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性改革探究
2024-01-22熊飞
熊 飞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天津 300350)
思政课是高校思政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人们更加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和开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1]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此次会议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改革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政教育要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坚持问题导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当前,问题导向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未在高校得到大力推广,普遍存在问题意识淡薄、教师教学能力不足、教学内容偏理论、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究其原因发现,学生主体性被忽视,教师缺乏问题思维,最终造成思政教学效果欠佳。针对上述问题,应从教师、学生、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入手,深化师生的问题意识,以提升教师专业技能为基础,优化思政教育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价手段,探寻提升思政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科学指导。
一、问题导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性改革的意义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改革迫在眉睫。高校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思政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价值,为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2]69。
(一)贯彻时代发展要求,明确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方向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新篇章。特别是面对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思政教育需要肩负新的时代使命,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方面,在新的历史变革下,高校思政教育不仅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还肩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任务。在此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高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3],与中国社会发展相结合,培养与时俱进的问题意识,并以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为导向,加快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性改革。另一方面,在多元思潮的影响下,高校学生的思想较为活跃,对社会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常用质疑的眼光审视事物,不愿接受传统的说教式教育。面对学生思想上的独立性,高校教师要因势利导,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强化问题意识的养成;同时,加强课程与时代发展的联系,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不断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说服力[2]55。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高校思政教育需要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避免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化和概念化,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提升思政教育的实际价值。
(二)发挥教育主体作用,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师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导者,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障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大学生在网络时代的熏陶下,容易受到纷繁复杂的信息影响而丧失判断力,形成不正确的认知观和价值观。此时,提高教师话语权十分必要,通过在思政教育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用思政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学生思政理论知识向品德修养的内化[4]20。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内容覆盖面广,课程体系严谨,语言高度凝练,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抽象,难以吸引学生主动探究,不利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发挥辅导者的作用,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思政教育中采用问题导向和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既满足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好奇心,又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1]15。只有发挥教学双主体优势,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才能让学生自觉接受思政教育,最终达到高校思政教育育人目的。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促进高校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战场,思政课堂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思政教育贯穿大中小学,一些学生会对教学内容产生老生常谈的错觉,进而对高校思政教育缺乏兴趣。此时,教师要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通过设置各种现实问题,让学生形成“为什么” “怎么办”的问题解决思路,以拓展思政教育的深度[2]136。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利用自身的知识架构找到问题的关键,并初步给出问题解决方案。而且,问题解决过程不仅限于单个问题的解决,而是侧重锻炼学生运用方法及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能够举一反三,学会对类似问题解决思路的归纳[4]22。例如,教师以电影《我不是药神》中主人公因代购低价仿制药而入狱的故事为切入点,分析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内化与应用。
(四)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激发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活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加快了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化进程。高校利用网络智慧平台,整合各类媒介的优质教育资源,不仅丰富了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也提高了思政教育教学效率。一方面,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思政理论知识以图片、视频等具象化形式呈现,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另一方面,教师借助网络媒介,将热点资讯与思政教育融合,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中设置答题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善于思考、勤于发问的学习习惯[1]41,既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又满足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需求,提高了高校思政教学质量[5]。网络媒介拓宽了思政教育的场所,教师可以分享思政教育范例,方便与同行进行经验交流,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引导。
二、问题导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性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的高校思政教育,是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创新途径。但中国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还处在发展阶段,普遍存在师生问题意识淡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教学内容缺乏现实意义、评价方式不合理等问题,学生沦为知识的容器,缺乏应有的质疑和提问能力。
(一)问题意识淡薄,批判思维缺失
问题意识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师生能够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思维碰撞,增强双方的问题意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认识到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但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下,部分师生的问题意识缺失,思政教育的功能发挥受限。一方面,教师为有序开展思政教学活动,通常以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如此,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只采用教师提问的方式,难免会限制学生整体思考的能力,禁锢学生的问题意识[6]28。另一方面,在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被动成为知识的接受者,出现不敢提问、不愿提问、不会提问的现象。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失语现象,不只表现在对教学内容缺乏思考上,更表现在缺乏基本的批判和质疑意识方面。特别是在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教材被视为权威,提问成为教师的特权,长此以往学生缺乏主动思想意识。
