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及CIPP评价模型的应用研究

2024-01-23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王佳

办公室业务 2023年23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政治

文/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 王佳

一、构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背景

2020 年四月,教育部联合其他七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文件指出要加快构建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队伍建设体系和评估督导体系,这为加快构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与行动指南,明确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的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人。由此可知,在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意义重大。

在此背景下,全国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改革的试点项目,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日益广泛和深入的实践,对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如何抓住教学评价改革的有利时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特点,理顺内部逻辑,不断优化评价体系,是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高校有待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通过思想引领和专业技能提升相结合,培养德才兼备,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的高素质人才。

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专业课的教学向学生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高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不同专业的专业知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开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因此,有必要对高校课程思政的效果进行合理的教育评价。合理的教育评价对于认清教育方向、建立健全教育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评价的现状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新理念,这是对课程德育的政治提升[2]。从而使思政理论与其他各类学科、课程形成协同效应,不但有利于共同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可以提升专业课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增强专业课教学的吸引力。当前,国内高校大多都已经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积极开展了课程思政的相关实践与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已经获得高校师生的基本认可。但是,大家对于课程思政评价机制的认识和关注还远远不够,高校课程思政评价机制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3]。

首先,部分高校缺乏顶层设计,“课程思政”开展过程碎片化。部分高校对“课程思政”缺乏顶层设计,导致“课程思政”没有有效的实施标准和方案,无法统一在全校范围内有效开展,这就导致有的高校“课程思政”实施过程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实施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授课老师的个人课程情况。其次,部分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主观认识。由于“课程思政”还是新事物,部分高校教师对其认知程度不够,有的教师认为在课堂实施“课程思政”会影响正常的课程教学,影响教学效果,对“课程思政”存在误解。甚至部分高校教师和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是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事情,不属于自己的教学范围,从而放松了在其课堂上的思政渗透。再次,部分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缺乏有效保障。教材是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载体,目前很多高校没有研发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特色教材,这就使得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载体。课堂是“课程思政”的主要阵地,是“课程思政”实施的有力抓手,如果缺乏对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势必会影响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最后,部分高校缺乏完善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难以保障“课程思政”落到实处,从而使“课程思政”沦为口号类的教改运动。

由此可知,由于这些保障条件的缺失,会导致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难以有效落实。

三、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策略

为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应在坚持“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评价课程与评价教师相结合”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构建并健全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4]。针对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课程评价机制。

(一)优化课程学习的考核和评估。坚持将过程评估与最终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已成为共识。过去,过程性考核的主要表现是将学生的学习出勤率、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具体表现纳入总分。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在线出勤、互动和完成实操练习的积极性。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和教学策略不够系统,致使整体性、完整性和整个评价过程不突出,“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在评估和评价过程中,应注意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前预习、课堂表现以及课后作业中。

(二)重视形成性评价推进效果评价。课程思政学习效果评价应注意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单元的思想政治内容和课程的考核和评价,注意掌握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对学生反映的感受和态度的评价。在分析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有必要精心设计思政教育的学习项目,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可操作性,诊断和识别课程思政推进的实际表现,在课程思政学习中取得可衡量的结果。例如,分析一门课程思政设计的典型案例,需要结合案例中反映的问题来评估和思考价值观,在设计和组织思想政治对话栏目的交流和讨论时,学生应注意交流内容的相关性,明确具体的交流主题,从而把握交流的重点,在组织课后思考问题时,要紧密结合职业问题,拓宽思路,深入理解职业教育中道德与技术双课程的目的,并合理设置其在课程总分中的权重。

(三)多个行为主体参与评估。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评估课程的思政效果不仅是教师的责任,而且关系到学生是否具有相应的职业素养、职业使命、职业责任以及学生未来的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关于“培养什么人”的大问题。因此,课程思政成效评价应与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行业评价相结合。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并检查教学内容和组织效果,及时了解学生对具体问题的看法、理解和认可;通过教学评估,学生可以了解针对具体问题的应对措施和策略选择的合理性、合法性;通过行业评估,学生可以了解工作要求,实现价值观塑造、知识掌握和职业素质的有效整合。

