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演进与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2024-01-24黄华一张志兵
黄华一,张志兵
(兰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中国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紧紧把握“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1]这个基本原则,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各类经济主体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十年来,银行贷款年均增速13.1%、债券投资年均增速14.7%,与名义GDP增长速度基本匹配。2021年小微企业贷款与2012 年相比增长了3.35 倍,商业健康险赔付和农业风险保障分别从2012 年的298 亿、0.9 万亿增长到了2021 年年末的4 085 亿、4.4 万亿。①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领域改革与发展情况发布会》,网址: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586006/index.html.访问日期2023 年1 月12 日;新华网《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会长于华:保险市场稳健运行服务民生保障成效明显》,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22-09/03/c_1128889480.htm.访问日期2023年1月12日。同时,开发了新三板、科创板,设立了北交所,进一步丰富了资本市场,扩大了资本市场交易规模,提升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二十大是在新发展阶段,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斗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明确宣示了我们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2]。科学谋划了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步走”战略,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构想。“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3]面对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社会环境的新变化,以及技术创新的新前沿,金融业如何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谋求安全性、流动性及收益性平衡的同时,秉持政治性和人民性,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3],落实“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3]的要求,服务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热点话题。
本文以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演进为研究对象,考察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路径,为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政策建议。
一、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演进历程
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金融事业不断适应新环境、开拓新局面、取得新发展,逐步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总体而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后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成长期三个重要阶段。
(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萌芽期:从党的十八大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战略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战略的提出是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萌芽期。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对金融供给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金融创新、资本市场发展、巨灾保险、普惠金融发展等进行了部署,为新时代金融体制改革确立了基本框架。这个时期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丰富金融中介体系
一是民营金融机构发展取得突破。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对动员社会资本进入实体经济,激发金融市场活力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允许民间资本依法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打破了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政策壁垒,推动民营金融机构设立,相继成立上海华瑞银行、温州民商银行等民营银行机构,进一步丰富了银行体系。二是打破农村金融体系既定格局。为丰富农村金融供给,国务院提出要“积极稳妥培育立足本地经营、特色鲜明的村镇银行,引导金融机构在基层地区合理布局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4]。在该政策的指引下,村镇银行迅速兴起,为农村金融服务提供了新鲜血液,扩大了“三农”的资金供给。三是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构建迈出坚实步伐。从预防、化解和处置信托业风险,推进信托业市场化运营,促进信托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出发,于2015 年设立中国信托业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有力保障了信托业稳定,为构建我国金融保障体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丰富金融市场体系
一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进入快车道。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金融市场的制度安排进一步优化,开通了沪港通,实施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期权交易试点,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了“沪港通时代”。二是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创新。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大力促进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创新,逐步探究建立了股票期权试点和区域性股权市场与“新三板”的合作机制,建立健全了市场多空平衡机制。三是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研究推出了绿色金融债券、五年期国债期货合约等创新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金融需求。四是人民币定价机制进一步完善。改革市场利率的形成和传导机制,优化汇率中间报价机制,推出标准利率衍生品,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集中清算业务,促进了经济发展。
3.优化金融制度体系
