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届》:张平创作的又一部标志性作品
2024-01-24杨占平
前不久,张平用两年时间潜心创作的长篇小说《换届》出版。这部近六十万字的厚重之作,延续了他十几年前影响深远的《国家干部》路子,描写对象仍然是党委、政府机关的领导干部,讲述在某省所属临锦市委换届期间,为迎接国家重要领导人前来视察所发生的故事。领导视察的重点是教育、安全生产、转型综改;由于一些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该市的几所中小学校舍安全出现问题;多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来袭,抗洪防汛压力很大;尾矿库突然溃坝等等,地方各级领导干部面对诸多急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何判断,如何决策,如何执行,各人所处位置不同,工作态度不同,心理感受不同,表现出的决策执行能力也大不相同。出身贫寒农家,知识分子背景的年轻的副省长杨鹏,尽管经验有所欠缺,但他敢作敢为,勇于担当,无私无畏,直面现实,面对复杂的问题和矛盾不回避,不退却,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浮夸现象之类不正之风作坚决斗争;同时,也描写了杨鹏的个人情怀和情感历程,是一位真实可信、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小说中,张平还为读者塑造了一位出身于革命前辈家庭却靠自己的实力成长起来的年轻企业家夏雨菲的形象,她虽然是女性,却有着渊博的知识,宽阔的格局,善于处理经营事务,并且有一颗悲悯之心,努力为老百姓解除困难,为矿区的高科技发展、民众就业、学校的建设与安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尤其是在重大灾害面前,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冲到第一线,用行动证明了革命后代的精神与有良知企业家的境界。
毫无疑问,这部力作是作家的又一部标志性作品。
一
《换届》一如既往地是张平所坚持了几十年的宏大现实主义题材,他认为,“《换届》,顾名思义,依旧还是现实题材,也是社会题材、政治题材。执着于这样的题材,是因为这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换届》应该很适合年轻人阅读,我觉得年轻人对这类现实题材会更敏感、更有兴趣。我坚信,当今这样一个社会,一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更加积极投入地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政治、关注时代。这是政治、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必然,因为这涉及每一位公民的权益和命运。”(答“政事儿”记者问)选择何种题材进行创作,是每一位小说家进入写作前必须有的程序。然而,前些年文学界一些作家和理论家对于题材说有些异议,认为创作不必拘泥于题材的限制,完全凭着感觉和意识去驰骋,宣泄思想是不管题材的。我认为,这种看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对于某些情感型作家突发灵感后进行创作,有时是正确的;并且,也只有写短篇小说或个别中篇小说适合这种理论。相对而言,长篇小说的创作,如果不强调题材的作用,或者有意回避题材界限,那么,作者是很难驾驭整部作品和整个创作过程的,就我迄今读到的中外长篇小说而言,很少有难以确定题材的作品。我之所以特别强调题材这个问题,是因为从评论的角度研究某个作家某一段时期长篇小说的创作走向,首先应当从题材方面去审视;特别是像张平这样经历特殊、个性明显、非常重视题材选择、成就突出的重量级作家,从题材角度切入,更能准确地解读他的作品。
关于现实主义创作,文学界曾经有过多次讨论,并且形成一个基本共识:不论强调现实主义是一个文学思潮,还是一种创作方法,都肯定它的三大特征,即真实性、典型性、客观性。围绕着现实主义的这些定义,许多作家和理论家进行过深入研究,到底什么是真实?怎样才算典型?客观性究竟有无?实际上,最好的回答就是用具体的作品证明。我以为,张平的这部《换届》是对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典型性、客观性的具体体现。当今时代,是一个非常需要文学家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并表现的时期,在变革历史发展方向的阶段,美与丑,善与恶,真理与谬误,珠玉与泥沙,都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坚持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原则,就是要以关注社会现象为基础,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因为,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过程,是作家把现实生活的本质问题和普遍规律,按照典型化、客观性原则,以具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出来的。