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教育技术伦理相关研究的进展*
——基于2000年至2021年的中文核心期刊文献的分析
2024-01-23王敏
王敏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 桂林 541004)
人工智能伦理问题愈来愈受到学术界及其他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欧盟人工智能高级专家组在2018 年12 月发布了全球首个专门针对伦理的规则范本——《可信人工智能伦理指南草案》。近年来,我国对人工智能伦理的重视也上升到国家层面,在《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提出有关人工智能伦理的相关规划。然而,目前“教育元宇宙”的大火更多是资本炒作的结果,充斥着对教育元宇宙的乌托邦式畅想,缺乏对信息化教育伦理建设的深入研究。[1]由此可见,在全球化和智能化的背景下,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即:信息化教育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自身作为特殊文明形态的人文本性,不致因过度世俗化而丧失自身?[2]因此,教育技术必须具备伦理精神,并针对教育技术学科领域的伦理规范和信息化教育伦理进行专门化和全面化的研究内容。就目前而言,在教育领域似乎低估了对教育技术伦理的风险,并且针对教育技术伦理的全面研究也较少。因此,本文采用词频分析法和绘制共词网络图对国内教育技术伦理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思路
关键词是为反映文献主题内容和满足文献检索需要而从文献中选取的词或词组,能够揭示文献的主题信息,是对文献最核心的内容、思想观点和论证方法的提炼和概括。[3]首先,以中国知网为文献检索库,以“主题=教育技术+电教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远程教育技术+人工智能教育+信息化教育+智能化教育AND 主题=伦理+伦理关系+科技伦理+伦理道德+伦理风险或者(题名=教育技术+电教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远程教育技术+人工智能教育+信息化教育+智能化教育 或者 题名=伦理+伦理关系+科技伦理+伦理道德+伦理风险)AND 年Between(2000,2021)AND 核心期刊=Y OR CSSCI 期刊=Y(模糊匹配)”为检索式,检索2000—2021 年我国有关教育技术伦理研究的核心期刊文献,得到203 篇文献,随后剔除不相关文献,最终得到193 篇文献。然后,利用词频分析和共词聚类等研究方法对检索得到的193 篇文献关键词进行分析,进而对我国信息化教育伦理的相关研究进行分类、论述和探讨。
二、研究分析
使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 对193 篇文献进行初步分析,得知发文作者总数为375 人,其中独立作者有312 人;关键词一共有557 个;发文机构总数为217 所。首先,使用Ucinet 软件对193 篇文献进行合作群体分析;其次,使用SATI 软件对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和文献关键词分别进行词频统计,同时构建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和相异矩阵;然后,再分别利用Netdraw 软件和SPSS 软件对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绘制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网络图和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并将高频关键词的相异矩阵导入SPSS 软件,运用多维尺度分析功能绘制关键词类团战略坐标图。
(一)合作群体分析
使用Ucinet 软件对193 篇教育技术伦理研究文献进行合作学术群体分析,根据作者合作次数分析得知目前国内已形成以郑永和、谢娟、任友群、张家年、赵磊磊、赵可云、刘三女牙、黄荣怀、徐宏伟、王康宁等学者为中心的9 类学者凝聚子群,如图1 所示。
图1 教育技术伦理相关研究的发文作者合作网络
(二)词频分析
使用SATI 软件提取193 篇教育技术伦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关键词的词频统计,得到表1,进而分析研究文献的热点。
表1 教育技术伦理相关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
(三)构建共词矩阵、共词网络图
使用SATI 构建教育技术伦理相关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再将共词矩阵导入Ucinet 软件,再利用Netdraw 软件即可得到教育技术伦理相关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网络图,如图2 所示,进而分析各合作群体和合作学术机构之间的研究主题。
图2 教育技术伦理相关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共词网络图
(四)共词聚类分析
运用共词聚类分析对教育技术伦理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类,进而分析研究主题和发展方向。
1.多维尺度分析
将高频关键词的相异矩阵通过SPSS 的多维尺度分析后得到关键词类团战略坐标图,如图3 所示。其中,图中距离中心越近的节点越能代表研究的核心地位,而节点间的距离越近则表明它们之间的相关度越大。
图3 教育技术伦理高频关键词类团战略坐标图
第一象限中的类团具有较高的密度和向心度,该象限的关键词(类团成员)所代表的主题是学科研究中的重点与热点;第二象限中的关键词在研究领域中表现活跃,在其他研究中也受到重视,但内部联系比较松散,是学科研究的分支,虽具有潜发展空间,但不稳定,易演化成其他相关研究主题;第三象限中的研究主题的内部联系紧密,但由于与外部联系不紧密,该象限的研究主题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能因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动力而消失;第四象限中的类团研究主题密度和向心度都较低,是整个领域的边缘主题,内部结构比较松散,研究尚不成熟。[4]
2.系统聚类分析
系统聚类适用于样本数量较小的分析,起初先将每个样本作为一类,然后把最靠近的样本(即距离最小的样本)聚为小类,再将已聚合的小类按其类间距离合并,不断继续下去,最后把全部子类都聚合到一个大类。[5]因此,将前100 个高频关键词矩阵通过SPSS 的系统分析后得到关键词谱系图,之后根据该谱系图,大致可先将这100 个高频关键词分为11 类,如表2 所示。
表2 关键词系统聚类分析
三、研究结论