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主体和金融机构利率自主定价权,取消债券交易流通审批,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适当给予优惠。同时推出存款保险制度,保障存款人的资金安全。积极完善涉农贷款奖励、补贴、税收优惠和损失补偿等政策,促进涉农贷款健康发展。推进金融监管创新,维护金融稳定。建立健全了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和法制体系,明确了金融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于2013 年6 月实施新修订的《证券基金投资法》,进一步规范了基金运作行为,保护了基金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有效推进了基金业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2014 年3 月中国银监会实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加强了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防范流动性风险对金融安全的冲击。
(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长期: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的提出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提出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首次提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的提出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长期。该时期我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基础”到“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再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演进,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不断迭代更新。
1.着眼金融回归本源,进一步优化金融中介体系
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业发展的收益来源于实体经济在其中的二次再分配①参见黄华一《虚拟经济及其收益来源分析》,《金融发展研究》,2012年第3期,第49-52页。,金融只有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才能在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做大做强自身。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推动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业务逐步回归本源”[5]。在此精神的指引下,江西裕民银行和无锡锡商银行两家民营银行相继成立。与此同时,为推进金融“回归本源”,落实“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1]的要求,提出了建立健全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四梁八柱”的战略布局,全力打通金融资源配置到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
2.着眼金融市场稳健运行,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
2016 年12 月成立上海票据交易所,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推进票据市场规范发展,为金融提供了新的发展环境。积极落实“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完善主板市场基础性制度,积极发展创业板、新三板,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6]的要求,深化新三板市场改革,实行市场分层,启动私募机构做市试点,扩大做市商范围。于2019 年6 月推出了科创板,开辟了资本市场演进的新路径。同时,货币、债券、股票、外汇、黄金、保险和衍生品等市场不断发展,各市场产品日益丰富、体系日趋完善,构建了准入畅通、开放有序、竞争充分、秩序规范的现代化市场体系。与此同时,积极融入全球市场,相继推出了深港通、债券通、沪伦通,促进了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形成,实现了金融产品跨境流通。
3.着眼精准服务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制度体系
采取定向降准、降息、差别化准备金等政策措施,促使资金流向弱势经济体和欠发达地区,提升了货币政策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质效。相继取消了QFII 和RQFII 投资额度限制,同时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减少或取消外国金融机构在华设立机构的准入限制,积极鼓励外资进入信托、金融租赁、汽车金融、消费金融等金融领域,进一步促进了金融开放新格局。金融监管不断优化,成立了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合并原中国银监会和中国保监会成立中国银保监会,形成了“一委一行两会”的监管格局。新的金融监管格局进一步加大了对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治力度,着力引导金融回归本源、专注主业,确保金融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期:从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到党的二十大召开
从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到党的二十大召开,是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期,这一时期,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服务新发展格局构建,基本形成了规模初具、特色鲜明的现代化金融体系。
1.中国特色现代化金融体系规模初具
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创新型金融机构为辅的种类齐全、竞争有序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逐步建立了功能互补、交易场所层次多样、交易产品种类丰富的金融市场体系。据统计,截至2021 年年末,全国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 602家,证券公司140 家,期货公司150 家,基金管理公司137 家,保险业金融机构235 家,6 家交易及结算类金融机构(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上清所、中债登、中证登)和6 453 家小额贷款公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现代化金融体系规模初具。②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金融机构法人名单,网址:http://www.cbirc.gov.cn/cn/view/pages/govern‐mentDetail.html?docId=1043881&itemId=863&generaltype=1;保险金融机构法人名单,网址:http://www.cbirc.gov.cn/cn/view/pages/governmentDetail.html?docId=1043885&itemId=863&generaltype=1;中国证券业协会,网址:https://www.sac.net.cn/hysj/zqgsjysj/202202/t20220225_148469.html;中国期货业协会,网址:http://www.cfachina.org/informationpublicity/futurescompany‐informantionpublicity/qhgsjbqk/;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网址:https://www.amac.org.cn/;人民网《人民银行:截至2021 年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 453 家》,网址: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2/0130/c1004-32343706.html.访问日期2023 年2月15日。
2.金融业改革开放迈上新台阶
