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专业英语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
2024-01-22胡生琴赵泓洋
胡生琴,童 斌,赵泓洋
(1.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句容 212400;2.伦敦大学学院,伦敦 WC1E 6BT)
目前,我国茶产业的产量和消费总量已居世界首位。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2021 年发布的《关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茶产业对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1]。我国很多农业类院校开设的茶学专业为茶产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全球化的形势下,茶学专业不仅担负着培养“懂茶学、通英文”的新型国际化茶学人才的使命,而且在茶产品开发利用、茶文化研究与传播等方面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在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播中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专业英语即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是指某一特定专业,如茶学、通讯、材料等所涉及的英语语言以及专业文化。它包括特定的语言结构、词汇、特殊的技能和适当的专业常识。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可以获取本专业所需要的信息,把握国外行业发展脉络和趋势,可以提高学生在职业岗位上英语的应用与交流能力,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是我国大多数茶学专业必修的综合性课程,它涉及内容广泛,专业性比较强,由10 个单元组成:绪论、茶历史、茶文化、茶树栽培与育种、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加工与机械、茶叶审评、茶与健康、茶叶市场与营销和学位论文写作[2]。为了更好地培养茶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文化交流能力,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师曾先后引入案例教学法、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翻转课堂式教学法等,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3,4]。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方法在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能力和文化、贸易交流能力等方面作用有限。因此,在深入研究高职院校茶学专业英语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引入其他教学模式来提高茶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已成为必然要求。
一、茶学专业英语课程现状分析
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结构较复杂,其教学内容难以与大学通用英语完全融合。目前,虽然许多农业高职院校涉茶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因为该课程涉及专业方向比较多,所以导致学生学习比较吃力,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效果不理想。目前该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模式实效性不强
目前大部分农业高职院校的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弊端,其核心问题便是教学模式过于陈旧。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是使用第二语言来讲授专业知识的一门课程,绝大多数的教师仍用传统的英语——中文交替模式授课。这种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为目标,教师主动讲课,学生被动听课,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感受,而且因为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茶学专业英语的词汇又比较生僻,相当一部分学生听得似懂非懂,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提升。
(二)专业教师不充足
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是一门以英语为载体,综合历史、文化、食品化学、食品加工、生物技术、机械等多领域知识的课程。该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知识面广、专业背景强大,但目前大部分教师一般都是深耕于自己的专业方向,其他领域的知识则相对薄弱。
担任茶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师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茶学专业专任教师。这类教师对茶叶知识掌握熟练,但很多教师在英语知识方面却是弱项,在英语口语发音及语法讲解上表现得底气不足、能力有限。第二类是讲授基础英语的教师。这类教师大多数毕业于外国语学院,英语基础知识扎实,但没有学习过茶叶知识,对于茶叶历史、茶叶生产与加工和茶文化等知识点是一知半解。第三类是茶叶专业兼课教师。这类教师大多数没有进行过茶叶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只是参加过一些培训,获得了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同时也掌握一些基础英语知识,对于茶叶专业英语知识点的讲解显得力不从心。此外,授课的教师大多为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讲师,上课经验不足,或者缺乏教学团队合作意识。因此,茶学专业英语课程师资力量明显不足,亟需“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三)实践教学不充分
目前,相当一部分农业高职院校茶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都是教师一味地按照课本上的内容逐个单元讲解,缺乏实践性。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往往都是对教材上的茶学知识进行翻译,更多的关注翻译和写作,听、说、读、看等语言技能的训练比较欠缺。对于学生已经相对熟悉的专业知识,教师照本宣科地用英语再讲一次,难免会让学生觉得乏味,也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欠佳。
