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割和乙烯利刺激对不同品系幼龄橡胶树排胶生理特性的影响*
2024-01-20杨署光葛立鑫田维敏史敏晶
丁 欢 杨署光 蒋 毅 葛立鑫 田维敏 史敏晶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橡胶树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海南省热带作物栽培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海口 571101)
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以下简称橡胶树)是当前唯一商业用天然橡胶人工栽培产胶植物,可提供世界所需98%以上的天然橡胶(田维敏等,2015)。割胶是目前从橡胶树树皮乳管中获取天然橡胶的唯一途径,割胶收集乳管中排出的胶乳是提炼天然橡胶的主要原料。割胶后橡胶树维持较高排胶速度和较长排胶时间是胶乳产量的保证。作为天然橡胶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割胶后的排胶机制一直受研究者关注,明确排胶机制对割胶生产具有重要推进作用。
割胶方法从原始、粗暴的刀劈法(即用刀斧砍削一大块树皮获取胶乳)到有规律的割线割胶法源于人们对橡胶树树皮结构的科学认识,该割胶方法为现代割胶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Bobilioff,1923)。人们发现乙烯对乳管产排胶尤其是排胶时间具有明显增进作用,进而将乙烯利作为排胶刺激剂应用于割胶生产,这是现代割胶制度快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Coupéet al., 1989;Kush,1994;许闻献等,2000;罗明武等,2006;仇健等,2020a;2020b),但迄今为止,乙烯利刺激增产的机制尚不清楚(Tupy,1973;Zhuet al., 2009;Shiet al.,2016;Nakanoet al.,2021)。
为提高劳动效率,节省生产成本,同时保证橡胶树健康、高产、稳产,橡胶树的割胶技术一直在进行调整和完善,2 次割胶之间的间隔天数逐渐延长,割线长度缩减,低频、超低频以及短线割胶是当前广泛推广的采胶新技术(罗世巧等,2002;杨文凤等,2017;2020;仇健等,2020a;2020b;魏芳等,2022),单孔采胶技术是在针刺采胶技术(许闻献等,1981)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树皮消耗新的采胶方法的尝试(刘实忠等,2000;魏芳等,2021),这些割胶制度的改革离不开人们对产排胶机制的研究。
不同品系橡胶排胶特性不同(黄华孙等,2005;张晓飞等,2021),高产早熟代表品系RY8-79 和晚熟耐刺激品系PR107 是最常见的品系(李维国等,2009;许闻献等,1990;史敏晶等,2015;Chaoet al.,2015),规划不同品系合理割胶制度离不开分析该品系对机械割胶以及乙烯利刺激的反应和耐受性。鉴于此,本研究对几个代表性品系的未开割树进行强割以及施用乙烯利,分析其排胶相关的一系列生理参数,以期为阐述乳管排胶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天然橡胶生产中针对不同品系进行合理规划割胶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选取种植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儋州南辰农场(海南儋州宝岛新村)基地6 年生未开割PR107、RY8-79、Tjir1、RY7-33-97 幼龄健康橡胶树,每个品系3 株重复。于7 月开始割胶,采取割线长度为1/2 茎围、每2 天割1 刀(S/2d/2)的割胶方式,连续割胶10 刀,第1 刀收集的胶乳代表未开割树胶乳。随后结合1%乙烯利刺激(第10 刀割胶当天下午,在干燥的割线上涂抹乙烯利溶液),同样采取S/2d/2 割胶频率、每3 刀刺激1 次的高频率刺激方式,共采胶9 刀。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5,5′-二巯基-2,2′-二硝基苯甲酸(DTNB)为AMRESCO 产品,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三氯乙酸、乙酸、Tris-Hcl 等国产分析纯购自广州化学试剂厂。LA-960 激光粒度仪为日本HORIBA 公司产品。离心机为台式Hettich 32型低温离心机。紫外分光光度计为瑞典4000 型。
