾210 多年间,祖国大陆以闽粤为主的汉族同胞,陆续分批移民台湾、建设台湾,台湾人口猛增,至甲午战争前夕,台湾全岛由南而北、从西到东,得以全面开发,有岛内学者曾赞颂曰:“今台湾居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成功复台之功不可没,尊其为‘开台圣王’名实相符。”

郑成功秉承民族大义,驱逐荷兰殖民者并在赤崁楼接受荷兰人投降,完成收复台湾的伟大事业,“确保台湾在版图”,确保中国领土完整,是台湾历史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台湾与祖国关系史上光荣的一页,为国家统一、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反对分裂提供了意义深远的历史启示,对激励伸张历史正义的反“独”促统运动也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特殊现实意义。360 多年来,郑成功收复台湾伟大壮举及其彰显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实现国家统一树起一面传承爱国主义的光辉旗帜,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向前,为挽救民族危亡、维护国家统一、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

1997 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各界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35 周年大会上指出,“郑成功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的历史功绩在于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克服种种困难,把荷兰殖民者从台湾赶走,使台湾摆脱了外来侵略者的统治,阻止了西方外来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永远值得后人纪念”。郑成功的“光辉名字是与爱国主义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酷爱自由、反对民族压迫、富于革命斗争精神的生动体现”。

张学良以“确保台湾入(在)版图”显露心迹

1931 年日本侵占东北后,张学良出于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和被派去“剿共”严重不满,和杨虎城一起发动了著名的“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合作和抗日统一战线形成,但“西安事变”后不久,张学良就遭蒋介石长期软禁。

1958 年2 月2 日,张学良谒延平郡王祠时,感慨自身际遇,把郑成功事迹与中国近代历史联结起来,写下具有时代意义的一首诗:“孽子孤臣一穉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诗作意义深远,深刻点明了郑成功历史贡献的意义。

张学良喜欢历史,熟悉古今掌故,因而常常选择“咏史”方式作诗和写作。他的这首诗取材于历史,着眼于现实,用笔婉转,别有寄寓,以此咏赞爱国名将、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英雄业绩,实际上正是借此诗自喻和自诩。诗的着眼点在于台湾纳入中国版图,这也正是张学良“一统江山”爱国主义思想的集中展现。此诗思潮飞卷,寓意深邃,既寄托仰念之怀,又抒写壮阔的胸襟。“孽子孤臣”,取自《孟子·尽心上》:“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意思是人之所以有道德、智慧、本领、知识,往往是因为他常处于忧患之中,只有孤立之臣、庶孽之子,时常警醒自己,深深地担忧祸患,所以才能通达事理。“强胡”一语,对于郑成功来说,是指荷兰,而在张学良这里,便是指代日本。郑成功的“丰功”,并不在于尊奉朱明王朝的正统,而在于收复台湾,使之归入中国版图;同样,张学良抗日的“丰功”,也不在于尊奉“中华民国”的所谓正统,而在于谋求东三省不致沦陷于外敌手中。

在张学良看来,抗日攸关国家存亡,“西安事变”促成国共联手抗日,力保国土不致沦丧,即使终生背负国民党人的骂名,但他面对国家问心无愧,故以郑成功自喻。对于坚持走统一之路的果敢作为,张学良终生引以为自豪。诗作借称颂郑成功战胜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英雄业绩,抒发自己当年以民族整体利益为依归,坚决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和壮志豪情。这种以民族整体利益为依归的爱国情怀,促使他在国难当头之际,不惜一切代价,毅然发动“西安事变”。他以个人失去半个多世纪的人身自由为代价,换来了国内的和平和全民族共同抗日局面,结束了10 年内战,谱写了历史新篇章。国外有历史学家说他“影响了一个大国的整个历史走向”,周恩来也曾高度评价张学良是“千古功臣,民族英雄”。

确实,“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面临许多棘手问题,当务之急是东三省向何处去,是甘当日本人的傀儡,实行所谓“保境安民”,还是走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之路?张学良坚定地选择了后者。东北易帜,标志着中国长期以来混乱局面的终结,张学良也完成了由封建军阀向爱国主义者的转变。在他宣布东三省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统一指挥之前,日本人曾经对他连番发出警告,威胁恫吓不成,又以蜜语和笑脸百般利诱,派出“中国通”、天皇的老师林权助登门拜访,承诺由他出任满洲“执政”并表示:只要提出要求,都将一一照办。张学良说“你讲的比我自己想得都周到,只是忘了一点”,林权助忙问“哪一点?”张学良说“你忘了我是中国人”。此番作为,张学良终生引为骄傲,也就有了在台湾参谒延平郡王郑成功时这首七绝。