综上,结合表1(教育技术伦理相关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统计)、表2(关键词系统聚类分析)、图2(教育技术伦理相关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共词网络图)、图3(教育技术伦理高频关键词类团战略坐标图)对193 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已有研究可以分为核心且成熟、核心但不成熟、成熟但处于边缘与不成熟且处于边缘等四种类型的研究,且每一大类中的研究又包含了不同主题的研究。
(一)核心且成熟的研究
1.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伦理问题
该主题主要聚焦于中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涉及的伦理问题,重点关注技术进入教学的价值及其伦理失范问题与伦理实现的路径的相关研究。结合图1 可知,该类研究主题分别形成了以任友群、蒋立兵为中心的两类学术凝聚子群,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教材在信息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以及国内外在高中教育阶段的教材、课程标准和政策针对信息伦理教育的对比研究;针对美国和日本与我国在中小学信息技术伦理教育的异同点进行综述、借鉴与对比研究;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伦理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有研究技术主体应用不当的伦理失范和伦理规约问题、针对教学技术应用存在的伦理问题提出策略的研究、从教育治理角度提出伦理失范现象的解决措施的研究;不同地区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伦理教育的比较研究。该主题的相关研究是信息化教育伦理相关研究中较为成熟且备受重视的研究之一,既借鉴了国外中小学信息伦理教育的经验,又立足于我国的教育实况,对国内外的中小学信息伦理教育的异同点进行了对比研究。
2.教师与信息化教育伦理之间的相关研究
该主题主要聚焦于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教育技术伦理问题,结合图1 可知,该类研究主题分别形成了以黄荣怀、刘磊为中心的学术凝聚子群,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于技术哲学视角的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转变研究,进而规避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风险;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开展智能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伦理态度研究与伦理道德规范研究;当前由于虚拟现实等智能化技术带来的“数字鸿沟”“算法歧视”“偏应试化”等教育伦理困境,[6]对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师德培育的影响和解决路径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资本主义和技术伦理风险导致的智能教育异化对教师的影响与解决研究。从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信息化伦理教育问题的已有研究来看,已有从理论与实践的两种层面开展研究,但是从哲学的角度开展相关研究仍为数不多。
(二)核心但不成熟的研究
这一主题主要聚焦于教师的信息伦理道德素养、日本在信息技术伦理教育等方面对我国的影响和信息化教育生态中信息伦理道德等三方面的研究。
1.在职教师信息伦理道德素养教育
该主题主要聚焦于教师的信息伦理道德素养研究,结合图1 可知,该类研究主题尚未形成学术凝聚子群,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教育伦理培训研究,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的伦理困境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研究,基于技术哲学视角,对“教师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技术问题”,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转变的困境与突破路径开展研究。当前针对在职教师的信息伦理道德素养教育的研究较多,且聚焦在教师培训和解决路径的研究,较少关注在职教师接受信息伦理道德素养教育的意向性及其影响在职教师接受信息伦理道德素养教育的归因研究,因此,有待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
2.日本在信息技术伦理教育方面的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该主题主要聚焦于日本在信息技术伦理教育等方面对我国的影响研究,结合图1 可知,该类研究主题尚未形成学术凝聚子群,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日本高职院校开展技术伦理教育的背景、措施与对我国的启示;日本高等专门学校借鉴美国经验,对技术伦理教育模式进行现代转型的策略研究、日本对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建设的措施对我国的启示。目前日本在信息技术伦理教育等方面对我国的影响研究,一方面通过日本借鉴他国经验的技术伦理教育转型研究对我国的启示,另一方面是日本在本土化伦理规范建设研究对我国的启示,均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缺少系统的论述。因此,该主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
3.信息化教育生态中信息伦理道德研究
该主题主要聚焦于信息化教育生态中信息伦理道德的研究,结合图1 可知,该类研究主题尚未形成学术凝聚子群,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运用现象学教育学、发展伦理学、现代伦理学理论方法构建智慧教育新型伦理观体系[7]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伦理道德的现状、问题与策略研究。从已有研究来看,在这方面的研究处于核心地位,受到了较高的重视,但是缺乏相关研究。同时,从信息化教育生态或信息化教育建设的角度对信息伦理道德展开研究具备一定的难度,需要考虑的维度较多,且需要研究者较为广阔的研究视野,因此,在这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三)成熟但处于边缘的研究
