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止呕方穴位贴敷治疗二甲双胍引起胃肠道反应疗效观察*
2024-01-22冯霞
冯 霞
绍兴市柯桥区中医医院 浙江绍兴 312030
糖尿病在临床中较为普遍,2 型糖尿病患者在我国呈逐年递增趋势,二甲双胍具有心脑血管保护、降低体重、降血糖、增加胰岛素敏感度的特点,所以作为一线用药被应用于临床中[1]。但相关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常使患者出现皮疹、腹泻、心悸、胃胀、乳酸中毒、潮热等不良反应,以消化道症状尤为突出[2]。近年来,随着临床对中医理论的重视,中医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包括内服外敷药、针灸等手段[3]。笔者运用半夏止呕方穴位贴敷进行干预,探讨其对二甲双胍引起胃肠道反应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60 例于2020 年6 月~2021 年6 月在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18~57岁,平均年龄(40.13±10.09)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23.37±2.61)。对照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18~60 岁,平均年龄(39.67±10.47)岁;平均BMI(24.16±3.63)。两组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①初次服用二甲双胍后出现胃肠道反应,经《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4]评分,分数>10 分的患者;②有良好的治疗依从性者;③能接受后期随访调查者。
1.3 排除标准:①服用除二甲双胍外的其他胃肠系统治疗药物者;②对治疗药物过敏者;③合并心血管严重病变或精神异常者;④处于妊娠或哺乳期者;⑤病历资料缺失者。
1.4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需要服用二甲双胍片(生产厂家: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0106、H20023370;规格:0.25g×48 片、0.5g×20 片)0.5~2.0g/d,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于餐后30min 后用药。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指导患者规律用药,并综合给予糖尿病饮食、运动及健康宣教,减轻胃肠道反应。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半夏止呕方贴敷治疗,具体为:将半夏、柿蒂、丁香各1g 研磨成粉,并用生姜汁搅拌成糊状,将其分成3 份,分别贴敷于神阙穴、双侧内关穴,最后使用手术敷贴进行固定,1 天1 次。两组均连续治疗7d。
1.5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参考《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制定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是指治疗后的证候积分减少在75%以上,有效是指证候积分减少在50%以上,无效是指证候积分减少低于5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②恶心呕吐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恶心呕吐持续天数、平均每天呕吐次数、平均每次呕吐量。③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从一般状态、生理机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精神健康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生活质量与SF-36评分呈正相关。
1.6 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 22.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2.2 两组恶心呕吐情况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恶心呕吐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恶心呕吐情况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30 30恶心呕吐持续天数(d)2.31±1.08#2.85±1.33平均每天呕吐次数(次)1.07±0.93#1.72±0.72平均每次呕吐量(mL)40.03±2.34#45.01±2.19
2.3 两组SF-36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SF-36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SF-36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社会功能88.16±8.54#81.37±7.32例数30 30一般状态54.62±8.71#43.16±8.02躯体疼痛56.35±10.28#49.62±9.68生理机能85.76±22.09#74.31±18.32生理职能84.02±12.92#76.31±11.04情感职能82.56±9.68#72.64±9.62精神健康64.79±9.36#59.34±9.57
3 讨论
临床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对胃肠道有较大影响,常常使患者消化不良而引起胃肠道反应,大大限制了二甲双胍的应用[5]。国内外学者认为二甲双胍影响胃肠功能的机制主要为[6]:刺激消化道黏膜,进而出现恶心呕吐现象;对肠促胰素、5-羟色胺、胆汁酸代谢的抑制作用所致。因此,临床多通过调整二甲双胍剂量缓解恶心呕吐症状。中医学认为,二甲双胍性寒凉滋腻,对胃肠的刺激性使机体血浆中的胃动素含量显著增加,导致寒凝中脘、脾胃素虚、胃气通降无力,最终引发恶心呕吐症状[7]。故治疗以燥利湿邪、行气降气、温脾通阳为主[8]。穴位贴敷通过经络调整机体平衡,具有无痛、简便和安全的特点,在胃肠疾病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本研究显示,经半夏止呕方穴位贴敷治疗后,其恶心呕吐持续天数、呕吐次数及呕吐量明显减少。这是因为,半夏止呕方穴位贴敷通过中药贴敷刺激患者的神阙穴、内关穴,具有行气止痛、健脾消食、温胃散寒、行水降气的功效。半夏止呕方由半夏、柿蒂、丁香研磨制成。其中,半夏具有较强的降逆止呕功效,可通过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治疗胸脘痞闷、呕吐反胃、梅核气等[9];柿蒂性平和、味苦降泄,善降胃气,主治呃逆,故由胃气上逆所引起的恶心呕吐均可医治;丁香性温和,具有降逆、暖肾之功效,主治反胃、呕吐、呃逆等。患者治疗后,其一般状态、生理机能、精神健康、躯体疼痛等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这是因为药物贴敷使穴位处的毛细血管呈明显扩张趋势,改善了局部的血液微循环,进而改善全身。此外,神阙穴位于脐中,此穴位与全身经脉相连,为经脉总枢,通过对神阙穴的贴敷可迅速作用于全身脏腑,从而起到升清降浊、增强脾胃运化传导的作用。而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脐为腹壁最后闭合部位,拥有最薄的表皮角质层,屏障功能最弱,因此,中药成分在脐处最易被吸收。脐下腹膜的动静脉网最为丰富,吸收后的药物可沿着动静脉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发挥药效,安全性和可靠性均较高。可见,半夏止呕方穴位贴敷能有效预防因二甲双胍所导致的胃肠道反应,包括缩短恶心呕吐时间、减少呕吐频率及呕吐量,而且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中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