现实主义文学在内容上最贴近生活,在形式上最适合大众,具有极其雄厚的群众基础。我这样理解张平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原因,是否完全符合他的意思不敢确定,但肯定是相向而行的;而且我相信,文学创作未来的进程中,现实主义仍将是主流,它还会不断涌现出精品力作。
现实主义题材可以表现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尤其是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体制中,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以及群众团体,到法定年限都要换届,是人们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涉及从上到下许多人。任何一个单位或者组织的换届,都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以往的文学作品也有表现换届内容的,但是,客观地看,都是侧面的、表层的;或者是作为人物与故事的背景描写的,直接讲述市级党委换届的,并不多见。从这个意义上看张平的《换届》,就顯示着一种题材上的特殊性和现实性。那么,他之所以要写这样敏感的题材,有自己的看法:“党委换届是一次干部队伍大调整的过程,关系着国家政治经济走向、关系着国家未来和人民愿望。什么样的干部上、什么样的干部下、什么样的干部被重用、什么样的干部被罢免,同样关系着政治体制和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同时,换届应该是一面旗帜,当所有的人都在关注旗帜时,旗帜才真正具有旗帜效应。人民的政府必须由人民监督;有了人民的监督,才会有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只有一批批杰出的、优秀的、人民期待的干部被提拔任用,换届才能深孚众望、不辱使命。”(《答“政事儿”记者问》)我们从他的这段话里,可以清晰地看出创作《换届》的目的和指向,时代感和责任感非常明确。
二
从长篇小说《换届》,让我联想到张平多年前走上描写宏大现实题材的道路。张平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读大学期间开始文学创作的,1981年他还是大三学生,短篇小说处女作《祭妻》就获得了《山西文学》一等奖,可以说,他的起点是比较高的。从《祭妻》开始,张平写出了近十篇“家庭苦情”系列小说,其中1984年发表的《姐姐》,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成为当时文坛上有影响力的青年作家之一。
张平的“家庭苦情”系列小说能在不长时间内获得成功,原因大致有两点:其一,他具有良好的艺术感觉。看似枯燥乏味的生活琐事和别人已经写过无数次的题材,他却能够准确地捕获、筛选出人情味十足的内涵,生成一篇篇撼人心灵的深沉故事。其二,他具有坚实的生活基础。他的童年有着过多的不幸,五岁时,就因为当副教授的父亲被错打成“右派”判处劳改,随母亲离开大城市西安,回到穷困的山西新绛县乡村老家。七口人的家由羸弱的母亲苦苦支撑;特别是他的大姐、二姐和小妹不得不草率地嫁给当地农民时,那生离死别般的悲怆场面,在他的心灵上刻下的是重重叠叠的伤痕。正是这一切,激发着他的创作热情和灵感,使得他不吐不快。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张平意识到,继续写“家庭苦情”系列小说,难免会造成某些人物、内容、感情、细节方面的重复与雷同,读者也会产生阅读上的疲惫;更主要的是,改革开放带给整个社会极大的震颤,生发出许多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他认为,这给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大好机遇。于是,张平将题材视野由家庭转向社会,先尝试着写出《血魂》《较量》《公判》《无法撰写的悼词》《刘郁瑞办案记》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和纪实文学,使得他驾驭现实题材作品的能力,由生疏逐步走向了成熟。
