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工作角度理解“社会学习理论”
2024-01-20赵欣雨
赵欣雨
摘 要: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对《社会学习理论》一书进行理解。首先是从本书的作者——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生平以及社会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介绍。通过了解作者和理论的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和研究动机。接着,从社会工作角度对本书的各个章节进行细致的阅读和理解。这包括行为的起因、先行的决定因素、后继的决定因素、认知的控制以及交互决定论等内容。笔者通过研读这些章节,深入了解社会学习原理,并将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如设计干预策略、引导个体改变不良行为或发展积极行为等。最后,进一步补充社会学习理论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应用。这包括借鉴社会学习理论来分析个体行为形成原因、设计有效干预措施、关注环境条件和认知过程等方面。通过结合实际案例和实践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社会学习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中的作用,提升干预效果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工作;行为;环境
一、作者介绍
阿尔伯特·班杜拉是一位对社会工作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心理学家。他的研究和理论对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和方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在社会工作角度看,班杜拉的研究关注人们如何通过观察他人来学习新知识和技能。这一发现对社会工作者非常重要,因为它强调了模仿、观察和学习的重要性。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个原理来设计和实施教育计划、培训课程或者支持活动,帮助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来获得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此外,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概念,即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能力评估。这个概念对社会工作者在帮助案主提升自尊、增强自信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通过增加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目标,并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班杜拉的研究还揭示了观察到的模型对行为的影响。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提供积极的角色模型、引导正向行为和提供支持来帮助个体学习和发展健康的行为模式。总而言之,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研究和理论对社会工作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他的观察学习理论、自我效能概念以及对模型行为影响的研究成果,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个体的学习、发展和行为改变过程。
二、理论介绍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这一理论强调了人们通过观察他人并从他人身上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与传统的行为主义理论相比,社会学习理论更加注重认知和内部过程对行为的影响。在社会学习理论发展的脉络中,以下是一些重要里程碑:
第一,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研究。班杜拉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年人模仿他们的行为来学习新技能。这一发现引发了对观察学习过程的探索,并奠定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
第二,自我效能概念。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概念,即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能力评估。他认为,个体对于自己能否成功地采取某种行动具有关键影响。这一概念强调了个体内部认知因素在行为选择和执行中的作用。
第三,模型行为影响研究。班杜拉进一步研究了模型行为对观察者行为的影响。他发现,观察到的模型行为可以通过激发观察者的内部动机和期望来影响其后续行为。这一研究结果强调了社会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第四,社会认知理论。在班杜拉的基础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和劳伦斯·戈尔德斯坦进一步发展了社会认知理论。他们引入了注意、记忆、判断和增强等认知过程,并将这些过程与社会学习联系起来。
第五,应用于教育和干预。社会学习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和行为干预中。它提供了设计有效教育计划、培训课程以及帮助个体改变不良行为的指导原则。
总体而言,社会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从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研究开始,逐渐加入自我效能概念和模型行为影响研究,并最终演变成包含认知因素的社会认知理论。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人们的学习、行为选择和行为改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并在教育和社会工作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三、阅读感悟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的起因可以归结为外部刺激和内部动机。先行的决定因素是指他人行为对观察者产生影响并引发模仿行为,后继的决定因素涉及到个体在模仿之后获得反馈结果。认知的控制强调了个体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获取信息,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和评估来决定是否模仿他人的行为。交互决定论指出,个体的行为是由他们与周围环境和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不仅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还受到个体自身特征、态度和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综上所述,《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观察、模仿以及认知过程在人类行为学习中的重要性,并强调了个体与环境和他人之间相互作用对行为产生影响的关键性。接下来我将从社会工作角度给其进行理解。
通过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个体的行为不仅仅是自身内部决策和反应的结果,而是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影响的产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周围的人所影响。比如,在团队合作中,一个积极、努力工作的成员可以激励其他成员变得更加投入;相反地,一个消极或懈怠的成员可能对整个团队产生负面影响[2]。此外,《社会学习理论》还提到了模型效应,即通过观察他人来学习新的行为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孩子们通过观察父母或老师来学习语言、礼仪等。行动的起因,给了我一个新的视角去理解和分析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它提醒我要时刻关注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且认识到他人对我的影响以及我对他人的影响。只有通过互相学习、借鉴和合作,才能实现个体与社会共同发展进步。我们不仅需要关注自身内部的动机和意愿,还需要理解他人对我们行为的影响以及我们对他人行为的影响。只有通过理解社会学习理论,才能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我们经常使用积极强化来促进案主采取积极、健康的行为。例如,在与儿童互动时,我们可以通过赞扬、奖励等方式增强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或合作活动的意愿[3]。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度依赖外部强化,而忽视内在动机和自主性。其次,诱因的层次发展是指个体对不同诱因的反应程度和效果可能随时间推移而改变。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我们需要关注案主对不同诱因的反应和评估,并根据其特点和需求进行相应干预。例如,在与青少年交互时,他们可能对直接物质奖励更加敏感;而随着年龄增长和成熟,他们可能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内在满足。外在诱因和内在诱因是影响个体行为后续发展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激励。社会工作者需要理解并平衡这两种激励对于案主行为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提供外部奖励来激发案主参与积极行为,同时也要鼓励他们培养内在动机和自主性,以便能够持久地保持积极行为。偶联中的结构变化是指个体对于特定刺激的反应会随着时间和经验而改变。社会工作者需要关注案主行为背后的偶联关系,并通过干预措施来促使正向偶联的形成。例如,在对有药物成瘾或者网络成瘾者进行干预时,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替代性强化方式,以减少对药物或其他有害物质的依赖。替代性强化和替代性惩罚是指将某种有害或不适宜的行为替换为更加积极、健康的行为。社会工作者需要帮助案主发展替代性强化的能力,以减少不良行为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例如,在与青少年进行暴力倾向干预时,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参与体育运动、艺术创作等有益活动,以替代暴力行為[4]。自我强化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评价和奖励来增强自己的积极行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我们可以帮助案主建立自我监控和反馈机制,以促进他们对自身行为的认知和调节。例如,在与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主开展工作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记录情绪变化、思维模式等,并通过正面反馈增强积极变化[5]。
