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深圳制造业的“压舱石”
2024-01-22张馨予
张馨予
深圳寶安中心区。供图/宝安区委宣传部
44年前,位于珠江口东岸的宝安县是一座以水稻种植、鱼塘养殖为主的农业边境县,当时在水田里劳作的农人或许很难想象,短短几十年里,拥有1690余年历史的宝安县会脱胎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一线城市深圳,而宝安区则成为了深圳的经济大区、工业大区和出口大区。
2023年初,深圳把“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在这样的背景下,始终将制造业作为立区之本的宝安区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先进制造业已经成为宝安区格外亮眼的一张名片。如今,在397平方公里的宝安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个密度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15倍,是广东平均水平的51倍。全国每10个智能穿戴产品,就有3个是宝安制造。
根据宝安区发改局的数据,2023年1~10月,宝安GDP实现4192.51亿元,同比增长8.9%,出现了一个千亿街道、一个千亿企业、两个世界500强企业,预计全年GDP可突破5000亿元。而跻身“5000亿俱乐部”,意味着宝安区将进入全国区县“第一方队”。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宝安区已经成长为深圳的产业强区,累积了雄厚的产业基础。
从数据上看,宝安区具有工业体系齐全、品种多、规模大的特点。根据宝安区工信局的数据,宝安区有制造业企业5.45万家、超过全市的三分之一,有规上工业企业5117家、约占全市的五分之二。今年前三季度,宝安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超过五分之一。
此外,深圳发布的20个重点产业集群中,宝安区有6个产业集群增加值全市第一。宝安区也是国内制造业门类最齐全、链条最完整的区域之一,铺天盖地的制造业中小企业串联起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宝安区之所以能够在几十年间打下扎实的工业根基,某种程度上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
1978年,全国第一批、深圳第一家“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企业——上屋怡高电业厂在宝安区石岩公社落地,打开了宝安工业化1.0时代的大门。宝安区工信局副局长王泽填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改革开放之初,宝安区正是凭借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和较好的交通基础,吸引了大量的外向型企业。
到了1980年代后期,随着宝安区的产业基础越来越雄厚,资金、技术、人才紧缺的状况都得到了改善,宝安工业化进入2.0阶段,宝安制造一步一步从“三来一补”向跟随制造转变。宝安区工信局指出,华为和富士康最早就在宝安西乡起家。
此后,一批具有实力的企业不再满足于跟随制造,开始自主研发设计,宝安工业化因此进入了3.0阶段。到了21世纪初,深圳开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通讯设备制造等产业在深圳迅猛发展,而宝安区作为优势工业城区,在累积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后,拥有完整的区域工业体系,逐渐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装备制造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结构,进入了工业化4.0阶段。
除了握住历史和时代的机遇,宝安区的制造业能够迅猛发展,也有赖于对于比较优势的充分运用。
王泽填指出,在1980年代,宝安区的优势主要体现为要素成本的优势,即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物流成本低等等,并依托这些优势大量承接着国际产业链的转移。“最开始,宝安区并没有形成集群,各行各业都有,有纺织、有塑料、有五金、有半导体。”王泽填说,在那一时期,宝安区的产业还较为分散。
以“再造一个新宝安”的千劲重整行装再出发。
而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电子信息产业等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产业上下游向宝安区聚集,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集聚由此形成。与此同时,深圳市和宝安区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发挥着导向作用,使得宝安区进一步成为国内重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在宝安区形成了集聚的效应,宝安区的优势,也从要素成本的优势过渡到了产业集群的优势。”王泽填说,正因为宝安区具有了产业集群的优势,这些年很多国内外的创业团队会来到宝安区开展创新创业,因为“只要有一个idea(创意)”,凭借宝安区丰富的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很快就能把样品拿出来。
在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教授袁易明看来,宝安区最近40余年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0年代至2000年左右,第二个阶段是2000年之后。“如果前20年没有大量企业往宝安区集中,后20年宝安区的制造业不会像今天这样门类齐全、链条完整”,袁易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近几年,为了牢牢守住深圳工业“基本盘”,宝安区仍在持续投资重大项目,通过“大项目”发挥制造业“压舱石”作用。
12月8日,2023年深圳全球招商大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这次大会有众多世界500强企业、大型跨国企业、央企、中国500强企业参与,全市洽谈签约项目380宗,涉及意向投资总额超万亿元。其中,宝安区拿下“大单”,洽谈签约项目共39宗,意向投资总额超千亿元,一批“大工程”蓄势待发。
2023年1月28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再造一个新广东”。2023年9月24日,宝安区委七届五次全会宣布,以“再造一个新宝安”的干劲重整行装再出发。
对宝安区而言,“再造一个新宝安”的关键路径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11月7日,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到宝安区调研,提出“以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对宝安提出更高的全新要求。在11月27日召开的“深圳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制造强市”新闻发布会上,宝安区副区长朱云指出,宝安区正加快推动制造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
这是宝安区必须要走的一条道路。王泽填说,全球范围内,很多地方都可以在产业集群的优势上做到极致,但是如果在创新方面无法延伸,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王泽填指出,如今宝安区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要发展出以创新驱动为主导的比较优势。
目前,宝安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已逐渐完备。在宝安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经突破7000家,连续6年位居全国区县第一。截至目前,宝安区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0家。此外,宝安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超6000家、国家级孵化器达到20家,连续4年全市第一。