从九十年代中期的《天网》开始,张平直面现实的创作有了一个极大的跨越。他把自己的创作定位于: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面向时代,深刻地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尖锐复杂矛盾与问题,反映老百姓的心声,做普通群众的代言人。正如他自己说的:“作家绝不可以远离时代和人民。”“我的作品就是要写给那些最底层的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永生永世都将为他们而写作”。可以说,他的这种文学观,与已故作家赵树理的文学观是一致的,而他的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层面比赵树理的作品更广阔了。
《天网》叙述的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新上任的县委书记刘郁瑞,偶然遇见了告状三十年而家破人亡的普通农民李荣才。刘郁瑞以人民公仆的强烈责任感,深入调查研究,顶着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阻力,不惧权势,扶正祛邪,终使含冤多年却因官官相护未能昭雪的李荣才冤案得以彻底平反,那些滥用人民给的权力横行乡里的恶霸受到制裁。刘郁瑞的所作所为,有如当年《新星》中的李向南,但由于刘郁瑞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自然会获得读者的信赖和崇敬,甚至许多人激动不已,因为人们似乎找到了现实中的李向南。这样,《天网》就被媒体和读者评价为“以作家的良知写农民的命运”之作,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当代正气歌”。《天网》还因为触动了一些滥用职权的人的利益,张平被告上了法庭。但法律是公正的,最终以张平的胜诉而结案。
1997年8月出版的长篇小说《抉择》,是张平在九十年代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在写作之前,张平曾采访了数十个国有大中型企业。他发现,对企业破坏和损害最大的是集体腐败,是权钱交易,是国有资产流失。一些领导人巧立名目,假公济私,大发横财;而那些因停工被迫下岗的工人们,生活境况却惨不忍睹。严酷的现实,让张平想到了作家的责任和良知,他决心要替工人们说出心里话,要揭露那些腐败分子的真实面目,要讴歌立党为公、一身正气的改革者。
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给《抉择》的评语非常准确:“《抉择》直面现实,关注时代,以敢为人民代言的巨大勇气和张扬理想的胆识,深刻地揭示了当前社会复杂而尖锐的矛盾,突出地塑造了在艰难抉择中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市长李高成的崇高形象,也比较充分地展现了广大群众和党的优秀干部与腐败势力坚决斗争的正面力量,给读者以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信心。小说注意调动操作心弦的情节和细节等艺术手段,在冲突的浪尖去刻画人物,描写生动爽利,语言流畅激越。整部作品正气凛然,具有强烈冲击读者心灵的思想和艺术力量,其启示意义,尤其发人深省。”
继《抉择》以后,张平又奉献给读者一部惊世之作《十面埋伏》。这是中国当代第一部正面揭露司法腐败,展示司法队伍中权与法、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两种社会力量强力抗争、殊死较量的长篇小说。作品跌宕起伏,悬念丛生,一波三折,惊心动魄。《十面埋伏》在读者中的反响同样强烈,因为作品跟《天网》《抉择》一样,仍然是站在公众的立场上谴责腐败,说出了公众想说的话。
三
进入新世纪,经过三年的潜心创作,张平于2004年春天推出了长篇小说《国家干部》。这部长达七十万言,被评论家称为“一部顶天立地的大作”的作品,把笔触伸入领导干部层面,直接表现县级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的不同作为,考量谁是真正为老百姓代言干事。作品讲述的是,在一个叫做嶝江的县级市,围绕一次即将召开的党代会和人代会换届,常务副市长夏中民与常务副书记汪思继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斗争。夏中民在嶝江市工作了八年,群众极为拥护,上级也想提拔,但每次对他的升迁动议都招致干部中极大的阻力,以至五次考察都原地踏步。对于这一现象,也即夏中民对省委副书记所问的“领导说了都不算,老百姓说了也不算,那究竟是谁说了算?”的问题的探究,成为张平在这部作品中的主要用力点,避免单纯塑造“青天”官员的惯例,表达的是社会普遍觉醒的民众的力量。作品直面我国干部人事体制改革,对现有的干部体制、干部政治、干部文化作了深刻的阐释和思考;对残存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执政理念、僵化保守的思想,给予了强烈的抵制和批判。因此,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说,新作《换届》是对《国家干部》主题的延续、扩展与深化。
