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安县近40 a 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分析

2024-01-20刘相东商宝荣邹雅文邵珠航

黑龙江气象 2023年4期
关键词:风雹洪涝时段

刘相东,商宝荣,邹雅文,柴 宇,邵珠航,孙 涛

(1.依安县气象局,黑龙江 依安 161500; 2.富裕县气象局,黑龙江 富裕 161299;3.拜泉县气象局,黑龙江 拜泉 164700;4.泰来县气象局,黑龙江 泰来 162400)

1 引言

农业生产管理及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气象, 当气象条件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时就会对作物产生不利影响,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产,造成农作物减产绝产的不利气象条件就称之为农业气象灾害。 因农业气象灾害种类多、危害大,现已成为制约依安县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 从近40 a记录的历史数据来看,依安县气象灾害发生频率高,长期以来多种灾害叠加发生, 导致大面积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对农业发展危害巨大。 如何更好应对和防御气象灾害,健全长期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对依安县近40 a 气象灾害受灾情况进行分析探究,摸清灾害风险隐患,根据灾害特征、影响范围、发生规律, 提出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策略, 有助于各级政府、广大农户开展自然灾害的防御与应对,为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 资料与方法

利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1978-2020 年),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依安县农业气象灾害的种类,并从各类灾害发生频次、发生时段等角度,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气象灾害发生发展变化规律, 从各类灾害的影响范围入手, 分析其对农业生产、民生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

3 农业气象灾害的类型及变化特征

3.1 洪涝

洪涝是指大雨引发河水泛滥、淹没农作物、冲毁农田,或降水过于集中、排泄不畅、田间积水,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作物根系因缺氧而生长滞缓,引起植物萎蔫、落花、落果、空壳瘪粒以至倒伏、霉烂,称为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产生洪涝的诱导因素有很多, 但北方洪涝的发生多源于暴雨天气, 持续性高强度的降雨很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北方四季分明夏季是暴雨频发的季节,因此洪涝多发生于夏季的汛期, 也是防御洪涝的关键时期。依安县属于平原地形, 部分区域存在一些相对地势较低的田地,如三兴镇、新兴乡,一旦出现大暴雨,排水不畅,部分农田就会被雨水淹没,形成局地洪涝灾害。 灾害严重将直接导致农作物绝收,进而造成巨大的农业经济损失, 同时房屋建在地势相对较低的地方也会对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洪涝灾害是依安县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 也是制约依安县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1]。

3.1.1 洪涝的年际变化特征

根据1978-2020 年近40 a 统计资料显示, 洪涝灾害出现过23 a, 也是依安县所有农业气象灾害中频次最高的灾害。 依安县近40 a 洪涝灾害频次呈增加趋势。 40 a 整体表现为前10 a 和后10 a 集中出现,占比为75%。洪涝的多发时段分别为1984-1988年、2009-2020 年,洪涝灾害均表现为连年发生,尤其是近10 a 几乎年年都有洪涝发生。 1989-2008 年为洪涝灾害的少发时段,20 a 间仅出现5 a, 且为分散出现。 40 a 间洪涝灾害波及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是1998 年出现的特大洪涝灾害, 全县15 乡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造成多个水库决堤、农作物受灾面积损毁18.47 万hm2。

随着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全国极端暴雨不断北移,近3 a 夏季降水异常增多,台风连续2 a 影响到黑龙江地区都是引发洪涝灾害加剧的主要因素。 植被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水库蓄洪不利等诸多因素,也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形成和发展[2]。

3.1.2 洪涝灾害发生时段

依安县气候属于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 表1 所示,近40 a 来依安县年平均降水量为502 mm,其中夏季平均降雨量340.4 mm,占全年的68%,而7 月、8月降水量平均维持在120 mm 左右[3],由此看出依安县雨季集中在夏季。表1 所示,近40 a 来因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主要集中于每年的7、8 月份, 出现频次分别为15 次、10 次。 出现洪涝与依安县气候特征相符, 防御洪涝灾害的关键时段为7 月20 日-8 月10日。

表1 依安县近40 a 各月平均降水量及洪涝月发生次数表

表2 1992-2004 年出现旱灾情况统计表

表3 依安县近40 a 出现罕见低温冷害时段

3.1.3 洪涝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根据洪涝灾害频次特点可以看出, 造成洪涝灾害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有: 区域和时段降雨分布的不均匀,极端气候异常频发;水库蓄水能力弱,低洼地块农田排水不利, 内涝积水无法及时监测等隐患严重。 依安县洪涝灾害主要发生于每年7、8 月份,因此在每年汛期来临时,及时清理河道淤积、疏通农田排水沟渠、降雨过后采取一定的排涝措施,减少因持续降雨导致的农田大量积水无法排出造成涝灾。