支持社会资本依法进入银行、证券、资产管理、债券市场等金融服务业,允许在境内设立外资控股的金融机构。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网址: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1/31/content_5583936.htm.访问日期2023年2月15日。同时,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截至2021 年年末,中国人民银行累计在25 个国家和地区授权27 家人民币清算行,覆盖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外资金融机构也积极融入我国金融市场,截至2021 年年末,在华共有41 家外资法人银行、117 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35 家代表处,营业性机构总数达929家,外资银行总资产达3.79万亿元。②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在华外资银行发展报告2021》,网址:https://www.china-cba.net/Index/show/catid/14/id/41364.html.访问日期2023年1月15日。推出了“跨境理财通”业务,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个人跨境投资的便利化,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助推内地与港澳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3.金融安全体系更具韧性
将金融安全纳入国家安全范畴,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这个底线,持续打造更具韧性的金融安全体系。结合我国金融发展现状,进一步规范了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科技监管,研究制定了金融跨国公司监管规则以及金融科技监管办法,防范了金融风险的外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村镇银行化解风险改革重组有关事项的通知》,针对金融产品网络营销风险,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网信办、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管理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发布了《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适应金融发展的新变化,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风险为本”的审慎监管框架。
二、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基本原则,毫不动摇支持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中介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以及金融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循环发展新格局,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我国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承接好第一个百年的辉煌业绩,奋力迈进第二个百年的新征程,是经济社会不同主体必须面对和承担的历史重任。金融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新的发展要求,一方面要总结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成功实践,为下一个百年储备策略库和工具箱;另一方面,要清醒认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创新,为推进新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着眼经济发展新阶段,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尚存在以下不足。
(一)金融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存在短板
产业是经济社会财富创造的源头活水,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推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但金融在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以及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方面,依然存在不适应、不到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存在短板。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兴国之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但据中国银保监会统计,截至2022 年6 月,制造业贷款仅占贷款存量的12%,是房地产占贷款总量25.74%的一半不到③数据来源: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22 年第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计算所得,网址:https://www.gov.cn/xinwen/2022-07/30/content_5703600.htm.访问日期2023年1月15日。。另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22 年第三季度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8.75万亿元④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2022 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网址: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714197/index.html.访问日期2023年1月12日。,仅占同期金融机构人民币总贷款余额的4.15%。这与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⑤参见人民网《制造强国步履铿锵(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网址: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2-08/15/nw.D110000renmrb_20220815_5-01.htm.访问日期2023年1月20日。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的目标不相一致。⑥参见求是网《习近平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网址: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19-04/17/c_1124380139.htm.访问日期2023年1月15日。在直接融资方面,截至2022 年年末,制造业有上市公司3 354 家,总市值45.25 万亿元,平均单家市值134.92 亿元,而同期金融业上市公司虽然只有128家,但单家上市公司市值达到887.58亿元,是制造业单家市值的6.6 倍。从上市公司市值规模前十来看,2022年年末,美国上市公司市值规模前十中,金融业只有2 家,而我国有6 家。①数据来源:2022 年12 月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统计月报,网址:https://www.capco.org.cn/sjfb/dytj/202303/20230324/j_2023032413561700016796375007544775.html.访问日期2023年1月20日。在直接融资市场上,制造业并没有如金融业一样受到社会资本的青睐,直接融资支持制造业发展尚存在一定的空间。