四、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CIPP评价模型的应用

(一)CIPP 评价模型简介。CIPP 评价模型是美国学者Stufebeam 在改进泰勒行为目标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该模型将评价的重点从学生转移到整个课程中,打破了只以明确的目标来定义效果的模式。CIPP 评价模型可以全面指导项目评价,特别是那些需要进行很长时间运作并希望不断改进的项目。

(二)CIPP评价模型应用。1.背景评价。背景评价包括两个方面:社会需求和目标定位。(1)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指的是这些课程是否符合我国高校学生的现状要求,是否符合高等教育的需要。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三个指标:思想政治需要、经济发展需要和行业需要。其中思想政治需要把是否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学生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作为重要任务,教师是否积极引导学生热爱国家、党、人民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需要主要是指课程是否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行业需求是研究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教育是否适应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行业的需求。在能力本位的高校教育体系下,课程思政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为重点。(2)目标定位。目标导向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和“明确合理的课程思政目标”两个维度来检验课程思政目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一方面,学校必须落实国家对思想政治人才培养的要求,组织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进行评价,人才培养方案是最基本的依据;另一方面,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制定明确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5]。2.输入评价。输入评估包括条件资源和制度需求。(1)条件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经济资源和教育资源。人力资源主要是指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和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经济资源主要包括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方面的投资、思想政治教育的软硬件设施,以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主要关注学校是否建立了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数据库,教师是否可以便捷地在校外访问课程思政资源。所提供的思政资源是否符合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条件,是否与时俱进,是否汇编和使用了课程思政综合教材等。(2)制度需求。制度需求反映了高校课程思政的制度建设,包括文件的发布、领导小组的建立和监督机制的建立。具体而言,主要是指高校是否已发布相应的课程思政建设文件,学校一二级单位是否有专门的课程思政领导小组,是否建立并完善课程思政教学的监督机制。3.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1)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环节,主要建立了三个层次的指标,即“修订课程标准和教案”“讨论思政教育”和“选择思政案例”。课程标准是教学指导文件,教案是为确保教学顺利进行的教学设计。为了评估该课程的思政教育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实施,首先必须评估教师是否根据该课程的思政教育要求修改了课程标准和教案;各教研室定期组织思政教育研讨会和教学活动,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必须选择既能够解释知识点,又能加强思政教育的案例。选定的案例应围绕家国情怀、政治认同、政治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课程思政的内容进行渗透。(2)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有三个指标:“育人元素融入知识点”“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讨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影响正常教学”。首先,“育人元素融入知识点”指标用于判断教师是否巧妙地将思想政治要素与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做到润物细无声;其次,“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讨论”主要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愿意接受思想政治要素和育人案例,并积极参与问题讨论;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影响正常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改变原有教学内容,而是锦上添花,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应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在原有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基础上增加。(3)教学评价。教师评价是评价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包括两个维度:“思想政治内容评价”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思想政治内容评价不仅评价专业知识,也是对思想政治内容的评价,重点是思想政治与课程相结合;多样化的评估方法是指评估形式不仅使用闭卷考试,还包括其他形式的评估方法从多个角度和形式评估学习结果。4.结果评价。结果评价包括课程评价和课程影响。课程评价是从教师和专家的角度来评价思政教育的发展。教师评价主要关注教师是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并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地改进;专家评价主要由督导进行,以观察教师是否在理论和实践环节按照既定的思政目标和要求进行思政教育。课程影响是从学生和社会的角度评价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学生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接受度,以及学生在课程思政教学后的价值观是否发生明显变化;社会评价主要来自校企合作单位等,这些评价结果可以通过问卷获得。

五、结语

目前,虽然国家引导各高校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但是各高校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同,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到底各高校的“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如何,这就需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也有必要通过“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发现问题,进而进行改进,形成良好的效果。另外,实施“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可以促使高校教师从整体育人角度出发,将多重德育资源融入学校教学过程,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各大高校进行“课程思政”,思政渗透的效果是核心,而思政渗透的关键在评价,加强“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有助于促进思政育人水平,促进“立德树人”的实现。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