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深圳精神”的历史生成和现实意义
2024-01-22□黄震林玲
□黄 震 林 玲
(深圳开放大学,广东 深圳 518001)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人民用“摸着石头过河”“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勇气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精神,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领跑者”,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培育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深圳精神”,成为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为深圳特区)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精神坐标。
一、“深圳精神”的历史生成
精神是一个多义的概念,在我国出版的《辞海》一书中,将其首义解释为“人的内心世界及其现象,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其他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方面。”[1]据此,可以将“深圳精神”定义为自近代至今,深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阶段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从“深圳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看,其历史生成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东纵精神”是“深圳精神”的历史源头
“东纵精神”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深圳地区诞生的一种革命精神。“东纵精神”归纳为:“忠贞不渝、矢志不移的爱国情怀;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坚定信念;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意识;英勇无畏、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心怀天下、顾全大局的宽广胸襟”[2]。
东江纵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一支武装队伍,在其身上闪耀着共产党人的革命特质和精神品格,生动诠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改革开放初期,在革命战争中诞生的“东纵精神”成为深圳特区人民敢于开拓、争当改革开放先锋的精神动力。正如邓小平同志1992年视察深圳时指出,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二)特区建立初期形成的“开荒牛精神”初步奠定了“深圳精神”的基本底色
从形成层面上看,“深圳精神”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开荒牛精神”,又称“孺子牛精神”,或“拓荒牛精神”。1980年8月26日,广东深圳、珠海、汕头以及福建厦门成为我国首批经济特区。
特区建立初期的深圳,可谓是一片名副其实的“荒凉”之地,东部的荒山、西部的荒地和南部滨海的荒滩随处可见。因此,“开荒”成为深圳特区建立初期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从1979年10月至1982年11月,2万多名基建工程兵先后从上海、天津、唐山、沈阳、西安、郑州等十地开赴深圳[3],参加以“七通一平”①为重点的基础工程建设。他们身上所呈现出来的“吃苦耐劳”“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精神,成为“深圳精神”最早的内涵。
在抓好城市建设工作的同时,深圳市委、市政府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着手培育深圳特区的城市精神。1981年8月,在中共深圳市委扩大会议上,市委书记、市长梁湘在《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办好深圳经济特区》的报告中提出,办特区需要有一种争当创业者、甘作“开荒牛”的精神。接着,在总结会上,梁湘要求党员和干部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当特区建设的“开荒牛”[4]。这是目前找到的文献中,最早提出“开荒牛精神”的文献。在1990年12月23日召开的深圳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时任深圳市市长郑良玉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从1980年到1985年,特区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们,以勇于探索的气魄和“开荒牛”精神,拉开了特区建设的帷幕,打开了局面,并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5],对深圳特区早期“开荒者”给予了高度评价,“开荒牛精神”成为“深圳精神”的最初表述。
为了塑造和弘扬深圳特区奠基时期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深圳市领导决定在政府大院内建一座雕塑,邀请著名雕塑家潘鹤设计。经过三年多时间,一座初名为《开荒牛——献给深圳特区》的雕塑完成设计工作。后经过市领导班子讨论后,将名称改为《孺子牛》,并于1984年4月27日在市委大楼前塑起[6]。
(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特区精神”确立了“深圳精神”的基本内涵
从内涵层面看,“深圳精神”的基本内涵确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特区精神”。到1985年初,深圳已建成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新城市,初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兼营商业、农业和旅游业等综合性的经济特区,初步发挥了“四个窗口”和“两个扇面”的作用。
“特区精神”是在特区发展过程中,在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和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特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它是“开荒牛精神”的发展,其精髓就是开拓、创新、献身[7]213。“特区精神”的提出,丰富发展了“开荒牛精神”的内涵,是在“开拓”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和“献身”的精神,意味着这一时期的深圳特区开始从“杀出一条血路”向“走出一条新路”转变,“创新”成为未来深圳特区发展的必由之路,既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更需要“胆子要大一些”的气魄。“创新”,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实践,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风险,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更需要有一种“献身”的精神,体现了深圳人民所要追求和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和高尚境界。
深圳是首批经济特区中最早提出“特区精神”的城市。深圳“特区精神”的提出,不仅奠定“特区精神”的基本内涵,也为我国其他经济特区树立了一个标杆。之后,珠海提出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顽强拼搏、只争朝夕的创业精神,崇尚科学、奖掖科技的科学精神,面向世界的开放精神”[8];厦门提出了“艰苦奋斗、拼搏创新”[9];汕头提出了“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10];海南提出了“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和谐发展”[11]。这些有着各自城市特色的“特区精神”,进一步丰富了“特区精神”的基本内涵。2018年4月,在海口举行的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特区精神”进行了全面总结和精辟的概括,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归纳为“特区精神”的基本内涵[12]。它不仅体现了我国经济特区的普遍性,而且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1世纪初期提炼和完善的“深圳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深圳精神”的思想内涵
