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细节描写,塑造鲜活人物

2024-01-21褚晓泓

阅读(高年级) 2023年12期
关键词:枇杷外貌江苏省

作者简介:

褚晓泓,高级教师,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副书记、副校长,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诗教先进个人,江苏省小学名校长、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好的文学语言的七张面孔》一文中指出:“如果你的细节真实而具有典型性,你的作品就是不朽的作品。”“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等文学表现手法”也是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第三学段的要求。因而如何避开“千人一面”的坑,写出性格鲜明的人?我们不妨向文学大家学习,用心观察生活,通过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精神。

一、扣典型特征,塑典型人物

同学们,先来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猜猜分别写的是谁?

1.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

2.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对了!答案分别是:孙悟空、诸葛亮。你们能准确猜中,是因为这两段外貌描写扣住了典型特征,如孙悟空的“金箍棒”,诸葛亮的“纶巾”“鹤氅”。

如何提高外貌描写的辨识度? 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还指出,小学第三学段学生要“学习联想与想象”。因此,在描写外貌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联想,能使外貌描写更加传神。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小英雄雨来》中,就有两处外貌描写。

(雨来)光着身子,浑身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

(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怎么也抓不住。

你们仔细看,第一句抓住皮肤“黝黑发亮”这一外貌特点,第二句便根据外貌展开了“联想”,以常见事物“泥鳅”作比喻,十分贴切,既形象地写出了雨来身体晒得黝黑、下水后十分光滑,又体现了雨来动作灵活、水性好的特点。

二、抓人物动态,立人物形象

老舍说过,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得起来,要用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确实,行动无声,却能震撼人心。有了动作描写,人物精神才能得以充分展示,人物形象才能真正“站立”起来。

《两茎灯草》一文中,“伸着两个指头”的动作描写,让严监生成为“吝啬鬼”的代表人物。《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资产阶级暴发户箍桶匠葛朗台弥留时,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他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抓”,充分体现了守财奴至死不改的贪婪本性。

细致的动作描写,让我们不仅看到人物的活动,还看到人物的性格。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父亲“走、探、攀、缩、放、爬、抱”这一连串动作,充分体现了父亲的慈爱。

动作描写贵精不贵多,有时一两个动作,也会让人物“立”起来。一位学生描写自己偷玩电话手表被发现的一幕:

一只大手毫不客气地攫走了我的电话手表,另一只手无比娴熟地替我把被子掖好。

这里只用了两个动词:“攫”“掖”。为什么用“攫”不用“抓”?因为“攫”有“夺”的意思。站在小作者这个角度,妈妈毫不留情地夺走了电话手表,毫无疑问就是“攫”。如果说“攫”字体现了妈妈的严厉,而 “掖”字则体现了妈妈的慈爱。小作者精心选取画面,用心推敲词语,一个严厉而慈爱的妈妈就这样“立”起来了。

一些不常见的动作,如何写得既真实又生动?教给你们一个办法,可以试着在写之前“演一演”,这样你笔下人物的动作就会十分流畅,不会出现破绽。

三、听人物言语,见众生百态

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这样点评《水浒传》中的人物语言:“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

《红楼梦》里,王熙凤与黛玉初见面时,说了一番话:“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这一番话既讨贾母欢喜,也迅速拉近了和黛玉的关系,同时也不露声色地夸了迎春姐妹,充分展示了王熙凤“八面玲珑”的特点。

要写好人物语言,首先要深入了解人物。对于人物在什么情形下会说什么样的话语,要做到“心中有数”。有一个学生写了班干部竞选过程中的一件事。一个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上台表达了想要参选的愿望。一个女孩说:“你?你怎么可能当选上班干部?”班主任老师说:“有的人自己站在山脚下不努力向上爬,还阻止别人向上爬。”有人小聲问:“是谁啊?” 女孩的刻薄,班主任的暗含针砭,旁人的稀里糊涂,都通过人物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

要写好人物语言,还要向生活学习。据说,作家柳青在创作《创业史》的时候,需要写一个妇人骂人的场面,一连写了几遍,都不满意。后来,他听说有个妇人骂人很有特色,于是故意激怒那个人,让她大骂自己。而这一“找骂”经历,帮助柳青成功地写出了精彩的场面。

如何检验人物语言是否贴近人物?不妨使用“摘出法”和“推见法”。鲁迅先生曾说:“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

一个学生写了一篇《枇杷风波》:一个女子偷摘枇杷,被众人发现了。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都十分生动。我们不妨按照鲁迅的指点,先“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后“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

“哪个晓得是不是你的树,这儿是公共的,见者有份,我想摘就摘,要你多管闲事。哼!”

“你你你……”

“公家的树你就能摘啦?你也摘他也摘,我们小区的绿化还要不要啦?再说,这树的的确确是老张自家种的,树就是他的命。你要吃枇杷,去路边摊买!”

读了第一句,我们可以推见这是偷摘枇杷的女子在强词夺理;读了第二句,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老实巴交的主人,被气得噎住了;读了第三句,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仗义执言的邻居,路见不平,挺身而出。这三个句子用扬州话读起来特别有味道,真正体现了金圣叹所云“人有其声口”,可见小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将人物语言描写得准确生动。

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让我们以文学大家为师,以真实生活为镜,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让各具性情、各具气质、各具声口的人物“活”起来!

猜你喜欢

枇杷外貌江苏省
枇杷
枇杷
江苏省交通图
江苏省政区图
枇杷
夏月枇杷黄
外貌描写慎“化妆”
外貌与内在
江苏省纪委
江苏省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