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舍环境对猪群健康的影响与控制措施
2024-01-21冯建强
冯建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巩留县东买里镇畜牧兽医工作站,新疆 伊犁 835404)
猪舍环境通常指圈舍内的整体养殖环境,包括猪栏、料槽、饮水器(水槽)、饲养器具及配套的辅助设备。猪舍环境对猪群的健康可产生直接性影响,当环境不适合时,猪只易发病、生长缓慢、发育不良。
1 猪舍环境对猪群健康的影响
1.1 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差是引发传染性疫病暴发的最主要原因。环境中的病原体通常来自于病原携带猪,也有少部分来自于外来人员和车辆,卫生差的环境通常有机物分布较多,这些有机物能为病原体的繁殖提供营养,尤其是细菌、真菌类病原,从而延长其生命。卫生差的环境空气中尘埃粒子较多,这些粒子可成为多种病原的依附性载体,尤其是呼吸道类病原,如支原体、肺炎球菌、胸膜肺炎放线菌、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蓝耳病毒等。病原体一旦粘附在尘埃粒子表面就容易悬浮在空气中,并随空气流动而流动,健康猪吸入后就易感染。环境卫生差时有害气体浓度也会超标,例如规模化猪场若清粪不及时,粪便中有机物容易被有害菌发酵,导致环境中硫化氢、氨气等有害气体增加,被猪吸入后可对呼吸道黏膜形成刺激,产生局部损伤,黏膜免疫下降,从而为病原菌的入侵提供可乘之机。
1.2 环境布局 科学合理的布局可使猪生长发育好,免疫机能强,管理更省心。环境布局对于猪场的经营至关重要,新建猪场在规划时务必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士进行指导,以降低后期对生产的影响。
1.3 环境管理 如果猪舍硬件设施良好,同时环境布局也合理,但仍有较多疾病发生时,多是环境管理方面未能做到科学化。良好的养殖环境重点在于维持,尤其是需要将有害气体浓度维持在安全范围,同时加强环境的消毒,使病原微生物数量保持在最低水平。在实际生产中,管理需要涉及到多个方面,而每个猪场因规模不同、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不同、硬件设施不同以及养殖模式不同等导致管理制度有着很大差别。小规模猪场由于猪存栏少,同时大部分硬件设施和配套不完善,也无规范的隔离区、病房等,对外来人员及车辆的进入管控不严格,在制度执行力上对场主的依赖性较强,消毒制度缺失或基本形同虚设,如果消毒频率低或消毒剂的选择不正确就很容易暴发流行性疾病。规模化的养殖公司人员较多,不同岗位员工需要分级管理,同时也要承担该岗位应有的责任。消毒剂从采购到使用,再到消毒后的效果评估,都应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消毒制度相对完善,疫病暴发的几率相对较低。
2 控制措施
2.1 环境卫生控制措施 猪场粪便必须做到一日一清理,小型养殖场尽量采用干清粪的方法,减少冲圈次数,防止病原经水流扩散。大型养殖场为了提升清粪效率,建议通过冲圈方式清粪,但粪便需经密闭管道集中输出,防止对其他场地造成污染。勤清粪有利于减少肠道病原菌对环境的污染,环境中有害气体的含量会显著下降,动物呼吸道所受的化学刺激降低,疾病发生率也会下降。猪场在加强清粪的同时,保持舍内通风,促进有害气体和粉尘外排,能显著降低发病率。
舍内走廊也应保持卫生,每月大扫除1~2次,墙角、墙面、屋顶的浮灰以及蜘蛛网等都需彻底清除。舍内与养殖无关的设备和器械应移除,定期监测空气中尘埃粒子数,超标时可通过加湿、通风等方法解决。