1.高职院校的技术伦理教育
该主题主要聚焦于高职院校的技术伦理教育的研究,结合图1 可知,该类研究主题主要形成了以吴太胜为中心的学术凝聚子群,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高职院校的技术伦理教育课程的建设;技术伦理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意义与路径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伦理道德素养的培养研究和职业教育的技术伦理责任研究。通过上述研究内容可知,技术伦理教育在职业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环节受到了重视,且已有学者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但整体上来看,在这方面的研究学者人数不多,且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本科培养环节,研究不够多元化,有待进一步的拓展研究。
2.智能教育伦理
在智能教育伦理的相关研究中,多数是人工智能教育伦理研究,少数是关于其他技术在教育中的伦理问题的探讨。其中人工智能教育伦理研究又可分为基于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的特点引发的不同层面的伦理问题的研究,以及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风险的相关研究。结合图1 可知,该类研究主题主要形成了以张家年、刘三女牙、郑永和为中心的学术凝聚子群,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在智能教育伦理方面已有相关研究对智能驾驭伦理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提出了研究的展望。但多数智能教育伦理研究是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伦理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人工智能伦理的哲学意蕴、人工智能伦理引发的现实问题与治理路径研究;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分别研究教育人工智能系统的伦理原则、伦理挑战与应对策略;从教育与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的契合逻辑出发研究教育人工智能伦理的构建模式;人工智能教育伦理问题的规约研究;从人的主体性这一视角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伦理展开研究;基于技术哲学理论,从“人-技术-教育”三者关系对人工智能教育伦理展开研究;[8]我国人工智能伦理教育的缺失及对策研究;针对国际权威报告和文件对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伦理框架及实现路径进行研究。
第二,聚焦于基于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的特点引发的角色层面、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伦理问题的研究。例如:技术伦理视域中基于道德物化理论的人工智能教育中人与技术关系的研究;[9]基于技术哲学的人工智能教育伦理实现的可能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问题研究;基于教育数据伦理视角的伦理规约在教育数据安全保障的研究;智能教育的数据伦理规范研究;基于多模态学习分析的智能教育体系中的数据安全和伦理道德规范研究;基于智能情绪感知技术的数据安全和伦理道德方面的研究;基于教学设计中伦理关怀的分析对教学设计的伦理诉求的研究。
第三,聚焦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风险的研究,主要包括: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重哲学视角对智能教育的技术伦理问题进行本质研究,探寻智能教育伦理风险的原点逻辑和治理方法;针对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导致的伦理困境和可能面临的伦理风险的理性抉择研究;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引发的风险预测与深度思考;教育中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与治理研究;人工智能教育的伦理风险的类型与规避策略研究。
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备受学界关注该主题的相关研究文献较多,尽管某些研究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多数研究是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的策略研究,本土化实践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开展。另外,该主题的相关研究处于边缘化地位,内部联系不紧密。因此,针对人工智能教育伦理研究应当注重本国实情开展,且须注意内部之间的交叉研究。
3.网络教育伦理
该主题主要聚焦于网络教育伦理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研究,结合图1 可知,该类研究主题分别形成了以张家年、谢娟为中心的学术凝聚子群,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于网络教育文化视角的教育技术理性研究,即教育技术的伦理意蕴的相关研究;伦理学视域中的网络教育伦理研究;从技术伦理学的视角对教育中技术垄断的原因及对策研究;网络教育中的伦理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及网络教育公平中的伦理问题研究。在该部分的网络教育理论研究中较多关注网络教育的指导理论、教学设计模式以及探究各种Web 技术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即应用的可行性问题,较少深入研究网络教育中的伦理意识、伦理价值、伦理机制、伦理导向的问题,因此研究的拓展空间还较大。
4.职前教师的信息伦理道德素养教育