综上所述,农业高职院校茶学专业英语课程在教学模式、师资力量、教学实践等方面已经呈现出比较严重的弊端,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到了整个茶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终会导致茶学行业技能型人才的“产销”严重不平衡。
二、茶学专业英语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
“项目”一词最初在教育领域内的应用出现在美国。项目教学法在国外各学段教学中已实施多年,取得了丰富的教学成果[5]。但项目化教学,尤其是项目化大学英语教学在中国仍处于探索阶段[6]。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职英语,包括高职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模式得到了更多的应用与推广。国内外诸多项目化教学改革表明,在茶学专业英语课程中引入项目化教学模式可行而且必要。在农业高职院校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结合茶叶行业岗位设置情况和茶学专业英语课程的特点,对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明确课程目标,提出项目化设计思路,多种教学手段应用于课程组织实施,并设计配套考核评价方案,最终形成适合高职院校茶学专业英语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方案。本文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教材(中国轻工业“十三五”规划教材)Unit 3 Tea Culture为例,阐述基于单元主题的茶学专业英语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项目化教学设计
1.确定核心知识
核心知识包含关键概念以及概念下的知识点,从而形成本单元的知识体系。Tea Culture这个话题属于概念性知识,学生不仅要知道Tea Culture的概念特点,而且还要在真实的语境中通过阅读、交流、思辨、合作和实践等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了解和掌握茶经、中国和日本的茶道以及英国、俄罗斯和印度的茶文化,这是本单元的核心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明确该单元核心知识和技能,既有利于学生正确解读课文文本,又有利于学生探索单元主题。
2.制定项目方案
规划方案是顺利开展项目化教学的重要前提,包括目标设定、步骤实施、分工合作等。教师根据本单元的六个课时及相应的内容,制定了学习目标(表1)和实施步骤(图1)。
图1 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步骤
表1 单元项目学习目标
教师应以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英语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就业岗位中出现的一般英语交际活动为线索,设计科学合理的“项目”,将语言知识和技能融合到项目任务中,构建真实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围绕“做中学”[7],使学习过程始终以项目为载体,对项目的解决展开思考和探究,以达到学生语言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同步发展。
教学模块可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来设计:课前主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课后进一步拓展巩固。这种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一体化教学设计能综合提高学生资料查阅、英语书面及口语表达、团队沟通合作和PPT制作等多方面的能力。首先,课前分组准备: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将学生合理分成六个小组,每组选取六个子话题中的一个话题进行准备,资料主要选取有代表性的饮茶风俗和文化。教师至少要提前一周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将相关文献、学习资料、视频等上传到班级学习群,以便学生自学、答疑、组内交流使用。其次,课中演讲展示: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小组进行15 min 左右的茶文化PPT 英文汇报演讲,也可同时辅助以茶艺表演。演讲汇报结束后,师生就小组汇报内容进行自由提问、答疑和探讨。最后,课后拓展巩固: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针对本单元重点知识和演讲展示中出现的问题、讨论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及查漏补缺,并且对课堂上没能解决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完善。每个小组的课堂PPT汇报演讲、提问和答疑、课后总结报告都作为评价计分参考项。
3.明确项目分工
本单元共计授课6课时,教师提前7~10 d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学习小组,注意分组时兼顾学生的爱好、能力特征等。组内学生自行选举组长、分工进行资料收集、海报绘制、视频拍摄、PPT 制作、英文演讲及茶艺表演等组内工作。教师要根据各组的任务情况协调搭配,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的一个小组中进行学习,构建和谐的学生学习共同体,并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每个组员都要清晰知道自己担负的职责和应该完成的任务,积极主动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六个小组分别围绕茶经、中国茶艺、日本茶道、英式下午茶、印度与俄罗斯茶文化六个主题开展后续活动,组内分工见表2。
表2 小组成员角色分工及职责
4.制作项目产品
学生围绕核心概念,根据自己承担的组内职责,各自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加工。本单元中各项目小组需要完成的任务形式是视频制作、海报绘制、PPT制作与汇报,可以增加茶艺表演、采茶戏等(可加分)。所有项目活动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六个小组根据各自小组任务在课前7~10 d 同时展开信息搜集、视频拍摄和PPT制作等活动,在教学推进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各自的产品。
5.展示项目成果
PPT的完善、呈现与课时同步。教师根据课时推进情况,安排不同的课时让各项目小组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各项目小组采用PPT形式展示汇报本组搜集、整理、加工的小组主题信息。