第二,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专注于技术突破且知识技术密集,其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周期长、成果见效慢、潜在风险大,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均持审慎态度。以中国银行为例,2021 年6 月末,共发放贷款71 560.55 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4 077 亿元,占比仅为5.7%,小于普惠金融领域贷款10.9%的占比。②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中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增长83.5%》,网址:http://xw.cbimc.cn/2021-09/01/content_408153.htm.访问日期2023年1月10日。从经济发达省份广东省来看,截至2022年年末,全省各项贷款余额24.31 万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仅为1.02 万亿元,占全省贷款余额的4.20%,远小于全省房地产贷款21.68%的占比。③数据来源: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金融如何“贷”动广东挺起产业“脊梁”?》,网址:http://gdjr.gd.gov.cn/gdjr/jrzx/jryw/content/post_4065765.html.访问日期2023年1月15日。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金融供给与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契合度不够。现代服务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是产业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类似,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样存在发展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的特点,在其发展初期,需要PE、VC 等风险资金的大力支持。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风险投资交易金额仅为1 138亿美元,同期美国的风险投资交易金额达3 422 亿美元④数据来源:《“独角兽焦虑”背后的中美博弈》,网址:http://www.techweb.com.cn/viewpoint/2022-05-25/2891995.shtml.访问日期2023年2月8日。,相比而言,我国风险投资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直接融资市场中,现代服务业的支撑行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市公司数量占比最高,达38.0%,但却只有35.4%的市值占比,平均单家市值远不如传统的住宿和餐饮业,而仅占服务业上市公司数量10%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却占据了服务业23.2%的市值。直接融资市场中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获得的融资支持不够。
(二)金融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金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血脉,金融业布局的不平衡不充分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原因,现有的金融发展状况尚不足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稳步推进。
第一,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从现有情况来看,金融较好地满足了区域性的金融需求,但在推进国家战略落实中,依然存在短板。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2)》显示,截至2021年年末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分别为17.8 万亿、5.1 万亿和5.3 万亿,占全国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分别为62.3%、17.8%、18.7%,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政府债券净融资占全国比重分别为45.4%、22.9%、26.3%⑤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2)》,网址: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600879/index.html.访问日期2023年1月12日。,资金配置不平衡问题明显。金融对东部地区的高强度支持,既有东部地区发展潜力较大、市场主体集中、资金需求量大的原因,也有金融趋利的原因。金融如何在平衡发展的持久性与获利的及时性上,在推进国家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同发展以及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重大战略落地实施的过程中,有的放矢设计产品、提高服务质效、平衡金融供给,依然是摆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前的重大课题。
第二,各类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其发展规模尚不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同的金融市场其功能是有差异的,服务的对象也各不相同。货币市场主要满足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短期性、临时性的资金需求,而资本市场主要满足企业、社会团体长期融资需要。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特别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兴产业,离不开资本市场上长期融资的大力支持。从运行规模看,2021年货币市场成交量为1 164万亿元,远超股票市场A股全年成交量258万亿元、债券市场发行量61.9 万亿元以及新兴的衍生品成交量21.4 万亿元之和,①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21 年金融市场运行情况》,网址:http://www.gov.cn/xinwen/2022-02/02/content_5671655.htm.访问日期2023年1月12日。资本市场发展规模在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依然不足。从股票市场IPO 融资看,2021 年我国股市总市值91.81 万亿元,A 股全年IPO 融资5 426.54 亿元,②数据来源: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调研统计动态(第5 期)》,网址:https://www.capco.org.cn/sjfb/dytj/index_3.html.访问日期2023年1月12日。而美国股市总市值439.13 万亿元(不含OTC),全年IPO 融资9 786.70 亿元③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虽然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占美国的76.06%,但股市总市值、IPO 融资仅占其20.91%、55.54%,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尚有一定的空间。
第三,金融业态结构不平衡。银行、保险、证券是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三大支柱间的结构平衡、协同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目前来看,三大支柱的结构不平衡问题突出。首先,三大支柱的发展不平衡。据统计,截至2021 年12 月末全国共有4 602 家银行业金融机构,235 家保险机构,140 家证券公司,银行业金融机构从数量上远超保险业和证券业。同期,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381.95 万亿元,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机构总资产占金融业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90.26%、3.22%、6.52%,④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21 年末金融业机构资产负债统计》计算所得,网址: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si/resource/cms/2022/03/2022033116063658198.htm.访问日期2023年1月15日。保险业、证券业的资产规模远低于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空间。其次,三大支柱的经济贡献不平衡。据统计,2021年全国GDP 总量为114.37 万亿元,银行业营业收入56 171.2 亿元、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44 900 亿元、证券业收入5 024.1 亿元,⑤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2021保险业经营数据,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公司2021年度经营数据,工行、建行、农行、中行、招商、邮储、交通、兴业、中信、浦发、平安、民生、光大、华夏、北京、江苏、上海、浙商、宁波、南京、徽商、渝农、杭州、渤海、沪农商25 大上市银行2021 年年报。说明:由于数据较多,本文只统计了营业收入较大的25 家上市银行。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收入占GDP 总量的比重分别为4.91%、3.93%、0.44%。保险业只用6.52%的资产规模就实现了对GDP 总量3.93%的贡献,而银行业用90.26%的资产规模对GDP 的贡献仅为4.91%,现有的业态结构效能不均衡问题突出。