该主题主要聚焦于师范生信息素养中的信息伦理道德素养研究,结合图1 可知,该类研究主题尚未形成学术凝聚子群,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文科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中的信息伦理维度的调查研究,对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构成要素的分析以及培养建议研究。当前,针对师范生群体开展信息伦理道德素养教育的研究较少,也尚未引起重视。教师担负的时代重任,既向传统的教育伦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又为建构教师伦理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条件。因此,建构教师伦理目前主要从三个视角展开:一是规范伦理学的视角,国家一般给出有关教师伦理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只是原则性的,而对教师进行直接管理的学校,则致力于制定可操作的规范和规定;二是美德伦理学的视角,教师道德人格的养成需要在循环往复的道德实践中实现;三是履行教师使命的现实需要,教师要在行动的结果上,不断地反思,做反思性实践者。
5.教育技术伦理
当前,教育技术伦理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理论层面、内容层面、工具视角和问题解决等四个方面的研究。结合图1 可知,该类研究主题分别形成了以谢娟为中心的学术凝聚子群,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已有文献来看,教育技术伦理的理论与内容研究的相关研究文献还较少,研究还不够深入;且针对我国本土的教育技术伦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研究为数不多。再者,部分研究是基于工具视角,[10]从“人”与“技术”之间的道德关系为切入点展开教育技术伦理研究,而其他视角的相关研究还较少。另一方面,在教育技术伦理的问题解决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教育技术伦理审思、伦理规范和伦理规约的相关研究,主要有针对教育中的技术伦理审思的历史和问题开展的针对性研究;基于马克思技术批判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人工智能教育伦理进行多维度分析与研究;[11]人工智能教学活动中伦理安全问题的理性审视研究;人工智能对教育伦理的挑战的教育的省思研究;智能时代教育数据安全的伦理困境及其规约研究。从整体上看,理论层面的研究较多,但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证研究,多数已有文献最终只是提出了建议或对策,缺少后续的研究,因此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明现有对策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四)不成熟且处于边缘的研究
1.智慧校园的技术算法和技术伦理规范研究
该主题主要聚焦于智慧校园、教育治理与伦理规范之间的相关研究,结合图1 可知,该类研究主题分别形成了以赵磊磊、赵可云为中心的学术凝聚子群,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校园中的技术算法规范和技术伦理规范研究;基于人工智能视域中的教育伦理的教育治理的现实问题与发展路径研究。从已有文献来看,该主题的相关研究较少。在智慧校园的技术规范体系建设中侧重算法和伦理规范,确保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会侵犯个人隐私或不损害教育公共利益。因此,智慧校园与伦理方面的相关研究应当强化顶层设计,充分信息技术在提升教育培训质量、数字伦理治理能力和营造伦理道德环境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以数字化推动信息化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此外,智慧校园的治理主体应明晰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中的数据治理逻辑,从而有效地掌握与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而不是被其所禁锢。基于此,需要强调当前的“智能教育”中的“智能”不是“人类智能”,而是“人工智能”,[12]并且“智能教育”不等于“智慧教育”,只有兼具家国情怀、人文关怀的善行才是智慧。[13]因此,应针对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应用过程中的伦理问题的挖掘、反馈与解决措施,构建人工智能算法的风险机制与伦理监察制度,确保智能技术能被大众规模化的规范性使用,并且在技术的使用过程中自然地达到教育的核心理念,使智慧教育成为可能。
2.教育虚拟社区的伦理规范相关研究
该主题主要聚焦于教育虚拟社区的伦理的相关研究,结合图1 可知,该类研究主题分别形成了以胡凡刚为中心的学术凝聚子群,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伦理学的视角对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伦理品性进行哲学辩思;[14]教育虚拟社区的智慧学科服务模式的伦理规范相关研究;从伦理视角对教育虚拟社区交互行为开展实证研究;对教育虚拟社区助学者的伦理规范进行建构研究;基于欧盟AI 伦理准则,对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的建构研究;构建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提升学习绩效的实证研究;针对教育虚拟社区伦理失范这一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从伦理规范的视角,以教育虚拟社区伦理建设对教育大数据应用进行规范研究;虚拟学习社区伦理规范的作用的实证研究。从整体上来看,教育虚拟社区的伦理规范相关研究的视角几乎是围绕着伦理规范这一视角展开的,其他视角的研究较少。并且缺乏从理论层面对教育虚拟社区的伦理问题展开研究。因此,在该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技术哲学视域中的教育伦理研究
该主题主要聚焦于技术视域下的教育技术伦理问题的相关研究,结合图1 可知,该类研究主题分别形成了以王康宁、徐宏伟为中心的学术凝聚子群,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从教育技术主体视角,对信息化教育的误解进行审视与伦理方面的教育与规避策略研究;基于“自我技术”视域,对教育技术伦理的反思与批判研究;以道家的“道技关系”作为衡量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伦理尺度的标准,进而对教育技术进行的哲学反思研究;从技术批判的角度,探讨教育技术的伦理性,并以技术伦理学为理论基础,对教育技术伦理进行深入研究;对技术哲学视域下的职业教育问题进行审视,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路径,以及在这方面的综述;基于技术哲学视角和工具化理论的技术伦理教育研究;从哲学视角对“技术使用”进行反省与思考以及对职业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的“三重建构”。从整体上来看,从技术哲学视角对信息化教育伦理展开研究的学者与相关文献均较少,且研究视角较为单一,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已有学者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对职业教育的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的技术伦理教育展开研究,且提出了问题的解决路径,为后续其他学科领域在这方面的研究起到了参考价值。