3.2 干旱

干旱定义:由于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缺水、空气干燥,致使作物缺水,影响正常生长发育而造成最终产量下降的农业气象灾害。

依安县地处于47°N,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在百姓口中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在农业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气象条件、地域条件都是农作物生长发育非常重要的因素,天气的好坏决定农业产量。 干旱的气象条件对农田水分影响巨大, 水分的流失使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干裂, 农作物一旦缺少水分直接影响当年收成,若遇到极恶劣天气甚至绝收,由此可见,干旱对农业生产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 据统计我国气象灾害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的70%, 而旱灾损失占气象灾害的50%[7]。 明确依安县干旱灾害发生、发展特征,为科学防范灾害提供理论支撑。

3.2.1 干旱的年际变化特征

根据1978-2020 年近40 a 资料统计显示, 干旱灾害发生过23 a,占比达57.5%。 集中出现在1990-2010 年。王丹丹等[8]指出全国旱灾受灾面积呈减少趋势,成灾面积呈增加趋势,而在东北地区受灾及成灾面积均呈增加趋势, 依安县的干旱灾害影响趋势与其相符。 1999 年春旱3-5 月降水量33.5 mm,特别是5 月降水只有5.2 mm, 比历年同期少28.0 mm,6 月降水量37.0 mm,比历年同期少40.7 mm,秋季9-10月降水量27.9 mm,比历年同期少45.0 mm,出现春旱、夏旱连秋旱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095 万元,从灾害损失看旱灾也是造成农业灾害经济损失的主要灾害因素之一。

3.2.2 干旱发生时段

干旱会发生在作物生长的任何时期。 根据依安县灾害40 a 普查数据显示, 依安县的旱灾主要发生在春、 夏两季。 如1992 年春旱、1993 年春夏连续旱灾、1982 年夏旱。 依安县在百姓口中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可见依安县发生春旱很常见。3-5 月是春种时节,种子发芽期干旱会直接导致出苗不齐,甚至断垄缺行,苗床枯死。 重新补苗或毁种易导致作物生育期缩短,农民存在粮食减产或贪青晚熟风险。 夏季是作物生长关键期,干旱导致作物水分供应不足,植株不壮,影响扬花结穗授粉,严重会影响作物正常灌浆和成熟,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会造成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3.2.3 干旱灾害防灾减灾策略

气象、环境等自然因素是引发干旱的原因,但同时也与人类活动有关[5]。 无法改变自然环境就要科学应对干旱,提高应对干旱的能力。 首先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在干旱缺水年份种植抗旱、耐旱经济作物;根据不同作物的生育特点,在发育关键期及时灌溉;发展节水农业,采用塑料大棚与地膜覆盖、滴灌技术,显著提高水分的生产效率; 利用有利天气开展人工干预天气,抗御干旱。

3.3 风雹

风雹天气是由强对流天气引起, 冰雹伴随雷雨大风天气出现,具有局地突发性强、生命史短、移动速度快、 风速骤然加大、 雨势凶猛并夹杂冰雹等特点。 风雹发生地区较为局限,常有“雹打一线”之说。依安县阳春乡至解放乡一带常有风雹天气发生。 风雹经过的路径会对农作物的根茎、枝叶、果实产生损伤,引起作物倒伏,导致农作物无法进行充足的光合作用,致使农作物减产。 果实被冰雹打伤后,轻则影响品质,重则造成打伤部位发生腐烂,影响产量。

3.3.1 风雹灾害年际变化特征

根据普查数据显示1978-2020 年近40 a 风雹发生过15 a。 图1 所示,40 a 间风雹呈两段集中分布出现的特点,其中8 a 出现在1985-1998 年,且灾害损失相对较大,另一段7 a 出现在2005-2016 年。

图1 风雹灾害受灾面积变化趋势图

根据依安县气象站地面观测记录显示风雹常出现在夏季,高发时段集中在13-19 时,风雹过程的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仅为2-10 min。 强对流天气系统异常剧烈,冰雹来临时常伴有大风天气。

近40 a 风雹灾害影响整体呈下降趋势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温差减小,对流活动减弱,导致冰雹不易形成,加之近年来气象科技的发展,人工影响天气防雹作业越发成熟, 防御风雹天气的能力大幅提升,有利抑制或减少风雹灾害的发生。

3.3.2 风雹灾害防灾减灾策略

在风雹多发地带,种植抗雹能力强、恢复能力强的作物,增加森林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条件,达到减少雹灾目的。 加密监测提早采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干预措施,利用碘化银催化剂作用,结束风暴云的发展进程,削弱大风、冰雹等致灾因子,减少灾害损失。 通过普查区划风雹易发区,重点防御。 对受害较重、造成绝收的作物,要及时拔除残株烂叶,清理园地,防止腐烂引发病害,可根据实际情况重新播种或移栽速生叶菜;对损伤较轻的,要及时扶正,修剪掉被折断、损伤的枝、蔓;并清理残枝,及时施肥、浇水,增强抗逆性,因灾后蔬菜根系受损,吸收土壤营养物质能力减弱,可及时施肥。