经过几年的从政实践后,张平重新进入小说创作队伍行列,2018年和2020年,分别出版长篇小说《重新生活》和《生死守护》,坚持了他关注现实生活、揭示重大社会问题的创作方向,艺术风格更为成熟、有味,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同样影响很大。
对于张平选择的表现宏大现实社会问题的创作道路,文学界也有过不同看法。那些热衷于抒发当代人孤独感、性苦闷,或者设计痴男怨女情爱纠葛故事,或者想象历史名人逸闻轶事一类的作家,认为张平的作品根本就不是文学,是社会调查报告。在他们的意识中,反腐倡廉是纪检监察系统的职责,如何当好领导干部是组织部门的工作,国企改革是经济行业解决的问题,作家去写这类题材实在起不到多大作用;至于反映老百姓的心声、做普通群众的代言人,他们感觉那样写过于沉重,也难以展示艺术才华,而且还得付出很大的精力去接觸普通群众,搜集素材,不像写身边琐事或个人隐私轻松。但是,读者不这样看待张平的作品,《天网》 《抉择》《十面埋伏》《国家干部》都能发行几十万上百万册,在文学作品销售普遍低迷的情况下,能有这样多的读者购买他的小说,就说明他的创作是有价值的。
由张平写作《抉择》《十面埋伏》《国家干部》《换届》等社会反响强烈作品的自觉意识和勇于担当,我感受到,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一定要对当代社会有所作为,那就是,在急剧变化的新时期、新世纪、新时代,不能缺席思考,不能失去声音,更不能没有自己的作品;否则,就会失去作家的职责,就将被社会边缘化,进而远离了读者和广大老百姓。无论是直接面对和拷问现实的创作方向,还是以小见大、侧面切入的作品,都是作家对现实的思考与理解。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十几年,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所作所为,非常值得作家大书特书。就张平而言,他有在省级领导岗位工作多年的直接经历以及所见所闻,体验到了各级领导干部,在新时代如何成为拒绝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贪污腐败的清官,如何当个老百姓信得过的父母官,如何面对重大问题展示出敢于负责任、敢于做决策的形象;当然,他也见识了一些不为老百姓办事、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贪污腐败的官员,这种体验成就了他的这部《换届》。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张平的这种选择,对同时代其他作家的创作,有着明显的启示意义。正如他自己在接受采访时说的:“我一直是个作家,十分幸运的是,我曾在政府工作过几年,而且是实职,不是挂职。对一个作家来说,这是一个十分宝贵的机遇。我接触到了一般作家接触不到的领域、体会到了很多作家体会不到的感受。特别是干部群体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自己也有很多亲身体验。这些体会我在作品里有展现,比如《换届》中,我写了领导干部是没有什么隐私的,每年的个人事项申报,你一填写就会非常清楚,你的存款、财产、收入,上级部门都清清楚楚。少填一项,立刻就会接到通知请你说明、请你解释。除非你不存款、不买房,让别人替你理财,其实这些也一样会被有关方面察觉。所以那些落马的领导干部,常常在家里一查就是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因为他们的灰色收入真的不敢存银行、不敢去投资。”(《答“政事儿”记者问》)这种感受是弥足珍贵的,也是张平创作《换届》的动力,值得我们的作家和理论家认真研究学习。
四
从文学表现方式上考量张平的这部长篇小说《换届》,我的理解是,他在几十年积累的小说写作经验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无论是谋篇布局、结构设置,还是人物塑造、故事演进、叙述语言和文字风格,都显示出一位文学大家的风范。事实上,他的这些特点也是长篇小说创作的一种导向。应当说,近年来国内长篇小说创作者比较趋向—致的艺术主張是:追求平实的风格,直面社会,冷静叙述,强调故事的设置方式多样化,注意可读性,又努力让读者阅读之后能够获得某种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甚至对未来的启示或联想。这种现象表明了这一代作家的长篇小说创作思路已经越来越成熟,大家似乎要寻找一条既能充分显示自己面对社会现实、透视历史发展规律、挖掘生活真谛、探索艺术表现方式,又能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产生共鸣的写作途径。