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工作实务若干经验的探析

2024-01-24李锦顺李先春王焕坤梁珊

大社会 2023年11期
关键词:社工流浪救助

李锦顺 李先春 王焕坤 梁珊

介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工作服务经验来源于具体的社会实践,它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认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对大量的社会工作实务分析研究,及时总结提炼有效经验,有助于推动社会救助理论的建构和推广。

一、社工接触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时的经验

(一)保持适当距离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多数露宿在外,在接触的时候保持适当交流的距离,避免发生肢体接触。不随意触碰、翻找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物品,减少风险。

(二)随时关注情绪

社工要注意流浪乞讨人员的情绪变化,避免言行上的刺激,不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发生冲突。接触过程中,如果发现其对陌生人的靠近反应特别大,可以及时结束与其交流。城市流浪乞讨人员选择无视与拒绝社工的服务,就要及时离开,不要刻意对其进行访问。

(三)提问清楚

社工提出的问题要简单明了,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能够听得懂。注意不要直接使用专业术语,可通过举例转变为容易理解的内容,使得交流快速、高效。

(四)保护隐私

照片是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资料,但拍摄要经过访问对象同意才能进行。经过同意拍摄得到的照片不能进行商用,不能随意在网上发表。有些流浪人员会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身份信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泄露,会感到愤怒,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导致不必要的麻烦。

(五)尊重对象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生活的地方一般环境卫生较差,社工进入其生活区域时要做好心理准备,不能显示出嫌弃、厌恶等负面情绪。作为专业社工,要保持职业素养,对其表示尊重。

二、服务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一些技巧经验

(一)准备建立专业关系的礼物

准备一些物资,比如帐篷、零食等,在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进行访问的时候可以送给他们,并表示这是一点心意,希望他们不要嫌弃。他们对于生活用品物资是有需求的,一般不会拒绝,还能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尊重与温暖。

(二)熟悉流浪乞讨人员的活动场所

认真观察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活动场所,熟悉他们的生活规律。当想要寻找他们的时候可以快速找到他们,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三)善于和他们交流

仅仅以社工的身份去接触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时间久了之后,对方可能会对社工产生排斥。灵活转换身份可以帮助降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对陌生人的警惕性。如作为周边区域工作的居民,下班路过与他们聊聊天;也可作为社区工作人员,帮助其进行信息登记。

(四)言行和善友好

言行举止一定要自然,接触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时候语气要温和,对其表示理解。态度不友好,会影响社会救助效果,还会引起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对立情绪。要通过与其聊天,耐心了解掌握信息,能提供帮助就提供帮助,提供不了也就当作闲聊或建立初步关系。

三、社工服务不同类别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经验

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需要针对性提供不同的服务,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

(一)老年流浪乞讨人员

这些人一般年龄较大,身体健康状况不佳,他们愿意接受提供住宿、医疗、饮食等方面的服务。此外,可以向他们提供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老年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技能比较落后,社工可提供各种生活技能培训,例如烹饪、清洁、电脑使用等,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残障流浪乞讨人员

残障流浪乞讨人员往往缺少专用的设施,社工可申请向其提供无障碍通道、残疾人厕所、残疾人用床等设施设备,方便他们的生活。残障流浪乞讨人员因身体原因无法正常工作的,可以为他们申请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同时加强健康检测和医疗照顾。部分残障流浪乞讨人员需要使用轮椅、助听器等辅助器具的,社工可以为他们申领专业辅助器具并提供使用技能培训。社工要特别重视对残障流浪乞讨人员的精神支持和关怀,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三)精神病患者流浪乞讨人员

精神病患者流浪乞讨人员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医疗康复服务,可以为他们提供免费的精神科医生咨询和适合的药物,以及提供职业培训、心理疏导、社交技能培训等。在病情发作等情况下,精神病患者流浪乞讨人员可能会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需联合公安部门、医院等及时有效处理。

(四)儿童流浪乞讨人员

儿童流浪乞讨人员面临的需求是基本生活保障,包括饮食、住宿、卫生等。儿童流浪乞讨人员还应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要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学校,解决教育问题。社工要为儿童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康复和保护,帮助他们摆脱负面影响,保障其身心健康成长,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五)刚开始流浪乞讨人员

这类人是近年来因各种原因导致被迫流浪乞讨的人,社工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他们从正常的生活切换为流浪乞讨生活,心理难免出现落差,需要精神上的安慰与关怀,社工要帮助他们情感得到释放,重新树立生活信心,积极帮助再就业,重新找到工作,回归正常生活。

四、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服务的品牌化经验

(一)突出资源整合

除了社工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开展救助工作,还可以整合周边的社会力量,将捐赠的救助物资集中起来,派遣专业人士进行救助物资分发。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食物发放,可确保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得到足够的食物救助。

(二)突出宣传工作

制作相关社会救助项目的宣讲手册,给城市流浪乞讨人员讲解救助政策,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知道自己可以获得哪些社会救助;给城市居民普及救助知识,让城市居民了解如何帮助流浪乞讨人员,最终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妥善安置,重新融入社会。

(三)善于使用网络信息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可以通过人脸识别快速掌握救助对象的身份信息,帮助救助对象联系家人。对于不配合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工要明确表示自己能够提供帮助,希望对方配合。整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身份信息,建立数据库,及时跟踪了解其情况。

(四)常态化送温暖

社工可以在周末或节假日举办送温暖活动,联合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服务中,例如提供食物、捐赠衣物等,通过捐赠收到的物资要做好记录并公示,防止救助没有得到落实。除了物资救助,还可通过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聊天让其感受到他人的尊重与关爱。

猜你喜欢

社工流浪救助
青春社工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流浪
水下救助抢险
流浪的歌
流浪猫鲍勃
水下救助抢险
社工
遇见一只流浪猫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