(三)多层次、广覆盖的乡村金融供给体系尚未建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7]乡村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完备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支撑。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7]的新征程。随着经济社会信息化、智能化、多样化的发展,乡村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乡村金融供给体系亟待建立。
第一,乡村金融供给规模有限。表1统计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本外币涉农贷款以及“三农”贷款占总贷款的情况,从表1中可以看出,十年来,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占比除2022 年有所好转外逐年下降,农村贷款和涉农贷款占比相差不多,同样逐年下降,农户贷款占比虽然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十年来一直在6%—7%之间徘徊。对“三农”的资金支持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7]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表1 2013—2020年“三农”贷款投放占比统计表
第二,乡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较为单一。一方面,与乡村特色契合的助农金融产品创新不足,无法适应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户需要。目前,乡村金融服务多以银行类金融产品为主,非银行类金融产品相对较少,金融在农村区域也仅发挥了资金的融通作用,金融的其他功能并没有在农村区域得到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动力明显不足⑥参见王妍、孙正林《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高效配置研究》,《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第138-148页。。另一方面,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在乡村地区尚未形成,难以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不同的金融机构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不同,相互之间的协同是推进金融服务社会能力提升的关键。当前,在农村地区,不仅产品服务单一,金融机构也相对单一。以甘肃省为例,全省持证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全国性商业银行共有144家县级支行,政策性银行有27家县级支行,而农村商业银行937 家,农村合作银行192 家,农村信用社815 家,村镇银行84 家,除村镇银行以外,在省联社管理下的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占据了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的88.4%①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金融许可证查询系统,网址:https://xkz.cbirc.gov.cn/.访问日期2023年2月15日。。相对单一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制约了金融机构之间基于竞争而激发的创新活力。
第三,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相对落后。据第5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6 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2.93 亿,占网民整体的27.9%,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8.8%,较城镇和发达地区的82.9%仍有较大差距。互联网是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基础,但与城镇相比,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加之留守老人居多,其金融意识和金融知识相对薄弱,缺乏对互联网以及数字普惠金融的了解,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普及相对困难,限制了对农村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供给。另外,资金需求主体信息的不完备和农村贷款市场的高风险,也降低了为农民提供数字普惠金融的积极性,极大影响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三、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一)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需求,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支撑,是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柱。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征程,构建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供给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金融要坚守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初衷,推动金融供给与制造强国战略深度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金融供给要适应国家战略要求,创新服务,提高服务质效。一是金融要与产业链供应链高度融合,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和产业基础高级化。一方面商业银行要根据产业链供应链发展需要,从支持产业链整体稳健、良性循环角度出发,设计并提供差异化的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产品,如推出“应收票据抵押担保贷款”“链式信用快贷”“供应链环式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保障产业链上下游稳定的资金供给和稳健的商业循环。另一方面创新制造业产业链金融供给模式,围绕制造业产业链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零部件生产薄弱环节,推进“金融主体协作,金融、制造业互动,政金企联动”试点建设,一体化解决制造业产业链的瓶颈和障碍,助推产业基础高级化。二是抓住数字经济发展契机,发挥数字金融专长,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其智能化发展。建设数字化转型金融服务中心,一方面构建金融与制造业互联互通数据库和制造业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科技公司三位一体的制造业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通过“数金+智改”,协调匹配金融供给和产业的数字化需求。另一方面研发个性化的制造业数字金融产品,引导其向制造业发展全过程延伸,全力保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三是适应绿色发展要求,发挥绿色金融的资金支持和窗口引领职能,支持发展绿色制造,推动制造业绿色化转型。通过“绿色金融+绿色制造+绿色共享”平台建设,打造制造业绿色生态经济圈。引导绿色金融大力支持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中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推动绿色长期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期货等绿色金融产品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绿色金融培育制造业服务新体系,支持制造业绿色工厂和工业园区以及先进制造业绿色集群发展。