四、讨论与思考
通过对国内信息化教育伦理相关研究进展的分析得知:当前教育技术研究中缺乏伦理研究,基本停留在单纯的技术批判层面去探讨教育技术的现有问题,较少从伦理或教育技术主体道德的视角去审视教育技术存在问题,因此,教育技术的伦理研究缺乏深度。正如技术哲学家汉斯·萨克塞所言:“在技术时代,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面临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伦理问题篇”。[15]尽管国内在信息化教育伦理研究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许多问题仍须解决,当下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土研究。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几点建议为信息化教育伦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从哲学的高度辩证看待教育与技术的关系
马克思的技术批判理论指出技术异化会带来人的异化和教育的异化,技术并不必然向善的方向发展,技术从发明走向成熟都需要经历一个批判的过程。[16]习总书记曾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既源于时代又超越时代”。[17]因此,马克思技术批判理论为信息化教育的向善发展提供了路径和方法,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又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信息化教育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新模式,其核心仍是“促进学习”,因此,我们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马克思技术批判理论为理论基础,将信息化教育伦理的研究重点从“技术”出发回归到“人的学习”,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进而辩证地看待教育与技术的关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教育伦理体系。
(二)加强信息化教育伦理风险的相关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要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和伦理挑战,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以及监管框架”。[18]目前学界在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伦理设计、体系与反思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对人工智能伦理教育与教育技术伦理研究均提供了参考。然而,当前的风险研究大多聚焦于技术方面,主要是将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在金融和信息安全等相关领域进行风险分析与预测,但针对教育领域的风险研究尚为数不多。再者,教育技术伦理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尚未真正建立,相关课程体系的建立呈现滞后的状态,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缺乏教育技术伦理教育和教育技术伦理风险防范意识。因此,教育技术伦理的研究范式、治理原则、实践转化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对于人工智能风险、信息化教育技术伦理风险挑战的应对防范,事关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与人类的命运,需要我们运用哲学的反思、批判,做出审慎恰当的抉择。一方面,要确立信息化教育伦理风险基本原则,作为建构信息化教育伦理体系的“阿基米德支点”。在面对风险、挑战,要避免Herbert Marcuse 学者所言的“技术拜物教”倾向,将伦理、道德等价值因素纳入到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内在体系中,构建具有广泛共识的信息化教育伦理体系。另一方面,建立信息化教育的具体伦理规范。在确立信息化教育伦理风险基本原则的同时,还须制定面向不同群体的具体伦理规范。针对信息化教育建设的关键领域,要研究具体细化的伦理准则,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
(三)培养教师的信息伦理道德素养教育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中提出“将科技伦理教育作为相关专业学科本专科生、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鼓励高等学校开设科技伦理教育相关课程,教育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意识,遵守科技伦理要求”。[19]然而,职前教师与在职教师的信息伦理道德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仍分别处于边缘化地位与不成熟阶段。因此,应将职前教师信息伦理道德素养教育纳入本科学习阶段的课程中,并且将在职教师的信息伦理道德素养教育培训纳入在职人员的入职培训中,同时鼓励职前教师与在职教师积极参与相关的科研任务与学术交流等活动,引导教师逐渐形成信息伦理道德素养。
五、结语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共词聚类分析是通过聚类算法对学科主题词进行划分,从而实现对学科结构的分析研究,而学科内主题词的分布与词的共现关系并不完全成正向相关,所以共词聚类分析中存在聚类不稳定、聚类不完整、成员划分不合理以及容易造成没有意义类团出现等问题。[20]因此,如要更加准确可靠地研究信息化教育伦理的现状与进展,不能仅依赖于软件的统计与分析,需要从多方视角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