这样的途径按说是不难寻找的,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长篇小说创作却总是把握得不够准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偏向只被动地表现既定主题思想,并且适应初级读者的阅读能力而忽视作家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到了九十年代和新世纪初,则偏向重视作家个人主体意识的宣泄而忽视读者阅读要求的一端,造成创作与阅读的隔膜。长篇小说创作属于艺术生产的一种方式,存在着创作与接受的关系。虽然,这种关系并不完全等同于物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例如有一些确实是艺术精品的作品,创作出来后接受者一时不理解而难以认同;但是,绝大多数艺术生产是要适应和引导接受者的期望的,尤其是长篇小说,处理不好创作与接受的关系,只能说明是创作的失策。事实上,一些真正是属于精品范围的文艺产品,即使一时不被接受者认同,经过一段时间检测后,终究会让接受者认同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长篇小说创作的走向,是在引导阅读向高层次发展,这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的问题。
读《换届》,能够明显意识到,张平为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小说中的杨鹏、夏雨菲、任月芬、徐帆、程靳昆、梁志成、梁宏玉、李皓哲等人物,尽管身份不同,却都以鲜明的个性和真实、生动的文学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读者从这些领导干部、企业家、革命前辈、大学教授、技术人员身上,感受到了在当今新时代以及上推到改革开放初期和革命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多样性、纯洁性、复杂性、变化性;感受到了官场对领导干部的历练,大学同学关系的单纯,战争年代战友之间的信任,企业家与官员交往的特点。在具体表现过程中,张平特别注意设置一系列真实感人的生活细节,比如杨鹏与夏雨菲从大学时期直到十几年后各自走上不同人生路的情感纠葛;比如杨鹏与临锦市委书记徐帆都是青年干部在重大问题面前的不同态度;比如杨鹏与任月芬既是党校同学又是上下级之间相处时的亲密与界限;比如梁志成与战友之间在残酷战争时期相互信任与托付;比如夏雨菲与李皓哲之间相互欣赏却又走不进婚姻殿堂;比如梁宏玉教授在专业领域的精湛和严格;等等。这类细节如实表现出生活的原汁原味,跟领导干部、有作为的企业家、革命前辈、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非常契合,往往比那些刻意的描写更能打动读者,自然就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真切地体现出小说的主题来,更能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在《换届》所讲述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进入新的时代中,一个市、一个省总体形势是在发展前进的大环境下,仍然面临着运行多年的干部管理体制、经济结构发展方向、文化观念的陈旧与创新、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如何传承下去等等问题,一旦遇到重大事件,遇到突发事故,每个人都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正是在这种考验中,虽然也曾有短暂的不理解、不接受过程;但是,只要思想认识转变之后,一种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就会重新塑造领导干部、企业家、技术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信念。在领导干部和企业家、技术人员中,像杨鹏这样真正的新时代有作为有担当有智慧的领导干部正呼之欲出,像夏雨菲这样有水平有能力有良知正直的青年企业家同样不乏其人,他们是我们社会的中坚,是时代的典型,他们使当代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得到了新的扩展和丰富。
整个故事中的杨鹏,是作者张平花费笔墨最多、全力塑造的一号人物,也是最为成功的人物。可以看出,张平在小说中对杨鹏的定位是:虽然年轻,经验欠缺,却是值得人民信赖的领导干部,但也绝对不是高大全式的概念化人物。他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责尽力;他像正常人一样有着情感世界,一直爱着夏雨菲却总是捅不破那层纸,失去了理想婚姻的机会;他也有家庭,跟妻子营造着和谐的氛围;他有时还会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过后又总是自责;他在处置临锦市抗洪救灾和突发尾库大坝溃塌造成严重事故时,倾尽全力,果断决策,几天几夜不合眼,也完全是一名领导干部在那种特定情况下应当表现的行为。正是这样的描写,使得杨鹏这个人物显得丰满可信,很有人情味。