第二,金融要放眼未来,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优化金融资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供给,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金融供给路径,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金融供给体系,撬动优质资源流入未来产业。首先要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拓宽风险资本融资渠道,引导PE、VC、天使投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培育具有“专精特新”属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未来产业“起好步”。同时,开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供给之源,建立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项“资金池”试点,引导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个人资本、社会闲散资金等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池,着力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补偿机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扶上马”。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用担保机制并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提高风险容忍度。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的不确定性以及产业整体成长的战略意义,由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出资设立“政社企联合风险保障基金”和“核心技术研发引导基金”,激励技术研发。研发前可按照预算比例申领引导基金,对于研发失败造成的亏损可以按照亏损比例申请风险保障基金给予补偿。三是坚持科创板的“硬科技”定位,进一步完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入市的制度设计,打通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后一公里”。不断优化发行上市制度,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可以降低上市盈利标准,允许对财务指标不达标但技术精良、发展有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采取特殊的上市政策。同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创企业的枢纽作用,增强金融供给与科创企业的适配性,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产证券化,积极推动资产证券化产品数字化转型,拓宽战略性中小微科创企业的融资渠道。
第三,提高金融供给与现代服务业新体系的契合度,加快构建能够支撑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现代金融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优质高效、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服务业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一是要创新间接融资模式。结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征,创新数字化的信贷产品,研究推出“企业信用贷”“服务质量贷”“人才引进贷”等金融产品。加强现代服务业与银行机构、保险机构、担保中介机构、证券公司的联动,促进金融多元化支持服务业发展,建立集信贷、保险、担保、证券、评估等于一身的中介服务咨询机构,统筹协调现代服务业间接融资供给,切实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二是增加直接融资比重,开拓适应服务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新体系。针对服务业企业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创新多元化债券品种和期限结构,优化股权债权融资模式,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鼓励私募股权基金参与服务业投资,政府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完善债券融资体系,适度降低发债标准,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接近而未达发债标准,但信誉良好、有潜力的服务业企业发债融资。三是加大金融机构对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推进现代服务业高级化转型。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其发展需要推出支持服务业转型的金融产品,加大力度支持基础性、公共性、生产性以及消费性的现代服务业向普惠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开发“消费服务挂钩贷”“生产和市场服务转型基金”“公共服务转型债券”等金融产品,着力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二)合理优化金融供给结构,着力解决金融发展不平衡问题
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缓解金融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步降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这既是金融从其具有的资源配置功能出发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第一,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升金融资源服务国家战略的质效。打造区域协同共进的经济发展新版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金融要充分应用新技术和新手段,努力平衡盈利的及时性与发展的持久性之间的关系,积极开发新供给。一是要结合金融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大力发展惠及区域平衡的数字化金融产品。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开发直达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搭建诸如“掌上金融服务银行”“掌上金融风险等级识别器”等金融科技平台,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金融需求。二是要完善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控股金融机构在中西部偏远地区和农村区域开设便民服务站点或开通服务渠道,着眼中西部偏远地区和农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对金融的需求,设立专门的事业部,充分发挥控股金融机构内不同金融业态的优势,设计开发与居民经济活动息息相关的农业保险、基金、农产品期货等一体化的金融产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三是构建差异化金融政策体系。要根据地区特色和发展需求,适度增加对支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的落地优惠和补贴,引进金融从业人员和多层次、多种类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支持的可持续性。充分发挥东部金融发达地区的金融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发达地区向周围、向欠发达地区输送金融资源,借力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第二,进一步发展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市场是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金融市场,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占比。