“特区精神,是人们在特区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体现时代特点、反映深圳人价值取向并能增强特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强大精神力量”[13]。1991年9月21日,在中共深圳市委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把“特区精神”改为“深圳精神”的表述,并在通过的关于《深圳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八五”规划》决议中,正式使用“深圳精神”作为文件的表述[7]407。1996年8月21日,深圳市委举行市直机关处级以上干部大会,市委书记厉有为在所做的《努力弘扬深圳精神 积极投身二次创业》报告中进行了补充论述,认为“开拓,就是开历史之先河,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创新,就是解放思想,推陈出新,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和新机制;团结,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拼搏奋斗;奉献,就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将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为国家、为集体奉献个人的一切”。“深圳精神”的内涵就是敢闯敢试敢探索的创造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这是深圳人进行第一次创业的思想保证和宝贵精神财富[14]。
从“特区精神”向“深圳精神”的转变,不仅确立了深圳的城市精神,而且从此成为深圳人的精神标识。1991年7月13日,市文明办向市委提交的《关于在全市开展社会公德活动的请示》中,将“深圳精神”列入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之一[7]438。1992年6月22日,中共深圳市委、市政府印发《深圳市文明市民评选和奖励办法》,其中的文明市民标准就是“弘扬深圳精神,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有高度的劳动热情和忘我的奉献精神,工作勇于创新,在本职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7]442。1995年6月26日,《深圳市民行为道德规范》正式公布,其基本准则是“热爱祖国,建设深圳,开拓创新,团结奉献,敬业尽职,服务公众,遵纪守法,公平竞争,文明礼貌,爱护环境”[15],可以看出,在言简意赅的40个字表述中“深圳精神”被定义为深圳人首要的基本行为之一。2001年3月25日,政协委员文焕提出的“重新提炼深圳精神”被深圳市政协三届二次会议列为“一号提案”[16],由此引起了一场“深圳精神如何与时俱进”大讨论。同年11月25日,市委常委会将“深圳精神”重新概括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深圳精神”的思想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五)新时代赋予了“深圳精神”的新内涵
从时代升华看,“深圳精神”升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时代深圳精神”。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深圳被赋予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2020年,深圳特区迎来建立40周年,深圳市委以此为契机,于10月初启动了新一轮“深圳精神”提炼的活动。
2020年3月,深圳市委召开常委会会议,同意将“新时代深圳精神”提炼概括为:“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17]。在10月9日举行的深圳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上,正式向社会公布了 “新时代深圳精神”。本次提炼形成的“新时代深圳精神”,可以说是对以往不同时期“深圳精神”内涵的一次时代升华,内容更加全面,不仅反映了深圳40年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而且体现深圳人民在各条战线上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精神风貌,因而被誉为深圳过去40年的“全景画像”[18]。
总而言之,“深圳精神”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又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升华,与时俱进,历久弥新,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创新性的特点。它在塑造了深圳人民精神气质的同时,也塑造了深圳的城市风貌。作为深圳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的“深圳精神”,不仅保证了深圳特区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方向,而且大大推动了深圳特区的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深圳精神”的现实意义
“深圳精神”诞生于改革开放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是“改革开放精神”和“特区精神”在深圳特区的生动实践和丰富完善,它“与深圳40年来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一起,成为深圳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凝练了特区人民的共同记忆,引领和激励了深圳人民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推动了深圳改革开放各项事业蓬勃发展。”[19]新时代背景下,加强“深圳精神”研究,积极弘扬、传承和践行“深圳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进一步拓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研究领域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1938年10月建立了华南地区第一支抗日武装力量,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之一和“华南人民抗战的一面光荣旗帜”,在这里诞生了与“红船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一脉相传的“东纵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特区人民创造了诸多举世瞩目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深刻的思想内涵。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深圳精神”的渊源、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每一个历史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深圳的伟大实践和思想结晶。因此,深入开展“深圳精神”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资源宝库和理论体系。