1.3 试验方法
1.3.1 橡胶粒子粒径测定 冰上收集前5 min 的胶乳,迅速带回实验室,用于测定橡胶粒子粒径大小。采用LA-960 激光粒度仪测定,具体方法参照LA-960 湿法操作手册进行。
1.3.2 干胶含量计算 取停止排胶后的总胶乳样品1 g (W),以5% 醋酸凝固,用水漂洗凝胶片,去除其中可溶性成分,最后将凝胶片置于60 ℃烘箱中烘至恒重(W1),计算干胶含量(%,W1/W)。
1.3.3 硫醇含量测定 冰上收集前5~30 min 的胶乳,迅速带回实验室,参照Boyne 等(1972)和杨少琼等(1989)方法测定硫醇含量。
1.3.4 排胶常规参数测定 测定排胶时间、排胶初速度、排胶体积、堵塞指数,分析不同品系的排胶常规参数在强割和乙烯利刺激后的变化,具体方法参照胡彦师等(2009)。需要说明的是第12 刀,即乙烯利刺激的第2 刀,排胶后期突下暴雨,未来得及收集总胶乳和统计总排胶时间。
1.3.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8.0 软件分析数据差异显著性,Excel 2003 制作图表。
2 结果及分析
2.1 强割和乙烯利刺激对橡胶粒子粒径的影响
胶乳中存在不同粒径的橡胶粒子,对割胶后前5 min 流出胶乳的平均粒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平均粒径在不同品系中具有明显差异,且受割胶和乙烯利刺激影响(图1)。PR107 和RY8-79 未开割树胶乳粒径大,约0.85 μm,非乙烯利刺激强割情况下,前几刀胶乳粒径有上升趋势,但随后开始下降,尤其是RY8-79 下降明显,至第9 刀胶乳粒径均降至0.80 μm以下,与前几刀差异显著(P<0.05)。初次乙烯利刺激后,胶乳平均粒径略有上升,但差异不显著;3 次乙烯利刺激共9 刀的胶乳粒径均维持在较低值(图1A,B)。Tjir1 未开割树起始粒径最小,均值仅0.77 μm 左右,在刚开割的前5 刀中胶乳粒径有增大趋势,但随后5刀呈降低趋势。初次乙烯利刺激后,胶乳粒径有短暂上升,但随后2 次刺激粒径整体表现下降,尤其刺激的第9 刀降至0.70 μm 以下,与其他主要刀次胶乳粒径存在显著差异(P<0.05)(图1C)。RY7-33-97 未开割树胶乳粒径约0.80 μm,非乙烯利刺激情况下,随着刀次增加粒径表现出先缓慢上升后缓慢降低的趋势,至第9 刀降至0.77 μm 左右,与前面8 刀存在显著差异(P<0.05)。乙烯利处理后,粒径略有增大,但未超过0.80 μm(图1D)。
图1 强割和乙烯利刺激对胶乳粒径的影响Fig.1 Effect of intensive tapping and ethrel stimulation on the rubber particle size of latex
4 个品系比较分析表明,胶乳粒径起始值最大的是RY8-79 和PR107,RY7-33-97 的胶乳粒径较小,Tjir1 的胶乳粒径最小。强割后,不同品系胶乳粒径普遍有个短暂上升期,但随后降低,其中排胶通畅的RY8-79 胶乳粒径降低较快,其次为RY7-33-97, 排胶不畅的PR107 和Tjir1 胶乳粒径相对稳定,但均在强割8 刀后胶乳粒径降至0.80 μm 以下。乙烯利刺激后,胶乳粒径初始有小幅度增大,但总体呈下降趋势,且维持在较低水平。
2.2 强割和乙烯利刺激对胶乳产量直接相关指标的影响
2.2.1 干胶含量 干胶含量是衡量品系胶乳产量的重要指标。PR107 未开割树的干胶含量较高,约43.7%;在非乙烯利刺激强割条件下,前3 刀干胶含量相对稳定,维持在43% 以上,但随后开始逐步下降,第10 刀干胶含量降至33.7%,与未开割树的起始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初次乙烯利刺激后割胶的3 刀干胶含量均有所上升,维持在37%以上;但随后2 次刺激后干胶含量开始下降,尤其第3 次刺激下降明显(图2A)。