一是落实并不断完善股票发行注册制,促进股票市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创新并完善股票市场上市、退市、信息披露、监管等制度,制定上市、退市、披露、监管相关评判指标,促进股票市场优质、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完善债券市场内部结构,促进债券市场动态平衡、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覆盖债券市场各环节的法律法规,规范债券市场内部运行。同时加强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完善统一的结算登记托管体系建设,联合建立专有研究中心,根据发展变化创新互联互通规则。建立“政银企所”合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政策扶持、风险防范机制建设、监督管理以及工具创新等,为债券市场创建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三是坚持金融市场内部科技创新,打造机制完善、安全高效、创新性强的现代化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内部可以建立风险防范与监管、内部结构动态调节以及内部各子市场互联互通等专项工作部,规范各类子市场稳健运行。还可以设置金融创新研究中心,专项研究与中国式现代化金融市场相适应的普惠政策,提供优化金融市场结构的方案并开发更多具有高适配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金融市场内部各子市场以及子市场内部动态平衡。
第三,推进不同金融业态的均衡发展。均衡不等于均等,不同的金融业态的功能是有差异的,服务的对象及社会影响力亦不同,要从不同金融业态的功能出发,按照功能互补、结构均衡、协同共进的原则,推进金融业态的均衡发展。当前,要着力抓好保险业和证券业发展,充分发挥保险业在经济建设中的保障功能,以及证券业的协调融资功能,不断提高两种业态在金融体系中的占比。同时,在新的金融监管框架下,设计有风险防火墙前提下的资金贯通机制,平衡不同金融业态资金的市场贡献率,以市场化手段激励金融业态均衡发展。
(三)建设层次多样、覆盖广泛的乡村金融供给体系,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7]。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战略,亟待农村金融供给侧的全面调整和及时更新,面对新阶段、新任务,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应着力推进如下改革。
第一,合理配置农村金融要素,扩大金融资源规模。一是要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建立符合乡村特色、互相补充的农村金融产品体系。当前农村地区银行产品较为丰富,保险类、证券类等金融产品参与较少,一方面要扩大保险、基金等产品的研发,提高涉农保险、基金等金融产品的供给。另一方面要依据地区特色,开辟农村债券市场,开发“特色农业产业链强基债券”“绿色农村专项债券”“特色文化支持专项债券”等契合乡村振兴的债券产品,开展特色农产品期货业务,进一步丰富农村金融产品种类。二是要提高涉农贷款比重,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一方面根据信用状况和生产规模,进一步明确贷款条件,放宽对涉农贷款的限制,适当给予贷款利率优惠,针对农村、农民、农业各领域设计不同层次的信贷产品,着力解决“三农”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扩大涉农贷款范围,开发适应种植、畜牧、渔业、农村旅游等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中长期贷款,同时围绕风俗文化传承、农家院旅游开发、人居环境绿化、特色产业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积极创新信贷产品,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三是要构建功能互补、定位明确、层次多样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一方面持续发挥农业银行的引领作用,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担当,毫不动摇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突出其助农主力军地位,加速发展助农村镇银行,拓展邮政储蓄银行的助农业务,尽可能多地设立多层次、有差异的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着力扩大金融机构规模。另一方面重视保险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突出政策性保险机构的基础性保障功能,建立以农业保险为主、农民基本保险为辅的综合服务平台,围绕农村、农业、农民深入创新,进一步完善保险机构的政策法规、运行机制、管理体系以及理赔程序,着力分散和转移“三农”风险,促进农村、农业、农民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金融知识匮乏是影响农村金融需求规模的重要因素,加强政策宣传及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通过持续有效的金融知识供给,提高农民及农村市场主体的金融素养,培养农民及农村市场主体学金融、懂金融、依法合规用金融的意识,切实发挥金融的要素职能。一是要加强对农村金融政策的宣传教育,帮助农民及农村市场主体了解“有什么政策可用”。国家为了发展农村经济,振兴乡村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要切实将国家对农村经济金融的政策贯彻到基层,发挥好政策的边际效用,帮助农民及农村市场主体了解国家政策动向,切实用好用足政策。二是要加强对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的宣传教育,帮助农民及农村市场主体了解“有什么产品可选”。金融业日新月异,金融产品及服务庞杂且专业,将适合农村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宣传到田间地头,让农民及农村市场主体了解可选择的金融产品及最优选择,是确保“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的前提。同时,加大对金融风险的宣传,引导农民及农村市场主体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估自身风险,切实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三是要加强对金融违法违规行为的警示教育,帮助农民及农村市场主体了解“什么行为不可为”。要在对农民及农村市场主体供给金融政策及金融知识的同时,加大对金融运行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披露,谨防金融的不法行为对农村经济造成冲击。一方面要引导农民及农村市场主体增强金融信息保护意识,防止金融信息外泄造成的损害。另一方面,要通过对违法违规金融行为所受制裁的宣讲,引导农民及农村市场主体依法合规应用金融,坚决杜绝非法金融行为对农村经济造成不良影响。
第三,抓住数字经济发展契机,大力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是助力乡村振兴,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重要基础。一是要完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提高农村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率,加强农村5G基站建设,以此为基础加快数字金融与乡村振兴各领域深度融合,着力构建“数字金融+农业产业”“数字金融+特色文化”“数字金融+人居环境”“数字金融+社会保障”等模式,有力推进数字金融全覆盖,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同时推动数字金融与电商平台的融合创新,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推出集支付、信贷、保险、证券等功能于一体的线上金融服务超市,根据客户咨询和需求推送科学合理的金融服务选择方案。二是要加强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新型农村信用体系。推动农村各金融机构与大数据、物联网、云共享等先进技术结合,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建立农村征信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着力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要发挥信用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对高信用主体在资金获取优先权与利率优惠空间上的倾斜,正向激励农村地区信用体系构建。三是建立跨领域、跨区域金融交流合作试点。建立农村金融内部的信息共享交流合作平台,通过金融机构互联互通,打造助农一条龙服务,联合开发助农金融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