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中医药院校教师国际化培养模式研究*

2024-01-23李柔冰李韬张雷平鲍文婷陶怡佳马逸群许晓燕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研修教师队伍国际化

李柔冰 李韬 张雷平 鲍文婷 陶怡佳 马逸群 许晓燕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1;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要深化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通过发挥内需潜力,加快形成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在此过程中需要培养一批“会讲中医药故事”“讲懂中医药故事”“讲好中医药故事”的中医药国际化人才。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因此,只有拥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教师,才能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把中医药这一巨大的科技和文化宝库[2]继承好、发扬好。

1 中医药院校教师国际化发展的意义

1.1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把教师教育做好了,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就能得到有力的保障和提升[3]。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建设高校教师发展平台,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鼓励支持高校教师进行国内外访学研修,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教师队伍国际化,使教师能够立足全球,放眼世界,拥有“大胸怀”去包容世界的不同,以“大格局”认识不同的世界,以“大境界”促进教育、科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培养出具有世界水准的高质量人才。

1.2有利于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教师是高校的智力中心[4],具有国际化理念、知识、经历和视野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的国际化发展方向以及大学的发展方向。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既是保证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基本条件,也是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迫切要求。只有大力推进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才能深入推进中医药国际教育,密切把握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实现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式发展,形成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良性循环。

1.3有利于推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 中医药作为发展最为完善、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医学分支之一,在世界医疗卫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是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急先锋。中医药想要走出国门,需要语言铺路,文化先行;想要在世界范围内良性发展必须取得文化认同,其传承和传播需要一批既有扎实的中医药基础,又有良好的对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6]。他们既能够理解和践行中医药核心价值观,又能够向全世界人民讲好中医药故事、传递好中医药声音、展示好中医药形象。

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是中医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下新医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中医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必要保障,也是全面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7]。

2 中医药院校教师队伍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2.1顶层设计和系统指导缺乏 近年来,随着一流大学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医药院校更加注重内涵建设,不断大力引进高水平层次人才,同时也通过各种渠道加大教师海外研修的支持力度[4],如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或省优秀教师国外访学项目等资助,或借助海外中医药中心、中医孔子学院[8]、对口科研机构、医院等平台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但就整体来看,教师队伍国际化发展仍然缺乏系统的顶层规划和科学的培养指导体系。教师多为“单兵作战”模式,自主联系海外高校或科研机构,未形成体系和规模;出国研修前未经过科学指导,思想上对研修工作认识不全,站位不高,国外学习仅成为个人经历的优化;回国后不能很好地将所学到的先进理念和科研方法运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中[4]。

2.2学科间国际化程度不均衡问题凸显 随着“一流大学”及“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医药院校发展迅猛,对人才国际化培养力度不断增大,但由于中西医文化形态不同、认知体系不同[9]、国际社会对中医的认可度与接受度不同[10]、学校水平等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同学科间仍存在着不均衡发展。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较之药学、针灸学、生物医学等专业,中医专业的国际化程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以国外访学为例,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的2017至2019三年间,校内共派出国外访学、参加国际会议等176人次。以学科分布来看,多集中于药学、针灸学、生物医学等方向,中医专业出访人数较少,仅占3%。在国际学生教育方面,中医专业能够进行双语(全英语)教学的教师少之又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的国际化水平。

2.3教师的国际化意识不足 由于中医药学专业的特殊性,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多在国内中医药院校系统内,这就导致中医药院校相关学科和专业的教师大多出自同一系统,知识结构和培养模式近乎相同,缺乏多元化的培养体系[11]。这种单一的培养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让部分中医药人产生了一种唯我独尊的心理[12],认为没有“走出去”的必要。这不仅局限了中医药院校教师的思维,影响了中医药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更阻碍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和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再加上中西医在学术理论、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学科体系设置上存在着明显差异,海外真正设立中医药学科的科研院校和机构相对较少,增加了教师“走出去”的难度,客观上造成了中医药院校教师的国际化意识普遍不高。

3 构建中医药院校教师国际化培养模式

基于以上探讨,要实现中医药院校教师的国际化培养,就需要将学校、部门、教师三方面结合联动起来,建立“点—线—面”的多元协同培养模式。该模式需要宏观考虑,统筹把握,从学校发展规划、政策制定到合作平台搭建、人才选拔与培养,全方位地保证对教师国际化的培养(如图1所示)。

图1 中医药院校教师国际化模式构建模式

3.1教师国际化培养模式之“点” 教师国际化培养模式的“点”指的是学校的顶层设计,这关系着大学的发展方向,推动着大学朝既定目标前行。以全球化视野来制定符合中医药院校教师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与机制,明确教师队伍发展的长短期目标,这是教师队伍国际化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有利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1加强思想引领 多渠道宣传和引导教师牢固树立“国际化”建设的意识,鼓励教师勇于主动承担起“国际化”建设的重任[13]。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的国际化程度与每一位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息息相关,只有学校在建设中取得进步和成就,才能为个体的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和空间,因此,学校的国际化建设离不开每一位教师的积极参与。

3.1.2完善管理制度 构建校党委领导下的多部门联动管理模式[14]。校党委牵头,人事部门科学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师国际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将教师的国际化培养列入当年院部的考核体系中。由各教学院部根据学院建设、学科建设、专业需求和教师自身特点,分年度、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教师进修深造,使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走上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良性道路。