(二)教师能力有限,课堂创新欠缺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导者,教师在教学中起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作用。高校思政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以满足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但在惯性思维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对问题的把握和应用能力仍有待提高。一方面,部分教师对思政教学内容的敏感度不高,重理论轻实践。一项针对高校思政教师教学重难点的问卷调查发现,74.02%的教师认为教材中概念、原理、结论较为重要,37.80%的教师认为各种社会思潮较为重要,36.22%的教师认为多元价值观重要,29.13%的教师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重要[7]18,由此可见,多数思政教师仅关注教材本身,将教学重心放在理论讲解上,忽略学生其它方面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专业知识研究不深入,没有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导致其在教学设计中不能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问题规划及设计不合理;教学过程中不善于利用问题导向思维,无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4]34。
(三)教学内容局限,教学效果欠佳
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从学生兴趣出发,引导其主动提出问题,学会用所学知识找到问题解决办法。但高校教学改革还处在过渡阶段,教学内容工具性、理论性问题较为突显。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虽然课程内容多、任务重,但多数高校对其缺乏重视,普遍存在课时安排少的问题。而且高校思政课程多为大班授课制,教师需要在紧迫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导致部分教师将重心放在知识点传授上,忽略了课堂上问题导向思维的渗透,最终影响实际教学效果[1]27。另一方面,部分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教学活动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扩充,导致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程缺乏兴趣。同时,在灌输式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关注理论内容的输出,学生则机械地记忆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此外,网络技术发展背景下,多元教育资源较为丰富,但部分教师缺乏教育资源整合意识,不能将信息技术融入思政教育,造成教学内容空洞,技术优势发挥受限[8]。
(四)评价体系单一,学习态度不足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功利性过强,以分数作为唯一评判标准。在此评价机制影响下,教师以考点为教学重点,忽略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被磨灭[9]。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高校思政教育采用固定化评价方式,一些学生为获得高分,忙于熟记各种“标准答案”,无暇思考问题,更没有精力去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部分教师只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导致高校思政教学氛围沉闷,缺乏积极的课堂反馈[2]81。另一方面,评价内容缺乏实效性,多采用固定的标准化题库,且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较少涉及思辨性考题。固定的评价内容会使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采取考前突击的方式应付考试,而在日常生活中对时政信息漠不关心,自主思辨能力受到束缚[6]28。
三、问题导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性改革的策略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高校思政教育要将理论知识与时代关联,发现并解决现实问题,才能实现思政理论的创新应用[10]18。
(一)强化问题意识,增强综合能力
高校思政教育要注重对师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优势,提升师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一方面,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更加注重问题意识的养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通过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同时,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和方法,引导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从而强化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吸收,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2]131。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处在三观建立的关键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直面引发学生焦虑的现实问题,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例如,为区分不同社会形态,深入了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一党执政与多党执政”等问题,教师可将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东西方政府对于封控、医务人员调动、储备物质供给等的处置方式作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总结社会制度的差异,更加坚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6]29。此外,平等的师生关系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学生敢于质疑教师,教师乐于接受学生的意见,双方在交流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10]16。
(二)提升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思政教育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各项技能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让学生在灵活的课堂设计中,体会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一方面,合格的思政教师需掌握思政相关理论,并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要关注时事政治和热点资讯,并能将其与理论知识建立联系,让学生明白学有所用,实现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章节时,可与当下盛行的“网红”问题相关联,引导学生辨别“网红”的本质,并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思政教师要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以学科相关事件为问题导向设计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4]38。另一方面,高校要重视对思政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定期开展思政教师研讨活动,着重探讨思政教育中问题导向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并将研讨结果融入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增强教师对国情、民情等的了解,提升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143。此外,教师要重视教学反思,通过教学经验总结或问题分析,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和疑虑,以便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三)善用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多元媒介,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不仅丰富了思政教育内容,也有利于问题导向教学方式的渗透[11]。一方面,现代媒介扩宽了思政教育的形式,使教育活动不再仅限于课堂教学,还可利用网络资源开辟第二课堂,将拓展知识转移到第二课堂,从而提升思政教学的深度[1]35。同时,可借助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海量信息中挖掘思政问题,并能就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另一方面,高校要重视构建思政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和状况自主调控学习内容及进度,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12]。媒介的广延性拓展了问题的输出渠道,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下被调动,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4]41。此外,网络的普及降低了信息获取的成本,学生能在问题导向教学法引导下,不断充实自身知识理论,培养正向积极的品德素养。
(四)完善考核体系,深化教学改革
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性改革的关键在于调动人的主动性,通过完善的评价考核制度,增加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并引导教师关注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应用,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其一,以高校学生、思政教师、领导等多元评价主体对师生问题意识、课堂设计中问题教学法的渗透程度进行评价,设置理论深度、分析角度、拓展内容、思辨能力等指标,考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将此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评优、工资等挂钩,激励教师不断完善教学设计,重视思政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7]35。其二,重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增加过程性评价,将提问、参与度、专注力等课堂表现按比例融入成绩,激发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理论背后的问题。并通过设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13]。其三,改革评价内容,除必要的理论知识考核外,减少标准化、记忆化考核内容的比例,增加主观问题的比重。学生只有真正理解理论知识,才能对问题展开深入探究,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结 语
思政教育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品德修养的重要任务。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进,思政教育存在的弊端更加突出。为加快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进程,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同时,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提问,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