RY8-79 未开割树的干胶含量为45.2%;连续强割10 刀的干胶含量呈持续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较大,第9、10 刀降至25%左右,与前面几刀相比差异显著(P<0.05)。乙烯利刺激后,干胶含量有所起伏,但总体表现为下降。第3 次乙烯利刺激的第3 刀干胶含量降至21%左右(图2B)。由此可见,RY8-79 干胶含量受强割和乙烯利刺激的影响明显。Tjir1 未开割树的干胶含量最低,仅35.8%;随割胶刀次增加,干胶含量总体表现出缓慢下降趋势;第10 刀干胶含量约28.9%,但这10 刀胶乳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初次乙烯利刺激后干胶含量有所回升,但随刺激次数增多,干胶含量仍然表现出下降趋势,第3 次刺激的第3 刀干胶含量降至22.7%(图2C)。RY7-33-97 未开割树的干胶含量高达50%,随着割胶刀次增加,干胶含量逐步下降,第10 刀仅34.9%,但在4 个品系中干胶含量仍为最高。乙烯利刺激后干胶含量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总趋势。第3 次刺激下降较明显,第3 次刺激的第3 刀干胶含量降至22.8%(图2D)。
图2 强割和乙烯利刺激对干胶含量的影响Fig.2 Effect of intensive tapping and ethrel stimulation on the dry rubber content of latex
对4 个品系比较分析可知,干胶含量起始值最高的为RY7-33-97,其次为RY8-79 和PR107,最差为Tjir1。强割和乙烯利刺激条件下,PR107 和Tjir1 干胶含量下降相对缓慢,总体保持较稳定;RY8-79 和RY7-33-97 的起始干胶含量高,但受强割和乙烯利刺激影响明显,干胶含量下降快。由此推测,PR107 和Tjir1 二者比较耐受强割和乙烯利刺激,RY8-79 和RY7-33-97 不耐强割和乙烯利刺激。
2.2.2 排胶体积 排胶体积与橡胶产量直接相关。非乙烯利刺激强割条件下,PR107 开割后排胶体积随着刀次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第10 刀仅1.5 mL;整体排胶体积低,基本未超过10 mL。乙烯利刺激后排胶体积明显增多,但最高值仅为32 mL,可见,PR107 幼龄树割胶初期胶乳产量很低(图3A)。RY8-79 排胶体积较高,第1~5 刀的排胶总体积随着刀次增加而逐渐上升,第6 刀快速下降,随后又回升,第9 刀为95 mL,但第10 刀出现明显下降;乙烯利刺激并没有明显增加该品系的排胶体积;最后一刀体积反常增高,可能与开始出现长流有关(图3B)。Tjir1 排胶体积极少,随着刀次增加先上升后逐渐下降,第10 刀降至起始值,基本停排。乙烯利刺激后,胶乳体积显著升高(P<0.05),可见,乙烯利刺激对Tjir1 排胶体积影响明显(图3C)。RY7-33-97 排胶体积仅次于RY8-79,第1~4 刀的排胶总体积随着刀次增加逐渐上升,第5 刀下降,随着刀次增加而又回升,第8 刀排胶总体积最高,随后下降,第10 刀最低;乙烯利刺激之后,该品系的排胶体积有所增加(图3D)。
图3 强割和乙烯利刺激对排胶体积的影响Fig.3 Effect of intensive tapping and ethrel stimulation on the total volume of latex
综上可知,在非乙烯利刺激强割条件下,RY8-79和RY7-33-97 尤其是RY8-79 的排胶体积远高于PR107和Tjir1;乙烯利处理后所有品系的排胶体积均有所提高,但PR107 和Tjir1 这2 个排胶少的品系受乙烯利刺激影响更明显。第5~7 刀排胶体积减少,可能与采样时连续几天未下雨有关;天气对排胶体积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对本身排胶量大的品系影响可能更明显。
2.3 强割和乙烯利刺激对排胶相关指标的影响
2.3.1 排胶时间 排胶时间对天然橡胶产量获取起重要作用。PR107 刚开割时排胶时间很短,仅16 min左右,随着割胶刀次增加,PR107 排胶时间先缓慢上升,最长约45 min,随后降低,第10 刀仅15 min,可见,在非乙烯利刺激强割条件下,幼龄树PR107 排胶时间短。乙烯利刺激后,排胶时间显著延长(P<0.05)。第3 次施加乙烯利后,排胶时间超过120 min,最长排胶时间约200 min,乙烯利极大延长PR107 的排胶时间(图4A)。 RY8-79 割胶初始排胶时间为46 min 左右,明显长于PR107,随着割胶刀次增加,其排胶时间逐渐延长。第9 刀为154 min,但第10 刀排胶时间减少,降至136 min。乙烯利刺激后,排胶时间也显著延长(P<0.05),第3 次施加乙烯利后,排胶时间最高达350 min(图4B)。