影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影石创新”)于2015年在深圳市宝安区成立,公司联合创始人陈永强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影石创新在创业初期,参加了第四届深圳宝安创新创业大赛并得到优胜奖,后续则在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这让当时还是初创公司的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通过8年的发展,影石创新已经成为一家在全球全景相机市场占有率超过50%的企业。
对于这类有创新基因的企业,深圳市与宝安区从企业初创阶段到成长壮大阶段都给予了大力度的扶持。
影石创新早期拓展海外市场时,需要高频次地出国参加展会,“这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我们是非常大的开销”,陈永强说,深圳市对于企业出国参展的补贴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出海的成本,影石创新也通过各种展会快速提高了企业和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此后,影石创新在宝安区的支持和培育下入选国家工信部的候选名单,并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的称号。
陈永强表示,公司现如今正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宝安区委区政府在研发投入、人才政策、产业空间租金补贴、贡献奖励等多方面全方位的专项支持。此外,陈永强认为,宝安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也意味着区域内的产业生态正在不断优化,将吸引更多高科技企业入驻宝安区,形成创新资源集聚效应,加强了企业间的合作和竞争,有利于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宝安区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宝安区正从五个方面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的宝安路径。一是聚焦体系塑造,包括重点打造“5+1”世界级产业集群,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现代企业体系;二是聚焦转型引领,鼓励支持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设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三是聚焦融合发展,做强一批面向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四是聚焦优化环境,深入落实优化“三个一”企业服务,精准出台、全面落实惠企助企政策,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五则是聚焦拓展纵深,包括高质量建设四大市级先进制造业园区和九大“工业上楼”项目。
袁易明还强调,在宝安区推动先进制造业加快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的过程中,一定还要使得空间要素的配置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要防止各种因素导致过快进入服务经济”,在空间布局上要确保制造业发展的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这在某种程度上需要政府的魄力,“政策上有导向,规划上有约束,突出工业优先”。
每到夜晚,宝安区流光溢彩的“湾区之光”摩天轮总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个城市新地标之所以得名“湾区之光”,是因为其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黄金轴线上。
如今,深圳正从“特区时代”迈入“湾区时代”。宝安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心,也是“黄金内湾”环海岸经济带的核心城区。
宝安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宝安区作为深圳的临湾片区,必须主动担当,在“黄金内湾”发挥核心引擎功能。在这一过程中,宝安区的战略计划除了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等,还包括深化细化“422133”工作主框架。
2022年年初,宝安区委七届二次全会首次提出了“以‘422133’为主框架,牵引带动其他各方面工作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工作路线图。具体来看,其涵盖“推进四大制造业片区、建设两大总部‘根据地’、做强两大中心区‘主引擎’、推动市政化改造107国道、打造三大‘新名片’、夯实三大民生‘硬底板’”6个方面。
宝安区发改局综合规划科科长郭少华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宝安区通过“422133”工作主框架中的重点项目,以点带面、集中力量攻坚,助推重点片区开发建设提质提速,“主要解决以前零敲碎打和不成体系的碎片化开发,集中资源、通过大力量的投入,撬动未来更大的增长,形成新的增长极”。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中,宝安区正在以独特的区位优势“立足前海,面向世界”,不断释放城市高质量发展潜力。
在宝安区中部位置,横跨珠江口的深中通道正在加快施工。深中通道东起深圳,西至中山,是连接深圳至中山的跨海通道,也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当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形成了A字型布局时,深中通道正是其中那一“横”。据报道,深中通道计划2024年6月具备通车条件。
袁易明指出,宝安区位于深中通道的东起点,这对于宝安区而言是一个极大的优势和机遇。他解释,过去,从珠江口的东岸到西岸,至少需要一两个小时,而深中通道连接了珠江口的东岸和西岸,为两地之间人员、资金、信息的流动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事实上,珠江口的东岸和西岸也确实存在要素流通的需求。袁易明说,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两地形成的产业特色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具有相当的互補性。珠江口东岸的深圳、东莞和惠州,工业基础最早都来自于“三来一补”,是外向型经济,长期以来形成了和海外市场的密切联系,也在随后的发展中更快与国际市场接轨。而珠江口西岸的中山、佛山等城市,原本就有工业基础和积淀,走的是内部积累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一些传统优势产业,例如中山的灯具、家具等产业。
“过去几十年里,这两个区域之间的合作并不是特别多,而现在,这两个区域的产业都走到了必须革新的阶段。”袁易明认为,珠江口西岸需要东岸的新技术、新理念,珠江口东岸则可以与西岸的优势产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的合作。深中通道的开通,使得这种合作成为可能,而宝安区将成为深圳“西协发展”的桥头堡。
这里是众多创业者的筑梦起点,以工业立区,成为深圳制造业的“基本盘”和“压舱石”。这里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心,依托独特区位优势,支撑深圳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这里坚持改革、开放、创新,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转化高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1979年深圳市从这里脱胎而来,如今这里作为深圳母城引领这座城市继续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