(二)有助于激发深圳人民建设先行示范区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40年来,深圳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创1000多项改革举措,奏响了实干兴邦的时代强音,实现了由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跨越”[20],不仅发挥了体制改革“试验田”和对外开放重要“窗口”的作用,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旗帜和标杆,而且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深圳质量”“深圳效益”。为了更好地发挥深圳特区在改革开放新征程中的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推广“深圳经验”的现实价值,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1年7月21日印发《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发改地区〔2021〕1072号),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21]。在该通知所附《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中,共有五个方面47条,内容包括体制管理、城市治理、产业发展、文化科技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涉及科技、教育、产业、食品安全、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这些经验是深圳特区40多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深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断积累、锤炼出的文明成果,是深圳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凝结着深圳特区人民的智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深圳精神”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内涵。
(三)有助于推动深圳市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之际,中共中央于2021年2月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内容包括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目的在于要求全党同志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广大党员要以学习党的历史为重点,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22]。在这次重大学习教育活动中,深圳的“四史”资源得到了深入挖掘,“深圳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弘扬,如中国共产党深圳地方党史、东江纵队和“东纵精神”“新时代深圳精神”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配合了深圳全市范围内的党史学习教育。
为了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总结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23]。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同志也在会上强调:“要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确保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的强大动力”[24]。在这一背景下,充分挖掘“深圳精神”的“四史”素材,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今后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发展。
(四)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深港两地的合作和交流
抗日战争爆发后,香港同胞捐款捐物,组织回乡服务团,支援抗战工作。东江纵队建立后,不少香港同胞回到东江奔赴抗日战场或在香港参加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如香港女教师李淑桓带着七个儿女参加了东江抗日游击队,女英雄方兰和母亲冯芝参加港九大队,等等。据统计,先后回来参加游击队的香港同胞人数有1500人以上[25]。1940年,东江纵队在香港建立的港九大队,他们以血肉之躯在深港两地打通了12条营救路线,为营救近千名爱国人士、文化界人士和国际友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香港籍的东纵战士和战友们舍生忘死,英勇奋战,共同铸造了“东纵精神”,书写了诸多血浓于水的历史篇章。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建立后,香港同胞成为投资的主要力量,从特区成立至1984年间,千万港元以上项目中,港资占了84%,投资额占93.9%[26],遍及工业、土地开发、交通运输、码头建设、通信设施、旅游宾馆、文教卫生等领域。可以说,香港同胞当中有不少是深圳特区的建设者和“深圳精神”的实践者。直到今天,香港同胞仍然是深圳以及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记载着香港同胞作出的独特而重要的贡献。有史以来,香港同胞始终同祖国风雨同舟、血脉相连。”
(五)有助于构建具有深圳特色的学校思政教育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这一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等等,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目标、方向和任务。“深圳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历经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既集合了国家层面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又集中了深圳层面的革命史、奋斗史、发展史和实践史,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展现了深圳人民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价值追求和道德修养,思想内涵深刻,教育价值巨大。“深圳精神”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有助于构建有深圳特色的、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学校思政教育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新时代的建设者、奉献者,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而不懈努力。
三、结语
“深圳精神”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升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它与“伟大建党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等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实践结晶,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承载着深圳人民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27],成为深圳特区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开拓进取、团结拼搏和创造奇迹的精神力量。新时代的深圳再次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担负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大力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和“特区精神”,发扬“开荒牛精神”,弘扬“新时代深圳精神”,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新的时代征程上,坚定不移贯彻党中央的伟大决策和英明部署,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创造更大的、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深圳奇迹”!
注释:
①即道路、供水、供电、电讯、排污、排洪、供气和平整土地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