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兴国调查的实践
2024-01-23高增忠樊勇亮
高增忠 樊勇亮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也是改进工作作风,提高领导水平的重要途径。1930年10月,毛泽东在新喻县(今江西省新余市)罗坊镇彭家洲,找了从兴国送来当红军的八个农民,开了一个星期的调查会,这就是著名的“兴国调查会”,为全党理论联系实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树立了光辉典范。
大家也许会问,兴国不是在赣南吗?毛泽东的兴国调查会怎么会在地处赣西的新余罗坊召开?这就是兴国调查的特殊性。它是毛泽东一生唯一的异地调查会。
一、兴国调查在新余
翻开《兴国调查》这本书,在序言中,可以看到这么一段话:“一九三〇年九月,红军第一方面军从打长沙回到江西,十月初打开吉安,进到袁水流域,兴国送来了许多农民来当红军,我趁此机会作了一个兴国第十区即永丰区的调查。找了傅济庭、李昌英、温奉章、陈侦山、钟得五、黄大春、陈北平、雷汉香八个人开调查会。调查的时间是一九三〇年十月底,开会的地点是新喻县之罗坊,开了一个星期的调查会。”
这段话,详细记录了兴国调查会的时间、地点、对象、内容、经过。也就是1930年10月,毛泽东正在新余罗坊主持召开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委联席会议之时,恰逢兴国七百多位农民作为红军预备队,跟随红军来到罗坊镇彭家洲。10月29日,也就是在罗坊会议即将结束的时候,时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兼总前委书记的毛泽东,从这些人中,找了兴国县永丰区的傅济庭、李昌英、温奉章、陈侦山、钟得五、黄大春、陈北平、雷汉香等八人,在会议不远处的彭家洲召开了一个星期的调查会。
二、兴国调查对象的选择
参加毛泽东兴国调查会的对象,是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秘书长古柏根据毛泽东的要求,从前来当红军的七百多人中选择的。毛泽东在新余罗坊开调查会,为什么没有选择新余当地的农民作为调查对象?而是选择了兴国县,更具体要求来自兴国县永丰区(十区)的八位农民?一是地域要有代表性。因为“这一区(兴国县永丰区)界在兴(国)、赣(县)、万(安)之交,明白了这一区,赣、万二县也就相差不远,整个赣南土地斗争的情况也都相差不远”。二是人员要有代表性。这八个人分别来自兴国县永丰区不同的乡。其中来自一乡、三乡各有三人,二乡、四乡各有一人。并且这八人中,除李昌英外,其余七人是红军预备队干部。而当时的新余,无论是革命形势,还是土地分配,还不具备典型性。
那这八个人在新余参加调查会,是事先通知,毛泽东要在新余召开调查会,由兴国特意选送来的吗?我们可以先从他们的另一个身份——红军预备队员说起,其实他们的目的地最早是吉安。红一方面军于1930年10月4日胜利攻占吉安后,兴国开始扩红,组织了七百多位农民作为红军预备队,于10月14日从兴国县永丰区出发,先在县城陈家祠集中,经兴国县高兴-老营盘-吉安陂头-值夏,到达吉安;而此时,红一方面軍已撤离吉安,沿赣江北上到达峡江,这七百人又义无反顾再出发,经吉水、三曲滩,到达峡江;又发现红军已撤至新余罗坊。于是他们继续追赶红军的脚步,经过11天的长途跋涉,于10月25日下午才在新余罗坊与红军会合。
所以兴国调查会在新余,是一个历史的机缘,而不是事先的安排。如果这七百多位兴国农民意志不坚定,半途而废,打道回府;如果罗坊会议不是因争论时间长达一个星期,毛泽东的兴国调查会就不可能在新余召开。
调查会召开的地点是离罗坊会议召开地二公里远的彭家洲一家木器行。调查会从1930年10月29日开始,11月4日结束,一共进行了一星期。本来毛泽东一共准备了十一个内容,但只完成了七个,还有四个没完成,分别是:没有调查儿童和妇女状况,没有调查交易状况和物价比较,没有调查土地分配后农业生产的状况,也没有调查文化状况。
毛泽东说:这些本来是要调查的,因为敌人对罗坊进攻了,红军决定诱敌深入的方针,我们的调查会只得结束。
1931年1月,毛泽东利用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的间隙,在宁都小布将在新余访谈的记录,整理成书,最初的名字是《典型调查:八个家庭》,1941年收录汇编《农村调查》文集时,根据调查内容改为《兴国调查》。如果以开会的地点来命名的话,可以称为“新喻调查”或“罗坊调查”。
三、毛泽东为什么要作兴国调查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是第一位进行系统中国农村调查的领导人,他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作出了重大贡献。兴国调查前,毛泽东曾经进行了长沙等五县调查,永新、宁冈调查,寻乌调查。每个调查,毛泽东都有明确的目的,通过调查,也解决了许多问题。那他为什么接着要作兴国调查呢?