夏雨菲是《换届》中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她与杨鹏的情感纠葛,她在工作上的能力,她在关键时刻勇于冲向第一线,她率真又不失温柔的性格,让她在作品中熠熠生辉,她与杨鹏共同撑起了小说的高度、温度、丰满度,成为张平所有小说中最出彩的一位女性形象,用他自己的话评价是:“第一次描写了爱情,第一次把一个女性作为一个主角。她很漂亮、很干练、很出色,还是一位崭露头角的民营企业家。我赞美她,因为她代表着基层的普通民众。尽管她是抗战英雄、建国功臣的后代,但由于拒绝与她的上司同流合污、自甘堕落,她连工作也保不住。短短几十年时间,从她身上,让我们看到了这一值得所有人警醒和深思的现象。一个社会如果缺乏对权力的制约、缺乏对政府的监督,既保护不了民众,也保护不了任何一个个体。她的爱情也一样,纯真、坚定,洁净如峡谷山涧的白云。我写爱情只想证实一点,那就是唯有在真爱之间,才有真情真义。爱得越深,假话谎话就越少。在重大抉择和生死之间,真心相爱的人,一定没有假话谎话。我决不相信,一个没有真爱的人,一个无情无义的人,会忠于国家和人民。真心爱你的人,一定会把最真实的情况及时报告给你。”
除了杨鹏和夏雨菲,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其他人物,也都性格鲜明,栩栩如生,构成了一幅生龙活虎、立体丰满的人物群像,很好地体现了题材的重大性,演绎了小说要表达的深刻主题思想。
五
长篇小说的成败,除了主题是否深刻、人物是否丰满之外,结构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张平非常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换届》的结构显然是经过反复思考后精心设置的。总体上看,故事是围绕着临锦市委要换届这条主线索逐步向前推进;但在这条主线索推进的同时,又安排了若干条辅助线索,比如中央重要领导要来考察,临锦市的一些学校校舍出现严重问题;抗洪防汛前一些水利设施的不完善;突发的尾库大坝溃塌造成严重事故;杨鹏与夏雨菲十几年的情感纠葛;任月芬奉命从中央来临锦寻找革命前辈梁志成;夏雨菲与李皓哲相互欣赏十多年却一直未能结婚;等等。这些辅助线索与主线索相互补充,交相进展,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支撑这些线索的故事情节,则是详略得当,该细致描写的决不简化,该简单交代的决不拖泥带水。矛盾冲突和悬念一个接一个,最后用不是预先设计的人事安排:免去徐帆的市委书记职务,免去程靳昆的市委副书记、市长职务,同时还免去若干干部职务,处分多名失职干部,提升杨鹏为省委常委、临锦市委书记,领导换届工作而结束。这种带有一点不完美的结尾,打破了许多作品习惯使用的大团圆结局,给读者的冲击力更强烈,更震撼。此外,作品中很多细节描写,也颇有特点,加强了故事的艺术性,丰富了人物的真實感。
《换届》是正面表现领导干部形象的,但毕竟是一部小说作品,不是像报告文学那样有真人真事可以对号,其中自然不能没有小说写作者张平的想象力和虚构性。事实上,这也是考量和评判他文学创作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虽然,一个作家的生活体验与他的叙事资源是密切联系的,但虚构和想象也同样至关重要。正是基于这种写作常识,才可以说这部小说里的人与事,并不是张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人与事。他是对一种社会现象进行思索,在事实的基础上让想象和虚构的翅膀飞翔起来,然后才动笔的。因此,张平作了说明:“唯有《换届》,我必须声明,这部长篇完全是虚构的。所有的人物、所有的情节甚至细节都是虚拟、想象出来的,绝无雷同、绝无偶然。实话实说,并不是有什么担心。”(《答“政事儿”记者问》)生活之树常青,作品永远来源于生活,作家永远是在生活基础上写作的;同时,缺乏想象力和虚构力,却是难以写出优秀作品来的。这是小说创作中的普遍规律。张平写作《换届》正是遵循这个规律的,因而,他成功了。
【作者简介】杨占平,生于山西省太谷县。大学期间开始从事文艺理论研究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评论,至今共有300多万字的理论评论、传记文学、散文问世。出版有评论集《文学创作探秘》《面对市场经济的文学》《山西文坛30年作家掠影》《文学的出路:关注民生》,理论专著《电视剧创作、欣赏与评论》《中国文学与山西》《马烽评传》,传记文学《赵树理传》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新文学史料》《小说评论》等报刊发表各类文章100多万字;曾获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奖、中国文联理论评论奖、山西省文艺创作奖、山西省社科成果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