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说》出发探索课内与课外学习的协同效应
2024-01-23马金方
马金方
真正的学习涉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这些知识的实践与深入探索。韩愈的《马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探索课堂与课外学习的协同效应。正如这篇文章所揭示的那样,真正的价值并不总是被大众所看见,而是需要有眼光的人去发掘。同样地,真正的学习也不仅仅是对教材的简单消化,而是需要学生自我探索,去发现和认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潜力。
一、《马说》的文本解读
《马说》是韩愈的一篇名篇,其文中深入探讨了人才的识别和使用问题,尤其是如何发现和珍视那些被忽视的人才。韩愈通过对马的描述,巧妙地提出了对人才的思考,使得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对马的描述,更是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反思,文本的核心思想是关于如何发现、培养和珍惜人才。文章中,韩愈使用了许多隐喻和象征,其中最明显的隐喻是将千里马比作真正的人才,而伯乐则是那些能够识别和珍惜人才的人。千里马代表了那些有才华、有潜力但可能被忽视的人,而伯乐代表了那些有眼光、能够发现并培养人才的人。韩愈描述了即使是名马,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关心和培养,也可能会被低估或浪费,这实际上是在说,人才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关心和培养,其价值也可能被浪费。文中对马的食物和精力的描述也是一个隐喻,它表示人才需要得到足够的支持和资源,才能够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价值。如果不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即使他们有很大的潜力,也无法充分发挥。
二、课堂与课外学习的影响
(一)课堂学习的影响
如《马说》中所述,千里马虽然常有,但真正能够发现和认识它的伯乐却是稀缺的。这种观点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价值并不总是被大众所看见,而是需要有眼光的人去发掘。开始,韩愈详细描述了千里马的特点,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暗示着千里马所具备的卓越能力。随后,他转而强调伯乐的重要性,指出只有伯乐才能真正发现这样的马,并充分利用它的能力。最后,韩愈批评了那些不能正确识别人才的人,他们甚至可能会错误地认为“天下无马”。这种清晰的逻辑结构让读者能够一步步跟随韩愈的思路,进而深入理解他的观点。这种逻辑性和结构性恰恰是系统化学习的核心。系统化的学习方法强调了知识的逻辑结构和整体性,它鼓励学生沿着一定的逻辑顺序学习,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课堂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能够结构化地讨论和分析文本,从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马说》中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当老师在课堂上引入这段话时,他们可能会提出问题,如:“为什么韩愈会说‘伯乐不常有?”这种提问方式鼓励学生深入文本,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这不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内容,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课外学习的重要性
韩愈的《马说》中所蕴含的隐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探讨自主探索的价值。在文中,韩愈提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段话背后的深意,不仅仅是对于才能的识别和发现的难度的强调,更是对自主探索的崇尚。千里马代表那些拥有巨大潜能和才华的人,然而,如果缺乏了识别和培养他们的伯乐,这些才华可能就会被浪费。正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进行自主的、深入的探索,他们真正的兴趣和潜力可能就难以被发现和发挥。再看韩愈描述的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里所描绘的情景,是一个拥有巨大潜能的马,但因为没有得到适当的培养,它的能力得不到展现。这与当今许多学生的情况惊人地相似。在固定的学习环境中,如果学生不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主探索,他们可能就会变得和“常马”没有两样,他们真正的才华和潜能也就可能被埋没。深度阅读不是对文本的表面内容的理解,而是对其中深层含义的挖掘和探索。通过深度阅读和反思,学生实现的不是对知识的简单接受,而是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这种内化的知识不是死板的,而是活的,它可以随时被调用,被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
三、课堂与课外学习的协同效应
(一)互补性
课堂学习,作为一个受控、有组织的环境,主要致力于传授基础和结构化的知识。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在老師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某个领域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技能,建立起坚实的知识基础。这种学习方式的重点是确保学生能够按照既定的顺序和结构掌握关键知识点,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外学习则提供了一个更加灵活、自主的环境,学生可以在这里进行实践、探索和深化。没有了课堂的时间和结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根据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甚至可以跨学科、跨领域地进行探索。这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进行实践和尝试,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当这两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时,它们的互补性就显得尤为明显。课堂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而课外学习则使他们有机会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中,进行实践和深化,从而获得一个完整、丰富的学习体验,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和需求。
(二)动力与深化
课堂学习的设计往往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概念或理论。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内容组织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对某一主题或领域产生探索的欲望。这种激发出来的兴趣是学习的初级动力,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推动力,让他们渴望了解更多、探索更深。课堂的时间和内容都是有限的,因此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对某个主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时,课外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节奏进一步深化和扩展知识。这个平台不仅包括书籍、文章和其他学习资料,还包括实际的实践、实验和与同学、教师或其他专家的讨论。例如,当老师在课堂上介绍了一个新的概念或理论时,学生可能只对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通过课后的阅读、研究或讨论,他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概念,理解其背后的原理,甚至探讨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思考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多样性与丰富性
课堂学习,受其固有的特性所限,往往受到时间和资源的约束。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只能涵盖一定数量的知识点,且这些知识点往往是按照一个既定的大纲或课程标准进行选择的。这种学习方式的优势在于其结构性和系统性,确保学生能够按部就班地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课外学习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学习空间。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知识领域和学习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探索的知识领域和学习方式,如深入研究某个特定的主题、阅读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参与实际的项目或实验等。这种学习方式的优势在于其多样性和个性化,能够满足学生的独特需求和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精神。正是这两种学习方式的结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既有结构又有自由度的学习环境。在固定的课程结构中,学生可以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这为他们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在课外,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深化和扩展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培养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思考方式,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真正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总的来说,韩愈的《马说》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人才的独特见解,更为我们揭示了学习的真正含义。课堂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基础和结构化的知识,而课外学习则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探索之门。这两者的结合不仅确保学生在固定的环境中获得关键知识,还鼓励他们进行自主的、深入的探索。这种协同效应使得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这些知识的应用和实践,从而实现真正的知识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