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暨《改革》创刊35 周年座谈会”综述

2024-01-24改革编辑部

改革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改革

《改革》编辑部

编者按:2023 年12 月9 日,由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改革》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承办的“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暨《改革》创刊35 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圆满举行。来自全国新型高端智库、政策研究机构、高校和期刊社的120 余人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隆重庆祝《改革》创刊35 周年。

在上午的开幕式上,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改革》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刘嗣方,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康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总编辑李军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改革》第五届学术委员会主任高培勇先后致辞。在主旨演讲环节,高培勇和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裴长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一级教授张占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等6 位全国知名专家作了精彩的主旨报告。下午举行了三个分论坛,20 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作主题发言;25 位全国知名期刊社代表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学术期刊的使命责任”作交流发言。

本次会议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和期刊代表的一致好评。中国社会科学网、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中国网、重庆国际教育在线、搜狐网、新浪网、金台资讯、经济参考报、重庆日报、华龙网等媒体报道或转载了研讨会有关重点内容,产生了广泛积极影响。

本期设置“庆祝《改革》创刊35 周年会议专栏”,推出“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暨《改革》创刊35 周年座谈会”综述(含20 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改革》编辑部)

2023 年12 月9 日,“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暨《改革》创刊35 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改革》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承办。来自全国新型高端智库、政策研究机构、高校和期刊社的120 余人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隆重庆祝《改革》创刊35 周年。

一、会议基本情况

上午举行了开幕式和主旨演讲。在开幕式上,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改革》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刘嗣方,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康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总编辑李军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改革》第五届学术委员会主任高培勇先后致辞。 开幕式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研究部部长李建伟主持。

刘嗣方院长在致辞中回顾了《改革》创办历程,分享了《改革》办刊经验,谋划了《改革》发展愿景,指出《改革》是由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蒋一苇先生于1988 年创办的,《改革》35 年探索前行的办刊艰辛历程与改革开放45 年的伟大历史进程非常契合,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助推者,始终为改革开放鼓与呼,并从《改革》内蕴的是初心传承、《改革》秉持的是守正创新、《改革》彰显的是时代精神、《改革》承载的是责任使命等四个方面阐明了《改革》的内在特质。 强调在新时代新征程要秉承办刊初心和宗旨,遵循特色化办刊思路,坚持一流办刊标准,持续提升期刊质量,涵养名刊风范,恪守学术道德和规范,产出更多具有改革辨识度和全国影响力的高质量学术成果,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详见本期第9—11 页)。

康震副校长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改革》取得的卓越成绩,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提出要支持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与重庆社会科学院《改革》杂志社加强合作,共建高水平学术共同体。

李军林副总编辑在致辞中指出,《改革》的创办和发展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个缩影。《改革》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已成长为中国经济学知名品牌期刊。希望《改革》保持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思考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高培勇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改革》应中国改革开放大潮而生,是伟大改革开放事业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在《改革》的发展历程中,学术委员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改革》在学术界和政策面的影响力稳步提升。 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是中国经济学学人、经济学期刊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改革》学术委员会将为《改革》把脉定向,支持《改革》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在主旨演讲环节,高培勇教授和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裴长洪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一级教授张占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研究员等六位全国知名专家作了精彩的报告。主旨演讲环节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陈彦斌教授主持。

下午举行了三个分论坛。分论坛一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主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研究部部长李建伟研究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平新乔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研究员、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教授、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龚六堂教授、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蒋永穆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周文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罗知教授分别以《居民人力资本的差异化分布与收入分配不平等》《关于服务业对外开放的一些思考》《对未来十年改革开放与经济增长的思考》《改革赋能农业强国建设》《改革开放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改革与建设现代化国家》《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我国新发展格局形成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多维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改革新议题:用中国经验丰富和发展市场经济理论内涵》《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题作了精彩的报告分享。分论坛一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柳学信教授主持。

分论坛二以“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孔祥智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罗必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卢现祥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严金明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劲教授、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任保平教授、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教授、山东大学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余东华教授、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蓝红星教授分别以《把握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着力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和政策重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五大基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两套“三驾马车”》《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土地巿场化改革》《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创新》《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转变》《产业增长陷阱:测度与突破路径》《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与难点》为题作了精彩报告。分论坛二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院长毛中根教授主持。

