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水分管理与化学调控技术浅析
2024-01-23于露
□文/于露
玉米和大豆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对满足我国的粮食需求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种植产量,而且能够有效节约耕地空间。但在种植过程中,部分农民缺乏水分管理与化学调控技术方面的种植常识,本文就通过介绍水分管理与化学调控技术来探讨如何才能够有效实施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一、水分管理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系统中,作物优先在自己的区域吸收水分,玉米带2 行玉米,行距窄,根系多并且集中,对玉米行吸收的水分较多,大豆带植株个体相对偏小,属于直根系,对浅层水分吸收较少,对深层水吸收较多。可见,玉米、大豆植株对土壤水分吸收的不同是土壤水分分布不均的原因之一。同时,玉米带行距窄导致穿透降雨偏少,而大豆带受高大玉米植株影响小,获得的降雨相对较多,导致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水分分布特点有别于单作玉米种植和单作大豆种植。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系统在20~40厘米土层范围的土壤含水量分布为:玉米带<玉豆带间<大豆带,且高于单作种植。带状复合种植水分的利用率高于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种植。
(一)玉米、大豆不同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
玉米播种至出苗期再到拔节期,所消耗的水量并不大。此后,玉米将进入加速生长阶段,此时耗水量会逐渐增大;抽雄至籽粒形成期,植株代谢旺盛,需水量达到顶峰,日耗水量达3.5 立方米/亩。因此,在玉米拔节期至抽雄期视田间土壤墒情及时补充水分[1]。从籽粒形成期到蜡熟期,这一过程对玉米的产量起着关键作用,此时一旦发生干旱,可能导致籽粒粒重下降,影响玉米的总体收获。蜡熟期到完熟期,籽粒进入干燥脱水过程,此时需水量较小。
在大豆生长的早期,植株对水分的需求量大约占总需求量的1/3。随着植株的生长,对水分的需求量会逐渐增加,直到达到生长中期,对水分的需求量将超过总需求量的一半。在大豆生育后期到成熟期,需水量则会逐渐减少。
(二)灌溉技术
漫灌是一种比较粗放的灌水方式,操作比较简单,投入的劳动力和设备较少。但漫灌对土地冲击大,容易造成土壤和肥料的流失。在生产上,西北及黄淮海地区采用漫灌方式较普遍,如西北地区,每年会引用黄河水对地块进行两次漫灌。第一次是在每年4 月上旬,播种之前引用黄河水漫灌地块,待土壤墒情适宜后开展播种工作;第二次是在每年7 月上旬的玉米大喇叭口期和大豆分枝初花期,此时漫灌可以同时满足玉米、大豆对水分的大量需求。黄淮海地区,在墒情较差的地块,一般会在播种前进行漫灌造墒,待墒情适宜再进行播种,后期一般无须漫灌。
滴灌技术在西北地区使用较为普遍。由于该地区播种季节风大,通常在播种时随播种机将滴灌带浅埋在作物旁约5 厘米处,浅埋深度约为3 厘米。为防止堵塞现象发生,一般选用内镶嵌式滴灌带,浅埋时滴头向下。进行灌溉时如遇部分滴灌带浅埋过深影响通水,可以通过人工向上提拉滴灌带。每条滴灌带与主管连接处安有控制开关,便于后期通过滴灌带对不同作物追施肥料,如给玉米追施氮肥时,必须关上大豆滴灌带的开关。根据作物需水规律,一般在播后苗前、玉米拔节期(大豆分枝期)、玉米大喇叭口期(大豆开花结荚期)和玉米灌浆期(大豆鼓粒期)进行滴灌作业。
喷灌技术在黄淮海、西北地区应用较多。在安装固定式喷灌的地块,尽量让喷灌装置位于大豆行间,避免后期喷灌时受玉米株高的影响。对于移动式、半移动式喷灌,使用方式与单作大田方式相同。针对墒情不好的地块,播种时应先喷灌造墒,墒情合适再进行播种。
(三)排水(涝)技术
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时,要充分考虑不同作物的最低耐淹水深和耐淹时间。作物生长的中后期,全田的淹水深度不能超过10 厘米,淹水时间不能超过1.5 天。根据玉米、大豆的最低耐渍深度和耐淹时间,作物生长中后期的耐渍深度要低于40厘米,耐渍时间不能超过4天。
二、化学调控技术
(一)玉米化控降高技术
1.使用原则。适用于风大、易倒伏的地区和水肥条件较好、生长偏旺、种植密度大、品种易倒伏、对大豆遮阴严重的田块。
2.常用化控药剂类型及化控方法。玉米健壮素的主要成分为2-氯乙基,一般可降低株高20~30 厘米,降低穗位高15厘米左右,促进根系生长,从而增强植株的抗倒能力。在7~10 片展开叶用药最为适宜;每亩用30毫升药剂对水20千克,均匀喷施于上部叶片即可。
金得乐的主要成分为乙烯类激素物质,能够降低穗高15~20厘米,既抗倒又能减少对大豆的遮阴。一般在玉米6~8片展开叶时,用30毫升对水15~20千克/亩喷雾。
玉黄金主要通过降低穗高和株高而抗倒,减少对大豆的遮阴,降低玉米空秆和秃尖。一般在玉米生长到6~9 片展开叶时用20 毫升玉黄金对水30 千克/亩稀释后,均匀喷洒在玉米叶片上。
(二)大豆控旺防倒技术
1.大豆旺长的田间表现。在大豆生长过程中,如遇氮素营养过多、密度过大、温度过高、光照不足等情况,往往会造成地上部植株营养器官过度生长、植株贪青、落花落荚、瘪荚多,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大豆旺长大多发生在开花结荚阶段,由于叶片密度大,叶片之间重叠性高,导致光合速率下降而造成减产。对此,在大豆6~7片叶时用多效唑15克对水15千克喷施,控苗旺长,达到苗健苗壮的目的[2]。
2.大豆倒伏的田间表现。复合种植时的大豆,苗期会受到玉米植株的遮阴,导致大豆节间过度伸长、茎秆变细、木质素含量下降、强度降低,极易发生倒伏。苗期发生倒伏的大豆容易感染病虫害,死苗率高,导致基本苗严重不足,后期机械化收获困难,损失率极高。
带状间作大豆与玉米同时播种,自播种后的40~50天开始,玉米会对大豆构成遮阴,直至收获。在此期间,间作大豆能接收的光照只有单作种植的40%左右,荫蔽会促使大豆株高增加,茎秆强度降低,后期容易发生倒伏,造成机收困难。
3.化学控旺防倒、增荚保产技术。目前生产中应用于大豆控旺防倒的生长调节剂主要为烯效唑或胺鲜酯。烯效唑具有强烈的生长调节功能。烯效唑被植物茎叶和根部吸收后,可抑制植株的纵向生长,一般可降低株高15~20 厘米,防止植株旺长。烯效性纯品能溶于丙酮、甲醇、乙酸乙酯等多种有机溶剂,但难溶于水。生产上使用的烯效唑一般为含量5%的可湿性粉剂。烯效唑的使用通常有拌种和叶面喷施两种方式。
胺鲜酯的主要成分为叔胺类活性物质,能够促进植株的光合速率,从而提高大豆的开花数和结荚数,促使大豆结荚饱满。胺鲜酯一般选择在大豆初花期或结荚期时喷施,用浓度为60 毫克/升98%的胺鲜酯可湿性粉剂,每亩喷施30~4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