在《兴国调查》的序言中,毛泽东写道:“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坐在房子里想象的东西,和看到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决不是具体情况。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危险的。过去红色区域弄出了许多错误,都是党的指导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原故,所以详细的科学的实际调查,乃非常之必需。”
具体来分析,最重要的当然是革命道路探索的需要,但最紧迫的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继续寻乌调查未完成的内容。寻乌调查对象选择的是寻乌县城,调查的重点是商业贸易,对农村旧有的土地关系、土地分配、斗争中各阶级的表现虽然作了调查,但毛泽东认为不彻底不深入。同时还有许多未了解清楚的问题,需要加深。
(二)土地政策调整完善的需要。1929年4月,在《井冈山土地法》基础上,颁布实施的《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和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改变,新的土地政策执行一年半后需要如何调整?有什么经验教训?需要进一步了解。
(三)反“围剿”战略方针的制定和执行的需要。毛泽东于1930年6月率部从福建汀州出发,转战江西、湖南,再回到袁水流域,时间已是10月底。运动战中的毛泽东,迫切想了解他离开四个多月后的根据地的情况。此时的红军,面对国民党十万大军的重兵“围剿”,如何反“围剿”?红军内部争论十分激烈。要反对“夹江而阵”“御敌于根据地之外”等错误观点,确立“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需要有力的说服理由和依据。
四、兴国调查解决了什么问题
毛泽东在《兴国调查》中写道:“这次调查,一般说来仍不是很深入的,但较之我历次调查要深入些。第一,做了八个家庭的调查,这是我从来没有做过的,其实没有这种调查,就没有农村的基本概念。第二,调查了各阶级在土地斗争中的表现。这是我在寻乌调查中做了而没有做得完全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总结与纠正了过去的一些认识与做法。使毛泽东对中国农村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的了解和中国国情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毛泽东在《关于农村调查》中写道:“贫农与雇农的问题,是在兴国调查之后才弄清楚的,那时才使我知道贫农团在分配土地过程中的重要性”“地主人口不过百分之一,富农人口不过百分之五,而贫农、中农人口则占百分之八十。一方面以百分之六的人口占有土地百分之八十,另方面以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则仅占有土地百分之二十。因此得出的结论,只有两个字:革命。因而也益增革命的信心,相信这个革命是能获得百分之八十以上人民的拥护和赞助的”。
(二)加深了对根据地情况的了解和发现。进一步印证了“诱敌深入”战略,甚至“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性。毛泽东指出:调查对根据地内的情况的深入了解和发掘,对于诱敌深入,打破敌人的进攻起了重大的作用。兴国调查“为尔后的反‘围剿’战略行动作了准备”。
(三)明确了农村各阶级思想政治工作路线,为土地革命总路线的完善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了分析农村中的各阶级,毛泽东首先将其分为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手工工人、小商人、游民八个阶级,然后又对其中的每个阶级再次分类,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了解和分析,毛泽东得出如下结论:
1.兴国永丰区的地主全都是反革命的,富农中三分之二是反革命,因而地主富农是土地革命中最主要打击对象。
2.中农阶级在土地革命中是得利的。因而,这个阶级在革命和斗争中的表现也是非常积极的。调查中,毛泽东了解到,通过革命,中农经济上是受益的,一是分了地,因为中农占20%人口,而土地仅占15%,总体上可以多分到地;二是买牛便宜了;三是娶老婆不要钱了,过去彩礼太高,结个婚可能就变成贫农了,现在婚姻自由,不要钱了;四是打倒了地主富农,逢年过节不需要去送礼了。同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政治上受益了,过去没有话语权,现在可以参与管理(只是参与,不是主持,这是与贫农不同)。
3.贫农是土地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是革命的坚定赞成者、支持者和参与者。因为贫农是农村土地革命中获益最多的阶层。经济上有11项好处:最根本的就是分了田,其他的是分了山、分了粮、不要还旧债、吃便宜米、娶老婆不要钱、可以多吃肉、牛价便宜、应酬废弃、没有烟赌。政治上,这是最主要的,就是取得了政权。贫农是农村政权的主干,成了农村中的指导阶级。
4.手工工人是有充分的革命要求的。因为从经济状况上,百分之八十是欠债的,并且手工工人组织比较健全,组织这个阶级进行革命是有着特殊的优势的。
5.商人阶层对于革命的态度是和他们的财产层级密切相关联的。对此,应该采取不同的方针和策略,但是切忌出现过激的“左”的政策。
6.游民阶级在革命中也是得了很多利益的。因此,游民对于革命一般也是持很欢迎、很支持的态度的。
概括来说,通过斗争中各阶级表现的调查,毛泽东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农村基本概念的了解,得出正确的阶级估量,明确了中国革命依靠、团结、孤立、打击的对象,明确了农村各阶级的思想政治工作路线,为党制定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提供了科学依据,印证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主张和科学论断。这个总路线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四)提出并回答了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问题。有意思的是,毛泽东在调查苏维埃政权建设时,还提出了当时政府人员存在的“四风”问题:
第一、是官僚主义,摆架子,不喜欢接近群众。群众有人走到政府里去问他们的事情时,政府办事人欢喜呢,答他们一两句,不欢喜呢,理也不理,还要说他们“吵乱子”。
第二、是没收了反动派的东西,不发予贫民,拿了卖钱。向政府里头讲不起话的买不到手,有情面讲得起几句话的才买得到。并且既然出卖,就要比较有钱的人才能买到,雇农及极穷贫农当然无分。
第三、是調女子到政府办事。乡政府总有一个二个女子,区政府总有三个四个女子。(通过革命,妇女解放)女子办事是好的,但政府的取舍不对。生得不好看,会说话会办事的也不要,生得好看,不会说话不会办事也要她。乡政府的人下村开会时,也是一样,漂亮的女子他就和她讲话,不漂亮的,话也不和她讲。
第四、这是最大的一项,就是不顾民意。政府委员由少数人定了就是,代表大会选举只是形式。有一次主席说赞成某人的举手,有些人不举手,主席就指不举手的说他是AB团。有一次主席对不举手的怒目诘问为什么不举手。再有,就是一定要共产党员才能在政府办事,不是共产党员,即使是群众领袖,也不能到政府办事。
对于这些问题,毛泽东向到会人说,这些坏事是土地革命初期的状况,原因之一是区政府成份不大好,将来都要改变的,这些坏事是不对的。
(作者单位均系新余市博物馆)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