图4 强割和乙烯利刺激对排胶时间的影响Fig.4 Effect of intensive tapping and ethrel stimulation on the duration of latex flow
Tjir1 刚开割排胶时间较短,仅25 min 左右,随着割胶刀次增加变化不明显,略呈上升趋势,但第10 刀明显减少,仅11 min 左右,低于刚开割的排胶时间。乙烯利刺激后排胶时间显著延长(P<0.05),第3 次施加乙烯利后,排胶时间最长为237 min(图4C)。RY7-33-97 刚开割排胶时间较短,约25 min,第1~6 刀排胶时间变化不明显,随后随割胶刀次增加排胶时间明显延长;乙烯利刺激明显延长其排胶时间,最长为283 min(图4D)。
可见,不同品系排胶时间差异较大。RY8-79 在非乙烯利刺激情况下,排胶时间明显长于其他3 个品系, RY7-33-97、PR107 和Tjir1 在刚开割时排胶时间均较短。随着割胶刀次增加,不同品系排胶时间均有所延长,但强割也会导致排胶枯竭的趋势,这可能是4 个品系在第10 刀普遍表现出排胶时间缩短的原因。乙烯利刺激能显著延长排胶时间,且随着乙烯利处理次数和割胶刀次增加逐步上升,其中第5~7 刀排胶时间减少应与采样时连续几天未下雨有关。
2.3.2 排胶初速度 以前5 min 的排胶量计算排胶初速度,不同品系排胶初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图5)。PR107 和Tjir1 起始排胶初速度低,割胶后第1~4 刀显著上调(P<0.05),其后随着割胶刀次增加逐渐下降。初次乙烯利刺激后排胶初速度相对第10 刀有所上升,但随着刺激次数和割胶次数增多排胶初速度持续下降(图5A、C)。RY8-79 起始排胶初速度最高,开割后前几刀排胶初速度上升,第10 刀显著降低;乙烯利刺激后,初速度明显下降,第3 次刺激后初速度显著低于第10 刀(P<0.05)(图5B)。RY7-33-97 起始排胶初速度仅次于RY8-79,随着割胶刀次增加,排胶初速度上调显著,甚至超过RY8-79;乙烯利刺激后,该品系的排胶初速度显著降低(P<0.05)(图5D)。
综上可知,RY7-33-97 和RY8-79 排胶初速度高,PR107 和Tjir1 排胶初速度低。割胶后排胶初速度均显著上调,但随着强割的进行,排胶初速度降低,乙烯利刺激明显降低排胶初速度。RY7-33-97 和RY8-79排胶初速度表现规律较一致,PR107 和Tjir1 也具有相似规律。第5~7 刀几个品系均表现出初速度下降,可能与割胶这几天未下雨以及割胶较浅有关。
2.3.3 堵塞指数 堵塞指数为排胶初速度与排胶体积的比值,是判断排胶是否通畅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同品系的堵塞指数存在明显差异(图6)。PR107 起始堵塞指数较低,与Tjir1 相近,二者割胶后第1~4 刀呈现上升趋势,但第5 刀明显下降,可能与采样时的天气和采样深浅有关,其后几刀规律表现不明显。RY8-79 起始堵塞指数略高于PR107,但第2 刀堵塞指数显著下调(P<0.05), 随后几刀该指数基本保持稳定,维持在一个较低值。RY7-33-97 起始堵塞指数显著高于其他3 个品系,但随后的变化规律与PR107、Tjir1基本一致。施加乙烯利后,所有品系的堵塞指数显著下调(P<0.05),且随着施加乙烯利次数增加,堵塞指数进一步下降,不同品系之间差异不是很明显。综合各种参数分析可知,堵塞指数并不能完全说明乳管伤口的堵塞物形成情况,在初速度上升的情况下,如果排胶体积不变也会导致堵塞指数增大,而初速度的大小主要与排胶动力有关。
图6 强割和乙烯利刺激对堵塞指数的影响Fig.6 Effect of intensive tapping and ethrel stimulation on the plugging index
由此可见,未施加乙烯利时,RY8-79 明显不同于其他品系的低堵塞指数特征可以被筛选出来,但是施加乙烯利后,该特征反而变得不明显。