2.2 加强环境布局建设 规模化猪场需要具备完整的功能区,如生产区、隔离区、饲料加工区、库房、粪污区、行政区、员工生活区等,不同功能区应做到既相互联系又相对隔离。生产区需要建在猪场的上风向,这样能减少其他污染区病原向生产区扩散。生产区也要细分为繁育区、种公猪区、保育区、育肥区等,不同区域之间用绿化带隔离。舍内猪栏采用矩形建设,栏与栏之间用密封隔板隔开,防止不同栏舍猪之间相互接触。种猪饲养区最好设置户外活动区域,通过加强运动来提升体质,促进繁殖。隔离区应是一个单独的区域,并派专人进行管理,隔离区本质是一个过度饲养区域,主要隔离外部引入的待观察猪以及场内发现病猪后采取隔离措施时所使用的一个区域,前者在隔离期间若未发现目标病原则可混入生产区饲养,后者通过隔离治疗完全康复后也可转回生产区饲养。饲料加工区、库房等与生产配套的区域应与生产区紧密相连,但需设置专门的人流、物流通道,从而确保饲料能顺利流入生产区域。粪污区必须建在整个场的下风向,最好与生产区距离保持在200 m 以上,区域内可建设发酵池,通过堆肥过程中产生的发酵热将粪便作无害化处理。行政区需要承担接待来访人员的功能,建议与其他区域完全隔离,同时建设在离生产区较远且交通方便的位置,区域四周种植高大乔木,从而起到隔离作用。员工生活区分为一线员工生活区和行政员工生活区,前者最好建设在生产区内,方便处理一线养殖问题,后者可建设在行政区域,起到相对隔离的作用。场内环境布局合理可对舍内环境起到正向积极作用。
2.3 完善环境管理制度 在消毒方面,日常消毒应以舍内带猪消毒为主,建议使用安全性高、刺激性小、杀菌谱广的0.1%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或过硫酸氢钾溶液,每日消毒1~2次。舍内走廊可长期撒生石灰粉消毒,该消毒剂具有吸潮作用,能降低环境湿度,不利于大多数病原体的繁殖,另一方面吸潮后的生石灰转变为碱性氢氧化钙,杀菌力增强。如果猪群中已经发现传染源,则第一时间将感染猪隔离,同时对污染的栏舍、地面喷洒2%火碱溶液消毒。如果发现的病原体耐受力较强,或者能形成芽孢体,则建议在猪统一出栏后对空舍进行全方位甲醛熏蒸,同时将空舍期延长至1 个月以上,以防残留病原对下批次猪产生影响。除了舍内消毒外,外来车辆和人员也要加强消毒管理,以防将外源性病原体带入。目前我国大部分猪场管理水平还较为有限,即使是规模较大的养殖集团,在消毒制度方面和欧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建议大型猪场每年派高管到更为先进的欧美地区养殖场进行交流学习,将好的管理制度引入国内。
2.4 降低应激对猪群的影响 应激的本质是在应激因素刺激下机体发生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应激产生过程中会导致免疫力出现暂时性下降,此时便可为病原体的入侵提供可乘之机。应激多是由环境不良引起的,如夏季猪舍温度超过30 ℃,同时相对湿度高于60%时,很容易导致猪发生中暑,从而影响猪的行为。冬季夜间舍外气温较低,舍内可采取保温措施来维持较为舒适的温度,但饲养员因工作疏忽,门窗夜间未关闭时,很容易引发贼风进入舍内,在贼风作用下整个猪群都会受影响,进而导致大群性腹泻的发生,贼风对于猪群来讲也是一种应激因素。生产实践中,猪场相关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各种应激因素的防控,以保持猪舍环境稳定为工作宗旨。遇到不可抗的应激因素时可提前采取措施预防,比如饮水中按照100 g/t 的剂量加入VC 可溶性粉,或者在饲料中按照0.1%比例拌入复合多维、微生态制剂等来抵抗应激对机体的影响。
3 小结
猪舍环境是猪生长生活的环境,该环境的优劣对猪的健康可产生直接影响。如果猪场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除了从生物安全方面寻找漏洞外,还要综合考虑环境卫生、功能区布局以及管理方面原因,必要时引入环境自动监控系统进行环境调节。对待疾病一定要遵循“养大于防、防大于治”的原则,该处的“养”就包含为猪群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很多管理者将舍内环境理解为看得见的“小环境”,其实还有看不见的“管理环境”,且相比较而言后者更为重要。在养殖生产中,管理者除了对舍内实际环境进行不断改良和维持外,更要注重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以使猪场能平稳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