分论坛三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学术期刊的使命责任”为主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世界经济》《经济学动态》《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财贸经济》《经济管理》《财政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南开经济研究》《经济纵横》《现代财经》《农村经济》《商业经济与管理》《中央财经大学学报》《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政治经济学评论》《北京社会科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当代财经》《宏观质量研究》《中国流通经济》《农村金融研究》等全国25 家期刊的负责人介绍其办刊经验,就如何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作了精彩的分享。分论坛三由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章文光教授、《新视野》副主编马相东主持。

二、部分与会专家学者核心观点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现总结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如下:

高培勇教授指出,就当前的经济背景而言,讨论改革或是其他方面的问题,首先要立足于经济恢复,或者疫后经济恢复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 当前面临的疫后经济恢复不同于以往的经济恢复,它属于一种非典型的经济恢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并非简单的平行关系,其中预期转弱是最基本、最深刻、最具“牛鼻子”意义的压力。 信心和预期是当下所面临的疫后经济恢复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举措或对策,都应围绕如何稳预期、强信心来展开。 就此而言,我们所面临的这种选择,无非是政策安排或改革行动。而政策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它至多只能起到一些辅助性的作用,根本的作用还是要依托于改革。要坚持让政策和改革各归其位、各谋其政。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的障碍,才能从根本上推进或加快经济恢复进程,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为此,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给各类经营主体松绑,增强经营主体活力,稳定包括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经营主体预期;处理好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深化分税制改革,允许各地有落实中央政策的地方变量,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激发地方之间“你追我赶”,竞相迸发竞争力;从体制机制安排上鼓励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投身科技和经济活动,在全社会形成重商、敬商,敬畏科学、敬畏人才的良好氛围。 总之,当下正在经历的经济恢复进程,绝非把目标简单定位为回到疫情之前,而是要同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恢复和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当下正在经历的经济恢复,是一个需要耐心,实打实把一件件事情办好的长期过程,在此过程中绝不能简单搬用以往应对周期性波动的老思路、老套路、老做法,而必须结合疫后经济恢复的新特点、新要求,以全新的理念、思想和战略实施与经济恢复进程相契合的精准式操作。

马晓河研究员认为,国家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但由于影响消费的变量较多,就当前而言,恢复和扩大消费,要重点解决好六大问题:理顺投资与消费的关系,解决无效投资挤压消费空间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解决城乡居民“不能”消费问题;减轻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负担,解决居民“不敢”消费问题;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压缩低收入群体,解决消费规模难扩大问题;提高供给体系的适配性,解决人们面对商品“不愿”消费的问题;打通消费市场的痛点堵点,解决居民“难以”消费的体制障碍。

裴长洪研究员提出,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要有独创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论,认真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推动经济学的改革。应当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对以往的学术思想进行清理和反思,纠正“洋教条”和“洋八股”的片面性,把吸收外国经济理论与方法的有益成分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基础上。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中,同时实现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张占斌教授指出,2035 年要实现“三个倍增”,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倍增、市场经营主体数量倍增。 实现“三个倍增”要充分认识“三对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关系;要充分调动“三个积极性”,即民营经济、资本市场、领导干部的积极性。

史丹研究员认为,当前我国工业发展存在内需和外需同时有所下降、工业企业亏损面创十年新高、企业资金回流放慢、产能过剩问题抬头等问题,为此,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具体措施包括:出台财税金融激励性措施,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要素投入,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将以循环经济和能源低碳转型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两个重要抓手;加大工业投资,既要锻长板也要补短板;构建健康的产业生态,促进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国民共进”;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双循环”战略落到实处。

魏后凯研究员指出,近年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快速推进,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效,但总体上看,过去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体制机制尚未从根本上消除。有效破解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一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恢复户籍的登记功能,按常住人口配置公共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二要推动城乡要素双向合理流动,畅通城乡人口、资金和技术流动渠道,加快推动城市资本、人才、技术下乡,完善监管体制,构建城乡要素双向合理流动的新格局;三要打破土地市场的城乡分割,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交易规则,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模式,进一步放开宅基地流转限制,扩大交易半径,逐步将农民宅基地纳入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平台;四要推动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研究实施大幅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并全面改善农村养老服务,进一步加大中央和省级统筹力度,协同推进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做好制度衔接工作,逐步缩小二者差距,加强保险资金的筹集和营运管理。