2.3.4 硫醇含量 硫醇测量通常取5~30 min 胶乳,在非乙烯利刺激割胶情况下,有的品系排胶时间不足30 min,因此,本试验主要分析乙烯利刺激后的数据。不同品系非乙烯利刺激强割的第9 刀胶乳中硫醇含量普遍高于第10 刀,RY8-79 胶乳中的硫醇含量相对其他品系最高,Tjir1 硫醇含量在4 个品系中最低。乙烯利处理后,PR107 硫醇含量略有增加,随着割胶刀次增加硫醇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RY8-79 每次乙烯利处理后割胶的第1 刀硫醇含量相对下降,第2刀含量上升明显,但第3 刀再次降低;RY7-33-97 和Tjir1 变化趋势与PR107 相似(图7)。
图7 强割和乙烯利刺激对胶乳硫醇含量的影响Fig.7 Effect of intensive tapping and ethrel on the thiols content of latex
总体来看,未施加乙烯利处理时,4 个品系胶乳硫醇含量存在差异,硫醇含量最高的RY8-79 排胶最通畅,但不同品系间硫醇含量差异不如排胶时间差异明显。4 个品系在每次乙烯利刺激后的第1 刀硫醇含量普遍表现下降,由此推测施加乙烯利实际上不利于硫醇生成。
3 讨论
橡胶树排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排胶时间长短以及排胶速度高低决定最终的排胶体积。在过去100 多年中,研究者从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不同层面对橡胶树排胶生理展开研究(Southornet al.,1968; Gomez ,1982 ;d’Auzacet al.,1989;田维敏等,2015;Wanget al.,2013;史敏晶等,2022;郭冰冰等,2022),对排胶机制有了基本认识。当前,对排胶机制的研究主要从动力(Butteryet al.,1964;Anet al.,2014; Frey-Wyssling,1932; Tungngoenet al.,2009)和阻力(Wititsuwannakulet al.,2008; Shiet al.,2019)2 方面分析,但因其机制复杂,尚有很多问题不清楚。本研究选取生产中产排胶差异比较明显的4 个品系,对其未开割幼龄树展开强割以及结合乙烯利刺激的割胶方式,通过分析排胶常规指标以及橡胶粒子粒径的变化,可为生产中针对不同品系制定合适的割胶制度提供参考依据。
3.1 橡胶粒子大小、干胶含量变化和排胶之间的关系
橡胶粒子粒径以前因技术受限,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对粒径的研究主要与橡胶生物合成有关(Schmidtet al.,2010; Xinet al.,2021; Daiet al., 2021),分析粒径大小与排胶之间关系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发现,橡胶粒子粒径与品系以及排胶特性密切相关。排胶通畅的品系,通常强割后粒径降低较快;而排胶不通畅、每次排胶少的品系,则粒径相对稳定、降低慢。橡胶粒子作为产胶的细胞器,从形成到长大需要一定的时间以及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合成,由此推测排胶通畅、排胶量大的品系在强割后粒径降低幅度大与该品系乳管排出大量的橡胶粒子、新的粒子来不及成长有关,而排胶少的品系粒径相对维持稳定可能与每次割胶后需要再生的胶乳相对较少有关。乙烯利刺激后粒径有短暂上升增大,排胶量少的品系,胶乳粒径回升比排胶通畅的品系明显,这可能是与乙烯利刺激后增大排胶影响面有关(Chong,1981;肖再云等;2010)。总体来看,乙烯利刺激并不能增大胶乳粒径,过度的刺激和排胶可能因胶乳再生能力不能及时恢复而减小橡胶粒子粒径。刘辉等(2021)发现橡胶死皮树胶乳橡胶粒子粒径明显小于健康树,在五级死皮树中粒径仅0.79 μm,因此认为0.80 μm 是一个较有标志性的值,粒径降到该值之下,可能表明橡胶粒子的合成和成长进入相对滞后阶段,应当减少排胶强度,从而避免死皮的发生。另外,粒径大小相对于排胶过程中其他参数比较稳定,受天气以及割胶深浅影响较小,能反映品系本身的特征,因此,粒径大小变化可以作为胶乳再生能力恢复情况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也是排胶是否过度的衡量指标之一。