项目成果展示不仅检查了学生对单元主题意义的理解程度,而且为他们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平台,让他们了解自身的短板,从而进行有的放矢地调整与优化。在展示过程中,没有展示任务的小组成员们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成果分享,同时吸收他们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项目产品,以便以更高质量呈现本组的学习成果。
项目成果展示既是学生展示特色、获取反馈和建立自信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运用英语综合表达专业知识思维成果的过程。项目成果展示不是本次项目化教学的终结,而是学生交流、合作、创新和改进的又一个平台。通过项目成果的展示和学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掌握项目的主题和单元的主题。
6.评估项目任务
建立评价体系是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为学生制作的成果常常有欠缺,还需经过教师测评、小组互评和组内自评等方式让学生明白自身不完善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与改进,提升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在小组实施项目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在各个项目的能力训练任务表中皆有体现,分为教师测评和学生互评。在每个项目小组展示成果时,其他小组均要对其进行评价,评价要素包含内容、形式、语法、创新和英语能力5个方面,各占20%的比重。总得分中,教师评分占比60%,小组评分占比40%。在每个小组查找资料、进行讨论、分工合作时,本小组的每位组员也要对小组内的其他组员进行评价,评价要素和比重分别为个人参与40%、方案设计25%、团队合作25%、遵守纪律10%。总得分中,教师评分、组长评分和其他组员平均分的占比分别为50%、30%和20%。一个项目中各个任务总得分的平均分就是该项目小组各组员的项目得分。这种评价机制,既提高了学生参与项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对学生的参与活动起到了监督和保证作用。
在每个项目评估结束以后,师生都要回顾项目历程,反思进步和不足。对实践反思是项目化教学取得进步的关键[8]。通过反思,教师对单元整体教学和学生发展方向有了新认识、新体验;学生见证了自己的收获和成长,并为下一个项目做好积极的准备。
(二)项目化教学团队的组建
茶学专业英语虽然是一门英语课程,但教学内容涉及茶历史与文化、茶树生理、茶叶生化、茶叶加工、茶叶品质形成、茶叶健康功效、市场营销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为使每个项目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能够尽可能传授给学生,实行了主讲教师+助讲教师相结合的教师组合授课模式,即以主讲教师授课为主,涉及主讲教师弱项或专业方向很强的教学内容时,邀请助讲教师授课。主讲教师和助讲教师在课前充分研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每个项目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茶历史、茶文化、茶叶市场与营销这些单元的项目内容时,邀请茶学专业(茶文化与贸易方向)的教师为助讲教师;在教授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加工与机械内容时,邀请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为助讲教师。主讲和助讲教师全程用英语由浅入深地讲授相关专业知识,这种讲授模式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主讲+助讲的讲授模式,每位教师讲授自己最擅长的内容,还能介绍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情况,有利于发挥各自所长。同时“混编”教学团队的建立有效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升。
(三)项目化教学情境的创设
语用能力的提高需要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反复实践。在专业英语的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选择贴近茶学专业学生生活和岗位需求的话题,创设交际情境,突出职场情境中的语言应用,注重对学生听、说、读、看、写、译等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引导学生将英语语言知识转化为英语应用能力。例如,在完成Unit 4“茶树栽培与育种”项目时,教师可以将教学活动设置于茶园,在真实的情境中让承担该项目的学生用真实材料讲解茶树各部位的英语名称、不同茶树品种的特征性状等;在完成Unit 6“茶叶加工与机械”项目时,教师可以将教学活动安排在制茶室,让承担该项目的学生用英语为其他学生讲解茶叶加工机械的名称、六大茶类加工的关键步骤,以及加工过程中茶叶主要的品质成分变化等。其他学生根据项目主讲学生的讲解以及教师的补充说明,同时进行茶叶加工制作体验;在完成Unit 7“茶叶质量评价”项目时,承担该项目的学生可以把六大茶类中的代表品种以及不同品质的水,如山泉水、井水、自来水等带到品茶室,在课程推进过程中进行冲泡展示、审评操作,同时用英语进行解说,然后请其他学生品饮,并在真实感官体验的基础上用英语审评茶叶品质。通过各种职场情境任务的科学设计与有效实施,学生用英语表达提高了专业词汇使用的准确性和丰富性。相关词语的不断复现,也帮助学生提高了词汇运用的熟练度,从而实现专业英语的活学活用。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营造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不断探索与反思的良好氛围。
三、结束语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项目化教学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实践性、应用性、趣味性等特点。项目化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让课堂教学突出了新的三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任务为中心,以探究实践为中心”。茶学专业英语课程开展项目化教学,为教师提供了一条教学改革的新路径,能够让学生不仅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深入学习,而且能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开展互动交流,在实施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项目活动中将学习空间扩展到课外甚至校外,让课堂内外有机衔接,使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能力打造相融合,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增强了学生英语语言的实践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