李建伟研究员在分析人力资本的差异化分布与收入分布内在关系、我国居民人力资本差异化分布的演变特征、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特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背离人力资本基尼系数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收入基尼系数回归到人力资本基尼系数的实践路径:一是以居民人力资本基尼系数为基准,合理确定收入分配改革目标;二是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着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三是以不同社会保障制度融合发展为重点,渐进缩小不同群体社会保障待遇差距;四是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为重点,适度调控工资性收入差距;五是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六是加强“一老一小”问题政策支持力度,弱化家庭人口结构差异对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影响。

夏杰长研究员认为,数字化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体现在:资源配置方式创新上,线上市场依循市场化原则不断做大做强;技术创新上,新一代信息技术将陆续带来颠覆式创新;业态创新上,生活服务领域或将腾出更大普惠空间;组合式创新上,数实融合场景不断深化拓展;贸易创新上,数字化可以提升服务贸易效益。要为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营造良好生态体系,具体措施包括:加大改革力度,为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营造更加宽松的制度环境;引导社会资源(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要素)向服务业未来创新领域集中,把握创新发展机遇;加快数字社会建设,积极谋划数字社会建设行动方案;促进数字技术与生产性服务业场景深度融合;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要跳出服务业自身,积极推动数字化的服务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从而放大服务业数字化倍增效应。

姜长云研究员指出,农业强国在世界农业竞争中呈现规模化比较优势和强势竞争力,具体表现为“一底三强一高一足”,即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为底线,农业创新力强、国际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农业及其关联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足。从培育农业国际竞争力来看,大致有两条途径:一是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农产品成本和价格竞争力,二是提高农业品牌、质量和服务竞争力。 农业强国建设涉及乡村产业发展、农村老龄化、农业副业化、农村土地制度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去找寻答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农业强国建设赋能。

刘秉镰教授认为,改革开放使中国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其总思路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效率优先为政策导向,通过引进市场机制和与全球市场逐步接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区域是国家发展的映射,空间要素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必然要求区域高质量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社会行稳致远。从这一角度来看,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包括:一是通过改革进一步释放新质生产力,实现增长动力转换;二是以区域重大战略为引领,带动经济快速发展;三是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均衡协调发展;四是以城市群为载体,实现高质量城镇化;五是以城乡融合、乡村振兴为抓手,实现共同富裕;六是以东西互济、双向开放为导向,打破封锁,构建开放新格局。

孔祥智教授指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可以从三个维度推进:就技术层面而言,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具体措施包括: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拓展小农户增收空间、健全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小农户扶持政策;就制度层面而言,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承包地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由农户继续承包,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以各地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为起点计算,继续提倡“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就环境层面而言,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具体包括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有利于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有利于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

严金明教授认为,要注重研究规划、管制、产权和市场四者的互动机理。 注重“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目标和任务。 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立足土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的原则,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打通土地要素流动渠道,保障不同市场主体平等获取土地要素,推动土地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要健全土地要素市场体系,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扩大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尽快制定《不动产登记法》,实现所有土地都有主,所有土地都有价,所有土地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实现土地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陈劲教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是所有创新活动需遵循的重要理论基础。 全体人民的创新智慧是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中创新主体积极性和能动性发挥的重要体现。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创新扩散从技术属性向社会属性转变,高效率的多主体协同创新在技术上成为可能。应大力弘扬全社会的科学家精神,加快推动开放科学,鼓励全民参与科学研究,让科学进程和结果实现向社会大众的可视化,让普通大众成为科学研究的参与者;应推动社会创新,鼓励全民参与创新活动,为多样化、多方向的探索过程提供机会;应推动全民创新,释放市场中各类主体的活力,让创新创业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

任保平教授指出,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建立市场经济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需要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转变。 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就是让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高标准的市场经济体系,打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升级版。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要从如下方面着手:促进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以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推动高标准市场体系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有机衔接;实现数字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融合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赋能市场与政府的功能协调性;以法治维护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