1991 年5 月11 日,张学良在纽约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饱含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对祖国统一的真切希望说:“我个人衷心希望两岸双方能和平统一起来,我非常反对中国分裂。当年我有权势在手,我就是赞成统一的……我很反对内战的,我非常希望和平统一。这是我最大的希望……作为中国人,对台湾、对大陆我都有期望。所以我很不愿意双方分裂。”5 月29 日,吕正操在纽约曼哈顿贝祖贻夫人住所首次与张学良会面。第二天上午,单独会面时吕正操欢迎张学良借赴美之便返回祖国大陆探亲访友。张学良颇受感动,后又主动会晤吕正操,对吕正操着重介绍的中国共产党“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大政方针深表赞同,并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为祖国和平统一尽一份微薄之力。张学良在给邓颖超复信中写道:“寄居台湾,遐首云天,无日不有怀乡之感,一有机缘,定当踏上国土”,并引用“鹤有还巢梦,云无出岫心”表达对家乡之至爱和期盼祖国统一之深情。5 月底,张学良带给吕正操一封信,信中有诗曰:“孽子孤臣一穉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谒延平祠旧作,书寄正操学弟正,九十老人毅庵书。”

1991 年6 月4 日,张学良应邀到纽约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李道豫大使官邸做客,张学良最关心的还是祖国统一问题,对李道豫和吕正操说:“我看,大陆与台湾将来统一是必然的,两岸不能这样长期下去”,并说“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1992 年9 月11日,张学良在台北北投寓所首次接受祖国大陆记者采访说:“只要时机成熟,国家一定能统一。”2000 年,台湾在李登辉黑金和暗箱操控下,国民党在选举中惨败,“能够贯彻李登辉‘台独’路线”的民进党获胜,身在异国的张学良义愤填膺,从美国打电话表示,当年他的题词“确保台湾在版图”初衷未改。

张学良不论接受采访还是在后来的口述史中,反复强调自己以发动西安事变为自豪,这一切都来源于民族大义,因为实现国家统一,把中国建成一个不受外界欺辱的强国,是他一生的追求。张学良秉承民族大义,一贯主张“和平统一,息争御侮”“为了救国救民的目的,放弃了一切,牺牲自己”。他身陷囹圄无怨无悔,始终不改爱国初衷。1990 年6 月,伴随张学良60 多年的夫人赵一荻撰文说,“张学良……所爱的就是他的国家和他的同胞”。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首任会长梁肃戎晚年与张学良多有交往,他曾以《永远的中国人》为题追忆张学良不平凡的人生历程。文中写道,“张学良先生这些历史壮举,都是根源于‘我是中国人’这个高尚的信念”。与晚年张学良过从甚密的郭冠英说:“张学良信基督教,但我觉得他是应付,并不是真信。他其实信的是简单的那爱国的、民族的观念。”

郭冠英与张学良不了的爱国情缘

郭冠英,笔名范兰钦、郭才子,祖籍贵州清镇,出生于台湾新竹,长于新竹空军眷村,毕业于政治大学政治系,1974 年在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完成硕士论文《论职业革命家党》,曾任记者,台湾“中国电视公司”新闻部编译、制作人,《联合报》专栏组记者,1984 年入职“行政院新闻局”,后任“行政院新闻局驻多伦多新闻处”一等新闻秘书等职;曾在公务员任内参加“红衫军倒扁运动”。2009 年3 月,因以笔名“范兰钦”撰文发表“统一言论”及“贬抑与其政治立场不同的台湾本省人”,被以“蓄意欺瞒、言行不检、严重损害政府及公务人员声誉”为由免除职务暨公务员身份。2014 年3 月,甄选获聘“台湾省政府”外事秘书,7 月退休。

郭冠英因结识张学良好友王新衡之子王一方,再经过王一方转介与张学良有了交往。郭冠英曾对张学良和相关人士进行过长达3 年的面对面采访,并著有《张学良传》等书,制作《世纪行过》纪录片。张学良视郭冠英为忘年之交,亲笔写给郭冠英的信中有一段话:“吾老矣,时过境迁,‘鹤有还巢梦,云无出岫心’,弟不可以把愚评价太高,时事令人浩叹。”