3.1.3夯实政策保障 学校建立健全促进与保障机制,出台具体的实施文件,鼓励、引导和支持教师赴海外研修。如持续加大对教师参加国际性长短期培训和学术会议经费、政策的支持力度;在优势学科、科研平台、教学科研项目、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经费中专设或增加海外研修的名额和经费等,充分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同时,优化过程把控,实施全程管理。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的培养[15],赴海外研修前,教师所在团队或院部负责选派人选,从教师的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上进行整体把握,对出国研修计划进行评估,使团队教师的海外研修具有阶梯性、可持续性。为出访教师配备专任指导教师并签订研修合同,明确研修的责任与任务。研修时,强化过程管理,指导教师及时掌握出访教师工作进展情况并给予指导。归国后,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引导教师将研修所学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切实提高研修实效。

3.2教师国际化培养模式之“线” 教师国际化培养模式的“线”是指学校按照国际化战略规划,以学科特色为“抓手”,以“走出去”和“引进来”为“主线”,深入挖掘“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内涵,稳步推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培养。

3.2.1扩大国际交流,深入国际合作 教师的国际交流是大学国际化的一个核心部分,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16]。因此,学校需充分发挥院校特色,多维度搭建国际合作平台,进一步深化中医、药学等特色学科优势,拓宽中医药相关学科的国际交流渠道,多层次、多领域开展不同层面的国际交流活动,不断实现与国际知名高校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并向纵深发展[6,17]。以合作办学、师生互派、联合培养研究生、团队联合申报项目、发表论文、共建实验室等多元化渠道,深入联系,深化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以国际化建设为契机,积极拓展海外中医药中心、中医孔子学院等机构,扩大合作平台,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教师提供更加广阔、专业和稳健的海外研修平台,使各学科的国际化水平稳步增长。积极遴选相关教师参与卫健委、相关外事部门联合开展诸如“海外中医关怀行”、医疗援外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国际活动的参与度,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中外友好交流的桥梁作用[18]。通过一系列措施,提升教师在国际化中的主体地位[19]。

3.2.2大力引进海外高水平人才,带动本土教师的国际化成长 学校大力引进海外高水平人才,如外籍教师、国际知名学者以及留学人员来校任教,改变教师队伍的来源结构,提高教师队伍中具有国际化学习与研究背景的教师比例[20]。充分挖掘海外人才在理念、技术和效益上的潜力,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向本校教师传递国际前沿理念和规则,以拓宽教师视野,提升国际化水平。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教学方面,组织本校教师观摩海外人才的教学课堂,学习教学理念与实践;科研方面,海外人才带动本校科研团队承接国际项目、参加国际科研学术会议、联合发表论文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升了教师的国际教育能力和科研竞争力、推动了教师国际化的发展。

3.3教师国际化培养模式之“面” 教师国际化培养模式的“面”是教师,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素养能够独当一面的教师,是该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在具体的国际化培养中表现为:教师队伍能够坚定文化自信、具有较强的跨文化能力。

3.3.1坚定教师队伍的文化自信 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同时又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1]。教师在肯定中医药文化,坚持文化自信方面责无旁贷。教师可以参加学校定期举办的名家专题报告、学术沙龙、地域性医学世家特色文化讲座[22]、观摩医德双馨的名老中医治病救人[23]等活动,深入了解、学习和体悟中医药的博大精深,树立文化自信。学校加强中医药博物馆、名老中医工作室、中医药文化传承基地、中药资源标本中心等重要文化阵地的建设和宣传力度,充分挖掘它们在文化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全方位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提升教师的中医药文化自信。如在本次新冠疫情在国外大面积蔓延之时,笔者所在学校多次派出医护员工援助非洲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他们冒着子弹和病毒的双重风险,全面掌握当地疫情,积极分享中西医结合救治经验,分享中国诊疗方案和抗疫成果,展示中医药技术特色,举办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开展科普教育和防控咨询。这不仅提高了中医药的国际参与度和知名度,展现了中国抗疫“硬核”力量和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增强了中医药文化自信,同时也为课程思政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3.3.2提升教师队伍的跨文化能力 国际化需要教师拥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具备较强的跨文化能力。教师可通过学校举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技能、克服盲目的“文化优越感”。笔者通过访谈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教师,他们认为海外经历不只是感受文化、科研合作与体验教学,而是找出中外差异,进行自我反思,从而在日常教学、科研和工作中寻求发展。海外教师定期给本土教师开展海外经历讲座,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教师的视野,减少了文化偏见。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学校举办的英语专题培训,参加英语授课大赛等方式加强英语学习、强化语言技能[24]、提升跨文化能力。

4 小结

在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教师队伍国际化是必然趋势。如何能抓住机遇深入推进中医药院校的高质量建设?如何推动中医药与各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融合发展[25]?拥有一支具有“中医思维”和“世界眼光”[11]的一流师资队伍是关键。针对目前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存在的教师国际化问题,笔者提出的思考和建议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能够为中医药院校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出谋划策,以期为高质量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奉献绵薄之力,这既是作为中医药院校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担当。

猜你喜欢

研修教师队伍国际化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聚焦港口国际化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