干胶含量是决定天然橡胶产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干胶含量明显受刺激频率调控(罗世巧等,1990),S/2d/2 割制属于强割,对橡胶树的刺激强,本研究4 个品系中,排胶多的品系在S/2d/2割制下干胶含量下降很快;排胶较少的品系干胶含量下降相对较缓慢,可见,干胶含量很难在2 天的短时间内恢复,为了保持橡胶树稳产,延长割胶间隔时间很必要,这与生产中现在主要采用每3 天1 刀甚至更长的采胶时间这一现象符合(刘实忠等,2001)。
干胶含量和橡胶粒子粒径之间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乙烯利刺激初期能上调这2 个参数可能与乙烯利刺激增大排胶影响面有关。排胶量较大的RY8-79和RY7-33-97 乙烯利刺激后干胶含量下降较快,大田观测也明显看到二者出现排胶线内缩以及胶乳长流等死皮发生征兆(刘辉等,2021),由此可推测,这2 个品系是不耐强割和不耐刺激的品系。PR107 粒径一直维持在较高值,干胶含量受强割和乙烯利刺激降低缓慢,由这2 个参数推测PR107 更耐刺激和强割。根据干胶含量和橡胶粒子粒径维持稳定的割胶间隔时间,可推测适合不同品系的采胶间隔时间,这对割胶生产中筛选合适的割胶制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2 强割条件下排胶常规参数的变化分析
排胶时间和排胶体积的变化趋势在非乙烯刺激处理下相似度较高,但乙烯利刺激后排胶体积增加幅度没有排胶时间显著,这可能与排胶速度降低有关。乙烯利刺激明显降低排胶初速度,该结果与史敏晶等( 2015)的研究结论一致。硫醇作为一种活性氧清除系统(校现周,1996),可保护黄色体及其他细胞器的完整,目前被认为是胶乳稳定的一种保护剂,其含量高低与排胶时间通常呈正相关。4 个品系在乙烯利刺激后第1 刀硫醇含量表现下降,与史敏晶等(2015)的研究结论一致,魏芳等(2014)对乙烯利刺激后硫醇含量进行更为密集的时间段监测,同样获得硫醇含量下降的结果,可见,乙烯利刺激的确可降低硫醇含量。硫醇降低不利于保持黄色体等细胞器的完整性,与王冬冬等(2016)发现乙烯利刺激后乳管伤口堵塞物形成增多的结果相吻合, 推测这也是乙烯利刺激导致排胶初速度降低的成因之一。可见,乙烯利刺激延长排胶时间,并不是通常认为的维持黄色体稳定性、减少堵塞物形成导致,其机制有待进一步分析。
堵塞指数作为排胶初速度和最终排胶体积二者的比值(d’Auzacet al.,1989),可反映出这2 个参数的关联,但并不能真正说明乳管伤口的堵塞物形成情况。从4 个品系的产排胶特征看,未施加乙烯利情况下,RY7-33-97 排胶优于PR107 和Tjir1,但其堵塞指数最高,可以说明RY7-33-97 属排胶不畅的品系,但实际上这个数据是因为RY7-33-97 的排胶初速度最大而导致其堵塞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品系。排胶初速度大可能与该品系的排胶动力比较大有关,与堵塞是完全不同的2 个方面。另外,乙烯利刺激后,堵塞指数显著下调,并不能说明堵塞物的形成减少或者减慢,相反乙烯利刺激可能增强堵塞物形成(王冬冬等,2016)、下调其排胶初速度。由此推测,利用堵塞指数筛选排胶是否通畅时需要同时考虑排胶初速度,高排胶初速度而低堵塞指数才是理想的排胶通畅品系。
天气和割胶深浅对排胶体积、排胶时间以及排胶初速度等参数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对本身排胶量大的品系影响更明显,分析橡胶粒子粒径和干胶含量等相对稳定的指标对研究产排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论
1) 不同品系对强割和乙烯利刺激后的排胶反应不同。强割初期能普遍上调橡胶粒子粒径、排胶时间、排胶初速度、排胶体积等参数,但后期明显降低各项参数。乙烯利刺激明显上调排胶时间和排胶体积,但其他参数均下调。
2) 橡胶粒子粒径和干胶含量可作为衡量排胶是否过度的参考指标。橡胶粒子粒径0.80 μm 是一个较有标志性的值,粒径降到该值之下,预示应降低割胶强度。
3) RY8-79 和RY7-33-97 应尽量避免割胶中施加乙烯利, PR107 和Tjir1 可配合乙烯利刺激采胶,但乙烯利含量和割胶频率也不能过高。
4) 利用幼龄树,结合强割和乙烯利刺激,可作为育种早期快速筛选不同品系是否具有耐割和耐刺激的方法之一,也为不同品系割胶制度的制定提供依据。