3.4 低温冷害

低温冷害气象指标是指旬平均气温比历年旬平均低0.3-1.6 ℃而引起的农作物减产现象。 农作物生长季节气温比常年同期显著偏低引起的灾害,使作物生理活动受到障碍,严重时某些组织遭到破坏,导致减产[6]。 低温冷害按时空分布分为春季低温冷害(俗称倒春寒)、秋季低温冷害和东北的夏季低温冷害。 春季和秋季低温冷害多发生在初终霜冻前后,夏季低温冷害多源于阴雨低温寡照,温度越低,作物发育时间越长,成熟越晚。受东北冷涡影响,依安县低温冻害也常有发生。 当温度长期低于作物耐受温度时,农作物的根茎受损,导致作物无法正常发育,造成产量下降。

3.4.1 低温冷害年际变化特征

根据1978-2020 年普查数据, 比较于前文三种灾害,低温冷害是发生频次最少、灾害损失影响最低的灾害。 40 a 间1998 年低温冷害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 农作物受灾面积1.92 万hm2, 绝收面积0.14 万hm2,直接经济损失46.5 万元。 目前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作物种类较以前大幅增多,更易遭受灾害侵袭[10],近40 a 间低温冷害受灾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冷害发生常为大面积区域性,所以同样不容小视。

3.4.2 低温冷害易发时段

依安县低温冷害在春、夏、秋均有发生,但常发生在春秋季,即初、终霜冻前后。依安县初霜在每年9月21 日前后,终霜在5 月12 日前后。 初霜冻过早、终霜冻过晚均易出现低温冷害。 2018 年9 月9 日依安县出现早霜天气,比历年早12 d,由于种植的高产晚熟作物多,冻害严重,农作物减产4 成。 夏季由于连续性低温、阴雨和寡照天气也会引起阶段性低温,1998 年夏季依安县出现极罕见阶段性低温,1998 年6 月19、20、21 日日平均气温较常年平均气温低7 ℃左右;1992 年6 月5 日出现历史罕见的霜冻灾害,最低气温2.3 ℃,地面最低温度-2.0 ℃,出现霜冻天气,农田作物苗期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 由此可见春夏秋三季都需防范低温冷害。

3.4.3 低温冷害防灾减灾策略

依安县低温冷害多发生于每年5 月至6 月上旬、以及9 月中下旬。 此期间分别为春季的农作物苗期、秋季的作物籽粒灌浆成熟交汇阶段。 掌握灾害发生时段规律, 科学合理安排品种搭配与播种期或种植耐寒的高产品种,促进幼苗生长,增强御寒能力;促进作物早熟;科学实施农业防寒措施,减少低温冷害损失。

4 结论

(1)近40 a 洪涝灾害出现过23 a,也是依安县农业气象灾害中出现频次最多、灾害损失最重的灾害,依安县近40 a 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波及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是1998 年出现的特大洪涝灾害。 洪涝高发时段集中在夏季的7、8月份,也是防汛的关键时段。

(2)近40 a 干旱灾害发生过23 a,出现频次及灾害损失仅次于洪涝。 集中出现在1990-2010 年,干旱灾害的影响呈增加趋势,但近些年少有发生,气候条件的改变及应对干旱的措施进步, 均降低了灾害的发生及影响程度。

(3)40 a 间风雹共计出现15 a,占比接近38%。呈两段集中分布,分别在1985-1998 年出现8 a,灾害损失相对较大,另7 a 出现在2005-2016 年。 近40 a风雹灾害影响整体呈下降趋势。

(4)低温冷害为此次重点研究的四种灾害中发生频次最少、 灾害损失最低的灾害。 低温冷害发生强度、作物受灾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 春秋季是低温冷害的高发时段,春季冷害出现的时间越晚,对作物造成的影响越大;秋季冷害出现时间越晚,对作物造成的影响越小。

(5)季节性预防灾害从高发规律入手,春季重点预防干旱和低温冷害;夏季重点预防洪涝、风雹、夏旱以及阶段性低温;秋季重点预防洪涝和低温冷害。

猜你喜欢

风雹洪涝时段
洪涝造成孟加拉损失25.4万吨大米
东北冷涡背景下一次初秋风雹天气分析
衡阳暴雨洪涝特征及对后期农业干旱影响
四个养生黄金时段,你抓住了吗
四川盆地南部边缘一次局地风雹天气的中尺度及雷达观测分析
黔东南州洪涝发生规律研究
基于FloodArea 模型的龙须河流域暴雨洪涝淹没模拟研究
傍晚是交通事故高发时段
分时段预约在PICC门诊维护中的应用与探讨
分时段预约挂号的实现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