“当行为线索本身不能适当地传达思维过程的内隐成分时,用行为示范就不能轻易地使认知活动发生明显的变化。”从社会工作角度来理解这句话,可以认为它强调了行为示范在传达思维过程中的局限性。当一个人的行为线索无法准确地表达他们内在的思维过程时,使用行为示范可能无法引起明显的认知活动变化。社会工作者通常与个体或群体合作,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改变不良行为或提升自我意识等。在这个过程中,行为示范是一种常用的技术之一。通过观察他人的积极行为,并尝试模仿这些行为,个体可以学习到新的技能、增强自信心和提升自我效能感。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仅仅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可能无法真正理解并改变内隐成分。内隐成分指的是个体思维过程中不易察觉或外显出来的部分,例如价值观、信念、情绪等。这些内隐成分对于个体认知活动和行为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当一个人面临复杂问题或需要进行深入思考时,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示范可能无法充分理解和应用内隐成分。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可能需要采用其他方法,如与案主进行对话、提供认知技巧和策略,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问题。因此,从社会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当行为线索本身不能适当地传达思维过程的内隐成分时,仅仅使用行为示范可能无法引起明显的认知活动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需要采用更加综合和深入的方法来促进案主的认知活动和行为变化。
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来理解,“心理的机能就是人、行为以及环境这三种决定因素之间的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意味着心理过程是由人、行为和环境这三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这句话强调了心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系统,其中个体与自身、他人和环境之间不断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首先,个体是心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认知等内在因素会影响其行为和反应。个体的特征、经历、价值观等都会对其心理过程产生影响。其次,行为是表达个体内在状态和需求的方式。通过观察和分析个体的行为,我们可以了解其内在状态以及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行为不仅仅是单纯地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还包括主动参与社会互动并通过行动实现目标。最后,环境也是影响心理过程的重要因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如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文化环境(如价值观、社会规范)。环境的刺激和影响会对个体的心理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个体的行为和反應也会对环境产生反馈作用。这句话中强调了“交互的”意义,即个体、行为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并不是简单的相似或相反的对应关系。而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其中各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调节。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从单一因素出发来理解心理过程,而需要综合考虑人、行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对于社会工作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该书强调了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行为的过程,这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是非常关键的。社会工作往往涉及到对个体行为的引导和改变,而理解行为学习的原理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制定干预策略。同时,该理论还强调了环境因素和认知过程在行为学习中的重要性。基于此,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他人行为,设计适当的干预措施,并通过反馈机制来促使个体持续改变不良行为或发展积极行为。此外,《社会学习理论》还强调了交互决定论,即个体与环境和他人之间相互作用对行为产生影响。这一观点提醒着社会工作者在干预过程中要考虑到个体特征、态度和价值观等因素,并与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总之,《社会学习理论》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行为学习原理,在实践中实现对个体的有效干预和促进。
四、社会学习理论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应用
社会学习理论在社会工作中有广泛的实务运用。该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并通过反馈和激励机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
第一,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行为示范来展示积极的行为模式,鼓励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新技能或改变不良行为。例如,在儿童保护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与父母互动展示积极的育儿技巧,帮助他们改善亲子关系[6]。
第二,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引导个体观察他人成功解决问题或克服困难的经验,促进他们从中学习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在康复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康复小组让成员分享个人康复经历,以激发其他成员积极参与康复过程[7]。
第三,社会工作者可以使用正面反馈和激励机制来增强个体的积极行为,并减少不良行为。例如,在青少年矫治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奖励制度来鼓励青少年参与积极的社交活动,以促进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8]。
第四,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个体通过规划和模拟来预测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职业发展咨询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引导案主制定职业发展计划,并通过模拟面试等活动来提高就业技巧和自信心[9]。
第五,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社交环境对学习和行为改变的重要性。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建立支持网络、组织小组活动等方式来提供社会支持,促进个体的学习和成长[10]。
综上所述,社会学习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提供了一种框架和方法来理解个体学习、行为变化以及环境因素对其影响的关系。通过运用这一理论,社会工作者可以更有效地设计干预措施,并促进个体在各个领域获得积极的发展和变化。
参考文献:
[1] 王笑笑. 小组工作在高职生自信心提升中的应用研究[D]. 华东政法大学, 2017.
[2] J. F C,M. J L,Raquel V, et al. Evaluation of an Assertiveness Training based on the Social Learning Theory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Safety and Environment Practitioners[J]. Sustainability,2021,13(20).
[3] 杨彩霞.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儿童社会行为教育的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S2):142-144.
[4] 赵军,彭志刚,彭红彬.暴力资讯与未成年人犯罪实证研究——以社会学习理论为主要修正对象[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No.69(03):104-110.
[5] 莫仙珍.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情绪管理小组实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1.
[6] 刘懿. 0~3岁亲子园课程之解析[D].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7] 莫仙珍.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情绪管理小组实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1.
[8] 梁志扬,樊扬林,郝佳洁.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小组工作实践探索——以甘肃省秦安县Y校为例[J].河南农业,2022(12):17-20.
[9] 徐松美.社会学习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探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33(03):56-59.
[10] Staddon,E. J.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nd the dynamics of interac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1984,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