郑江淮教授创新性地将地区产业划分为陷阱型产业、边缘型产业、潜力型产业、警惕型产业、核心型产业,构建并完善了产业增长陷阱的测度方法,指出突破产业增长陷阱,一要推进市场一体化,推动处于生产网络中心位置产业的集聚进程。 政府应当通过减少地区之间的贸易限制和壁垒,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跨地区的合作项目和产业对接等方式促进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推进市场一体化,促进产业的跨地区流动和集聚。二要加强产业间技术联系,打通技术壁垒,提升产业发展潜力。政府应当鼓励产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包括企业间的合作研发项目、发明人才的彼此流动以及共享研发成果和技术资源等,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与共享。通过产业技术网络的密集化,提升产业的长期发展潜力,避免陷入产业增长陷阱。三要根据地区产业类型,采取针对性政策措施。 具体而言,要转移陷阱型产业的落后产能,鼓励边缘型产业的技术升级,推动潜力型产业的快速发展,防范警惕型产业的潜在风险,扩大核心型产业的竞争优势。

蒋永穆教授认为,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开放事业始终具备多维特性,需要置身全域进行系统谋划,逐步破除研究与实践中的单维视域壁垒,为开放事业注入新动力。立足第二个百年征途的关键节点,亟须将多维开放与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新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有机融合,始终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为开放事业增添新活力。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关口,以多维开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绝不是空洞的理论自洽,务必更加坚定地走开放包容的普惠式发展道路,统筹多边、双边和区域开放合作,致力于破解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供需结构与国际合作的不平衡难题,释放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强大感召力、行动力与引领力,为开放事业拓展新空间、创造新动能。

周文教授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传统的单一计划经济模式更有效,也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具优越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超越了传统计划经济,又超越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不是对标西方市场经济,也不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简单相加,而是体制机制的重构和再造,是对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余东华教授认为,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特殊历史时期,要牢牢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本质特征和核心要素,着眼于产业发展的“现代性”“先进性”“体系性”,应用产业生态思维和复杂系统思维,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推动我国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筑牢数字生态体系和产业生态体系“两大底层体系”。 二是优化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构成”。三是做强实体经济、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和现代金融等“四大关键领域”。 四是完善构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七大运转系统”。 加快完善产业发展体系、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组织体系、产业结构体系、产业效能体系、产业空间体系和产业开放体系,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蓝红星教授指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应该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偏好下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多目标兼容互促,农业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三化融合”的现代化;但它并非农业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的简单加总,而是由三者有机融合而成的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融为一体的现代化。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是“农富国强”,其重点和难点任务是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为破解县域富民产业的发展之困,当前需要针对县域富民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判断方法、规律特征、典型案例等进行科学研究,以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为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罗知教授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效率、创新、技术进步、资源配置效率开始逐渐取代资本积累,成为经济高质量增长中最关键的因素。 原有的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部门的低效率、对资源配置效率造成的扭曲、对市场竞争中性造成的损害,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一要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明确哪些行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命脉的行业,并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对此进行动态调整;二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让银行拥有更高的贷款利率定价权,使得利率能够真实反映贷款的风险; 三要推进国企人事制度配套改革。

三、会议亮点及其影响

总体而言,本次会议主题意义重大,专家学者层次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一是会议主题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在改革开放45 周年的时间点,邀请全国知名学者,聚焦“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深入研讨,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原则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的“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的精神建言献策,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可谓正当其时。

二是专家学者层次高。主旨演讲专家和分论坛一、二的发言专家均为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尤其集聚了国内经济领域不少顶尖专家学者,其中学部委员1 人、一级教授1 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 人、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3人。分论坛三集聚了《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全国知名学术期刊代表。

三是各方面反响好。本次会议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和期刊代表的一致好评,认为主题重大、导向鲜明,筹备扎实、组织有力、过程严谨、周到细致,体现了重庆社会科学院政治站位和《改革》的责任担当,具有较强的改革辨识度和全国影响力。中国社会科学网、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中国网、重庆国际教育在线、搜狐网、新浪网、金台资讯、经济参考报、重庆日报、华龙网等媒体报道或转载了会议有关重点内容,产生了广泛积极影响。

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改革》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刘嗣方代表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改革》杂志社全体同仁,对“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暨《改革》创刊35 周年座谈会”的举办表示祝贺,向关心和帮助刊物发展的各级领导、学术委员会委员、审稿和办刊专家,向信任和支持刊物发展的广大学者、作者、读者,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诚挚问候。

