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地为牢,不可取也
2024-01-21刘睿则
刘睿则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间在语言上不断留下‘辙痕。”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语言层出不穷。网络语言可能简单方便,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其缺少文字本身的内涵与底蕴,失去了汉字独特的文化魅力。以肤浅的言语“话”地为牢,可取乎?
汉字的魅力在于其悠久的历史,在于其深厚的底蕴,可网络语言却正如木心所说的那样:“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悲哀在网络语言的冲击下浮现,悲哀在“提笔忘字”中扩大,悲哀在词不达意时弥漫……这不禁让我们心生忧虑:我们是什么时候被网络语言的牢笼所囚禁,染上“文字失语”症的?
“文字失语”的蔓延,表现为网络语言的广泛传播。在追求高效率、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阅读一篇文章,或是沉下心来品味一首诗歌。相反,在结束了一天的辛勤劳作后,许多人更倾向于寻求简单、直接的愉悦感——有趣又直白的网络语言显然正对胃口。于是,例如“YYDS”“栓Q”等字母缩写、“谐音梗”便流行了起来。互联网作为一种传播极其迅速的信息传递媒介,大大促进了网络语言的普及,却使人们忘记了文字本来的意义、内涵,忽视了言语、修辞的优美与准确。这难道全是互联网的错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互联网本是一项服务于人类的工具,就像菜刀可以用来切菜,却也可以成为伤人的凶器。工具没有善恶之分,关键在于使用者。
“文字失语”的蔓延,是人们愚钝顺从网络“主流”的结果。更可怕的是,当网络语言像病毒一样迅速传播,人们常常不是被动接受,反而会更主动“学习”。当新的网络语言席卷互联网时,一些人云里雾里的,难免就去主动查之、学之,并在不知不觉中多次使用并传播——只因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每个人都担心自己跟不上潮流,害怕落伍。于是,一些人盲目地跟随,失去了判断是非的能力,更缺乏突破主流的勇气。当习惯了全盘接收信息,又不分青红皂白地表达,浑然不知自己早已“话”地为牢,成为网络用语的傀儡,丧失了自己的思想,以至于“提笔忘字”、词不达意。
有深厚底蕴的象形汉字,岂能作为娱乐消遣的玩物,岂能成为无聊时候的笑料?意義不明不白的网络语言,又岂能被运用于写作表达中,又岂能在生活、工作中被广泛传播?闻“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种孤寂之感骤然涌上心头;读《滕王阁序》,壮丽之景赫然映入眼帘;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如水月光轻柔漫过脸庞……如此动人心弦的词句,如此深厚、优美又准确的语言,是不会也不能被网络语言取代的。低俗的网络语言纵然可以乘时代之势“灿烂”一时,最终必然会因缺乏底蕴而“昙花一现”。
我们应重拾美文之风尚,摒弃低俗的网络语言,将汉字文化的魅力从无知的牢笼中解救出来,成为语言的主人。面对“众口铄金”,也别忘了“积毁销骨”,莫做“人云亦云”的羊群一员。在快节奏的当下,我们应该斟酌片刻,做到“三思而后言”:一思观点的主观性,表达出个人深思熟虑的结果,而非话在“说”人;二思话语的准确性,确保所思所想是能被完整、准确传达的;三思语言的文学性,播种优美文字的种子,莫让干瘪的网络语言污染文学净土。
“话”地为牢,不可取也;破牢而出,方能展文化的光辉。
(指导教师:金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