1990 年1 月25 日,应张学良之邀,在郭冠英和王一方安排下,旅美学者唐德刚在台北参加学术研讨会后,与张学良晤面。此后,张学良在居所第一次就最讳谈的“西安事变”话题接受郭冠英和唐德刚访谈,回忆并追述了西安事变的缘由和当时的心境。访谈共6 次,每次两个半小时,张学良口述,讲述历史上鲜为人知的一些历史细节。唐德刚和郭冠英记录张学良“口述历史”,边谈边录,保存了11 盒录音带,并计划合作写一本《张学良回忆录》。不料计划泄露,引起国民党高层警觉,他们认为唐德刚与大陆来往密切而进行干预,唐德刚于是携录音带返回美国。虽然次年春张学良与唐德刚在美国重聚,但历史对话却没能继续下去。

作为西安事变最主要当事人的张学良被软禁和获得自由之后,有过多次自述,其中最具权威性的有三次:《西安事变忏悔录》,对美籍华裔学者唐德刚、郭冠英的口述,以及保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珍本和手稿图书馆的回忆。因此,郭冠英参与录制的录音带,具有很高史料价值,故越发显得珍贵。

1993 年,郭冠英按照张学良口述史涉及的地点和人名逐一赴祖国大陆寻访,再在台湾整理,精心剪辑制作成4 集、长达近240 分钟的纪录片《世纪行过——张学良传》,以口述历史、悬念叙事、视听结合等方式贯穿张学良一生的历史轨迹。郭冠英巧妙地将采访的口述镜头与历史影像剪辑在一起,从而更加完整地再现了历史情景,使得人物和事件有据可循。

郭冠英知道张学良最喜欢的一首诗就是《谒延平郡王祠》,因为此前张学良曾将这首诗写下来送给郭冠英。据郭冠英回忆,早在1989 年初,跟唐德刚在王一方家采访张学良时,他负责录音,录音过程中基本由他提问。“因为唐德刚听不太懂东北话,再加上听力不太好,都是我在串场,不是他学问不好,而是他的反应不是那么快,容易会错意。他学问当然很好,但是我比较聪明,掌握得到张的意思,我一看他的话,他讲什么话,我马上就能懂。”讲到这里时,郭冠英还幽默和诙谐地调侃自己,强调“串场”的重要性,“因为大将军反而很迟钝,(假如)唐德刚是‘大将军’,(那么)我等于是很有学问的‘小太监’”。

在王一方家录音时,郭冠英就听出来张学良是在借郑成功讲自己,后来做节目录影时,张学良又讲到这里,郭冠英故意将这首诗写了出来。张学良就问唐德刚和郭冠英:“你知道这首诗后面两个是指谁啊?”当时唐德刚不太明白张学良的意思,说:“讲郑成功嘛。”郭冠英接话说:“指汉公自己啊。”张学良接着说:“这就是讲我啊。如果我不易帜的话,东北就是日本人的了。”郭冠英回忆,如果自己当时说“明白这首诗的意思”,张学良就会说“小郭你已经知道了,我就不讲了”,那录影时就录不到张学良解释此诗的影像了,所以郭冠英就假装不懂,故意请张学良解释。张学良当时解释道:“郑成功的‘丰功抗强胡’是抗荷兰,并不是遵从了明国的正朔,而是将台湾入了版图;我也是这样的,我这个‘易帜’不是尊奉了‘中华民国’的正朔,而是把东北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如果我不这样做的话,东北早在1928 年时就纳入日本的版图了;如果当初就接受日本人的‘劝告’,和日本人‘合作’,(那)东北早就独立了,成为日本的附属地了,东北今天就成为日本人的了,就不是中国的了。”张学良还强调说:“我最得意这后头两句,你看出我这诗有什么意思在里头?我是在讲我自己呢。”

从郑成功到张学良,都对确保中国领土的完整作出伟大贡献,也均成为联结两岸历史的共同记忆,成为两岸心灵契合的历史纽带。“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在版图”所蕴含的民族大义,经郭冠英的口述史访谈,也成为联结和接续郑成功、张学良爱国之心的文化纽带。同时,顺应历史大势,坚守民族大义,坚定反“独”促统,共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即成为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

猜你喜欢

唐德刚郑成功版图
唐德刚的反问
唐德刚的反问
学郑成功 我真成功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助“绿”中国版图
金旅“新”版图
唐德刚的机智
唐德刚的机智
视野与版图
世经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