刘嗣方指出,《改革》是由著名经济学家蒋一苇先生于1988 年创办的,迄今已走过35 年不平凡历程。自创刊以来,在中宣部出版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的重视和指导下,在重庆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下,在以厉以宁为代表的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的学术把关和社会各界的呵护支持下,《改革》伴随45 年来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一路成长,也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见证者和助推者。《改革》学术影响力在全国经济学期刊中名列前茅并不断提升,得到学术界公认。先后荣获第二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三度获评“中国百强报刊”,是CSSCI 来源期刊、RCCSE 中国权威学术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 综合评价(A 刊)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FMS 管理科学高质量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等,共有12 篇首发论文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改革》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2023 年分别为14.507 和10.385,创历史新高。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探索前行的办刊艰辛历程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非常契合,《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在开放中迭代,置于改革开放宏大场景下看《改革》,《改革》对于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弥足珍贵。通过办好《改革》,我们对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也更加坚定了信心和决心。

《改革》内蕴的是初心传承。《改革》诞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参与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作为专注于我国改革发展的知名经济学学术期刊,《改革》始终秉持“专业眼光看改革,改革眼光看中国”的理念,积极推动改革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坚守支持改革开放的初心,坚定把这一初心贯穿始终。 坚守初心,改革才能保持正确方向;传承初心,改革才能冲破艰难险阻。 改革开放的初心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一致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新时代新征程上,《改革》要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一以贯之延续这颗初心,做全面深化改革的拥护者和践行者。

《改革》秉持的是守正创新。改革开放是在守正创新中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的。《改革》在服务改革开放事业上也坚持了这一条,既确保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迷失方向;又把握和引领时代,不断创新突破。《改革》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动摇。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不移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关于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重要论述和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精神,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办刊各环节全过程,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落实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改革就是要不断突破旧的束缚,展现更高层次的新格局。 《改革》封面是一指向右上方的尖锥形图案,展现的就是迎难而上、攻坚突破,意蕴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始终秉承这一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以学术研究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也要以胸怀天下的情怀,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新贡献。

《改革》彰显的是时代精神。改革开放铸就了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内涵。 《改革》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改革》始终与时偕行,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与党中央决策部署同心同行,与国家前进步伐同频共振,引领研究解决时代重大课题,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基础性和应用性、学术性和政策性的结合,引导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推出有思想深度、实践温度、历史厚度的理论研究成果,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改革》承载的是责任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国际形势发生什么变化,中国都将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亮丽的底色。《改革》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应运而生,为改革开放鼓与呼,并在伟大的新时代快速蝶变。《改革》聚焦时代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引导学术研究,不断提升学术位阶。迈步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我们对办好《改革》充满更多期待。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使命神圣而光荣,前进道路面临更多风险和挑战。唯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才能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应对深刻复杂变化的国内外环境和诸多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影响,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现代科技融合性特征更加明显,各项改革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特征更加明显,深化国内改革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联动性特征更加明显。新时代新征程上,《改革》将坚决扛起新的历史使命,围绕“时代话题”“现实问题”“学术命题”科学设置选题,特别是聚焦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满足国家和民族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引导综合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协同攻关和交叉学科领域的协作研究,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深度融合,服务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服务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服务数字化绿色化变革,服务创造高品质生活,服务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注重强化学术引领,打造高端学术品牌,引领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以学术创新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彰显文化主体性。

今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宏大,任重道远。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坚定的政治站位、开放的学术视野、深切的现实关怀,心系“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秉承初心使命和办刊宗旨,坚持特色化办刊思路,坚持一流办刊标准,坚持内容至上要求,持续提升期刊质量,涵养名刊风范,建强编刊队伍,恪守学术道德,产出更多具有改革辨识度和全国影响力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要把坚持正确方向作为根本保证,用学术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用理论回答人民的创造实践。要把提升学术质量作为核心目标,密切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充分发挥期刊引领学术发展的作用。要把解决现实关切作为内在要求,围绕党的大政方针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设置专栏、策划选题、组稿约稿、引领学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高度重视创新大成集智机制,发挥大成集智作用,积极为党献策,为“国之大者”服务。要把推进新媒体融合发展作为重要举措,提升改革网和改革杂志微信公众号功能,加强与全国知名学术网络平台合作,推动期刊与数字化传播媒介深度融合,不断增强期刊学术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

刘嗣方强调,《改革》永远在路上。希望社会各界一如既往厚爱和支持《改革》,我们将不断追求卓越、奋力超越,力争早日把《改革》杂志社办成国内知名学术期刊社,将《改革》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期刊。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探讨交流,激发头脑风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改革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改革之路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